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授古代青云路(校对)第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188

第四十四章面面俱到
听到郑青桔的笑声,郑青鸾面不改色的继续着。外面钱氏狠狠的瞪了一眼大女儿,死丫头,也不看看场合。然后又尴尬的朝汪兴华笑笑,以期望女婿能宽容些。
汪兴华满是无奈的看看自家媳妇,“桔子,外面还有------”他一时不知该怎么称呼阮三,只是用手示意的指指外面,“别让人家站着了,总得安排一下吧。”说着站起身来,“咱两去出去看看。”这心直口快的性子,还是支出去好。
郑青桔倒没犟着,“赶紧打发走吧,一天这么些人得费多少粮食!”还好这次知道控制音量,只是小声的嘀咕,否则让人家听见这得多尴尬!
汪兴华朝屋里几个长辈点头示意,让后率先撤了。真怕这不着调的媳妇再说出什么话来。自家人倒无所谓,可西屋里还有一个宫里出来的嬷嬷,堂屋外的院子里都是宫里出来的人精子,让人家听到一句半句的,回到京里,随便嘴歪一下,都是麻烦。他边往外走边说,“我今早看见池塘边的灰灰菜长得挺嫩的,要不咱晌午吃野菜面?”
野菜面,和菠菜面一个做法,都是把用水抄过的菜和面。
“成啊!”郑青桔一听自家院子里产的东西,那要是不摘,可不亏死了,吃不了晒成干或是喂鸡也好啊!连忙提着篮子就走,“不就是想支开我吗?”然后冷哼一声,她还不稀罕呢。
汪兴华脚步一顿,心道,不傻就好!他的要求真心不高。
郑老二看着小儿女的互动,对郑老三夸道,“这女婿确实选得不错。”
郑老三和钱氏连忙点头,谁说不是呢!大闺女的性子还得改改!
钱氏抱怨:“就是桔子这死丫头这张嘴,真真是愁死人。”
宋氏不以为意,“别强求,个人有个人的缘法。”又指了指出去的两人,“两孩子处的好就行,世上哪有那么些十全十美的事。四角俱全也不过是苛求了。”
钱氏也怔了怔,“这话也对!倒是我强求了。”
妯娌俩还要说话,就听见西屋传来郑青鸾响亮的声音,“那个金钗太俗,不符合大伯母的气质,白玉的太厚重,就那个银钗镶珍珠的吧!那个不行,珠子太大,就那个小米粒大小的珠子窜成珠花的样子的,多清雅别致!这个好!”
妯娌两对视一眼,都忍笑低头,装作喝茶的样子。
郑老三险些绷不住,尴尬的囧着一张脸。郑老二倒喜欢小丫头这爱恨分明的性子。郑老四就道,“这有什么呀?孩子要不分好赖,才真叫愁人,这样挺好。”
正说着,郑青鸾从里面出来了,手里的盘子上捧了不少东西。“二伯,这把短剑给您。”说着就递过去。郑老二下意识的接过来,然后马上摆手,“给二伯看看就行,这东西太贵重了。”虽外表黑不溜丢的不起眼,但绝对是名家所制的利刃,价值不菲,甚至有钱都没地方买去。
“这种短剑我用着不趁手,您用着刚好!”说着,把小匕首从袖里划出来,“您看看我这个!”然后得意的一挑眉,“这才是真的利器呢!”
郑老二唬了一跳,“确实是好东西。”
钱氏刚要骂,她觉得姑娘家舞刀弄枪的不合适。郑老三马上制止,“她一个姑娘家抛头露面在外面走动,没有防身的东西怎么行。何况萧家是武将,不讲究这些。”
跟在身后的方嬷嬷也是目瞪口呆的看着小姑娘熟练的把玩匕首,她很赞同郑老三的话!萧家何止是不讲究不介意!估计萧老爷子要是在世,能乐疯了!萧家就喜欢能舞刀弄枪的主母!这奇葩的爱好!
