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朝生涯(校对)第1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338

  “当然,你们是我的员工,我不相信你们相信谁啊!”岳阳望着二女,神情很是坚定。只是此时这厮的心中却是苦笑不已,“哥除了选择相信你们这两个菜鸟还能有别的人能信任吗?”
  ……
  崇祯七年十一月二十日上午,在现代时空忙碌了一个多星期的岳阳用一个晚上的时间以蚂蚁搬家的方式将从现代采购的近两千吨的货物货物从空间们弄到了明代的空间。
  这里是浑源城校场附近一个偏僻的一栋大院落,这个院落可不小,足足有半个足球场般大小,而且还有上百名卫兵每天十二个时辰看守,岳阳给这些卫兵的命令就是除了他自己,谁也不许进入这扇门当中,若有擅闯者格杀勿论!
  守卫的卫兵很好的执行了这个任务,因此当岳阳推开大门出来时,这些卫兵并没有露出讶容,依旧很尽责的守卫着这里。
  当岳阳踏入岳府的内院时,正好看到小腹已经很是凸起的海兰珠正在小蛮和另外两名丫鬟的陪同下挺着大肚子在后院里散步。
  岳阳赶紧快步上前扶住了她,心疼的说道:“海兰珠,你怎么一大早就起来散步了,你应该多在屋里静养才是。”
  “没事。”海兰珠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甜蜜的微笑:“大夫说了,我这样多走走对大人和孩子都很有好处,也有利于生产。”
  “呃……是这样啊!”岳阳这才想起来,好像确实是这样。
  有些不好意思的轻咳了两声,扶着海兰珠继续走了几步后才说道:“海兰珠,我不在的这几天府里没什么事吧?”
  这时,小蛮以及两名丫鬟也很会意的退了下去,将时间留给了这两口子。自从和岳阳成亲以来,海兰珠对于自己的丈夫每一两个月都会失踪几天已经习以为常,她伸手捋了捋鬓角淡淡的笑道:“没什么大事,自从上个月你将海楼从五里寨掉到这边后,他将流民安置得很不错,而且蒋知府也很配合,调了一大批的官吏过来帮忙,加之咱们粮食还算充足,因此没有出什么大问题。只是这段时间在城内却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消息……”
  说到这里,海兰珠转头看了看岳阳,发现自家男人依旧是一副淡淡的神情后她不禁笑了,“我这么说了你怎么一点也不着急啊。”
  “着急有用么?”岳阳也温柔的笑了:“再说了不是还有你么,有川司和有山司也不是吃干饭的,说吧,到底出什么事了。”
  海兰珠停下了脚步,目光凝视着自己的丈夫慢慢的说道:“有川司的人来报,这些日子城里许多商家掌柜频频会面,好像在秘密商议什么事情,至于具体商议什么有川司目前还打探不出来。”
  岳阳眉头微微一皱:“知道领头的谁吗?”
  海兰珠点点头:“知道,领头的就是方英迪这个家伙。”
  “方英迪?”岳阳的眼睛微微一眯,射出了一道寒光:“这个家伙难道还不安生吗?”
