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566

  不能跟皇家结亲,以苏家的底蕴,估计永远不能形成家族规模了,哪怕是最底层的。
  心情糟乱之下,就容易发脾气,修养再好的人,心情不爽的时候也会拉下脸来。
  苏家这些天,堪称鸡飞狗跳的,家主回家后就会喝酒,醉了就会咒骂王家。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苏媛,当得知了事情的始末后,她顿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在她眼中,太子其实是个很博学,很有文采,却又不失风趣的人。小的时候还憧憬着未来的夫君会是什么样的,随着懂事,这份憧憬就变成了恐惧,因为她实在没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上天可怜她,太子虽是储君,可是竟然鬼斧神差的跑到了她这里,见了面,现在还总是跟她写信聊天。如果自己命中注定的夫君是太子,她绝对可以接受。只是,这份上天的恩宠,终究是有时效的,王家宁可打破誓言也要跟皇家联姻的举动,顿时让她的美梦随之破碎。
  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哪怕长乐站到她身边,她都没有发觉过来。
  “媛姐姐,你怎么哭了?是不是谁欺负你了?”
  长乐的声音让苏媛吓了一跳,赶紧从床铺上起身,擦干净了眼泪。只是她的脸色本来就白皙,如今红桃子一样的眼睛,还是那么的明显。
  “长乐啊,你怎么又过来了?不是说,皇家准备跟苏家解除婚约了吗?”
  听到苏媛的话,长乐顿时笑了:“您听谁说的啊!父皇母后怎么可能会取消婚约?太子皇兄不还得气炸了肺?你看,这个皮包是母后让我拿来送给你的,这个小一点点的,是皇兄让我拿给你的。你就放心吧,怎么可能会发生这种事儿?”
  接过皮包,也不顾长乐就在面前,苏媛直接打开太子送给她的皮包,从里面拿出了一封书信。
  本来的忧愁,在看完信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是泪水还是忍不住流了下来。
  “你是老子的媳妇,天王老子嫁闺女,孤也不要,安心等着吧……”
第二百四十八章
播种车
  看完信,苏媛才恢复了笑容,拿起小一点的皮包递给长乐说:“长乐,皇后娘娘赐给姐姐的,姐姐不能送你,否则就是失礼了。不过,太子送给我的,倒是能送给你。”
  接过皮包,长乐立刻就开心了起来,在宫里的时候她想要,可是太子皇兄就是没给她,总是用等长大以后当作借口。
  有了皮包当礼物,长乐开心的说:“苏姐姐,你要是想给皇兄写信,就快些,我出来的晚了一些,要是午饭的时候不回宫,会被母后训斥的。”
  苏媛赶紧放下书信,走到一边的书桌边写了起来。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啊~”
  看到苏媛的回信,李承乾还是挺得意的。身在唐朝,能让一个女子直接表达出这样的意思,实在是难得。说到底,自己的轻狂还是有收获的,至少,未来老婆现在还是挺喜欢自己的。
  把信函收进抽屉里存放起来,然后对着书桌上的奏折发愁。
  房玄龄杜如晦之前虽然坑了他,但是在那以后选择送到东宫的奏折,很多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关于商业的奏折,自然毫无例外的会送到东宫来,而房玄龄往里面添加了很多政令推广的类别,杜如晦讲兵部的一些调兵遣将的奏章,都送了过来。其中好多奏折上面已经有了批复,拿到东宫来不过是走个过场。
  李承乾清楚,自己将要学习的东西,就在其中,所以就看得格外用心。
  大唐推行府兵制,兵员分布上,则采取强干弱枝的准则。军方将领,除了李绩张俭等人因为需要驻守在外,手握兵权外,余下的将领,只要没有战事,就必须居住在长安,甚至不能随便出去。皇帝就是手握兵权,才让息王投鼠忌器,最终获得了胜利,又如何不会心生警惕。
  政务上,皇帝虽然掌握着尚书省不肯撒手,但是中书、门下省依旧能够有效的牵绊皇权,特别是魏征不在,门下省依旧敢于抵抗皇权,所以政务上,一切都很平和。
  贞观时期的朝堂还是挺不错的,虽然皇帝盛怒之下砍死了卢祖尚和张蕴古,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准许臣下直言上谏,谏言准确的,还会获得赏赐。瑕难掩喻,这样的官场作风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在现在所有地方都需要发展的情况下,朝廷带动的优良风气,对地方也有促进作用。
  户部的奏折其实很无趣,好多时候都是关于流民安置的,朝廷的政令推出后,并没有如同长安一般取到预期的效果,越是远离长安,就越是难以施行。正因为如此,每年都有流民出山请求入籍,每年新入籍的流民数量,也成了官员考评的重要加分点。
  “殿下,这是中书省送来的奏折,其中有长孙尚书特意标注的几封,需要您认真观看。”
  才分析完了一摞,张赟就又搬来了一摞。
  “老张,你再去取的时候跟老房他们说说,能不能不要送这么多过来?孤自从早晨练武结束到现在,饭都没来得及吃,这些全看完,估计都要晚上了,还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
  站起来扭扭腰,李承乾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曾经自己觉得坐在办公室里处理一下文件,是最享福的工作,比送外卖强多了。如今坐了大半个上午,才知道这工作也不容易。再神采奕奕的人,一直坐着处理政务,腰间盘都受不了吧!
