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10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0/1157

  所谓在传说中民风彪悍,而在历史上多次动辄可以轻易拉出十万人马的北地联盟,在我们面前是如此的空虚和孱弱,不免让人有些惊讶又有些在情理之中。
  随着这些俘获和据点的入手,关于这个北地联盟的拼图碎片,也更见直观的一步步完善起来。比如这个北地联盟如今已经有些名存实亡,或者说濒临崩溃边缘了;
  与我们想象和预期的团结一心或是同仇敌忾有所出入,事实上这个北地联盟的前身就是一个相当松散的组织,并没有什么稳定的核心和占据主导权的支柱力量;也不是像占据南方的罗藩一样,用相对严密的宗藩体系来约束和维系着,相应的正统名分和大义。
  而是当初乘着薛氏叛走北朝,而与罗氏相互侵攻无暇的机会,在几个实力较强的藩主带领下抢占了地理之险,而主动脱离了安东诸侯的体系而自成一体的立场;因此这个北地联盟的盟主,更像是定期盟会的总召集人和协调者人一般,由这几家颇具实力的北地强藩,轮流出任和担当。
  因此在具体的条款和盟约上相当的简单和粗略,平时各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相互之间也不乏杯葛,只有遇到外部入侵才会点燃烽燧,而合力起来一致对抗外敌。
  但是经过了各藩组成的大队人马被宿元景所诱,出击扫荡塞外草原而久不得归,由此抽调走了大量的青壮,而造成地方相当程度的空心化和虚弱,但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反而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均势和平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由因此长期失去约束和弹压的力量,而在各种因素积累下,骤然爆发了各地的土族之乱,几乎将被称为北盟七翼其中,六家较有实力的诸侯都给裹卷了进去,而各种焦头烂额自顾无暇;
  而唯独剩下一家在西南遂州一代独善其身,却是因为数年前想要入侵辽西捡便宜时,被淮军打的损兵折将而反攻到自己的地盘上去,损失了不少人口和财货,因此一直在休养生息而没能完全恢复过来。
  虽然年前才依靠坚城固垒的消耗战和拉锯,将这些作乱的土族势力给抑制下去,然后,希望能够通过插手南方罗藩的内乱,来转移矛盾和,却又在辽东城下被打的大败覆没,就连消息都没法送出来的。
  又紧接着赶上耶律大石率部过境的抄掠和扫荡之后,实际上已经是损失惨重,而相当的疲弊不堪了。号称四十四家的联盟诸侯,也有不少出现了灭门或是绝嗣,而被附近紧邻的藩家给瓜分和吞并。
  因此,如今北地联盟的局面十分的混乱,而且越是往北就越是如此,唯有靠近中部的一些,才相对的稳定一些,但是也不免饱受到处流窜的匪患和流寇之苦。
  因此,我决定采取后备计划而更加深入的进兵,以掌握更加全面的资料和成果。
  待到大军沿着上扬的地势,通过了大簸箕口一般南低北高、东窄西宽的(通辽山口)台地之后,涓流串联的溪流湖泊,就骤然变了一个回转的方向而变得粗壮奔腾起来;因为自这里开始就从辽河上游水系,过渡到了所谓的混同江(松花江下游)流域;
  这条水系通常又被当地人称为鸭子河,因为每年冬春之交的野鸭大雁天鹅等水鸟,铺天盖地的汇聚河面而得名。
  与被高度开发而很难在平原上见到大片森林的辽河流域有所不同,这里人烟的气息被分隔的较远,并且比较分散。
  沿着远离河岸的大路,走在应该算是后世吉林省或者说是松嫩平原的地界内,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大片大片未经开发的暗绿斑驳森林了,各种生长多年的参天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萝等间杂期间。
  然后森林荫丛的遮蔽掩映之间,又随着河流和水泽的走向,隐隐夹杂着一片片大小水泊和草甸。因此,一旦误入远离大路的地方,就很容易陷入各种潜藏在草丛和灌木下的泥淖当中。
