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566

  李泰接下来的话,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父皇,儿臣还发现,耘锄只要组成架子,由骡驴拉着,就能跟犁杖一样,省时省事的除草。只要不太苛刻的除草,对人工的节省还是很可观的!”
  于跃是真的跳了起来:“魏王殿下,这个播种车,和您说的耘锄,能大规模的制作吗?如果可以,司农寺立刻就开始推广!今年是指定;来不及了,但是五年之内,应该能推广到全大唐的。”
  说起这个“五年”,于跃已经是咬牙切齿了。五年的时间看起来很长,可是考虑到唐朝的交通和面积,五年时间,司农寺的人会跑断腿。
  可谁知,李泰却连连摇头:“交给司农寺可不行,学院还指望这个挣钱养活学生呢,现在学院已经开始售卖了。用不着送到外地,只要让通州大邑的商人运输的时候拉上它们,然后以州府为中心,慢慢推广,古籍三年的时间就够了。”
  “学院已经开始卖了?售价几何?”
  见李泰拒绝交给朝廷,李世民不仅皱起了眉头,再好的东西,价格过高,百姓们用不起,也是镜中花水中月。
  “不贵,一百文而已。”
  “一百文?这样的价格,百姓们恐怕也是买不起吧!”
  才回京的魏征,听到这个价格胡子都吹起来了。他对百姓家极为了解,对长安周边的百姓而言,十文以上都算是巨款了,更别说一百文了。
  “魏大夫,你让本王说完行不行?”
  李泰不满的看了魏征一眼,直到魏征拱手,才把位置让给了李承乾。
  笑了笑,李承乾对好奇的朝臣们拱拱手说:“新农具的推广,是学院第一批弟子的毕业考核,他们将会带着工匠,跟商队一起,奔赴大唐各地,推广新农具。这既是对他们意志的考核,也是给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机会。只有开阔了视野,真正体验了大唐各地的民生民情,才能当好官。”
  学院弟子将会入仕的事情,已经不是秘密了,可是李承乾在大庭广众下说出来,还是有不少人面色尴尬。大量平民学子的加入,直接冲击了勋贵团体的举荐权力,可是,面对皇帝直截了当的说法,他们也只能接受。毕竟没有直接废除,已经是皇帝网开一面了。
  李世民并没有过多的询问学院的事情,而是走到李泰面前,伸手拍着他的脑袋问:“青雀,你能制作出这东西,朕不得不赏,说说,你想要什么?是珠玉金石,还是再多一点封地?”
  听到这句话,好多人的视线都不由自主的转移到了李承乾的身上。
  皇帝对魏王的恩宠,实在是太甚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泰如今的封地不仅超越了前例,更是被皇帝亲许不之官,也就是不用就藩,可以居住在长安。风头如此过甚的魏王,已经威胁到了太子的位置。
  可是令他们震惊的是,太子从始至终都没有露出担忧的神色,也不知道是不是养气功夫过于强大。
  李泰挠了挠后脑勺说:“父皇,儿臣的封地已经很多了,用不着再追加,不过您要是真的开心的话,不如答应儿臣一件事呗?”
第二百四十九章
想事情要深入
  李泰的封地已经足够多了,这一次都是他勉强用皇权压制下来的,再加,恐怕朝堂真的要炸锅了。口头上虽然这么说,可是李世民还是希望李泰能够拒绝。这家伙有一个聪明的哥哥,应该告诫过他这方面的问题。
  果然,面对李泰的聪慧,李世民自然乐得答应:“好说,好说,不管什么事情,朕都答应你。”
  见皇帝没有给魏王再添封地的打算,众大臣才松了一口气,魏征更是把已经抬起来的脚放了下来。
  不再加封地就好,至于赏赐些宝物什么的,也是应有之意,毕竟播种车这东西真的很逆天。
  “那父皇,儿臣希望您也准许三哥留在长安,不之官,如何?”
  “好好好,好……嗯?”
  李世民瞪大了眼睛,三哥?不之官?李恪?
  “不行!”
  最出乎李承乾和李泰意料的是,第一个发出声音的竟然是长孙!这太令人意外了,按理说,这样的事情,她是不能发声的。
  “皇后说得没错,藩王就应该就藩,怎么能留在长安呢?你是特例,再出一个,以后的王子纷纷效仿怎么办?不行!别的什么都好说,唯独这个不行!”