  看着之前还剩下的奏折,张赟忍不住说:“殿下,其实您用不着看遍全文,陛下处理奏折的时候,总是先看批注,才会查看奏折的内容,只有复杂的,才会仔细研判。”
  指指一封奏折上长长的批注,李承乾无奈道:“你看看,这哪里有短的,只要是老房他们送过来的,都是长篇大论。虽说年前积压了很多的奏折,可这也太多了吧。再加上其中有好多重要的事情,要是在孤这里耽搁了时间,可就不好了。”
  挑选出几个重要的,李承乾毫不犹豫的交给张赟,让他直接送去皇帝那里。虽说太子需要培养吧,可是用政令的推行速度,或者边军的调度时间来换取,还是亏本的买卖。现在才不过贞观六年,皇帝看样子还有二三十年好活,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可以用来接受栽培,犯不着急于一时。
  在将重要的奏折挑选出来优先送到皇帝那里后,李承乾才继续查看余下的奏折。
  嗯,腰疼。
  不轻不重的奏折一连看了两个月,直到春耕大典的时候,李承乾已经大致了解了朝廷的大致构造。
  不得不说当皇帝果然是个辛苦活儿,秦始皇每天要批阅五百斤的奏折,大唐的奏折换成竹简,估计一千斤都有了。天下的纷乱,远不是一个人能够做主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出现。
  年前积压的奏折处理完了,往后就悠闲了很多。要不然,每天要看奏折,从早看到晚,铁人也会金属疲劳的。
  “殿下,陛下有命,今年春耕大典,东宫不许带美味的食物,今年还跟去年一样,从陛下到百官,只能吃糜子饭。”
  “知道了啊。”
  撇撇嘴,李承乾只能把自己打包好的食物都留在书房。
  耕地就要有耕地的样子,穿着龙袍去耕地,刨坑刨的再给力,也会被人怀疑是作秀。所以当李承乾穿着一身麻衣从东宫走出来的时候,正好看到同样是一身麻衣的帝后,至于李泰,顶着大肚皮一看就不是贫民小户。
  李泰本来是在御辇上,可是到了东宫门口,就厚着脸皮挤进了李承乾的马车。
  “皇兄啊,您该不会真的听父皇的话,没准备好吃的吧。我可是一大早就被属官哄起来,饭都没吃。”
  一边从马车的暗格里取出烤制好的蛋糕,李承乾一边义正辞严道:“青雀啊,春耕大典就是告诫我们不能忘了百姓的辛苦,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懈怠呢!”
  李泰拱了拱手,然后把车窗的帘子固定好,开始大快朵颐。
  “耧车在实验室的时候,已经试验过了,效果很好,就是木制的双层轮,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就会磨损,碰到石头多的地,很容易就会碎开,虽说用铁也能制作出来,可是对驴子的负担就有点大了,还是得用牛才行。”
  就知道李泰不试验靠谱了,不会把东西拿出来,李承乾也拿了一块蛋糕,边吃边说:“想好了没有,你真的打算帮李恪也争取到不之官的待遇?要知道为了让你留在长安,父皇可是受了不少的问诘,最后还是硬生生用皇权压下来的。”
  李泰喝了一口茶,长舒一口气后才说:“本来就是要帮他争取的,眼看李恪就要订婚了,只要他订婚完成,就会被送到吴地就藩,我看了,那里距离长安实在是遥远。您不能发声,只能我来了。咱们三兄弟从小就一起玩到现在,怎么也算知心知肺了。皇兄,李恪对皇位真的没有一点的兴趣,让他去吴地宅在家里,他会郁闷死的。”
  李承乾笑了笑,拍着李泰的肩膀说:“你想做,就这么做吧,杨妃才生下李愔,李恪要是走远了,也挺凄惨的。”
  谈话之间,李泰就把一盘子蛋糕都吃光了。要是被言官知道哥俩躲在马车里吃蛋糕,绝对会被弹劾。春耕大典实在是太重要了,从皇帝到勋贵没有一个敢轻视的。只是,百姓们在满足最初的好奇心后,现如今已经不怎么关注这件事了。
  马车最多到田地外围,接下来的路都要走过去。
  李世民才走到地头,就见司农寺寺卿于跃围着一个怪模怪样的犁杖上窜下跳。
  曲辕犁也用过,这个犁杖跟曲辕犁一个样,但是犁后边多了一个箱子,还有怪模怪样的轮子在下面,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
  看不明白就问,李世民毫不犹豫的转过头问李承乾:“这是工学院新制作出来的东西?不就是给曲辕犁加了一点东西嘛,至于再献上来一次?”
