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566

  虞世南虽然只是六十岁,可是在李纲面前,他也是有什么就说什么。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他也喜欢上了聪慧的太子。
  李承乾坐了下来,一口气喝完了一杯茶,拱拱手说:“虞先生,您说的话很有道理,可是,都知道会受损失、不落好而不去做好事,到最后世间会变成什么样子?所谓善举,首先必须要是发于善心。如果是不带着善心的善举,那叫算计,让人不耻。所以啊,这次的事儿,受到点损失就受到一点吧。弟子对人心中的善,还是很有信心的。”
  虞世南和李纲对视一眼,同时哈哈大笑。
  本来他们还担心太子会因为这样的事儿而改变心性,现在看来,是白担心了。
  拍拍太子的肩膀,虞世南哼着小曲离开了书房。他跟李纲不一样,李纲够资格住在某处宫殿,他却只能住在崇文馆里。
  一夜过去,第二天,一切如常,并没有发生什么事儿。可是到了晚上,李承乾却收到了皇帝的命令,要他明日上朝。
  如果是按照正常程序来推断,今天的话,两个县令的奏折,也差不多递交到了皇帝的案头。
  正在一起吃晚饭的李纲,见传命的宦官走了以后,笑着对李承乾说:“看吧,麻烦事儿这么快就来了。怎么样?小子,有没有信心?没有的话,老夫明日陪你上朝一趟如何?”
  李承乾咽下一口鸡肉,无所谓道:“不过就是挨弹劾而已,算不得什么大事,弟子虽然没有唾面自干的本事,还不至于被他们说的七窍生烟。”
  李纲点了点头,不再多说什么。
  正如同李承乾说的那样,弹劾而已,算不得什么大事。太子嘛,虽然是下一任皇帝,可是没有实权在手,太子也只是一个身份而已。就连当今皇帝都总被弹劾,太子又能如何?这也就是他年纪还小,要是再大一点,估计弹劾的奏折每天都不会缺。
  毕竟,弹劾对上表的官员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被弹劾的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了。整个朝堂弹劾别人还要讲究真实证据的,恐怕也只有魏征一个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承乾先是告诉一个侍卫在明德门等候李靖和牛进达,而后才坐着马车去承天门门口等候上朝。
  例朝不同于大朝会,只有一些上了表的官员和几个顶级大佬会出现在朝堂里。所以,承天门外,其实没多少等候的人。
  穿着一身朝服,站在门口被风吹的,也只有魏征一个了。
  今天早晨的风还是挺大的,李承乾只好打开车门,邀请魏征进来。
  如果是平时,魏征不会拒绝,可如今是在上朝前,他可不愿意上太子的车驾,有失体统。
  不过到底不是傻子,魏征站到了马车的背风面,倚靠在车厢上跟李承乾攀谈。
  “昨日老夫可是听手下几个人商量着今天要好好表现一次,而且,不知道消息是怎么走漏的,今天还多了一些看热闹的官员。你被弹劾,还是陛下登基以来第一次。怎么样,前一日老夫说的话,今日应验了吧。”
  李承乾递给魏征一杯热茶,无所谓道:“反正就是动动嘴皮子而已,难道这些人还能骂娘?懒得理会,应对之策早就想好了,今天过来,也只是想看看有多少人看我不爽而已。”
  听说太子有了应对之策,魏征就笑笑,不再多说什么。如果不是担心李承乾应对不了朝堂上的局面,他今天是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
  不久后,宫门开了,李承乾当仁不让的走在首位,无视了后方一些官员的指指点点,径直朝着立政殿走去。
  今日与往日不同,进入大殿后,李承乾就看到了皇位上饶有兴致的皇帝老爹。
  没错,就是饶有兴致,估计今天的事儿让他格外的期待。
  不然的话,他怎么也得等到文武百官都到齐以后再出现的。