  唯有靠近人居的村邑附近,才有些许被砍伐的痕迹和残留的树桩,当地村落里的民居也是大多是取材于整根原木,而泥土填塞其隙,上敷以秸草的木垒式建筑,而在村外也有堆土和横木所构成,防止野兽和其他生物的围墙。
  而在村邑外的地方,种满了耐寒的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大豆和雀豆、黑豆,玉米和土豆之属,只是因为缺乏劳力和时间,而疏于照料的缘故,这些作为的禾苗都长得不是很好。
  按照我所掌握的过去地方志异和资料,这些地方的产出或许比不上南方的辽河流域,但是因为在嫩江流域有着相对丰美的草场宽甸,后世又被称为科尔沁草原的地方,所以在畜牧业上更加的繁荣和发达。
  只是现在这些都因为饱经战患的缘故,成了一片过眼云烟了,越往北去就越是荒芜和凋敝,只剩下残破或是损毁的聚落,和长满枯黄野草的田亩痕迹。
  与此同时……
  后方的消息还在源源不断的递送过来,包括正在进行的撤州并县工作;
  主要是针对辽地常年因为战乱、内斗等历史原因和遗留问题,被陆续划分的过于细碎的州郡之制,将其按照地势撤除归并为十一个较大的州又三个镇防地,然后拆除一些多余的城寨和关卡,只保留最基本的要冲之所;一些人口过少的邑落,也被就近汇合到规模更大的城里去,以提高整体的行政效率和降低官僚系统的运行成本。
  要是在平常年景,多少回造成一些混乱和抵触情绪,但是现在的话嘛,则又是另一番局面了。因此改易行政体制和名称的同时,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消磨和出去前代统治者痕迹和影响力的长期布局手段之一。
  这样再加上辽西五州和半岛三州,就有十七个州的格局,几乎和我治下的淮北道相仿的地盘了。日后军事方面坐镇的人选我已经安排好了,韩良臣一个就在赶过来的道路上;也只有他的资历和威望,可以代替我坐镇这个新开拓出来的大后方。
  而民政方面的人选,我则是选中了虞允文,他作为淮镇的第一任营田大使期间,表现的颇为得力和干练,因此这一次让他来负责辽东后续的民生营屯诸事,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因为辽地的战乱基本已经平定而进入恢复生产和休养生息的截断,而当地的外在威胁和内部维系的军事压力也以及大大缩减了;所以,相应的军队部署也要进行更细化的调整和分配。
  像是辽西方面,只要维持住小清河方向对营州的南方战线;而在东线因为以及从陆地上连成一线的缘故,主要维持对东南群藩威慑性的最基本驻军,让他们继续作为定期提供财赋资源和劳役的奶牛角色即可。
  主要军事存在的重心被转移到了北线,以重建的定襄军为支撑点,梁河和仓勿两镇防区为二线缓冲和兵源地,而坐镇辽东城的安东守捉军,则是地方的驻留和维持力量,然后才是作为后援和机动部队驻留在新城的淮军五个新编营。
  因此,最后的预期当中辽地只要维持一万规模的标准淮式新军,再加上约三万日常耗费更少的,仅有少量火器加强的传统军队即可。再加上地方上安置完成后所组建的守备团,和半脱产建生军、巡护队,足以维持起后续的局面来,而进一步的削减和抽调实际驻军的需要。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先得把北方联盟这个手尾,给收拾清楚了才有的说起。
第1107章
归远(二)
  沿着开阔起伏的平原地。
  又相继势如破竹的攻拔了近四州之地,二十九座城寨和邑落之后,我已经比计划中走的更远一些,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分藩众多的缘故,安东的州制划分,可远比内地小得多。)
  因为沿途人口的稀少和市镇城邑的凋敝破败,在这些城邑开始,已经是很难从地方获得补给和其他的助力;就连象征性的人质都凑不全。
  因为当地有点实力和名望的豪强或是殷实人家,不是已经不复存在,就是早已纷纷逃亡一空;只剩下一堆故土难舍或是在无处可去的平民和贫户、藩奴,想要把他们组织起来恢复秩序,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和累赘。
  这一方面是土族之乱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是耶律大石引塞外之军过境,所造成的惨痛后果。因此,不断有小股的藩军和安东辅助兵被留了下来,以维持沿途地方的基本次序。
