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朝生涯(校对)第2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0/338

  “你怕什么!”戚哈喇冷哼了一声:“宣大离我们这么远,即便是赶来也不可能这么快赶到,更何况你难道就想看着镶黄旗和正黄旗那些人吃肉我们这些人只能喝汤吗?”
  说到这里,戚哈喇的心中就满是怨气。要知道戚哈喇他们原来都隶属于镶黄旗,可多尔衮登基之后把他们这些人全都贬成了镶白旗,从上三旗一下沦为下五旗,无论是待遇还是地位都差了一大截,这无疑让戚哈喇极为愤怒,此次南侵多尔衮已经给各部划定了地盘,那些好打且富裕的地方自然是给了他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以及正蓝旗这上三旗,那些较为偏远的地方他则是划给了下五旗,这也让戚哈喇极为不爽,是以他这才下达了三天不封刀的命令。
  看到传令兵还呆在原地,戚哈喇一瞪眼骂道:“还不快去,没听清爷的命令吗?”
  “喳……”看到戚哈喇发了怒,这名传令兵赶紧一溜烟的传达命令去了。
  戚哈喇的命令一下,旁边的清兵们顿时欢呼起来,一阵阵狼嚎般的吼声此起彼伏,射往城头的箭雨更加密集了,很快城头上已经没有人敢再露头了。
  没有了城头金汁、滚石的压制,清军的行动立刻变得迅速起来,不多时便陆陆续续有穿着厚重铠甲的步甲兵登上了城墙,看到这样的庆幸,城下的清军发出了兴奋的欢呼声,戚哈喇也裂开大嘴笑了起来,经验丰富的他知道,这座城池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正在戚哈喇高兴的时候,远处突然飞驰而来几名探哨,远远的这些探哨就发出了尖锐的呼哨声,那是发现敌情的意思。
  “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戚哈喇还没来得及发问,一名探哨便飞驰而来,跑到了他的跟前大胜喊道:“大人,西面发现明军!”
  “什么?发现明军,有多少人?”戚哈喇起初并没有在意,只是有些不耐烦的问了一句,在他看来只要明军的数目不超过四五千那就不足为虑,常年和明军打过交道的他很清楚明军的战斗力。
  这名探哨由于跑得太急,气息有些混乱的说道:“大人,明军人数倒是不多,可他们……他们打着的却是宣大军的旗号啊!”
  “什么?宣大军?”戚哈喇一听差点被吓得从马上掉了下来。
  自从皇太极远征察哈尔部落不成反而在归途中嗝屁后,清军上下就产生了一种“恐岳症”,不客气的说就是对岳阳和他的军队已经产生了一股深深的畏惧感,这种畏惧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了,在这些年里,清军屡次和岳阳对阵,却屡屡吃了败仗,最后连自家的大汗都被人玩死了,他们能不怕么。而且前些日子岳阳就任宣大总督并将麾下的应州军改变为宣大军后,清国布置在关内的探子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将消息传到了盛京,多尔衮以及清国的高层自然得到了消息,这个消息自然也很快传到了下面的人耳中。
  戚哈喇一把抓住了摊子的衣襟喝问道:“你确定他们是宣大军吗?这些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摊子苦着脸道:“奴才也不敢肯定是不是宣大的人马,这些人马虽然打着宣大的旗号,但他们身上却并未着甲,而是穿着绿色的衣服,奴才也从未见过啊!”
  “穿着绿色的衣服,而且还没有着甲?”戚哈喇也愣住了,这是怎么回事?既然打着宣大的旗号为什么那些骑兵没有穿甲呢,要知道岳阳的兵马向来是以财大气粗而闻名,别说是骑兵这种精锐兵种了,就连做饭的伙夫都发给一身棉甲当福利呢。
  一想到这里,戚哈喇就感到气不打一处来,到底是哪来的穷鬼竟敢打着宣大军的旗号来戏弄他。有心想要派出人马去灭了那支胆敢胆大包天冒充宣大军的明军,但又想到此时攻城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不能分心,最后戚哈喇还是决定先忍一忍,等攻下了邓县再说不迟。于是戚哈喇便没有把这名探哨的话当回事,继续下令抓紧攻城,只是他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逃命机会了。
  不得不说,清军的效率还是挺高的,一刻钟后,随着大批的清兵涌上城头,随后紧逼的城门也被打开,邓县正式宣告被攻破。
  正当戚哈喇指挥着全部人马进城时,远处又传来了一阵马蹄和厮杀声。
  “混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外面戒备的人都是混……”还没从破城的兴奋中缓过来的戚哈喇大声骂了起来,只是他的话还没骂完立刻就被憋在了嘴里,因此就在他骂人的时候,从他的后面传来了一阵清脆的枪声。
  “怎么回事,怎么会有火铳声!”戚哈喇的脸一下就白了,对于这种枪声他可是再熟悉不过了,就在半年前,他亲眼看到无数的满清勇士骑着战马挥舞这长刀朝着那些排着整齐队列的明军冲去,随后便在这样的枪声中一排排的倒下,那种血腥的场景直到现在还经常在他的梦中出现。
  看着正蜂拥着朝城池涌去的清军,戚哈喇第一次对自己太快攻下敌人的城池而感到懊恼,他再也顾不上其他,疯狂的朝对方喊道:“快退出来,不要进城了……宣大军来了!”