  “哼,他安生得了吗?”海兰珠冷笑道:“根据种种迹象显示,上次陆有源他们闹饷估计就是方家父子搞的鬼,而且陆有源在前往知府衙门的路上遭到暗杀也是方家父子下的手,他们的胆子简直大到没边了。”
  岳阳淡淡的说道:“事实就是如此,他们这也是被逼到了墙角上了,你看着吧,用不了几天,一场更大的闹剧就会上演的……”
  
  第一百九十八章
一律扣下
  
  崇祯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此时的浑源州已经进入了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零下四度的低温让不少人把自己全身都裹进厚厚的衣裳里。
  若是在往年,到了这个时候大街上一般都是冷冷清清的,几乎就没几个行人,但是到了今年却不一样了。随着浑源州有官府施粥的消息传出后,周围各地的流民纷纷蜂拥而至,这些流民不止是山西省境内的,就连陕西也有不少流民涌来,这个流民潮从十月底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一月,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浑源州就涌来了近十多万流民。
  数量如此多的流民也给浑源州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明朝的官其实是很少的,整个浑源州近二十万人口,但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员其实只有不到二十人,剩下的各级官吏衙役其实都是当地官府自己聘请的助手,但也不过是数百人而已。这些人平日里管理一州之地还勉强凑合,但面突如其来的十多万流民,人手不足的情况便彻底暴露无遗。
  在经历的上个月的乱兵闹饷之后,大市坊的行情虽然有过几天的低迷,但很快又开始繁荣起来。
  今天,在大市坊对面的一家酒楼下,一群人正围着一张告示议论纷纷,一名头戴方巾,身穿青袍的读书人正一字一句的念着榜上的告示。
  “如今流民涌入我浑源州,为安置流民使百姓安居乐业,山西指挥同知岳大人特招募一批读书识字之人充为吏员或是胥员。待遇从优,现将其待遇公布如下:掾史、令史、书吏、司吏每月发俸米五石,银六两,典吏、提控、都吏、人吏、胥吏、通吏每月发俸米四石,银五两。胥员则是每月发俸米三石银四两……”
  在酒楼上,五六名面带风尘之色的书生正坐在临床的位子上,看着下面围着告示的人群神情很是复杂。
  其中一名国字脸,肤色有些黝黑的书生对他面前一个同伴面带忧色问道:“三石兄,你真的要决定要留在浑源州当一个低级小吏吗?”
  “这有什么不好吗?”另一名个子脸型稍圆,看起来很是温和的书生举起酒杯,“滋”的一声将杯里的酒一饮而尽。随即又提起酒壶给自己倒满了一杯后才笑着说道:“你听听,只要当选成了吏员,每个月至少有俸米四石俸禄五两。这样的待遇已经比一个正七品县太爷的俸禄还要高了,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而且对方要求也低啊,只要会读书识字,会简单的一些格物学即可报名。怎么说我至少也有秀才功名吧,当一个小吏我想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可你的前程就要毁了呀!”国字脸的书生急了,一把抢过了对方的酒杯气道:“三石兄,你是我们当中文采最好的,现在的你应该把心思用到学问上,等候明年的乡试,只要你有了举人的功名你还就有了进京参加会试,一旦能金榜题名你可就是一名堂堂的进士老爷了,你何必为了这点蝇头小利毁了自己的前程呢?”
  “乡试……会试?呵呵……”圆脸书生一把夺回了对方手中的酒杯苦笑了起来:“有道兄,我的事你又不是不知道。六年了,我已经考了两次,可每次我都名落孙山,我实在是等不起了,我家老娘常年卧病在床,家里全靠我家娘子缝缝补补的才能维持,我不能在这样下去了。一个大男人不但不能养家,反倒要靠一个女人来养活,有道兄,我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众人默默的听着,谁也没有出声。在这个年头,奉行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是这个社会地位最尊贵的一群人,可是又有谁知道要供养一个读书人是多么的困难。在封建时代供养一个完全脱产的读书人至少是需要那种较好的中农五代人的积累。再通俗点理解,所谓的寒门并不是指真正的“寒门”,至少得你家院子是有大门的,不是什么篱笆。
  就象现在这位被称为三石的书生,他的全名叫武清,他的家境原本还不错,六年前他父亲过世的时候留给了他一百亩良田,可是六年过去了,他家的一百亩良田如今变成了五亩的薄田,只够他一家勉强糊口,这足以证明这六年来他家里开销之大。因此,这一句“我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却是引起了周围所有书生的共鸣。
  一名年纪较轻的书生也叹了口气,“三石兄说的也正是我想说的!我等十年寒窗苦读所谓何求,无非就是光宗耀祖,可如今就连乡试都很难通过,就更别提金榜题名了。所以与其苦苦等着那飘渺的希望,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找一份差使先干着,至少不能再让家里为我们操心了。”
  周围依旧一片寂静,几名书生眼中甚至隐隐有些泛红。说到底,这个世界上有钱人总是占了少数,因此这名叫做三石的书生话一出口,周围的同伴都是感同身受。
  现在既然有了两个带头的,剩下的几名书生也有两位点头道:“有道兄,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与其去等待那飘渺的希望,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好。再说这段时间以来我等一路走来,发现如今我大明已然遍地饿殍,吾辈读书人即便是金榜题名又能如何?还不是一样要老老实实的在京里等着候缺么?还不如在这里随这位岳大人安置流民呢。一来可以糊口,二来也可以让以往所学得以致用,方不负以往的胸中抱负。”
  为首的书生沉默良久才黯然道:“既然这样,那为兄就不再劝诸位了,希望诸位能够在此能够一展抱负,日后咱们再相距时咱们都能得偿所愿吧。如此,为兄今日就和众位兄弟在此道别吧。”
  “有道兄,一路珍重!”