  虽然我的五万大军因为缩水了大半,而只剩下比较精干的两万多本部人马,但相应消耗却是随着后方粮台的距离拉长,以及维持占领区域的扩大,而不断缓慢而坚决的与日俱增着。
  虽然这些地方到处充斥着小学教科书上所描述的,“棒打狍子,瓢捞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丰富原生态资源,而实在是一个行猎和体验野外求生的好去处;但是对于一支大军的人吃马嚼和其他日常消耗而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当然了,武装行军一般的攻陷和占领这些地方,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只是除了随军的各只专业小组,一路过来勘探的地理和水文,各种动植物标本和环境评估,大多数物产和资源的收集之外;其他的收获就有些特别了。
  因为都是女人,在十几岁到三四十岁的区间内适合生育的女性,都是只要给一口吃的,就愿意跟你走的那种类型;
  因为作为生活支撑或是家中顶梁柱的男人,不是死了就是逃亡,或是被抓走充作了过路军队的炮灰,或又是出去讨生活而就此不知所踪的结果;她们之中有人迫于生计主动出来卖身,想做路过淮镇军队和那些藩军的生意。
  然后,因为淮军相对的纪律严明而买卖公平,干脆就此跟上军队打算做长期的生意来,聚少成多了之后被发现,却是苦苦的哀求不肯走;于是干脆由军队集体出面,用很少粮食的微博代价将她们全部买断下来。
  于是这一路下来,前后陆陆续续的有数千人被送往后方去,按照计划先送到女营当中管理上一段时间,再按照情况配给那些有功将士或是足够足够服役资历的老兵,以解决婚姻家庭的问题。
  当我的军队沿着曲折徘徊的道路,再次穿过了祥州境内大片的巍巍森林和草甸之后,就正式抵达了奔流不息混同江畔的小邑——怀德镇。
  按照罗藩时代作为大都护所掌握的地理图志,在宽阔的江对岸就是安东中部与北部重镇,黄龙府的地界,没错就是那个“直捣黄龙”典故里的黄龙府;南北朝时曾是扶余国的末代都城所在,而最早见诸于史书当中的“合龙(合隆)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
  原本南北走向的混同江在这里,突然折转出了一个之字型的弯角来,而转而朝向东面流淌而去,也由此在南北地域之间,环绕和分隔出了中部一大片由窄到宽的肥沃土地来。
  因此,这里也是松嫩平原腹地的精华地带之一,长期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重镇所在,也一度被比照处于黄河几字型弯折处的河东道,称之为“小河东”之地。
  黄龙府之名,则是因为南北相夹环绕的大江,在春夏两季处于混黄一色而形同黄龙;因此,在渤海大氏政权建立之后,以此地作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之一的建国都城之一,而得名扶余府又称陪京黄龙府;然后又被后来征拓此地的大唐安东都护府,以黄龙府之名沿袭下来。
  由于其地处松嫩大平原上的西部草原与东部丘陵相交地带,扼控着松花江两岸和南北交通的咽喉,因此在东北古代历史上一直是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
  史上的东胡、鲜卑、秽貊、肃慎、高句丽、契丹、秣赫各族崛起后,都相继辗转的占据过这片地方。而在高句丽统治期间,为了抵抗唐朝的征服而在西境,大兴土木修建了一条断断续续的“千里长城”,其中最北端的源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自从李绩灭高句丽而并有其地,薛仁贵首开安东都护府,李光弼开拓北境别设小都督府以来,这片土地在唐人的治下,已经断断续续的度过了将近六百余载的风雨岁月。
  而在另一个时空,这里也长期幽禁过被金人俘获的徽钦二帝,发生过洗衣院.AVI之类的耻辱,而成为那位岳武穆毕生的最后追求和临终壮志难酬的遗恨。
