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朝生涯(校对)第1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338

  方久铭的话引起了众人的共鸣,站在方久铭身后的方英迪也点头附和道:“不错,我大明朝一直是轻徭役薄赋税,太祖虽定下了规矩,商税要抽取三十税一。但太祖亦不过是立了一个框架而已,其实纳不纳税还是全凭咱们商家自愿,这点原先的历任知府就做得很好。可这个岳阳一接过税吏司的大权便开始强硬规定让咱们纳税,谁不缴税便没收谁的货物,这于强盗何异?”
  “对嘛,岳阳此举又与强盗何异?”
  “简直是太不把咱们放在眼里了!”
  “这是要将咱们当猪来宰啊!”
  众人纷纷议论纷纷,一个个都痛骂起岳阳来。
  到了明末时,整个朝廷的风气已经和明初截然不同。朝廷上至文武百官藩王太监,下到举人秀才和商人,没有谁不占有大量土地矿山,没有谁不开店设铺的。对他们来说,偷逃国家赋税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风气,这种事无论是南北皆然,对于这些人来说谁要是如数向朝廷缴纳税款那是要被人嗤笑的。
  按理说这些人并不多,他们的人数只占有了整个大明不到半成的数量,可却占据了整个大明近九成的财富,为了保住他们的财富,他们发明了各种理论。例如顾炎武等人发明“虚君”、“君害”等诸论。
  这些言论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说如今的大明已经不需要皇帝了,把江山交给天下的读书人就可以,让读书人来掌管天下才是最正确的事情。
  若是按照后世的观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是进步的,也是开明的,同时也是迈向民主的一大步。但是这里却有一个大问题,作为占据了全国九成财富的读书人、商人以及各级官员他们却不愿意为了这个国家缴纳哪怕是一毛钱的税收,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钱都是他们自家的,跟国家跟朝廷无关。
  可政府要运转、军队要打仗,这些总需要银子吧?可银子从哪来呢?于是他们便把主意打到了那些占据了国家九成人口,但却只拥有不到一成财富的穷人身上。
  在岳阳看来,这些占据了全国绝大部分财富的人其无耻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地了,用穷人的银子和鲜血来保卫富人的家园,天下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么?
  特别是到了明末时期,富者免税贫者交税的情况更为严重,已经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后世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到了明末,大明境内之所以出现上千万的流民潮是因为天下大旱,百姓缺粮所致,又或是明朝的人口太多,导致人均耕地变少和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才出现了大规模流民潮。
  但是在岳阳看来,这些通通都是放屁。即便是到了明末,华夏依旧有着足够的土地供农民耕种,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读书人和商人集团的贪婪所致。
  那些占据了大量田地的大地主们拼了老命的剥削着手里的农民,有的地方收取的租子比例竟然达到了七层。如此高昂的租子自然引起了佃户们的不满,有的农民便说:好吧,你租子太贵,老子不种你的地自己开荒总可以吧。
  好啊,你自己去开荒吧。
  那些农民太天真了,拥有了大量田地的地主们如何能眼睁睁的看着流民们自己开荒呢,要是佃户们都去开荒了自家的田地谁来种啊?于是他们便勾结官府,不顾朝廷颁布的三年之内不收粮税的规定强行收税,这样一来农民们是开荒也不是,租地主的田种也不是,最后纷纷变成了流民,在岳阳看来,这才是导致大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看到众人的火气已经被挑逗起来,方久铭的眼中闪过一丝历芒,狠狠的说道:“诸位,既然如此,咱们自然是不能束手待毙,咱们得拿出一个章程来对付那姓岳的才是啊!”
  “方老,您说吧,咱们该怎么做,咱们都听您的!”
  “对,方老,您发话吧,咱们都听您的!”
  对于这些人来说,有人要向他们收税,不亚于要割了他们的命根子,自然是要誓死反抗的,想要动他们的银子,别说区区一个指挥同知了,就是皇帝老子也不行。
  “此事可成!”
  方久铭和方英迪父子眼神不经意的一碰撞,两人立即会意的暗暗点头。
  方英迪立刻站了出来说道:“给为父老,既然大伙都统一了意见,那么接下来就好做了。那姓岳的不是闹着要收银子吗?他不是查咱们的铺子收税吗?他不是堵着城门不让咱们的货物进来吗?那好,咱们就不开铺子,咱们就不进货物,咱们的买卖不做了,我倒要看看他能向谁收税去!”