郑青鸾又挑了两对镯子,一对是赤金素面的,一对是赤金绞丝的,都有三四两重。她一股脑的给带在宋氏的手腕上,还不待大家反映过来,又把两根粗笨的金钗给插在头上。再递上一个小匣子,“这里面是戒指耳环,还有些小首饰。四婶换着戴。”
“不成!这太贵重!”说着连忙要往下摘。这些可是值二三百两银子。自己家的家当加起来都买不起一半,可是不能收。
郑青鸾赶紧拦住,“您又不是外人!还不兴侄女孝顺了!这些年,但凡四郎哥六郎哥有的,您就没落下我过。就是宋家外婆给两个哥哥添件新衣裳,您也要磨叨的给我添一件。怎地这又跟我见外了。”
这话还真是没错。宋氏没闺女,本来在生了六郎后怀了一个,要是能生下来,也有郑青鸾这么大了。当时六个多月的时候累小产了。之后再没生养。那真是拿郑青鸾当亲闺女疼!连娘家给孩子准备的礼,都要给郑青鸾一份。这些年连她娘家都习惯了。
“就是这个话!”钱氏倒没有吃醋,很是感慨,尤其是孩子爹受伤后,小闺女才一岁多点,自己得照看几个孩子,还得伺候孩子爹,就有些顾不上,得亏了宋氏把鸾儿抱过去,跟六郎一道养着,“她要是待你不好,那真是没良心。”
郑老四也点点头,“收着吧!孩子给的就拿着!又不是外人。”他是真的不见外。他跟老三在娘肚子里就在一起了,真心不用客气。哥哥宽裕了,愿意给兄弟,接着就是了,多大点事!
“那我如今算是享着福了!”宋氏眼眶微红,难为这孩子一直记着。
“我就是想商量一下,看这些礼该怎么送?”郑青鸾坐在钱氏身边,示意方嬷嬷随便找个地方坐,“族中族老怎么送?亲戚怎么送?比如姑姑家,赵家(老太太和小赵氏的娘家),舅舅家,宋家舅舅,还有五婶的娘家。二伯母的娘家是不是也要走动起来,这都是实在的姻亲。对了,姐夫家还有个隔房的堂伯母和堂弟,以及姐夫那些结义的兄弟。再加上交好的人家,都得要一个章程。”
这是正经事!人情往来是大事,不能马虎,合该跟长辈商议,方嬷嬷点点头。
郑老二也明白了,这孩子是记得自己的好,才先送了把好剑。记得老四的好,就想法先给了东西补贴,这是不放在礼单里,私下给的。他就笑着道,“你二伯母家父母都不在了,这一房就她一个独生女,家业都给了她。还有一个伯父一个叔父,都在南边,做海运的。人丁兴旺,钱财上也不差什么。所以也没人跟你二伯母争家产,反倒怜惜她无所依仗,很是照拂。这些年倒也没失了情分。”
郑老三和郑老四对视一眼,原来都是二嫂的家产呀。
郑老三就有些替自己的哥哥不是滋味,怕人家以为自家哥哥是巴着妻子吃软饭的,他看了闺女一眼,郑青鸾马上明白,这是要撑面子的意思。她看了看方嬷嬷,见对方点头表示明白,又对三郎道,“大哥,你记一下,省的弄混了。”五郎立马去取笔墨纸砚。
方嬷嬷拿着东西出来,一水的内务府出来的东西。都不贵重,胜在精致。这些东西虽不逾制,但却不是能够任意买卖的。送人撑面子再好不过。
郑老三满意的点点头。郑老二再迟钝也反应过来,这是给自己撑腰的意思吧。自己又不是上门女婿,也没占岳家的便宜,这是什么意思?再看看两个弟弟的眼神,算了!说不通,以后再想法还回来就是。
“给赵家和黄家一样,蜜饯点心各包几包就是了。”钱氏直接拍板。哪怕赵家也是孩子爹的舅家!
