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157

  既有传统意义上最高学府——国子监刻书,也有各道州府的地方学校刻书。
  既有地方官府刻书,也有各路差遣使司的刻书。
  既有公使库的刻书,也有公卿显贵,豪门大户,各种名目的家刻和祠堂刻书。
  既有普通大族的家塾刻书,也有专业的书院刻书。
  既有流于民间雅俗滥觞的大小书坊刻书,也有宗教色彩和劝教浓重的寺院刻书。因此像这种手压式的简易印版机制,入手的门槛倒不是太高。
  真正稀罕的是那些金属活字的来源,要知道这些蝇头阴字的微型铸刻工艺,可不是随便什么五金作坊,都可以做出来的。我不由多他们其中身份的隐藏属性,多了一些猜测。
  依照更进一步的自我介绍,这位蔡元长,乃是人文鼎盛的闽中大族出身,因为族人在徐州地方任官的缘故,得到一个保举的名额,到当地硕果仅存的彭城书院来进学,这处复社的场地,便是他托了关系半买半送弄下来的。
  其他人也差不多都是类似的背景或是经历,最少也是殷实有闲人家的子弟,所以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结交和串联,依靠日常的志趣和同好相互吸引,结成这个小团体。
  然后,在这个乱世大环境里,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维持着士林文风的一点最后传统,或者说尊严和骄傲,宣扬着自己的理念和主张。
  因为可以说这个复社是没有任何收益,反而要大家不断自己掏钱出来补贴进去的,貌似蔡元长是因为投入的最多,所以被推为领头的。
  而特地邀请我过来,不过是某种找到可以讨论高层次话题的见猎心喜。
  只是听说我的现今的职业,只是个郎中,不由露出某种哭笑不得的表情,很有些不大相信,又不好深究的意思。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嘛……济世和治病,有时候是一码事啊……”
  我轻描淡写的解释道。
  我前身在洛都京学的经历,让我和他其实并不缺少话题和典故,还能扯上一些历史典故和真真假假的野史段子什么的,于是重新聚了几个人过来,就这感兴趣的话题攀谈起来。
  我也多少了解一些当地士人文林的情况,因为徐州当地作为水路交汇的要冲枢纽,却好几十年没有战火直接烧到州城下的相对安稳,因此很是吸引了附近的两淮、两浙、闽中诸道的求学之士,也算是这大乱之世中,难得安宁一隅的人文荟萃之地。
  虽然因为战火打乱了传统科举和官学的上升之途,但无论是求仕于地方守臣,或是将来继承家业什么的,都需要相应的文化知识和眼界阅历。于是也维持了少许游学、进修的市场和空间。
  就好比外藩诸侯,虽然大都对来自洛都的号令,阳奉阴违或是自行其是,但是也不妨碍他们名下的军将官属,将自己的子弟送到洛都的两学三附去修行学业一样。
  不过既然承蒙招待。
  我也给他们出了几个主意,让他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东西和本身专长,稍稍弄点创收门路什么的,虽然不多,但是胜在稳定和细水长流。
  这些人并不是读书读傻掉的穷清高,特别再这个时闻饿殍和兵火的乱世,很容易就讨教起了细节上的可行性和人事安排。
  比如办一个抄局,从小处开始依托辰国寺,印些劝人为善的白话佛经和本生故事,印一些寺院的导览图和名胜点的册子什么,搭售在寺们边上的香火铺子里,绝对不少人来买的。
  再不行,还可以编印一些千字文、三字经之类的蒙读手册,纸张工料都是现成的,所费不过是时间和人工而已,与人方便也于自己有利。
  又比如收罗旧书,重新裱订后,开办对外的租书业务等等,城中偌大的坊间,总是不缺少各种各样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而说到各种学生时代创业和打零工的想念和电子,他们是绝技没有现代人那么丰富多彩的。
  连抄局的名字我都想好。
  “就叫东林抄局好了……”
  “甚好……”
  蔡元长眯起眼睛道。
  “取之南山东篱,悠游林泉之古意……”
