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财人生之新征程(校对)第3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6/1005

  金匡和徐氏,何曾受过这个话?
  大老爷金济大踏步出去,‘啪啪’两声,在里面听的尤其清楚,然后外面果然就消停了。
  可林雨桐跟四爷对视一眼,可要真存心不叫大太太在人前胡沁,人又怎么会跑出来的。
  说到底,还是不愿意自家在府里住,只是金济聪明,不愿意撕破脸,这是逼的自家离开呢。
  果然,金济再进来,就跪在老太太跟前:“儿子管束不利,跟母亲请罪。寥氏不识大体,不敬长辈,不睦兄弟,不慈子侄……儿子这就休了她!”
  休了她?
  “她是你嫡亲的表妹,她爹你的亲舅舅救过你的性命,明知道休不得,何苦来说这个话?”老太太叹了一声,“一开口便说休妻,你这是逼着你兄弟你侄儿没法在家里呆呀。”
  林雨桐就有些看不懂这老太太了,以她的看法,老太太绝对不是等闲之辈,怎么可能被过继来的儿子和媳妇辖制住。
  四爷一把摁住桐桐,叫她坐着别动。
  就听金匡起身:“母亲,这不能怪兄长和嫂嫂,原本便是我们连累了大房。”
  金济一脸的羞愧:“二弟这是要折煞为兄……”他朝外喊,“你们几个兔崽子都进来……”
  然后进来七八个男人,各个都跟金济相似,好威武的模样。
  金济猛地抽出匕首,一把扎在大腿上,血蹭一下给冒了出来,“谁再说要走,说怕被连累……就先给老夫来这么一下再说。”
  说着,他就环顾正厅。几个儿子面不改色,这正常。
  再看二房,金匡那是何等人物,他不动声色,也毫不起惊奇。却见那徐氏跟个菩萨一般,闭着眼睛,仿若压根没看见一般。大侄儿家倒是一对神仙人物,只是此时这对父子垂着眼眸,看不出情绪。两个女眷只顾男人,哪里管你流了多少血。三房是彻底吓傻了,僵着脸没人动地方,倒是有几分唬人的架势。四房最有意思,两口子一个抓着另一个的手在把玩,几个孩子站在后面,看的饶有兴味。那个最小的小子,还用手比划着,好似在模仿他之前拔刀的动作。
  他收回视线,眼睛眯了眯,然后对着金匡的方向,“二弟,莫要叫哥哥做那不义之人。”
  金匡曾是帝师,一看风头不对,立马就撤,这样的人,家里的这点小戏法他心里明镜似得,忙接话道:“兄长怎么这么说呢?住进来,原也是为了等兄长回来,见一面的。万万没有留下住的道理。如今见了见了,晚上吃顿团圆饭,明儿一早,就走。”
  说着,就看老太太。
  老太太垂下眼睑,良久之后,才说了两个字:“也好!”
  “母亲!”金济脸上闪过一丝愕然,这一丝愕然,却是真的。他估计是真没想到这一点。
  那么之前的作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老太太抬眼看金匡:“当年你父亲封侯,回来给我置办了产业……当年我的嫁妆,因为战乱,丢了。他当时答应我,给我置办一份。后来发迹了,倒是还记得跟我说过的话。那时我不要,他非得给……就这么着,我手里还有些产业……”说着,就看金济,“你没意见吧?”
  金济皱眉:“母亲,儿子并没有赶弟弟走的心思。”
  老太太摆手:“你什么心思,我心里清楚。这番作态,不过是要把你的为难叫我知道,收留了他们,便是把这些年,侯府对你的照佛,一并给还清楚。”她呵呵便笑,“如果侯府的恩情你能还清楚,那我这老太太对你的恩惠,你又怎么还呢?我来猜猜你的心思……你是知道县衙那边受到上面某些人的压力,要叫文定山北迁……族人不答应,没人愿意。而家里呢,除了你,一家子老老少少,都没有人愿意。那么你呢?你会怎么办?你会做个了不起的决定……为了当日的恩情,为了我这个老太太,力排众议,将人留下的。所以,你会留下他们,叫他们承你的情,叫他们顺着你过日子……叫他们在你的面前再不敢提恩情二字……所以,你于内会弹压妻子儿女,于外会弹压族人兄弟,再之后,会花银子疏通关系,叫文定山如之前一般过太平日子。翻云覆雨的都是你……你是我养大的,你有几根肠子我清楚的很!”