  “嘶嘶……”
  方英迪的话一说完,周围的人就倒吸了口凉气,这家伙是在鼓动大伙罢市啊……
  
  第二百章
暗地里的潮流
  
  所谓罢市,意指停止市场的运作,通常是商人为了某种要求而联合起来停止营业,让对方妥协以达到其目的,许多是为了表达社会不公,自身的权利受到损害。其目的在表达个人身之不公,属于表达示威的一种方式。
  通常罢市的行为会造成大众不便,同时也会引起广大社会的关注,不过最后因为迫于生计通常终会复市。
  有明一朝,大明的商人们已经将罢市这招玩得如火纯清了,每当朝廷出台任何对他们不利的举措活政策时,大明的商人们往往就会祭起罢市的大旗来威胁地方官府和朝廷。
  或许有人就问了,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不是亲自规定了“士农工商”这四个阶层吗?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他们怎么敢这么大胆的公然罢市呢,这不是公然跟朝廷做对吗,难道就不怕朝廷震怒?
  其实这就要从明朝的体制说起,大凡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权力欲望很重的人,朱元璋这厮也不例外。
  在创建了大明后,朱元璋嫌宰相这个位子太过讨人嫌,甚至还会碍手碍脚,于是在洪武十三年借着胡惟庸案把宰相这个职位给撤销了,紧接着又创建了六部制度,借着这个制度把朝廷的所有大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朱元璋却忘了一件事,宰相制度之所以能在华夏传承了数千年,那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宰相这个职务说白了其实就是皇帝的助手,帮助皇帝管理百官,从繁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可老朱嫌这个助手太碍眼,还抢了自己的权利,于是干脆就把助手给炒了鱿鱼。
  可朱元璋却不明白,任何人若是妄图跟历史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对是要出苦头的。朱元璋是个很勤恳的荒地,可他的子孙未必会跟他一样啊!
  他的儿子朱棣抢了自家侄子的皇位后,有鉴于朝廷没有宰相,皇帝这份工作太过辛苦,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这怎么能行呢?老子要找个助手才行,可宰相这个职位却早就被自己老爹给撤了,自己总不能跟老爹对着干吧?这下朱棣有些坐腊了。
  不过不要紧,人的智慧是无穷,朱棣创造了另一个制度,那就是内阁首辅制度,就是设立内阁,内阁里设立有三到四个阁老,让他们来帮自己处理政务。这个内阁其实一开始只是相当于皇帝的一个秘书处,帮着处理文件而已,但随着朱棣死后,大明后面的历任皇帝那是耗子生仔,一窝不如一窝,这便导致了内阁的权利也越来越大,内阁权利的扩大也导致了文官集团权利的扩大。而文官集团又从哪来呢,其实就是从那些商人当中来。商人虽然大都唯利是图见钱眼开,但他们的目光还是有的,在大明朝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商人们都在默默的培养者家族子弟了,供他们念书、靠科举,这些家族子弟在考取了功名后第一个想到要回报的其实不是朝廷,而是自己的家族,这样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商人的势力也越来越大,最后演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试问商人权利如此之巨大,时不时的闹闹罢市对他们来说自然就不算什么了。
  方久铭提出了要罢市的构想后,大厅内的众商家想了想,觉得这样也好,给岳阳一个教训,让他知道这税是不能乱收的,要是你乖乖听话,说不定咱们还能赏你一块骨头吃,要是不听话,那就让你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看着众商家纷纷点头同意,方久铭脸上露出了笑容,在座的这些商贾里有粮商、盐商,还有不少人还经营着药品、布匹、皮毛、当铺、旅馆、钱业、茶业、仓库等诸务,只要这些人一旦同意罢市,那么整个浑源州立刻便会陷入瘫痪之中,届时朝廷一定会大为震怒,派人下来彻查,届时将那姓岳的削官罢职也只是顷刻间的事情。
  一旁的方英迪眼珠子一转,又想出了一个主意,他阴沉的笑了笑说道:“诸位,若光是商家罢市恐怕还显不出咱们的厉害,咱们不如在鼓动学署的学子们也来罢课,同时向朝廷禀报说岳阳迫害学子,有辱斯文,如此一来这动静就闹得更大了。”
  “嘶嘶……”
  众人纷纷倒吸了口凉气,刚才方久铭还只是要罢市,事情虽然不小,但这要闹下来岳阳至多也只是削官罢职而已,可方英迪若是鼓动学署的学子进行罢课,并告他迫害学子,这样的罪名一旦被坐实,那可是要革职问斩的罪名啊,这也太狠了吧?
  看到众人犹豫的目光,方英迪环视了众人一眼,冷冷一笑道:“怎么,诸位怕了吗?”
