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566

  一同出来的还有房玄龄:“殿下,微臣也看过了这封奏折,松州地处高原脚下,附国多牛羊,中原的茶叶丝绸粮食,都是他们渴求的东西,很少的部分就能换来很多的牲畜,不知道您为什么不同意?”
  见老魏果然提起了这封奏折,李承乾就起身,说:“根据鸿胪寺的记载,贞观三年的时候,吐蕃的赞普换成了松赞干布,而且他以十二岁的年纪,就平灭了很多的反对派,震慑住所有的部族。统一了高原。在仔细研讨关于高原的情报后,孤几乎可以确定,他一定会把吐蕃的治所从亚隆札对园迁移到逻些。逻些靠近附国的边境,不将附国消灭,恐怕他住的也不会安定。跟一个马上就要覆灭的国家通商,很可能会影响到商队。狗咬狗的时候,谁知道会不会抽冷子咬到咱们的人?”
  听到这个理由,房玄龄震惊无比。且不论这个推测如何,单单太子能考虑的这么深刻,就已经非同一般了。
  唐俭站了出来说:“房相,太子殿下的推测,跟下官的推测是一样的。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其手下最精锐的士兵就是出自逻些,新贵族,也是在逻些附近产生的。为了牢牢的控制住这股力量,迁都,是最好的选择。”
  李靖在朝堂上一般不说话,但是涉及到自己的徒弟,他还是忍不住站出来说:“自古京不靠边,还是有道理的。武德九年的时候,颉利不就差点挥兵直驱长安?直到东突厥覆灭了,咱们不才安定了许多?吐蕃人虽然缺少教化,但是这样的道理,他们不会不懂,正因为如此,吐蕃有很大的可能会进攻附国,再度把边境拓展到松州附近。”
  连李靖都这么说了,魏征只能把奏折交到房玄龄的手里,退回了队伍。
  魏征如今是门下省的大佬,对于异常的奏折,有质疑甚至封驳的权利。当然,东宫的也不例外。
  见没有了异议,李承乾就把场地让出来。
  才坐回自己的位置,旁边的老房就笑着说:“真是英雄出少年啊,唐俭和李靖一起分析出的事情,想不到太子一个人就猜想到了,老夫竟然还质疑您的决断,真是老了。”
  李承乾都不知道用什么表情应对房玄龄好了,魏征想不明白情有可原,你个老混蛋想不明白就过分了吧!
  “房相,孤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清楚的,孤没猜错的话,你已经猜出了孤的想法,如今在朝堂上问出来,只是看看孤想的清楚不清楚吧。而且,魏征拿着的那个奏折上,多半已经有了门下省的批复,就差送到尚书省执行了。”
  这一刻,房玄龄才真的服气了,拱拱手,就不再言语。
  想事情的时候,不妨深入的思考一些,有的时候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很可能也会存在关联。这就是李恪事件给李承乾的提醒。
  如今李恪也已经订婚,这一次,包括杨妃在内的所有人,都没再透露出订婚女子的信息。
  “不认识就不认识吧,以我母妃的性格,也不会在高官大族中挑选,但是姿色一定不错,不之官的事情,劳烦兄弟们了,其实吴地也不错,听说那里的美女才有风韵,等到了封地,我就网罗美女,遇到好的,一定会记得给你们也留着的!”
  话说得洒脱,可是李恪牵强的笑容,还是瞒不了李承乾和李泰两个人。
  李恪喜欢做事情,尤其喜欢管事,可是等他到了封地以后,说得好听点是去造福百姓、统帅地方兵力了,说不好听点,其实是打着这两个旗号去养猪了。
  安州都督虽然有统帅地方兵马的权能,可是实际操作的却是吴王府的长史,还是皇帝安插进来的长史,除了这个长史以外,任何吴王府的人想要染指兵权,最终都会怪罪到李恪的头上。
  其实李恪自己也清楚,等自己到了封地,只有关起门来当宅男,才能获得安稳。
  喝了一口茶,李承乾放下杯子后才说:“谁跟你说你去封地以后是要当宅男的?别人希望如此,我还不同意呢!告诉你李恪,等你去封地的时候,必须要带上一批学院弟子,指挥他们修建马头,清理河道。那天父皇将整治海运的活儿交给了我,河运的处置权,也被我要了过来。吴地虽然有挺多地方穷困,但是因为水道密布的原因,最适合发展河运了。
  只要河运能够贯通南北,那么但凡是有大河入海口的地方,都能够形成海运码头。这些任务,都需要有一个人领导,哥哥我可就指望你了!”
  听到李承乾的话,李恪牵强的笑容立刻变成了狂喜:“真的?”
  李承乾点点头:“自然是真的,如今学院第一批毕业生正在推广播种车,可是这东西一般只有北方用得到。明年的第二期毕业生,就要往南方送了。父皇虽然有了在学院里面选拔官员的念头,但是第一次不可能招收太多人,余下的人,好多还是要自谋生路。父皇挑剩下的人,我找来一些打工,应该不过分吧!”
  李泰拍了拍李恪的肩膀说:“看,皇兄这是想要拿你当免费劳动力呢!”
  李恪却摇了摇头,在他看来,有事情可做就行,不管什么事!
第二百五十章
试探,试探
  “说起来皇兄,您现在应该不能随便出东宫吧,今天来学院是用了什么借口?”