  说着,她就起身,叫金一钱,“收拾东西,立马就走。”然后呵斥金匡,“不走还留在这里吃饭吗?”
  啊?
  一点反应的时间都不给人留,这说走就走。
  老太太就道:“给你们的东西,都带上,那都是我花私房钱置办的。还有……去请了列祖列宗的牌位,咱们一起走。”
  金济‘噗通’一声跪下,咚咚咚就磕头:“母亲,儿子若是有这般心思,就叫儿子粉身碎骨,不得好死,死后也不得超生……”
  四爷过去一把将金济扶起来,“伯父休要如此……本也是打算借住祖母的陪嫁庄子的。今儿我还专门去看了,庄子的后山,便是金家的陵地。不管怎么说,家里的爵位没了,对不起祖父他老人家。父亲之前就说,要在祖父坟前守三年以赎其罪……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也不能看着父亲一个人住在山上……必是要跟着去的。只等着三年守完,便回来再也是。祖母不过是气大伯不爱惜身体……”
  老太太借着这个话就冷哼,“我原也不是生他的母亲,那身体发肤原也不是我给的……”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
  你当着母亲的面自己给了自己一刀,这能怪老太太发火吗?不能!因为你这是不把老太太当亲娘。
  金济又认错,金匡忙叫人给包扎伤口。
  林雨桐就扶了老太太回来坐:“……要走,也不急。明儿走或是后儿走,都是使得的。您要跟着去,怕也是惦记祖父……那要不,咱明儿走。就像是我们家爷说的,住三年,再回来便是了。”
  便是有嫌隙,现在也不是翻脸的时候。
  何况,真的有翻脸的必要吗?
  金济本就是过继来的,他本来的亲兄弟就不少,如今还都活着呢。下面的子侄姻亲,遍布半拉子文定山。这过继来的,跟亲生父母那边断不干净,饶是老太太心里再如何,也会有不舒服。
  只怕,老太太跟金济也藏着心眼呢。
  这两人,不像是母子一般母慈子孝,倒像是相互抱团,相互利用的关系。
  老太太‘嗯’了一声,由林雨桐扶着回了内室。一进屋,老太太脸上哪里有什么怒容,她平静的坐在椅子上,“你去吧,都收拾东西,明儿一早就走。”
  林雨桐也没问,应了一声就出来了。
  四爷跟着金匡还跟金济在大厅里说话,之前的不好,像是从没发生过一样。林雨桐出来看了四爷一眼,就低声跟徐氏低声说了一句,然后娘儿几个一起往出退。
  出去的时候,大房这七狼八虎一排的儿子倒是知礼,齐齐躬身,送徐氏出门。
  门外,倒是不见小辈,不知道是没回来,还是没过来。也没人在意,这就直接先回自家院子。徐氏没叫儿媳妇跟着回正房,她也不知道要说什么,有什么可说的。这会子,她还一脑子都是浆糊呢,只吩咐,“都回去预备着吧,说走这就又得走了。”
  这话说出来,不由的叫人心里多了几分悲凉。
  林雨桐回去沉吟,一边叫结巴收拾东西,一边叫白氏带着金双几个拾掇,这边却叫了金逸。
  四爷说老太太的陪嫁庄子,那必然是这庄子就在村里。而金逸对这里熟悉,他叫了金逸想打听打听。
  金逸一听去老太太的陪嫁庄子,眼睛一下子都亮了,“那里最是宽敞。”他先说了这么一句,“咱们这里,是个山坳子里,纵深很长。只一面跟外面相通。老太太的陪嫁,就在最里面。顺着村里的大路一直朝里,就是个过了河那一片一百多亩地都是老太太的。那里的地是最肥的,山上的溪水下来,十几条都从地里过。沿着南溪穿过这片地,老太太的庄子就在山脚下面。庄子的一半是修在半山腰的,跟金家陵修的家庙,连在一起。您要是站在大门口往北看,山上就能看见庙宇,那里就是了。”
  林雨桐就问,“可有人烟?”
