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5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746

  而听到这剧变消息的王镕,亦是下达了第一个命令:“派出信使,将正在迁移往刑州境内的孟氏一族,并诸降将眷属尽数杀光。”
  ……
  而在河东镇的腹地兼理所的太原城外。
  漫天慢慢飘落下来的细碎雪米当中,朱邪翼圣也看着残破不堪的城楼上,烧焦了半截的河东军飞炎捧日大旗,被欣喜若款的黑衣军士拔下来而摔落在风中,而插上了代表云中军的黑鸦旗,重重吁出了一大口气,这可真是不容易的事情。
第八百六十九章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此地潜龙寺,何基即帝台。细花庭树荫,清气殿门开。
  长老多相识,旬休暂一来。空空亦拟解,干进幸无媒。
  北都题崇福寺(寺即高祖旧宅)唐代:薛能(没错,就是被黄巢第一捉住处死的那个天平节度使/倒霉鬼)
  ……
  这太原府作为大唐高祖的龙兴之地,天下仅次于洛阳和长安的北都、北京。因此,在历代城池的扩建和增建之下,如今太原的“西城、大明城和仓城”三城已然是一座雄阔的坚城巨邑所在。号称是是“左汾右晋,潜丘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
  其中光是西城就号称方圆二十七丈;又有专门环绕着天子行宫建筑群的大明城(内城),以及作为河东代北转运枢纽的仓城。因此,他虽然麾下号称是十万部众,并且逐步扫平了周边的十数城邑所获颇丰,却始终未能够奈何得这座北都巨城,反倒是因此陆陆续续折损了好几位帐下大将和番部头领。
  而在太原内郭牙城里,一身戎装却难掩白发苍苍的北都留守、太子少师、侍中兼代北行营副使郑从谠,亦是满脸悲愤的看着面前黑压压前来“请命”的人群。
  “国家养士多年,又一贯厚待士族,尔等就是如此回报的么!!”
  “正是因为如此,我辈才想为这满城的士民百姓,求下一个活路啊!”
  居中的一名养尊处优的富态老者哀声叹道:其他人亦是纷纷附和起来。
  “内在人心不稳,外无援引呼应,也不过是个孤绝死地!这太原城已然不可守了啊!”
  “再不做决断,那真是要与城外那些人家一般,都在鸦儿军的铁蹄下,玉石俱焚了啊!!”
  “胡说八道!!”
  郑从谠却是难得气极反笑,一番温文尔雅的厉声喝道:“这北都城高墙厚,粮械皆足,更有数十万百姓丁壮以为驱使,就怎么不能与那僭称宗室的沙陀小儿周旋下去了!倒是尔等打的主意,吾还不明了么?不过是保全了亲族还尚不足,更吝惜尤在城外的田产家业么?却不知那沙陀小儿又给你们许了什么额外的好处?”
  在场众人闻言不禁沉默了片刻,随机才有先前那名老者开声叹息道:“郑公,事到临头再捕风捉影以为诛心,就没甚意思了啊!”
  其他人一时连声附和了起来:“平心而论,难道郑公在荥阳的故里,就完全没有需要保全的亲族故旧么?”
  “若是依次为诛心,那莫说郑相公或是崔使相,岂不是天下还有谁能独善其身了?”
  “既有东都刘允章的珠玉在前,郑公又为何不能纳谏如流、顺势而为呢?”
  而眼见群情如此,郑从谠的表情却是越发悲愤欲绝,而顾不得体面和仪态怒视着他们大喝道:“难道偌大的北都,就没有一个忠于王事,知耻报效的义士良臣么?”
  “郑公既然如此迂执不化,老夫只好说句您不爱听也不想听的忠言逆耳了。”
  听到这话老者的表情未免有些不好看,语气也顿然不客气起来了。
  “你可知如今这城中上下的局面又是靠什么维系的么?往日之时,郑公只要与幕下高高在上运筹帷幄,闲来谈诗论赋而轻贵异常,却不晓得咱们这些衣冠人家,又是怎么度过这些年的艰难时世的?”
  “为了维系朝廷局面的各色征调催派,在我辈身上过了一道又一道;遍地的黎庶都要蜂拥逃投为贼了,咱们还是得一遍咬牙忍痛奉送出子弟和钱粮财帛来输助官军,一遍努力维系这朝廷治下的地方局面不至于崩坏。可是朝廷又是怎么报偿和对待我辈的?。”
  “……哪怕是五姓七望之家的头首,贵为节帐的副帅和清贵重臣,那崔使相说杀了也就杀了,说抄家也就抄了;事后活下来的亲眷还要继续奉迎王事;大伙儿如今毁家纡难这又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扑灭那些良贱不分伦常颠倒的,以光复我大唐数百载江山传柞呼?”