  “保重!”
  这几名书生只是近些日子以来浑源城中的一个缩影,随着安置流民工作的不断展开,所需要的基层官员也越来越多,岳阳不得不公开张榜招收各种小吏,除了浑源州本地那些读书人外,还有不少闻讯或是游历到此或是落魄不中意的读书人加入到了他的队伍,为浑源州的建设继续添砖添瓦,一场轰轰烈烈的流民安置工作开始了。
  虽然年关降至,但如今的浑源州城外却是热火朝天,无数流民在基层官吏的带领下分别在城南和城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开荒运动。耕牛不足就用人力来拉,没有水就开始打井取水,岳阳还将原本在五里寨的那两台钻井机也掉了过来,在日夜不停的轰鸣声中,一口口水井冒出了干净的清水。
  一车车的粮食、农具也从五里寨源源不断的运来,十多万流民一旦生活有了奔头,他们所能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此时若是有人在浑源州城外路过就会发现,此时的五里寨到处都是在忙碌的流民,他们有的在盖房子,有的在修水渠,更有甚者甚至在翻修道路,总之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样的情景有人欢喜有人却是不怎么高兴,尤其是浑源州的许多商贾们,更是对岳阳充满了一肚子的怨气。
  在浑源州城外,数十多辆大车正从大同方向朝着浑源城驶来为首的一辆车上插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方’字,当它们来到城门口时被守城的官兵给拦住了。
  “站住,入城车辆要进行检查!”
  从为首的一辆大车上跳下了一名模样精明的中年男子,他快步走到为首的一名伍长跟前满脸堆笑的拱手道:“这位军爷,我们这些车队是隶属于方家,奉了方老爷之命前往大同府采购一些年货,这些年货都是我们自家用的,不是用来进行买卖的,还望这位军爷通融一下放我们过去。”
  这名伍长斜眼望了一下对方冷笑道:“方家?方家又如何,方家难道就不用检查了吗?”
  中年男子急道:“不是……这位军爷,我们方家的车辆进城向来是不用查验车辆的,这么多年了,都是这样啊!”
  伍长面无表情的说道:“那是往年,如今这规矩变了,我不管你们是方家还是圆家又或是扁家,所有进城的车辆一律都要检查,想要不让我们查车也可以,请你们拿出指挥同知衙门的文书,只要你们有衙门的文书我们一律给你们放行,可问题是你们有吗?”
  “我……”中年男子立刻就哑了,指挥同知衙门的文书,那是他能弄到的东西吗?
  看到对方哑口无言,这名伍长把手一挥,“来人,立刻对车辆进行检查!”
  “是!”
  伍长的话音刚落,从他的身后过来了四名官兵跳上了车进来对着车辆进行了检查。
  很快就有人报告道:“头,这些大车上全都是布匹和香料!”
  这名伍长嘿嘿的笑了:“嘿……不错嘛,看来方家这个年过得还是挺滋润的嘛,连香料和布匹都用了三十多辆大车,感情你们这方家的人还真多啊!”