  “需要楹联么……”
  我想了想有趁热打铁道。
  “夏兄有什么佳对么……”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对一出,顿是一片叫好声,其中书法最好的王甫,马上龙飞凤舞的临写了下来。
  我送给他们的其实是,明代东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所撰的对子,算是一点点小小的恶意趣味,既然有复社,这么能没有东林党呢。
  我实在很期待未来诸如新东林党的领袖,文人最后的良心蔡元长什么的,如果他真是历史上那个人的话,总会有出头之日的。
  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崩坏的七七八八,但是在藩镇割据的地方上,还是保留一些学馆和考拔制度,以便提供协助治理地方的官吏之属,毕竟地方政权的运作,可是没法全靠任人唯亲的裙带关系。
  正在说话间,再次听到说话的声音渐进而来,几名有些兴高采烈的士子走进院子来。
  “伯纪……”
  蔡元长对着领头的高个子招呼道,对方点了点头。
  “这位乃是我的同乡,李伯纪,邵武人士……”
  赫然也是见过的,辰国寺中那些高调演说的,原来也是他们一群的。
  “这位夏生,虽然只是初识,但却很有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见地……”
  蔡元长又对那些人介绍道。
  “正想引荐给你们呢……当是好生结交亲近一番呢……”
  “夏生有礼了……”
  李伯纪说话自有一种爽直利落的味道。
  然后自我介绍,他们是属于名为讲谈社的另一个小团体。
  在公众场合演说的本非本朝传统,而是在乾元年以后才兴起的,这也算是两学遗风之一,梁公创立诸学而流传下来的善政之一。
  不过相对于闲淡到有些宅的蔡元长这班人,讲谈社的人,就多了一点些锋芒毕露的激进味道。
  因此,可以轻易让人感受到,这些纯粹是游学士子和本地富家子弟构成的,小小的文学圈子里,也有两个山头派系之争。
  不过可以理解,谁都是那个中二的年纪过来,也曾经热血和愤青过。就算是大学时代,也有所谓文、理之争的说法。
  “讲谈社和复社的同年快去助力……”
  然后又进来一人喊道。
  “又和赵元镇、李泰定、胡邦衡他们战起来了……”
  呼啦啦的院子中就如刮风似的跑出去一群人,连我和抱头蹲也被裹挟了过去。
  然后在辰国寺的某个后门,已经聚拢了一堆戴头巾的脑袋,远远就能听到,大声争论的声音,因为这种场景让我有些眼熟,又有些亲切的味道。
  随着复社众人的加入,声调和气氛也变得有些激烈起来,我边的蔡元长,也告了个罪挤进去调和。
  我听了一会,觉得没什么意思,也站起来招呼一声准备离去。
  “兄台有何见地……”
  一个声音叫住我。
  “我没有见地……”
  我摇了摇头。
  “我又不明白你们再说什么……”
  “那兄台可以多留一会,听我阐明了主张,再做评定啊……”
  我叹了口气,这种动不动以为多喊点口号,就能影响别人改变世界的文青中二什么的,最讨厌也最麻烦了。特别在他们自以为得理的情形下。
  “有必要么……”
  “自然是有必要……”
  对方有些意味深长的说。
  “若你还有向道上进之心的话……”
  这都什么和什么啊。我皱了皱眉,他们是不是误会什么东西了。
  这时蔡元长也挤了出来,脸色有些不好看。
  “夏兄对他们怎么看……”
  居然找我问意见。这不是送脸上门么。
  “都是些嘴炮而已……”
  相比李伯纪他们说的时弊,这里辩驳的都是些引经据典、春秋大义什么的东西,让深受现代教育熏陶的我,不免有些鸡听鸭讲的悻然感。
  “真要他们去身体实践做点什么,估计会有不少眼高手低的战五渣……”
  我想了想继续吐糟道。
  “因此,所谓的忧国忧民,不过是他们吃饱了没事干,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炫耀手段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