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9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4/1157

  “此地不能再久留了……”
  另一个人走到他身边道。
  “得撤往下一个暗藏的接应处了……”
  “不过物资分配上……”
  “这不是问题……”
  周伯符应道。
  “反正你我不过是萍水相逢,姑且合力对敌一时而已……”
  “只要脱出了这畿内去,我们马上就可以分道扬镳了……”
  “届时你们无论是北上投奔江宁,还是东出海上避祸,或是都听由自便了……”
  ……
  而在宜州州府(今台湾宜兰县梅洲里)的宇文藩本家。
  对于夷州第一大藩家的宇文氏的后续清理和整顿,还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在淮军的尽力“帮助”下,于宜州当地择检青壮重建了宇文家的藩兵,而具体的兵员,则是都选择了距离宇文氏上层关系较远的国人和偏远外姓家臣的子弟;
  虽然挑挑捡捡的最终只有三千多人入选,还没有宇文氏的各色藩军武装全盛时期的一半,但也算是给了宇文藩领下的大多数人,在表面上一个恢复秩序的定心丸和善后保全的姿态。
  而被释放出来的新晋家老宇文拔都,自然成为了这只部队的领兵官;当然了具体军官和士官的人选,以及粮饷甲械什么的供应和维持,都是变相掌握在淮军借调出去的人手当中的。
  只留一些象征性的位置,给那些宇文氏的族人,充作吉祥物和象征性的角色。
  等到这只藩兵的规模和建制都稳定下来之后,这样就可以基本确保将来几年内,对于宇文家的变相控制和影响力了。
  当然了,再次之前还是先要把老藩主,兼做我名义上的岳丈大人,给找回来再说;由他发话和背书,分布在数州境内而幸存下来的,那些暂时屈服在淮镇武力和威势之下,而不得不保持合作和恭谨态度的宇文家各支族人、家臣和代官,也就没有了更多抵触和反抗的理由了。
  只是,天不遂人愿的是,第一时间冲进宇文藩主被软禁的地方,却得到的是早以及人去楼空的消息,不免让这个全面占领和控制的效果,产生了不少瑕疵和失色。
  毕竟,我们也不过是控制了宇文氏的本家和在岛上数州的主要领地而已,还有大量身在海外的族人,已经相应的土地和产业,就不是我们所力所能及的对象了。
  不过,通过黑岛仁那班人对中上层的针对性抄掠,再加上后来在占领州府过程中,所接管的族里和公中产业,让我不得不感叹,人称白银一族的宇文氏世代积累的家底,还是相当的丰厚的。
  光是本家积存的各色新旧粮食,就有十几万石的贮存量,还不包括那些牛马猪羊鸡鸭鱼虾的干活制品,也是满仓满窖的堆架了好几百万斤。
  如果不是这些宇文氏的藩军实在驰废太久而略不济事,又被派出来消耗了大半,只怕凭借这些资源和满城近十万人口,在传统的围城战下持之以恒的坚守上好几年是不成问题的。
  就算是我的淮军有跨代的先进战术和火器之利,一旦先攻强取不利而被挡住的话,在具体时间上也是长期耗不起的,那就将是另一种局面和演变的结果了。
  至于在宇文本家在私家财富上的堆藏和积累,在数轮的秘密拷问之后,也是让人颇有意外之喜的。
  起码,除了三仓两库之间那些惯常的贮备金银锭子和条块,还有各种金银器物之外;把白银熔铸成假山一样的巨大体积,然后覆上泥土栽上花木,和真正岛外运来的假山花石,混迹在一起的贮备银山,就已经找到了十几座之多;
  这也不免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时空的明清之交,经营票号和盐务的山西晋商,据说他们也是这么敛财置业而变相防盗的。
  要知道在国朝的历史上,以擅长开采矿冶著称的宇文藩,一度可是专门为国朝的少府寺和司农寺,专门提供贵金属的几大专营家世之一,甚至曾经在南海社拥有专门的代表席位和参议权。
  虽然这几代下来,随着海外掌握白银矿脉的萎缩和枯竭,以及家大业大、族人众多带来的巨大负担和消耗,渐渐变得有些名不符其实起来,而逐渐失去南海社里的影响力和参议权,变成一个普通的地方。
  但是正所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能够在广府宝泉街那样寸土万金,巨商豪富林立而竞争尤为激烈的地方,拥有汇源号的一席之地,也可见其世代流传下来的遗泽和底蕴了;而将谜样生物派出去,也未尝不是对重振家业的一次尝试。
  这样初步估算下来,我这次出兵的所费又有净赚了,还连后续驻军维持的淄粮,都一起解决了。而这也不过是宇文藩本家领有的一地收获而已,而夷州五府十六州的领下,可是还有二十多家大小分藩呢。
  当然了,这些收获和聚敛行动,都是以保全宇文氏产业和追查私通叛贼党羽的名义下,所秘而不宣的低调进行了;
  至少在名面上,淮军还是相当秋毫无犯并且严禁一切盗抢掳掠等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宣称保护除了叛党以外,大多数良善人家的身家性命财产安全,而且士兵所需的市易行为,也是照价给付公平买卖的。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淮军私底下的动作和行事;宇文本家有能力质疑和跳出来挑头反对的存在,不是已经不行遇难就是已经变成失踪人口了,或者干脆就是在通贼的嫌疑下身陷囹圄,彻底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而剩下的则是少许已经明确表态,而乐见其成的吃瓜群众,或者说是比较识时务的聪明人,或者又是新产生的既得利益者了……
  虽然挟讨贼和清算叛党的大义名分,我大可以慢慢的炮制宇文藩上下来获取更多的东西。但是正所谓事情有所极限,过犹不及的道理我还是比较明白的。