见郑家老兄弟三个都低头沉默,三郎就愉快的写在清单上。方嬷嬷一一记在心里,从这里完全能看出亲疏远近。
“给你外公外婆把各色米都拿两斤,点心吃食也一样。你宋家舅舅也一样,都有老人,这些东西养身体。”钱氏也不在乎那点吃的,好人就做到明面上。她心里明白,对自己娘家,小闺女心里有数,自然会私下里再给一份。
宋氏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人都是有私心的。何况三房已经贴补不少给自家了,人要懂得知足。她也笑眯眯的点头,“我也能在娘家嫂嫂面前直起腰了。”
“你姑姑不容易,就把金银首饰挑出来一些,偷偷给你奶,只当是贴补她过日子了。明面上给些吃食,让她在婆婆妯娌面前能说的过去。”当着人家的哥哥,钱氏很会做人。小姑子再不好,那也是人家的亲妹子。
郑青鸾了然的一笑,“那我挑些金银首饰,只当是给姑姑表妹的礼就是。谁还能说什么?”说着,果然进去挑了三套金三套银。胡乱塞在一个匣子里,看着鲜亮,其实真不值多少,十几两银子的东西。男人们哪懂这些,都满意的点点头。钱氏和宋氏不约而同的用帕子压压嘴角,实在是嘴角忍不住要往上翘。
三郎多看了几眼,马上发现也猫腻,心里只骂,‘鬼丫头’。
第46章
巧遇
第四十五章巧遇
“给族中的长辈就各色果子蜜饯糕点送两样,多了就太打眼了。”郑老二爱不释手的摸着手里的短剑,提醒道。
“就是这个话!”郑老四撇撇嘴,“不管啥时候,人心都那样。你富了,他嫉妒。你穷了,他笑话。”
这话倒也对。郑老三点点头,又补充道,“哪家有念书的后生,送一套笔墨纸砚过去,也更实用。”家境不好的人家,文房四宝那就是奢侈品,孩子都是用木棒沙盘,或是清水写字。郑家几个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体会更深。都不由自主的点点头,这是积恩德的好事。
“那得另卖!”郑青鸾赶紧站起来,指指西屋,“这里面的笔墨纸砚都是精品,留着能传家的宝贝。那是打算留给几个哥哥的礼。”然后对郑老四和钱氏道,“就是四郎哥六郎哥用不到,难道将来侄儿们也用不到。”然后强调,“给别人我可舍不得!留着传家呢!”
宋氏被郑青鸾说的心花怒放,似乎已经看到拿着书本摇头晃脑读书的孙子,马上应和,“那就不给!自己留着。”
郑老四频频点头,能当传家宝的东西谁舍得送人?
汪兴华刚安排好院里的人,在门外听了个大概。他笑着进门,“这值什么?镇上的铺子就有。挑些实用的,吃完午饭,让三郎五郎就去办。”
见大家都点头,郑青鸾才放了心。不把她的宝贝胡乱送人就好。
方嬷嬷看的好笑,这姑娘看见珠宝首饰还挺从容,虽也喜爱,但也仅仅是喜爱。但看见文房四宝,作画的颜料,那简直是欣喜若狂,爱不释手。
钱氏看闺女难得露出这样的情绪,也不逼她。况且孩子说是好东西,那一定是好东西。她也舍不得!就和郑老三商量道,“要不再买上一头猪,族里一家分上一条肉。这来了好几辆大车的东西,今儿怕是传的沸沸扬扬------”未尽的话就是,你不送点东西,还不知道怎么编排你呢?
郑青鸾敬佩的看向钱氏,要是往常,这点小事她娘早吩咐三郎五郎去办了。哪里还会征求郑老三的意见?不过是当着人家兄弟的面,给男人做脸罢了。这些还真是值得她学习!