  只可惜,有句话说得好,进城容易出城难。但一支士气高昂的军队杀进地方城池后,想要立刻推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想要将一支四下分散开来的军队集中起来难度更不是一般的高。
  正当戚哈喇急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外面的马蹄嘶鸣声和枪声越来越近了,很快在外头戒备的探哨便传来了四周发现大批明军的消息。
  “砰砰砰……”
  随着越来越密集的枪声传来,越来越多的清军倒在了血泊里。一名名穿着绿色服饰的人影已经出现在戚哈喇的面前,戚哈喇发现突围已经成了一种奢侈的事。
  “主子,您赶紧突围吧,要不然就来不及了!”一名戈什哈焦急的对骑在马上的戚哈喇喊了起来。
  “突围……”戚哈喇绝望的惨笑一声,“你以为明军摆出了这么大的阵势,还会留下缝隙给咱们逃走吗?退一万步讲,即便是我能单人匹马的逃出去,到了大营后大汗会饶了我这个败军之将吗?与其被装入麻袋被万马践踏而死,我还不如在这里战死呢,至少还能让盛京的家人不受到牵连。”
  看着一脸绝望的戚哈喇,戈什哈也明白看来今天他们是跑不出这里了,他也一把抽出了长刀吼道:“主子,奴才打小就伺候您,现在就让奴才最后为您尽忠吧!”
  “好……今儿咱们主仆二人就一起追随先帝而去吧!”戚哈喇也从马鞍上拿起了一把虎头枪,策马朝着前方正朝他们围过来的明军冲去,在他的后面则是十多名戈什哈和数十名精锐的白甲兵……
  “砰砰砰……”
  远远就看到这队朝他们冲来的明军在一名百总的指挥下排成了一排对着这些人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不断响起,戚哈喇和他身后的清兵们一个个先后被打翻在地,一股股鲜血从他们和胯下战马的身上泊泊流出,只是刚流淌到地面便被干旱的土地迅速吸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地的血腥的红色。
  戚哈喇死后不到半个时辰,邓县外围的清军便已经被感到的宣大军给清剿干净,剩余的不到三百名清军只能无奈的在邓县内四处乱窜,这些刚才还凶神恶煞的强盗如今却如同丧家犬般被从四处涌来的宣大军从一个个藏身之处赶了出来,有的清军自觉没了生路,临死前开始疯狂屠戮百姓并纵火烧民房,但也很快被闻讯赶来的宣大军给歼灭了。
  当杨国柱和虎大威感到邓县城内的时候,看到的只是遍地的尸骸和十多处渺渺的黑烟。
  看着遍地的残骸,杨国柱叹了口气道:“怪不得古人就说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战乱一起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啊!”
  虎大威则是有些奇怪的看了杨国柱一眼:“杨总兵,你们汉人就是奇怪,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今天敌人杀了我们的百姓,明天我们将他们的百姓杀回来就是了,光是在这里感慨有用吗?”
  “你啊……”杨国柱无奈的指着虎大威摇了摇头。这个虎大威原本是塞外降卒,并且还是一名蒙古人,于天启年间便降了大明,自此便对大明忠心耿耿,只是从小在塞外长大的他有不少想法总是和人大相径庭,让人哭笑不得。
  就在两人说话间,几名军士带着一名浑身血迹斑斑的将领走了过来,并向两人禀报道:“启禀两位大人,此人自称是邓县防守官,现今意欲求见两位大人。”
  杨国柱二人对视了一眼,眼中露出好奇之色:“哦……让他过来!”