  “方少爷,我等不是怕,而是不敢啊。”这时,一名商贾摇头道:“咱们的学政廖大人为人古板方正,他是不会同意咱们鼓动学子们罢课的。若是再出什么乱子恐怕咱们也不好收拾。”
  “不同意?”方英迪狞笑了起来:“一个老学究而已有什么用?各个学署或是书院里的学子大都是咱们商家子弟,他说不罢课就不罢课吗?这个课咱们还罢定了!”
  当众商家们散去之后便开始行动起来,在接下来的几日里,整个浑源州表面上虽然平静,但暗地里确实暗流涌动,一场风暴眼看就要发生。
  浑源州淮山书院内,一个愤怒的声音充斥在一间学堂里,“商税之害,显皇帝时己尽显无疑,一货一人,税而又税,朘膏咋髓,夫民不堪其命也……”
  “税者,祸害也。三晋之地原本就不比江南,地瘠民贫,岂能承此敲骨吸髓之盘剥?宣威将军此举无异于与民争利,若真要处处收税,必然导致商困人稀,民生凋零,此举万万不可!”
  说话的是一个书生打扮的年轻人,一身儒衫,戴着四方平定巾,长相颇为俊雅,但此时他的脸上却是一股愤恨仇视的神情,眼中几乎要冒出火来,此人正是被岳阳赶出应州府的王成林。
  这两年王成林的日子可不好过,自从岳阳在应州府崛起后,王家为了避祸,在族长王守城的带领下,王家举家迁到了金陵城。王成林到了金陵城后,在家苦读了一段时间,竟然在去年的乡试里考中了举人。
  按照大明朝的规矩,举人那就已经有资格做官了。可是在明末的年代里各地的实缺实在太少,别说举人了,就是不少进士还在家里眼巴巴的等着呢,他一个举人想要等到放任实缺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去,经过他的老子王守城和大哥王成栋的再三活动,才给他在浑源州安排了一个教官的职位,不管怎么说,以他举人的身份教一教那些童声还是很容易的。
  但是好景不长,王成林刚到浑源州不久岳阳就跟着到了这里,当王成林听说岳阳担任了指挥同知,兼管应州府、浑源州等北路诸州府时,他的一个念头就是逃走,他很清楚当年他对岳阳做的那些事是多么的招人恨,若是让岳阳知道自己在这里当教官,恐怕自己的死期就在眼前了。
  不过在过了几日后王成林也渐渐从慌张中冷静下来,慢慢的他发现好像事情也没有那么严重,岳阳固然是当上了指挥同知、宣威将军,可他并不知道自己就在浑源州的学院里担任教官啊,毕竟人家可是堂堂从三品的大官,哪有兴趣打听他这个小虾米的念头,感情这几天自己都是在自己吓自己啊。
  回过神来之后,王成林心中不禁又打起了另外的主意,他决定要在这里好好的观察岳阳这个人,他要象毒蛇一样潜伏在岳阳的周围,只要有机会便要他一口,如今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当王成林听到学院里开始流传着岳阳要开始强行对城中的商贾收缴商税的时候,他知道机会来了。出身于大家族的他自然知道如今大明的商税是怎么回事,可以说这年头的商贾就没有不偷税漏税的,商人的势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地方官府也拿商人没辙,因为但凡只当地官府或是朝廷一旦有了要收税的念头,他们就会发动包括舆论、朝廷官员在内的力量来对你进行造谣、诽谤,甚至是诬陷,朝廷对于他们往往也只能是妥协了事。
  因此,王成林立刻便从摇身一变,从一个只会教书的教官变成了反对收税的急先锋,着召集起了他的学生开始大肆攻击起岳阳来。
  同时和王成林一起充当反对岳阳急先锋的还有另一名学政贾子珍,此人今年六十有二,家有良田数千亩,店铺十多家,按说也算是富裕之家了,但为人却是吝啬无比,平日里若非逢年过节家里连肉都不舍得多吃,可想而知这种人在得知了要朝自己收税后是多么的暴跳如雷义愤填膺了。
  在王成林慷慨激昂了一番后,这位老先生也颤巍巍的说道:“万历朝时商税之祸,老夫是亲身经历的。干戈载道,祸流四海,非困商,乃困民也。圣人有言,夺民之财,非生财之道也。生财之道,生之,节之,两端而已。加派之害不过税计,商税之害却以日计。征收商税,乃为夺民之财,此举天怒人怨,大明暗无天日,我山西北路也将破坏凋零啊!”