  话音刚落,伍长的脸立刻就冷了下来:“所有车辆一律如数缴税,否则全部扣留……”
  
  第一百九十九章
税收问题
  
  方府的大堂内,如今的方家家主方久铭正在坐在的首位喝茶,两名方府的管家,七八名掌柜和数十名帐房正一字排在规规矩矩的站在他面前瞪着他训示。
  方久铭慢条斯理的放下了茶杯说道:“这些货物一定要在下月初八前运到,如今咱们城里来了那么多流民,虽然都是一些穷鬼,但是即便是每个人在咱们铺子里花上十文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你们都用点心,明白吗?”
  “是……老爷!”站在最前面的两排人齐齐的应了一声。
  可一名掌柜却问道:“老爷,请恕小人多嘴。您也说了,那些流民都是一群穷鬼,他们有那能耐掏出银子来买咱们的东西吗?”
  “老李,这你就不懂了吧。”他身边一名掌柜却笑道:“你是不知道啊,这些日子我们城里那位岳大人不知发了什么疯,竟然提出了一个叫做什么以工代赈的说法。让那些流民去修水渠、修路、盖房子,每日都要劳作,然后他再给那些穷鬼们发粮食发工钱,所以啊,那些穷鬼们现在手里头还是有些银子的。”
  “什么?还有这种事。”这名掌柜不禁惊呼道:“这位岳大人竟然这么大把大把的撒银子,难道他银子多到没处花了吗?”
  “才不是呢。”这时方久铭冷笑着出声了,“你们别看这个岳阳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其实他捞的好处也不少,据老夫所知,前些日子他就从蒋知府的手中把咱们浑源州的税权给弄到了手,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就意味着……”
  方久铭的话还没说完,旁边便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名中年男子便出现在大厅前。
  这名男子跌跌撞撞的跑了进来,他用力拨开前面的众人后便噗通一声跪在了方久铭跟前哭泣道:“老爷……老爷不好了,咱们从大同进的那批货被……被城门官和税吏司的人给扣下了……”
  “什么?咱们的货被扣下啦!”
  方久铭几乎是跳了起来,脸上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厉声喝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马上给说清楚!”
  “老爷,是这样的……”这名男子跪在地上泣不成声的将正要进城,却被守城官兵拦住检查,随后便被喝令缴税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倒了出来……
  “混账,这些人安敢如此无理……看来姓岳的这时打算要拿我们方家开刀了!”听完了事情的始末,方久铭的脸变得格外的铁青起来。
  这名中年男子又吞吞吐吐的说道:“老爷,依小的看,其实这些官兵不止是拿咱们开刀,刚才小的还看到,不止是咱们一家……还有白家、农家、黄家和周家等车队都被守城的官兵给拦下来了,和那些官兵在一起的还有税吏司的那些人,他们一个个的都要咱们交完了税才能进城呢。”
  “还有这事?”方久铭先是惊讶的惊叹了一声,随即却冷笑起来:“看来这个岳阳这次是要自己作死啊,原本老夫还担心他只是针对咱们方家,但现在看来他是想对全城的商家都下手啊,这么一来他得罪的人可就海了去了。呵呵……真是天要亡他啊……哈哈哈……老人,去把白家、农家、黄家以及周家的家主都请来,老夫要和他们商议一些大事……”
  两个时辰后,依旧是方家大厅,依旧是人群将大厅挤得满满当当的,只是这批人已经不是方府的管家和掌柜,而是一群四五十岁的老人,就连方久铭的儿子方英迪此刻也从衙门里赶了过来,此刻这些人都坐在大厅两旁望着方久铭默不作声。
  “诸位!”方久铭率先开口了,“你们都知道,最近蒋知府为了安置流民,已经将税吏司交给了那个岳阳管理,而那个岳阳自打接手税吏司以来,便一直针对咱们各家的店铺和货物进行清点,还规定了每批货物入城时都要向税吏司打招呼,缴纳税银。
  哈哈哈……想我方家做了上百年的生意了,何曾缴过那么多的税啊?太祖爷就曾说过:‘酷吏猛如虎’。老夫今儿个算是见着了,他岳阳这是要把咱们当成猪来宰啊!如果咱们再不做出动静来,那么咱们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可就全落入那姓岳的腰包了,这如何使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