  来人被带了过来,这名中年人的身上和脸上已经沾满了血迹,但从脸型轮廓和颌下的胡须来看依稀能看得出是一名中年人。
  看着来人,虎大威饶有兴致的问道:“本官是大同总兵虎大威,就是你想要见本官和杨总兵吗?”
  来人噗通一声跪了下来泣声道:“卑职邓县防守官王鑫见过两位大人,今早城外突然出现了鞑子的踪迹,县令和城中一众士绅带着一干家奴和数百兵丁逃出了城池,城中群龙无首,卑职只得率领数百残兵和一干青壮上城拒敌,但鞑子太过厉害,卑职只是抵御了半天城池便失守,守军几乎伤亡殆尽,幸亏两位大人赶到,否则……呜呜呜……”
  话没说完,王鑫便放声痛哭了起来。
  “这个县令该杀!”
  听到这里杨国柱和虎大威相互对视了一眼,两人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杀气。身为军人的他们最恨的就是那些临阵脱逃的胆小鬼了,若是此时那两位县令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都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拔刀将其劈成两段。
  最后杨国柱才叹息道:“罢了……你也算是守城有功,若非你毅然率众抵抗邓县也不可能坚持到我军到来。你放心,此事我们会禀明岳侯爷,请侯爷上书朝廷,想必朝廷会给你嘉奖,你那位县令也会受到惩罚的。”
  王鑫苦笑着摇了摇头:“两位大人的好意卑职心领了,只要朝廷功能不降罪卑职就谢天谢地了,至于钱县令他们……”
  说到这里,王鑫虽然没说完,但杨国柱和虎大威却已然明白了他的意思……
  
  第三百六十五章
突然退兵
  
  杨国柱和虎大威隶从军十余甚至数十载,对于朝廷的一些破事也是很清楚的,按理说一名县令丢弃了自己治下的县城弃城逃跑,这种事情要是换在洪武、永历年间,砍十次头都不带冤枉的,可到了明末以后官官相护的风气实在太过浓厚,身为一名官员只要你不是触动了其他官员的利益,即便是做错了事情那些经办的官员也会睁只眼闭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名弃城而逃的县令回来后只要上下打点一翻,只要不是捅到朱由检那里,上头肯定会睁睁眼就让他过去,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历来是文官们的拿手好戏。
  想到这里,杨国柱两人就很是无奈,同时摇了摇头就不再做声了,朝廷的水太深太浑,不是他们这些武夫玩得起的。
  虎大威为人粗豪,也不懂得怎么安慰人,只能拍了拍王鑫的肩膀道:“最少你已经保住一条小命,比起那些惨死在鞑子刀下的百姓要好得多了。”
  王鑫也苦笑一声,低声叹道:“是啊,比起那些战死的弟兄,我已经比他们幸运多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至于钱县令他们嘛……该怎么就怎么吧?”
  安慰完了这个防守官后,杨国柱和虎大威并没有继续停留,而是率部继续朝良乡、顺义前进,他们的时间很紧,没有功夫在邓县这个小县城多做停留。
  很快,杨国柱二人带着军队继续上路了,可让他们感到奇怪的是他们这一路上碰到的清兵却非常少,而且几乎也都以清军的探哨居多,大队人马几乎就没见到,这也让他们感到十分的纳闷,不得已之下他们只能禀报给了后面的岳阳。
  “咦……还真是奇了怪了,那些鞑子都跑哪去了?”