  分位坐好后,李承乾就开始闭目养神起来。
  虽然后世的时候没有跟人对骂过,但是看骑手老前辈跟人吵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就算后世泼妇都要退避三舍的怼人艺术,没道理连这些迂腐的官员都对付不了。
第一百五十章
赔钱
  魏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忍不住打量周围官员的反应。
  本来就是个例朝会,可是前来上朝的官员几乎占据了半个大殿。如果是平常,也就几个有要事禀告的官员,三三两两的过来而已。如果遇到没有什么大事的一天,甚至第二天都没有早朝。
  好多的官员都在摩拳擦掌,尤其是言官,自从皇帝登基后,就勒令他们有一说一,宁可弹劾错,也不放过,就算是皇帝有错,也当据理力争。因为这个命令,他们可是把满朝文武都狠狠的弹劾了一遍。可是弹劾完了,却没了后续。
  如果是别的时候,朝中大员不管谁都会露出小尾巴被人抓,可是现在是新皇登基伊始,好多旧朝勋贵都被新皇帝撸了下来,大家都恨不得夹紧尾巴做人,谁敢犯事儿啊。至于因为从龙升迁上来的几位,傻子才没事儿就去找麻烦。偶尔的弹劾一下可以,大家都不当回事儿,可是一直盯着会结死仇的。
  至于太子,本以为太子年幼,没机会弹劾,可谁曾想,就是九岁的太子,硬是犯了大事儿。当官就要办事儿,不办事儿怎么升迁?所以,李承乾的这一次“犯错”,对这些人而言可以说是久旱甘霖了。
  叹息一声,魏征把视线转移到了对面。
  例行朝会本来没有武将什么事儿,可是今天武将们也来了不少。卫国公李靖,卢国公程咬金,琅琊郡公牛进达,鄂国公尉迟敬德,这几位很明显不是来商量军策,而是来给太子撑腰的。
  再看看赵国公长孙无忌、申国公高士廉都在,魏征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这样豪华的阵容,没道理会出事吧。
  房玄龄恰好低头整理衣摆,魏征收回的视线跟李承乾的视线撞到了一起。
  对上线后,李承乾对魏征微笑了一下,旋即被房玄龄挡住了。
  随着近侍“上朝”的声音响起,房玄龄一如既往的站了出来。这是惯例,不管今天有什么事儿,都要先听宰相的汇报。除非事情的优先级,需要连房乔都要让位。
  “启奏陛下,年前关于精简各部官员一事,至今已经精简完毕。三省六部及各部,共计裁员三千七百二十三人。加上地方裁员共计五万七千二百七十七人,今复命。”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点了点头:“速度不慢,咱们大唐因为让百姓休养生息的缘故,削减了很多的赋税劳役。收入少了,消耗就要减少。朕在武德年时寻访各地,发现吃公粮一事,格外严重。有些贫瘠的县,单衙役就有足足一百人。朕在三省就职的时候,也觉得冗吏过多,大多闲置。百姓的米不养闲人,如此精简消肿,与民有利啊。”
  虽然各家都有被裁掉的官员,可朝臣们还是山呼万岁。
  房玄龄说完,就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笏板上,记录的也只有这件事儿而已。
  见宰相发话完毕,言官队伍里立刻就有一个官员想要站起来。
  结果,没等他起身,尚书左仆射萧瑀却站了起来。
  坐得离皇帝远就这么一点坏处,就算有要紧的事儿,也只能等前面的大佬们讲完,才能轮到自己。
  言官罗秋正叹息一声,只能重新坐回去。
  躬身施礼后,萧瑀道:“陛下,昨日,长安县县令和万年县县令一同上奏,可是,为何奏折由御史台直达天听?按照律例,就算是弹劾的本章,也应当经过中书省才是。臣请陛下彻查此事,朝廷自有其法度,肆意越权,岂是能够开先例的?”
  说完,萧瑀冲着李承乾微笑了一下,然后对言官们狠狠的瞪了一眼,才回到自己的位置。
  萧瑀的一笑,让李承乾顿时摸不着头脑了。
  按理说,自己跟这个老头没什么交情啊?怎么今日,他会站出来为自己说话的?