  因为,环江相夹的大片沃野和近水灌溉之利,因此相比水南地域被大片难以开发的蛮林,分隔的相当破碎的城邑聚落,或又是水北草原菏泽绵连的嫩江流域之地,对岸的黄龙府这一带,历史上可谓是人烟稠密,村屯密布,城郭相望的望要富庶之地。
  在这片东西向的长条地域内,以大唐下都督府的规格下辖有威、宁、信三州又五县,因此从我这边望过去,江南江北完全是不同的风光和物色。
  据说混同江在四季之间的水位和颜色诧异较大,春季的江水还是青绿泛黄,据说只有到了夏季上游融水汇集的汛期时,才会从泛黄变成彻底浓浊的深黄色。
  虽然相比淮河和济水什么的而言,这个季节的水面看起来不是很宽,但是根据现场勘探足够深并且急流密布,在没有足够抢渡工具的情况下,已经可以构成某种意义上的险阻了。
  作为一个人类活动较早而历史悠久的地区,这里还是有不少历史典故和相印遗存的,比如南北朝时的某代高句丽王被慕容氏燕国给赶到这里避难,而在渡江时淹死全家的;古代扶余国的王族几次三番被外来势力灭国,数度托庇于此而得以卷土重来……
  还有最后一位对大唐举起叛旗的渤海国大氏王族,在这里被走投无路的追随部众砍了脑袋,而献给安东都护府派来的讨伐军。
  而数百年前安史之乱末期,战败出亡的范阳叛军残部,在肆虐转战当中搅扰和摧毁了大半个渤海国之后,也是在黄龙府北岸这一夜暴涨的江水面前,走投无路的放下武器,接受自己应得的命运。
  当然了,我还可以率部沿江继续西进,直接绕过黄龙府的这片地域再折向北,不过这么做没有太大的意义;除非我想一次为跳板和前进基地,沿着耶律大石所部来时的路线,通过上游呼兰河的谷道走廊,直接攻到塞外草原/蒙古高原上去;
  这也是一条相当古老的迁徙路线,让东北的土著民族与草原上的引弓之民,长期保持某种交流的历史通道。
  当年,在李光弼兵锋下残破败亡的契丹大八部流亡者,就是从这里闯入安东之地,而与散布于山林间的土蛮融合通婚,变成现金所谓渔猎民族的化的黑种契丹。
  历史上最后一支渤海大氏的遗族,也是从这里辗转出奔草原,而成为了大唐的诸多塞外分藩之一。
  而不久之前,耶律大石所率领的塞外藩胡和北朝残余边军大部人马,也是迂回到这一带才得以进入安东之境的,他们一路所留下满地狼藉哀鸿遍野的痕迹和影响,我们这一路过来已经见得很多了。
  不过真要这样做的话,很容易将我军的后方补给线暴露在敌人的额威胁之下,而被对岸度过江来的敌对势力,给袭扰和截断了后路而陷入进退维艰的局面当中。
  因此,从属各部人马各种就此见好就收的想法,连同军中希望能够班师回家的些许呼声,开始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这时候,沿江前往下游侦查和寻找渡口的牛皋部有所回报,发现对岸尘烟滚滚而正在烧掠着什么,还有一些尸体被抛投进江水当中。
第1108章
归远(三)
  “这就是宽城?……”
  第二天,我策马停驻在江边,看着对岸远离江边隆起的大片台地上,隐约被点点烟火萦绕当中的硕大城池,隐隐还可以见数座高塔或是台楼式的建筑耸立其间,哪怕相隔数十里外也是犹然可见其形。
  这就是另一个时空线上,岳鹏举对部下所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最终所在,现在就已经初步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黄龙府的治所宽城子(今吉林省首府长春市附近),同样也是安东道境内一座仅次于辽城的望要大邑,周长近七八里而有陆地城门七座而紧挨着河系的水门一座。
  在历史上以各族归化人汇聚而著称,最多时号称户口三十万,也是受大唐朝廷直接领下安东道中部腹地的要冲之所,长期由朝廷派遣的卫军和驻屯的府兵掌握,又直接从中枢委派都督府为首的官吏,来管理当地辖下的三州五县之地。
  只是随着乙未之乱而中枢权威崩坏之后,当地已经为数不多的朝廷驻军和屯守军户,也在罗藩为首安东当地诸侯势力威逼劝诱之下,放下武器归顺地方;然后又在近九十多年前在北境诸侯的裹挟下,驱逐了当地最后一点倾向罗氏的势力,脱离了罗藩主导的诸侯体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0/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