  接到了情报的岳阳也纳了闷了,此番入关的清兵可是有十万之众,十万人可不是十万只耗子,不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正在岳阳纳闷的时候,从前方又传来了一个让岳阳感到震惊的消息,那就是清兵已经开始退兵了,不少夜不收相继报告,清军已经陆续撤回了密云、怀柔一带,他们还携带着大批抢来的人口、粮食和金银财物陆续朝着关外回撤,为了加快速度清军甚至将一些笨重的东西都丢弃了。
  “多尔衮这是在搞什么鬼,难道抢了一把就象走吗?这可不像是鞑子的风格啊!”现在的岳阳彻底被清军的动作给搞糊涂了,按照清兵以往的风格那向来都是吃不饱是不会撤兵的,这回怎么改性子了?且不说纳闷的岳阳,就连正抢得兴高采烈的清兵们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在清军的临时老巢昌平府里,这座城市在两年的时间里两度被清军占领,城中的百姓也两度遭到洗劫,青壮年和妇女或是被屠戮或是被抢走,城中除了清军外只剩下了寥寥几个跑不动的老弱病残,而多尔衮的临时行辕就设在原先的知府衙门里,只是这个临时行辕此时已经被一众正黄旗的精兵团团护卫了起来。
  在占地最宽的大堂里,多尔衮正端坐在大堂正中,两旁坐着一众满清的大将。多尔衮和以前当和硕亲王的打扮又不同,此时的他穿着一身滚龙袍,龙袍的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胸前背后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看上去确实卖相不凡,此时大堂里众王爷贝勒和大将们正为了撤兵之事争吵不休。
  “大汗,我们刚攻入明境不到半个月,为何便让我们匆匆撤兵,勇士们还没抢够呢?”说这话的是鳌拜,这厮此时正看着多尔衮一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样子。
  此时的鳌拜可不是五年前的那个小小的甲喇章京了,现在的已经是镶白旗的都统,在大清国里也算得上是数得着的人物。如今的多尔衮初登帝位,根基并不是很稳,可以说除了手中的正黄镶黄和正蓝旗外,剩下的下五旗里只有代善的正红旗和镶红旗表示支持他,正白旗和镶白旗以及镶蓝旗却是抱成了一团共进退,弄得多尔衮现在也很烦恼。
  看到鳌拜竟敢如此嚣张的站出来反对自己,多尔衮的眼中一丝杀机一闪而过,随即他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昨天前方探哨送来消息,在京城周围发现了宣大军的踪迹。你们镶白旗是不是有一个叫做戚哈喇的甲喇章京啊?据探哨传来的消息,他和他麾下的一千多人已经于前日被宣大军给全歼了,而且从明国京畿传来了消息,崇祯皇帝已经下令命岳阳亲率大军前来救援京城,你说朕能不下令撤军吗?
  “哗……”
  多尔衮的话音刚落,周围全都哗然了起来,不少清军将领的脸上已经齐齐变了颜色。如今的满清上至皇帝下旨将领,许多人已经闻“岳”变色,一听到岳阳亲自率军来援,心中立刻打起了小鼓,就刚站出来对多尔衮的命令产生质疑的鳌拜的脸上也有些微微变色起来。
  看到下面众人脸上的神色,多尔衮心中一阵冷笑。自从他登基以后,就试图将所有的军权抓在手中,但一直受到一部分将领的反对,尤其以原先原来的正黄、镶黄和镶蓝旗的将领居多,这些人一下从上三旗变成了下五旗,自然是满肚子的怨气,是以平日里无论多尔衮说什么话他们都跳出来争论一番。
  看着脸色微变的鳌拜,多尔衮淡淡的说道:“鳌拜,朕知晓你嫌镶白旗抢的东西还不够多,这样好了,朕允许你们镶白旗再在原地逗留三天,然后再返回昌平和大军会合,你看如何?”
  “什么?在原地逗留三天?”鳌拜一下愣住了,你这是要坑我的节奏吗,再抢三天要是被宣大军围住了那不是找死吗?
  性子粗狂的鳌拜顿时就是一怒:“大汗,大军全部撤回,却让微臣的兵马逗留,这岂不是将镶白旗将士陷于险境?”
  “砰……”
  多尔衮一拍桌子怒喝道:“适才对朕下令撤军的旨意表示不满的人是你,现在朕应允你们镶白旗再逗留三天了,你还是不满,怎么?鳌拜你就是这么对待朕的旨意么?还是你以为朕真的杀不了你吗?”
  看着多尔衮眼中闪过的丝丝杀意,鳌拜这才醒悟过来,自己特么的是中了多尔衮的诡计了。刚才他不先告诉大家发现宣大军的事情就是挖了一个坑等着和他不对付的人呢,而自己就傻乎乎的一头跳了进去,自己真特么的太傻了。
  看着傻在当场的鳌拜,多尔衮眼中露出不可抑止的杀机,低声喝道:“来人,将鳌拜拖出去……”
  “大汗……刀下留人啊!”
  看到这样一副情形,阿巴泰、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等十多名和鳌拜交好的将领和大臣赶紧站了出来对对着多尔衮跪了下来。
  索尼赶紧说道:“大汗,鳌拜只是一时口快,他对大汗并无半点不敬啊!”
  “呵呵……”看到这样的情形,多铎在一旁冷笑道:“适才之事大家也看到了,无论大汗说什么鳌拜全都是出言反对,若是这样还不是不敬,你们告诉我,什么才是尊敬?”
  饶余贝勒阿巴泰也站了出来说道:“鳌拜是个粗人,事前他并不知晓宣大军已然出兵之事,是以才得罪了大汗,正所谓不知者不怪,就请大汗绕了他这一遭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0/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