“那就让三郎五郎去办。”郑老三顿了顿,“再买上些精米细面,给村里的孤寡送些。就说是咱家二姑爷的礼。”他又冲汪兴华道,“平安啊!你跟萧家的情况不一样。”
汪兴华与郑青桔定亲时,每家是一斤点心,半斤糖。当时已经是很体面了。有些日子过的不好的人家,都是送的‘喜粥’,一家一碗薄粥,粘粘喜气,礼数上不错就是了。情况稍好的人家,也就一家送上三两个糖块,一把花生。所以汪家的礼当时绝对是大方体面的。
汪兴华笑道,“瞧您说的!我要多心这个,成什么人了?”又对郑青鸾道,“你再看看有什么东西,多少添一点,给族长的礼厚上两分。”
大家就明白了汪兴华的意思。以后少不了用到人家,提前打好关系,族里不给添乱,就比什么都强。郑老二就赞道:“平安想的周到!”
郑青鸾看向方嬷嬷,论起送礼,她真心不在行。
“回姑娘,不如各位族老一家添上几两燕窝,一斤冰糖。又金贵又体面。给族长再另外添一支二三十年生的人参。”方嬷嬷笑着建议。关键是这些东西不老少,自己吃不了那么多,时间旧了成色自然就差了。人参更是失了药性。
“还有这东西呢?我没注意呀?”郑青鸾很诧异。
“因为都是吃食,姑娘说不用看了,奴婢就没提。”方嬷嬷低头。她也没觉得这东西有什么要紧。
“我去看看。”郑青鸾说着就去了西屋,果然看见十多斤燕窝,一整匣子年份较浅的人参。
“姑娘,这都是给姑娘送人用的。”方嬷嬷指着另一个匣子,“这是血燕。最是滋补,留给自家吃。人参五十年以上的都收起来了。救命的东西不会这么随意放着。”她低声悄悄的解释。
郑青鸾了然的点点头,自家的婆婆那真是------她不由叹口气,或许只能用这样的方式亲近儿子,郑青鸾一一查看了一遍,“殿下不容易!可怜天下父母心。”
方嬷嬷立马红了眼圈,感激的磕头,什么话也没说。郑青鸾扶起她,安慰的拍拍她的手,“来日方长!”
方嬷嬷含泪笑笑,重重的点头。她心里明白,‘来日方长’这四个字的意思,似乎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若没坏心,母子定能重聚。若起了坏心,------,呵呵------,来日方长嘛!
郑青鸾便往外走边道,“还不少呢!给我爷我奶送上一斤。要是吃的好,以后买了送去。”她冲钱氏和宋氏眨眼。两人立马会意,连声道,“再艰难不会亏了老爷子老太太的嘴。”
郑老二先出声拦了,“有现成的送去就得了,很不必特意吃这些东西。咱就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别整那些幺蛾子。再说了,老太太是什么人,咱能不清楚吗?你前脚送去,她后脚能给你卖了,换成银钱,贴补老大和小妹。惯的她隔三差五的要些金贵的吃食,你说到时候是给还是不给?”
郑老三和郑老四都点点头,自家老娘是什么德行自己最清楚。连声应道,“听二哥的吧。”
钱氏和宋氏对视一眼,完胜!
郑青鸾又问汪兴华,“姐夫的几个义兄都是怎么个情况,该怎么走礼?”
这时候的人都特别讲信义,烧过香,磕了头,就当正经的亲兄弟走。汪兴华没想到岳家这么给自己做脸,他踌躇了一会,“跟我的情况差不多。”
大家就都明白,这意思是说身份不会很高,手里有些小权,家境相对殷实。郑青鸾看看方嬷嬷,方嬷嬷准备了四色礼,一斤贡茶,一斤宫里秘制的蜜饯。一斤陈酿,一根人参。郑青鸾点点头。
汪兴华就有些无措,这也太厚重了。郑老三点点头,“你如今虽是官身,但许多事情都需要人帮衬。汪家人丁不旺,你难免少了帮手,这些结义的兄弟,你要好生相待,不可因为身份的关系疏远了去。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呢!”
汪兴华躬身肃容领训。这是把方方面面都给自己考虑到了。不冲着媳妇,光冲着老丈人,将来不对人家闺女好,那都得良心不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1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