  如果对宇文藩本领催逼太急和削弱的过于厉害,而导致本家内部分裂和崩解利息的话;那也意味着那些本来就不在淮军影响力下却有着各种心思的海外族人和地方势力,因此名正言顺的获得一个直接或是变相摆脱本家影响和渊源,乃至以为本家报仇为名,公然自立门户的绝好机会。
  这种明显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我有怎么会让他轻易发生呢;因此,我定下的基调是宇文本家可以被削弱和清算,但是绝对不可以被……弄垮或是分裂掉。
  因此,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及早把宇文藩主找回来,不过相应的线索太少一时半会没有任何头绪,只能在可能产生关系的人等中按图索骥的慢慢梳理;至少有一件事情已经可以确认,除了已经实质投靠我的平将门和在广府服事的源义经外,长期掌握在宇文藩本家手中的几只义从,剩余的都不见了踪影。
  至于退而求其次,就是让从广府归来的谜样生物出面主持大局,在她名义上的牵头下,分别扶持本家内部复数以上的代理人,来组成一个相互竞争的利益群体,维持后续的局面。
  想到这里,我不由更加思念其深陷在广府的女人们来,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也不知道我那些布置有多少发挥了作用,让她们如期脱身;
  心中也只剩下无尽的祈祷和期盼,不管损失了多少产业和资源,只要确保人能够平安归来就好了。这也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牵挂了。
  另一件事情,则是通过江宁那边的渠道,所获取的关于岭外叛党的各种后续消息。
  已经确认了参与广府和畿内叛乱的水师,主要是来自运输和护送人员物资进京,而暂时滞留在广府附近的西海道多只地方舰队,以及相应的海兵队。
  而在北伐当中相继元气大伤的东海道各路水师,也因此在江宁行在眼中变得有些不够可靠起来,而让大本营彻底放弃了海路进击和直接登陆的打算。
  不然按照我参谋团的预演和推算,在事态刚刚发生之时,只要江宁行在有足够的决心和魄力,专门组织一支精锐偏师跨海而击,说不定就能对这些叛党,起到雷霆扫穴的决定性效果。
  而不是现在一板一眼的玩陆地推进式的全线扫荡和平叛,据说先行南下的兵马前锋,已经在梅岭古道的外关,与当地据守的叛军党羽开始交战了。
  对我而言,则是意味着是否可以名正言顺的,对东海道驻留在夷州附近的水师驻地,下手和采取错失了。
第1014章
夷变(九)
  江宁府,石头城行在。
  随着南下兵马与叛军初度接战的消息,而全面转入到另一种紧促肃杀的战时氛围和全力运转当中。
  而让偌大行在中自上而下的各色人等,都是一副一心忧国或是竭力奉公而行色匆匆的模样,只是在这其中,偶然也有不那么和谐的片刻。
  因为,某种跨海而来却又被拖延和阻挠的消息,也终于通过某种渠道而送到了其中。
  “什么,疑似有东海道的水师在支援夷洲的叛党……”
  “还袭击了淮军前往平叛的船团……而造成不小的损失……”
  “还有奏报说,东海社内部有当权和要害人物,涉嫌里通梁庶人的叛党,而暗中大力给与支持……”
  “真是一群混账东西……”
  监国低声骂道。
  “一点儿不得省心……不过。”
  他随即转过身来看着一众臣下正声道。
  “关于梁庶人曾与东海社的诸位,交往过密之事又可曾当真否……”
  “可有人为余解惑一二……”
  随后,几份架阁库内来自武德司、四海卫,还有宗正寺的旧日文书和奏报,被找了出来而摆在了监国的面前。随即就让监国有些勃然变色起来。
  “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啊……”
  其中涉及到的那十几个名字,平常分散在各份不同时间不同部门的文书里,看起来来有些毫不起眼,但是被放在一起对照之后,就给人有些触目惊心的感受了。
  因为,与澄海公世子有过交涉和利益往来的这些人当中,不乏东海社的最高层——大评定会中执掌一方领域的常务元老,或又是总社常值的大执事之流。
  其中通过这些人的出身背景和家世渊源,又很容易牵涉到水师、海商巨族和外藩驻军当中;正所谓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暗疑自生鬼;哪怕只有其中部分人的力量和资源,被那个废黜的澄海世子给运用起来的话,那对于江宁行在而言,就是不得不要面对的一个更大意外变数了。
  至于夷州之乱的问题,也就不再仅仅局限于夷州一隅,而是可能牵涉和波及整个东海道的外藩诸侯,以东海社的能量和资源,一旦乘势脱出国朝的监临和掌握之后,并不是没有能力做到这种事情的。
  这样看来,淮镇稍微有些逾越和擅专的举动,却又是正当其时的为国出力,而具有了力挽狂澜式的重要性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既然在心中有了判断和想法,那这东海社的领导层就必须有所整顿和调整了,起来这些在名单上的人,无论是避嫌还是防患于未然,都不能再留在原来的位子上了。
  虽然被过于得力和能干的臣下,被逼的不得不做出非此即彼的决定,但是他还是得顾念在大局之下,及时作出处置手段,而不是将这个结果和结论给低调消化掉。
  就让淮镇和那些东海道水师扯皮好了,多少也能为行在分担和转移点外在的压力和聚焦。
  而在石头城外,也有人在隔着一道门后紧张的传递着消息。
  “大事不好了……”
  “快去火速通秉大先生一声。”
  “淮镇已经在监国面前成功告了黑状……”
  “行在已经决定彻查社中诸多旧事……”
  “及时着人做好应对,不要让那些旧账都被翻出来才是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4/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