  
  第二百零一章
都烂了
  
  说到这里时,贾子珍苍老的面容上满是痛惜之色,仿佛亡国大祸就在眼前一般。
  听到这里,在场的学子书生都纷纷相应起来,这年头能进书院读书的能有几个是穷人,这些人的家中谁没有数十倾的良田或是几家店铺?岳阳现在要向他们收税简直就是在割他们身上的肉啊,一时间众位学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言辞间皆痛心疾首,痛骂之声不绝于耳。
  当然了,在这些学子当中也当真有一些人是家境贫寒的人,这些人家中自然没有银两开设店铺或是做生意,岳阳收取商税自然是跟他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且自从岳阳开始安置流民后,对于小吏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且开出的报酬也不低,不少人都打算过段时间便投靠到岳阳的麾下混个一官半职。
  可即便是如此,他们依旧不敢出言替岳阳说半分的好话,毕竟在现在这种“群情激奋”的气氛下,他们谁要是敢“逆流而上”替岳阳说话那可是会被当成典型批斗的,至少一个斯文败类的骂名是跑不了了,以后也很难在士子的圈子里混了,被读书人的圈子排斥这对于一名读书人来说可是非常严重的。
  因此这次的批岳大会开得很是痛快,大会开到最后,由王成林提议的罢课举动很快就被众人赞同。众人都一致认为,岳阳这段时间进行的关于强行收税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是天怒人怨的、是必须要被制止的,自己这些人一定要用万众一心的气势告诉那位宣威将军,他做错了,税不是那么收的,收税这种事情要靠自愿的,否则就是与民争利,是要受到唾弃的!总而言之,在商议了一个上午后,众人就商量出了两个字,“罢课!”
  崇祯七年十二月三日
  山西北路突然之间风起云涌,整个浑源州城内无数家商铺纷纷关门买卖停止,这也导致了城中百姓开始产生了恐慌,无数百姓开始争相抢购大米的风潮,到了午时城中店铺更是一片寂静,城中的米价已经飙升到了每升米五钱的高价。
  恐慌是会传染的,在这种情况下,不止是米价,就连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最后干脆就是没有人卖了。
  到了下午,罢市的风潮甚至波及到了北楼口、恒山、广灵州、沙锅堡等地,就连岳阳的老巢应州府也受到了一些波及。只是和别的州府不同,应州府虽然也受到了波及,但影响却不大,毕竟岳阳在应州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经过几年的经营,应州府的各家商贾都和岳家有着千丝万缕绿的联系,他们即便是想罢市也得考虑一下能否承受得起日后岳阳报复的后果。
  只是在别的地方却不是这样了,随着罢市的风潮愈演愈烈,市面上到处挤满了惶惶不安的人群,许多街道上突然多出了一些匿名榜贴,一些官府的衙役和官员经过大街时还会遭到突如其来的石块攻击。
  到了下午,淮山书院率先开始罢课,数百名学子在几名学政和教官的带领下集体来到了知府衙门前,他们高呼着口号向知府蒋鑫请愿,反对宣威将军横征暴敛强行纳税,并称此举乃是与民争利之举,若是知府不替他们说话,他们就去太原府和大同府,分别向巡抚许鼎臣和总督卢象升请愿,一定要宣威将军收回成命。
  浑源州主簿方英迪第一时间便来到了衙门口,庄严的向学子们保证,自己一定会把学子们的一件转告知府大人,而且自己也非常不赞成宣威将军这样的举动,并且一定会劝宣威将军收回成命云云。
  面对突如其来的罢市、罢课风潮,各地的官府一开始是手足无措,一片惊慌。浑源州知府蒋鑫整天躲在知府衙门里不见客,由于应州府的情况不怎么严重,因此知府郑发奎只是召集了众商贾嘱咐众人要正常经营。
  但是除了应州府之外,周围那些州县情况却极为严峻,百姓依旧恐慌不已。
  而情况最为严重的当属浑源州,那些商家除了关闭城中的店铺外,还到城外去鼓动那些正在开荒修路的流民,让他们也加入到支持自己的行为里开始罢工时,但是当那些流民们问道:“俺们要是罢了工,俺们一家大小你们来养活吗?”
  这些商贾们顿时便哑口无言,此时的浑源州内聚集了十多万的流民,而且这个数目还有增加的驱使,要养活这些人的话每天得消耗多少粮食啊,他们谁又肯耗费这么多的粮食来养这些人。
  看到那些说不出话来的商贾们,有些性子急的流民更是破口大骂了起来:“你们这些奸商,俺们饿肚子没饭吃的时候不见你们谁来给俺们一口饭吃,现在宣威将军给了俺们一份活干,还没吃上几天饱饭呢,你们就让俺们反对宣威将军,你们真当俺是傻子呢。打你们这些个奸商!”
  在一阵老拳中,这些前来鼓动流民罢工的商人们一个抱头鼠窜的溜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