  “现今崔使相反攻关内的宏图已然不复所在,难道还要再拉上我们这些河东仅存的乡土子弟,继续为之填壕塞壑么?大伙实在是累了困倦了也怕了!但总道是郑公能够带领大伙维系的住这危难局面,大伙儿也不吝尊奉之。”
  “但如今局面终究还是不一样了啊!莫管那沙陀部父子是如何出身边鄙,总到是先主御口联宗的嗣曹王一脉支系;又愿意归慕王化而守土地方。难道郑公真要做视外间局面败坏下去,让那些赤足短褐之流得以蜂起,将我辈也践踏到尘泥草芥中去么?”
  说到这里,老者亦是有些痛心疾首又须发泵张起来喊道:“郑公身在衙内可知,这城中已然有人开始唱起了岭贼(太平军)的歌子了啊!!!”
  听到这个话语郑从谠不由脸色一变,正欲再开口说些什么;却冷不防身后被人拥上前来架住了手脚顿然冻弹不得。然后他却是愈发失态的破口大骂起来:“郑奉准,枉我信赖你多年,委以勾当参佐机要从不避嫌,此刻也要勾结他人来反我么。”
  而名为郑奉准的节衙判官,却是满脸苦笑的回应道:“恩主在上,实在是事出无奈啊!……接下来便我来替恩主用印,恩主只要静观其变好了。”
  “却不知,张左都是如何促成城中的这些大姓门第,主动输款的啊?现在大局既定,可以一解我等所惑了吧?”
  而在细碎雪米已经停歇的太原城外,作为朱邪翼圣重新找回来的左膀右臂之一,蔚州(今张家口蔚县)三代代牙将出身的谋主盖寓,亦是对着一名长相貌不惊人却眉深眼重的年轻将校询问道:这位年轻将校名为张污落,其父张君政,乃是前回鹘怀化郡王李思忠之部将。只是怀化郡王李思忠的顺义军随他身死四散之后;张污落也早草原争斗中一度沦为牧奴。然后自小随商队在草原上讨活而号称聪敏多计,少善骑射,能四夷语,通六蕃书。
  后来,被逃到阴山北麓鞑靼部中避祸的朱邪翼圣看中,以勇力收归于麾下而成为少数勇略兼具的护翼和亲众之一。只是当初被留在部族当中经营生息的勾当,而没有能够参加对于关内的大反攻;却没想到这次却在谋取这太原城中,出人意料的立下了促成献城的首功。
  “不敢相瞒盖左押,在下不过是投其所好,或者说是正中所惧而已,故得行事以事半功倍之效。”
  只见这位张污落却是有些憨实的笑笑道:“我听闻他们这些豪姓大族最为介怀的,一者为窃据关内的黄逆伪朝,再者就是一贯以苛待、残剥缙绅望族的南方岭贼了。是以厚资使以亡命、无赖之辈,与城中传唱此二逆的歌子,以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手段。”
  而就在他的这番言语之间,朱邪翼圣也志得意满在无数佩刀挂箭横槊的黑鸦劲骑,与如林的旌旗节幡簇拥之下,进入了这座天下第三宏阔的北都之中。又在无数畏惧使然却又不得不强颜欢笑相迎的表情和目光当中,蹄声滚荡如鸣雷得穿过宽大的外郭和西城,最终来到了中轴线上大明城所在的宫苑建筑前,才落马下来改做了步行。
  然而,他在这里众多降阶相迎而纷纷拜礼在地的文武官员当中,左右顾盼和巡娑了好一阵子,却没有能够如愿看见自己想要见到的那个身影。要知道,当初对方可是几次三番拒绝了自己就食境内,甚至还主持发起了对于自己的几番驱逐和围剿行动呢!
  而他也迫不及待的想要看见对方此刻的表情,并且不吝示以最大限度的宽宏大量来收卖和笼络人心。因此朱邪翼圣难免有些大失所望的开门见山道:“郑公何在。”
  听到这个名字,恭迎的归降人群当中顿然起了好一阵子骚动来。然后才有个皓首霜发的紫衣老臣,颤颤巍巍的站起来犹犹豫豫的开口想要说些什么;却是冷不防大明城的宫苑内却有人惊慌失措的跑过来叫喊道:“不好了,郑太师在起居处举火自焚了。”
  随着这一生仿若是惊雷一般的叫喊声,远处作为印证扶摇直上的一股烟迹,也随着风中送过来的隐隐焦味而越发的明显起来。在这一刻朱邪翼圣的脸色也不由闻之大变,而径直掠过这些恭迎的人群撞到了一大片,而有转身对着那些部下大声喊道:“还不快给我去救火救人!!!”
  毕竟,无论是尚在军中依旧死硬不肯开口为之张目的崔安潜,还是城中这位率众拼死抵抗到最后的郑从谠;可都是他日后得以占据和经营河东的重要招牌和凭据所在,更是不能担待的起吧身为朝廷宰臣的对方给逼死殉节的罪迹和恶名啊!