  皇帝有些不高兴,一个新兴事物出现的时候,朝廷赏赐一些也没什么,可升级换代以后,难道还要赏赐?这岂不是没完了?
  李承乾干笑一声,拍拍李泰的肩膀说:“父皇,这东西不是工学院制作的,虽说他们有好多工匠搭手,但是真正制作出它的,是青雀!”
  “青雀?”
  看向自己的胖儿子,李世民本来阴沉的脸色转瞬间变得阳光灿烂。
  “哈哈哈,青雀制作的东西啊,来,给父皇说说,你加上去的这个箱子和轮子是用来干什么的?”
  见识到了曲辕犁的神奇后,今年来参加种地的大臣们,早早的就给自己买了曲辕犁,去年就皇帝能用来耕地,结果只有他们被老犁累的浑身酸疼。今年有多了一个新的东西,顿时也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李泰腆着肚子,大摇大摆的走到耧车前说:“回禀父皇,此物名为耧车,儿臣本想按照古籍记载,还原耧车的,可是后来才发现原始的耧车也不好用。现在的成品,虽然是根据耧车改造得来的,但是实际上已经似是而非了。
  您看,这个箱子其实是用来装种子的,牛驴在前面拉,曲辕犁在趟沟的时候,也会带着这个轮子旋转,您看,这个轮子其实是中空的,种子箱的末端一直延伸到这个轮子的内轮部分,这样一来,就不会因为粘到太多的泥土,导致种子落不下来。内轮上面有小坑,轮子每旋转一周,都会洒下等量的种子。这样一来,就省去了播种的人工。
  至于培土,只要在后面再挂一根木桩,拉动的时候把土培上就好。不过,这样一来还是会有一些地方盖不上,人工培土少不了,就是省去了很多的力气罢了。”
  听完李泰的讲解,李世民立刻对这个名为耧车,却奇形怪状的东西来了兴趣。
  “既然已经不是耧车了,那就换个名字,播种车就很不错,简单点,也好记。承乾,你来牵牛,朕要试试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可以自己播种。”
  李承乾无奈,只能去牵牛。话说李泰的这个播种机,其实就是省去了播种和培土的人工,皇帝还要掌犁,他还是要牵牛。
  皇帝太子开始耕种,长孙和李泰一人拿个一个铁锹模样的东西,却没有铲土。
  于跃等人等皇帝走远后,就翻开垄沟,查看播种的情况。
  一连翻看了四五步,才发现这个东西播种真的很均匀。虽然还是无法跟人工比,但是省太多的事儿了!农家如果有听话的牛驴,一个人都能种地。
  “魏王殿下果真聪慧,这样的东西都能制作出来,老臣佩服!”
  充分的享受了于跃等人的拜见后,李泰感受到了一种迷人的快意,仿佛研制耧车时遇到的困难,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一个来回以后,李世民也亲自翻看了垄沟。果然,种子虽然比手播的要多一些,但也不是不能承受,一些训练有素的驴子和牛,就算没有牵着的,也能耕种。这太省人工了!要知道就算有曲辕犁,该种地的时候,百姓家里也是全家出动。如果这个播种车能够推广开来,那么家里有两个壮劳力的,耕种的能力将会翻倍的提升。
  这太厉害了!要知道大唐最不缺的就是地,缺的是种地的人。人口不能着急,哪怕鼓励生育了,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增长上来的,可如果能够让种地的人事半功倍的话,产量上来了,人还愁吃的吗?
  想到了这一点的还有很多人,至于长孙无忌,已经欣喜若狂了,只要粮食的产量上来,百姓不再忍受饥饿,好多地方的赋税就能重新启动,朝廷国库的空虚,也能很快的缓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