  为了让大臣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李世民特意提高了声调。
  长孙无忌先魏征一步站出来说:“魏王殿下,这不是胡闹的事情,还不赶快收回你的话?”
  眼看着好多朝臣都有要发言的趋势,李泰只能改了自己的发言:“那父皇,不如您还是把芙蓉园赏赐给儿臣吧!”
  芙蓉园长安城东南部,曲江南岸一带。原本是隋朝离宫,李世民觉得自己去的时候少,于是就想要赐给李泰。结果,李泰觉得自己也没有多少时间过去玩,就没有接受。
  据说此园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园中广厦修廊,连亘屈曲,其地延袤爽垲,跨带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绿被冈阜,东坂下有凉堂,堂东有临水亭。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极为丰厚的赏赐。
  见李泰改口了,李世民当即点点头说:“既如此,那朕就重新赏赐给你。好了,朕还要继续耕种,你和你母后一起看看有没有缺土的地方吧!”
  说完,李世民就催促李承乾继续牵牛。
  李恪不之官的事情,就此不了了之了……
  今年跟往年不同,曲辕犁替代了原本笨重的犁,所以勋贵家庭耕种的很快,原本需要一天甚至两天才能耕种完毕的,今年却只用了大半天就耕种完毕。至于使用了播种车的皇帝一家,只是大半个上午,就种完了。
  中午的伙食很简单,从皇帝到观礼的官员,都是糜子饭。
  李泰撇着嘴吃着糜子饭,找了个机会凑到李承乾身边说:“皇兄啊,除了蛋糕,你今天难道真的什么都没带?”
  李承乾叹了一口气说:“父皇亲自下的命令,你觉得我还能违背?就是马车上的蛋糕,还是车夫习惯性的准备的。忍着吃吧,你觉得不好吃,百姓们可是吃了不知道多少年了。”
  见皇帝起身去装第二碗饭了,李泰叹息一声说:“皇兄,我没想到不仅没能帮到李恪,还差点坑了母后,这次的事情,咱们做错了。”
  李承乾也压低声音说:“你说的没错,我也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站在母后和支持咱们李家的大臣立场上,李恪就是应该被撵到封地才行。不之官不是那么容易的,看样子,这一点上,咱们帮不到李恪了。”
  做事情的时候不能这样,只要不往深里考虑,就会出问题。好多时候,人都会只看着美好的一面,却选择性的忘记了别的结果。
  不之官的事情,从此以后不能提了,甚至李恪自己提都不行。
  春耕大典,第一次这么快的举行完毕,司农寺依旧不死心的派遣了大量的官员去学院,这么大的一笔功劳,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了。
  李泰接手了芙蓉园,但是翻新建设的事情却交给了手下人。
  魏王府的官吏们乐坏了,魏王获赐芙蓉园,就是简在帝心的体现,前朝的离宫,是这么容易拿到手的?作为朝廷官员体系中著名的闲散官,王府的长史等属官,一般没有升迁的机会。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王爷变成太子,甚至变成皇帝,他们就成了从龙之臣,一朝冲天而起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王府的官员都是一些有野心的,越是厉害的皇子,就越是会吸引这样的人。
  李泰忙着跟工部的工匠讨论建桥事宜,对芙蓉园的事情撒手不管。李承乾则忙着攒钱,没心情管芙蓉园到底建成了什么样。
  李承乾不关心,可是左春坊太子左庶子孔颖达却对这件事很关心,得知翻新的芙蓉园,好多地方都逾制后,毫不留情的大闹了工地,讲好多魏王府的官员、工匠都抓了起来,直接送刑部拿问。之后,又上书太子和皇帝,请求对这些不安分的官员从重处罚。
  左春坊在东宫的体系中,与朝廷的门下省相当。两相对比,孔颖达就是跟魏征一样的职位。
  不过,孔颖达的希望注定会落空,皇帝不过下了一封斥责的圣旨,责令返工,至于投给太子的奏折,根本就没有回信。
  “你看看,对手底下的人太放纵就是这样的结果。他们怎么敢把一个亭台建设的比东宫的主殿还要高?明知道这样会被问诘,可还是这么做了,岂不是愚蠢至极?”