第八百七十章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中)
  当然了,最终太原枢衙里的火被扑灭了,被烧成重伤伤的郑从谠本人也被不惜代价强行抢了出来;但是一心求死的对方却因此绝食拒药,因此只是全力维持和救治了三天就咽了气。
  因此难免大失所望的朱邪翼圣,也只能吩咐左右更加严密看管好,沙陀军中掌握的另一位朝廷使相崔安潜;以免再出什么的意外和是非了。
  毕竟,郑从谠在武略和兵事上或有不足,但是多年治理的河东道和代北之地,还是颇孚众望的能臣口碑,名声也要比行事狠戾果决、杀人如麻的崔安潜更好的多。
  可以说河东镇和代北行营的治下,能够在连年不止的兵乱当中,独善其身式的维持下在如今的局面,并且负责筹集和支撑起崔安潜麾下十数万讨逆大军所需,郑从谠及其幕属从中居功不小。
  因此,就算是朱邪翼圣不惜代价全力拿下太原城之后,也未尝真的想要对方的性命。反而想要好好优待和笼络对方,以为自己日后的治理提供各种名分大义上的便利,减少相应的阻碍和抵触。
  毕竟,这么多年的征战和当年兵败后颠沛流离的经历,也让他多少明白了一些基本事情。自己所率领的沙陀联军终究是外来者;想要光凭武功来治理河东各州的万千唐地人口,不怎么得人心也不见得稳固的。
  要不然,当初的他杀了大同防御使段文楚之后,明明是坐拥席卷代北之势,却在击败了朝廷的五路讨伐军其中三路之后,却被自己治下的百姓给反乱起来,闭关封堵在了云州城外有家不得还。
  不得不奔走转战蔚州(今河北蔚县)、朔州(今山西朔县)以为栖身。结果他父子刚刚寇略忻、代、岚、石等地,后方就有叔父李友金就在部众裹挟下,携蔚、朔两州向朝廷投降;结果一路众叛亲离纷纷散去,在药儿岭被李可举的平卢军打的仅以身还。
  因此,想要有效地治理这些唐地州县并最终站稳脚跟,除了大量吸纳旧有的官吏和传统士人,和笼络那些本地的世家大族来推行文治手段之外,借助以往唐廷的名分大义也是很重要的事倍功半手段。
  然后,作为某种后备的补救的手段,朱邪翼圣随又对着左右交代机宜,火速去将时任代州大都护、阴山府都督、雁北节度使,代北行营副招讨、沙陀三部部落军使的朱邪赤心给接过来,就任新的代北行营都统/招讨大使以为主持局面。
  虽然这位沙陀部的大族长在塞外回归之后没多久,就已经被伴随左右的朱邪翼圣亲信心腹,给变相的架空起来而处于半退养的状态;乃至只能在一众姬妾当中横惩威风,而刚刚给他舔了一个未足月的弟弟;但如今却是朱邪翼圣可以摆到台面上为数不多的底牌和凭据了。
  就在朱邪翼圣拿下北都太原,开始召回和约束散落各地的人马;而又马步停蹄的派出许多信使传檄各地,以为宣扬统治和接管(攻打)那些尚在抵抗的地方;并且从就地归附的官吏和僚属当中,大肆重新委派地方的守臣和亲民官的同时。
  另外一些变化,已然随着重新打开的太原城门而出现在了河东境内了。毕竟,北都太原作为河东道一十六州的首府所在,自然也猬集了大半数的读书种子和文人士子。而后在河东的战乱当中,又陆续收纳了大量各地逃来避祸的难民。
  因此,在太原易手的同时,各种纷乱繁杂的余波荡漾,也不经意间回响在了这些朝不保夕的人等当中。
  “朝登堂,暮登床,豪门大户抢你娘……”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吃他娘,穿他娘,打开城门迎xx……吃饱穿暖好人间。”
  “这说的简直太好了,都让人不敢信了啊!”
  这是忍不住要质疑和担忧的声音。
  “穷汉头上三把刀,租重、税重、利钱高。”
  “贫户脚下三条路,逃灾、乞食、坐监牢。”
  “田主账簿响,佃户眼泪淌!”
  “有钱的老爷肥死了,借钱的穷汉逼死了。”
  “这话难道说的不对么,难道世上的事情不就是这般的么?”
  更有籍此愤愤不平反驳的:于是,亦有根据道听途说的些许传言,而开始自行发挥的:“听南边过来的行脚商说过,那里已经没有世家大户的老爷们了。”
  “那乡里又是谁来牵头主持局面呢?总到是要有个可以话事做主的人啊!”
  “听说是让余下乡土里男女老幼,共推出一个没有什么恶迹的殷实人家,作为赋税差役接洽的领头人啊!”
  而在另一群穿着破落的士子集会当中,亦是有人在拍案叫喊道:“这啥劳子的分田自营,岂不就是井田公制的上古圣王之道么?难道这些太平贼真如所言,要往继圣学,再开三代(之治)么?”
  “我看这不过就是汉末时曹孟德的军屯、民屯并用的故策啊……只是换了个太平田亩纲略的名头。”
  “无论是什么故纸堆里的方略和民策,那也好过如今这遍地饥馑,兵火荼毒的河东局面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