  “有!”金逸就道,“原本山上的猎户好些都下来,十几户都住在庄子的边上。另外,还有庄子上的佃户……”就在村子最里面,哪里会没有人烟。
  听这孩子这么一说,却觉得这庄子倒是个比这宅子更安全的所在。
  那就收拾吧,反正也不是自家的地方,只当是住了一回客栈罢了。
  四爷回来都快晚上了,“别叫开火了,一会子去吃顿团圆饭。”
  林雨桐见他嘴皮都干了,给他倒水,“到底是几个意思?”
  四爷低声道:“老太太诚心不跟这边过了,怕是有咱们不知道的嫌隙。走一步看一步,只暂时别跟大房翻脸。”
  说是吃团圆饭,大房一个女眷一个小辈都不见。男人在花厅,只二房的女眷陪着老太太。饭菜倒是丰盛的很,鸡鱼肘子应有尽有,只是气氛却奇怪。
  也不知道是老太太不待见大房的女眷还是大房的女眷不把老太太放在眼里,反正这种状态很奇怪。
  老太太也没解释的意思,叫大家放开肚子吃。吃完才道:“回去安心睡,明儿一早,咱就走。”
  稀里糊涂的,才说是安家了,却不想,还得搬。
  林雨桐这会子想的就是,迟早还得有个属于自己的地方,跟四爷还没被人家这么撵过。
  她安抚几个孩子说:“横竖不能比回老家的路上更糟,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那倒也是。
  四爷晚上躺下了才跟林雨桐道:“那庄子我远远看了,虽看不分明,却也未必比这里差。”
  林雨桐还不是很喜欢这里呢。
  在这里,跟高门大户有什么区别?一样的圈在内宅,大门不出小门不迈的。
  她的要求不高,暂时能过冬就行。只要把眼前熬过去了,只要开春了,就有办法了。敢明年冬天,自家还弄不来个过冬的地方。
  于是,还没等四爷再说,她就睡过去了。抱着四爷头也埋在被子里,睡的特别踏实。
  凌晨四点,外面就有动静了,那些孩子起来了,在院子里收拾。反正是能带走的都带走。
  林雨桐和四爷也起身,金久就进来把屋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收拾打包,一根针也不多留。
  璇姐儿抱着她娘的胳膊,挂在身上打瞌睡。外面正是最冷的时候,可整个西院都喧闹了起来。
  东院里,金济一晚上没睡。他靠在椅背上,重重的叹气,他只是不想受制于人,并不是绝情的要赶金匡一家走。
  可老太太这么一来……他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知道西院已经在收拾了,他就起身,往正院去。
  老太太坐在炕上吃早饭,酱菜一碟,杂粮花卷两个,清粥一碗。几十年如一日。
  “母亲!”金济坐在边上,“您……这是要置儿子于何地?”
  老太太一下一下的搅动着碗里的粥,“也不光是为了老二……也是为了你,为了叫你好好的过日子的……你这些年,大半的时间住在外头,为什么的?”
  “母亲……当年外甥女的事,寥氏确实是过了……”
  老太太摆手:“好了……不用多言了,你妹妹如今年岁也不小了,我们母女说起来,也有十好几年没见了。我想见我的闺女,成吗?”
  金济跪下身来,“是儿子治家不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6/10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