  李泰无奈道:“都是一些蠢人,我每次进宫,他们都会嘱咐我多讨父皇和母后的欢心,跟您一起出去,他们强烈要求一起,趁机搜集一下您的错事。为此,我都不知道处罚多少人了,结果还是改不过来。”
  李泰明明是按照皇帝的要求,进东宫请罪的,此时却拿着一块蛋糕大嚼,恶形恶相的没有一点请罪的态度,孔颖达送上来的奏折,现在就在他面前,但是李泰也没有看的意思。
  都是身不由己的人,李泰知道,在这件事上,自己手下的人一定会被处罚,李承乾也知道,李泰也没有什么想法。兄弟间不需要猜忌,只要按照外人希望的样子扯扯皮就好,话说多了才影响情分。
  吃掉最后一口蛋糕,李泰才从怀里拿出一张图放到桌子上说:“皇兄您看看,这就是我们所有人最终敲定下来的图纸,这座桥建成以后,莫说重车,就是地龙翻身,恐怕也奈何不得它。”
  现在工匠们差不多都学会了画图,高级的工匠甚至还会严格的制定比例尺。图上的大桥恢宏大气,桥面甚至能够让几辆马车并排前行。
  “很不错,就按照这个图来制作吧,不过青雀,你真的准备自己掏钱?这项工程的花费可不小啊!”
  李泰嘿嘿一笑说:“桥建成以后,总能派上各种用场。您不是准备在夏州跟学院之间铺设水泥路吗?只要这条水泥路铺设完成,没道理不会吸引到商人,您的水泥路能够建设出收费站收费,为何我的大桥不行?等大桥建设完毕以后,我就收过往车队商队的过路费,虽然少了点,但是只要人多,总能慢慢把投入收回来的!”
  李承乾顿时笑了,李泰果然聪明,没错,这么一个横跨渭水,还方便交通的大桥,不收费才是怪异的。
  “既然决定了就好好制作,你既然要收费,水泥等物就得跟工部购买,不论折扣,只要是你购买的,就不会有人有意见。”
  关于大桥建设的问题,李承乾也只能说到这了。虽说自己见过很多的桥梁,可是在古人面前,还是别班门弄斧了。
  后世城东的那个破桥,平均三四年就要重建一回,而人家赵州桥,一千四百多年了还屁事儿没有,近乎7.4级的地震,都没能让它破损。
  最强的能力加上水泥,李承乾很是期待他们能整出一个什么样的怪物出来。
  送走李泰后,李承乾才提笔给孔颖达写回复。
  从他参政开始,左春坊等,就不再是摆设了,皇帝老爹往这些机构里面添加了很多的人才,跟李泰麾下的那些人不一样的是,东宫任职的这些人,都是有能力,却因为缺少功绩才名声不显的。这些人,堪称下个朝代的班底。
  虽然只是兄弟俩人说了一会儿的话,可回信里,李承乾还是标明自己狠狠训斥了李泰一番。有些事情可以不做,但是必须表示出来。
  经过芙蓉园的事件后,李泰麾下的人安生了许多,东宫的各部分官职,也逐渐被人填满。一些关于小事的奏折,也不再经过中书省,而是直接由六部送到东宫,交给太子决断,左春坊复审后,就直接送到门下省,连皇帝这一关都免了。
  有了李承乾的加入,皇帝终于轻松了一些。
  人一闲出来就会忍不住的乱动,皇帝也不能免俗。端午的时候,皇帝取消了本来该在曲江池举办的宴会,改到了渭水河畔。
  魏征以“渭水遥远,恐有失,然随众过多,靡费矣”为理由,规劝皇帝收回成命,可是被皇帝“内务府出资”的话轻易的击破。
  内务府其实很有钱,且不说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前,府中就不缺宝贝,为了避免落人话柄,才没有显露。而如今当了皇帝,不止国库的部分会送进内务府,皇家还有部分自己的产业。
  李承乾也是最近才知道,盐铁等物,虽然被部分世家垄断了部分,但余下的部分,除了走私,几乎全是皇家经手的……
  “太子殿下,松州刺史请求跟附国开通贸易的奏折,不知为何您否决了?”
  魏征没有退下,而是拿着一个本章转向李承乾这边开了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