  虽然只上了几次朝,可是有李纲和虞世南在,他对于朝堂上的一些规矩,特别是潜规则还是比较了解的。
  弹劾的本章,确实直达御史台,可是,也应当经中书省审阅后,才会送到皇帝面前。如果不走正常程序,直接送到皇帝的案头,就算是有理的奏折,信誉度也会立减五分。
  萧瑀,明显是要抢在言官之前,先把这件事抖出来。
  思前想后,也想不到老家伙帮自己的理由,李承乾只能放弃了思考。不论如何,待会儿下朝后都要道谢的,到时候再问就好。
  萧瑀回去后,几个言官几乎是同时站了出来。
  先一步施礼完毕的罗秋正,大声道:“启奏陛下,微臣今日要弹劾东宫太子与御史大夫魏征。长安、万年县县令上奏,太子之养殖场散养鸡鸭,对周边百姓的耕作产生了影响,无端扰民,此为一;
  万年县县令何寿云,其阻拦太子车前,讲述道理,然太子依旧不理,倚仗侍卫兵刃之利夺路而走,仗势欺人,此为二;
  太子年幼,本该是读书学习的年纪,却跟民间商贾纠缠不休,为金银财货所迷,肆意胡来,此为三。
  而魏征者,万年县县令拦车讲理之时,随侍太子身边,却不以大义为先,反而蛊惑太子做错事。
  故臣奏请陛下降罪于太子,并收回东宫财政管理之权,切莫让年幼太子走上歧路。故臣奏请陛下降罪于魏征,以戒朝廷中意欲依附太子之人!”
  罗秋正说完,跟着他一起站出来的言官们齐声道:“臣附议!”
  说完,长揖不起。
  看着这群义正辞严的忠肝义胆之士,房玄龄忍不住转过头,对魏征说:“都是你手下的人,今天怎么对你也下手了?”
  魏征叹息一声说:“如果这些确实是太子的错事,你觉得老夫会冷眼旁观?这群混蛋,想干点什么证明自己的存在,想要政绩想疯了。越过中书省直接送到皇帝案头?他们以为他们是老夫?不问真相,看到奏折后就热血上头。老夫昨晚给他们写的信,他们看过才怪了。”
  说完,魏征站了起来,走到场间站定。
  李承乾也跟着站了出来,因为是第一次被弹劾,他不知道被弹劾的人,是需要站出来被皇帝问话的。
  事情的始末,李世民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见儿子站了出来,高坐于龙椅上的李世民调侃道:“去年渭水之边,朕因为你抵挡突厥千军万马之功,放任东宫财政自由。没想到今天被人当成罪过给说了出来。太子,怎么样,你还要把持着东宫财政吗?”
  李承乾没想到皇帝老爹就抓住了这一条来讲,躬身施礼过后,无奈道:“儿臣也没有想到这件事会被人弹劾,只是东宫财政,还是不要交还给父皇了。渭水边的功绩,虽说是儿臣身为太子所必须做的,但是怎么也是军功的一种。我大唐除非是谋反之类的大罪,好像还没有收回军功赏赐的先例吧!”
  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程咬金在武将一边哈哈大笑道:“太子这话说的在理,当初殿下阻拦突厥军队于便桥边,这确实是军功的一种。只要是因为军功获得的赏赐,非大罪不予轻夺,莫说是大唐,历朝历代这都是根本的道理。
  哈哈哈,罗秋正,老程可知道你为什么眼红东宫的钱财。还记得之前平康坊的烟雨酒坊,里面有你的份子在,可是永盛酒坊推出新酒后,烟雨酒坊被排挤,若不是永盛酒坊忽然停产,估计烟雨就会黄掉。”
  尉迟恭嘿嘿一笑,也说:“要老夫说,你有份子的那家酒坊就应该黄掉。平日里老夫府上到你那里买酒,都不见有优惠。都是同殿之臣,也不知道你怎么这么黑心。”
  尉迟恭话音一落,今日出场的四位武将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武将们在文官启奏的时候插科打诨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是罗秋正却被气的脸都红了。
  他家里入股酒坊的事情,虽然是事实,可是怎么能放在朝堂之上直接说?
  罗秋正旁边的言官黄贵反唇相讥道:“卢国公,鄂国公,您二位也好意思说罗卿?长寿坊的醉风楼、西市上卖马的商铺,也不知道都是谁入股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