  听到李泰的话,李承乾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什么叫借口?如今端午节临近,各家都在拜祭先人,我到学院来拜祭一下李师怎么了。”
  说起这个李承乾就来气,当初往东宫派遣令官的时候,被他赶走了,如今李师去世,东宫开始恢复它的权能,左春坊立刻调来了大量的言官。相比较这些玩了命都想显示自己存在感的家伙,孔颖达已经算是好人了。
  毕竟,孔颖达添为新的太子太师,只是偶尔找他评论古事而已。而那些令官,从起床到睡觉,不管看到什么不顺眼的地方,都要管一管,让他不厌其烦。
  见皇兄不耐烦的样子,李泰顿时心有戚戚。他现在算是比较悠闲的,王府里,除了侍卫长偶尔动动嘴以外,就没有敢管他的。
  李恪则是心有同感,跟李泰不同,他的身边插满了皇帝派来的官员,他做什么事,估计都有专门人分析,但凡有异常的,就会送到皇帝案头。
  再说这样的话题未免有点深重,兄弟三人喝干杯子里的茶水后,就相约明早一起登山。
  第二天清晨,天气有点阴沉,但是已经决定拜祭老人家的兄弟仨,不顾属官侍卫的规劝,硬是上了山。
  水晶肘子、红烧肉、三鲜馅儿的饺子……
  有很多吃的,还有一些记载了事情的纸张,但是唯独没有纸钱。
  老先生离去前,就跟他说过,以后上坟的时候,不用烧纸钱,哪怕是坐在坟头说说话,也比烧那些东西有用的多。
  李安仁已经在这里结庐而居许久了,按照礼制,他是要守孝三年的。
  见太子魏王吴王三人如约到访,李安仁就迎了过来。
  “见过三位殿下。”。
  看了看没有一根杂草的坟墓,李承乾点点头,对李安仁说:“李师去世之前,不是吩咐过你用不着守着坟墓嘛,学院先生虽说多一个不多,可是你去教书育人,老人家泉下也乐得。”
  李安仁苦笑道:“守孝三年是生人表达追思的办法,李家一代单传,家父去世的早,就留下了我一个,没人替代啊。”
  守孝三年,虽然漫长,但是这个时候没人把这个当成面子活儿。虽然李承乾觉得宰予的态度不对,做的事情很对,但是孔子一番话,算是彻底把“守孝三年”的规矩定死了。
  这种事情也说不出所以然来,都是主观意识决定的对错。
  “李师,您去的这段时间,还是发生了不少大事的,信函里都写了,您要是收得到,就记得托梦送个回信过来。不过,这么长时间了,除了您刚走的时候到弟子的梦里拜访过以外,别的时候都没见您过来,莫非另一个世界是如此的多彩缤纷?”
  “太子这个位置,弟子是不打算让给别人了,华夏人想要少走一些弯路,需要提前很多年就走到正确的道路上,而没有什么,比一个正确的领导者——皇帝,更能拨乱反正了。”
  ……
  絮絮叨叨的说了很长时间的话,李承乾才打着伞离开了墓地。
  有些话能够当着李泰等人的面说出来,有些话却只能在心里想想,只能说给李纲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年节的时候皇帝拿东宫的食物赏赐给官员,成了极度的荣宠的表现,官员们无一不以得到皇帝的赏赐为荣。
  粽子也是一样。
  不过让东宫的厨娘一个人包百官的份额才是难为她了,李承乾只好指挥御膳房的厨子们制作,然后赏赐下去。
  端午节的这一天,百官汇集在渭水的一片宽敞水流速度慢的地段,赛龙舟。
  宴会举行的地方特意设在了一个山头,在这里能够很清楚的看到赛场。
  “呵呵呵,太子亲率一马当先,也不知道太子给了他们什么许诺,让他们这么努力。”
  “房相,您家里的队伍也不差啊,估计很快就能赶超亲率了。”
  一边聊着一边吃东西,这一天可以说是满朝文武和皇帝少有的休憩日。
  “太平年间,我等也不能松懈,平日里多多操练,才能在战事发起的时候,不至于临阵磨枪。无忌,朕听说你将兵部的预算削去了一成用来填补民生?简直是胡闹,大唐百战立国,更应该知道军队的重要性,三省六部,唯独兵部的预算削不得!”
  听到皇帝的这句话,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只是端着酒杯领命,紧张的反而是房玄龄等人。隋末以来,各地的官路多有废弃,想要修补重新开通,需要好大一笔钱。然而国库里用于平赈灾年的钱粮,没人敢动,无可奈何之下,他们也只好从兵部上下手了。
  太平年间维持所有军队都要维持操演,在他看来是很大的浪费,毕竟平灭东突厥的时候,大唐也没有出动全部的军队。
  如今皇帝的一番话,让他们明白,在维持操演这件事上,皇帝不打算妥协。今日的赛龙舟活动,恐怕也是因为这件事才安排的。
  看到房玄龄等人的样子,李承乾面无表情的喝了一口葡萄酒,心里却笑开了。
  皇帝老爹哪有那么多的心思,其实就是在宫里憋疯了,需要点消遣的事情。曲江池太近了,玩不到一天就要回宫。但是渭水不一样,五十多里的距离,算是皇帝出行,一来一回就是三天的时间,皇帝能有一整天的时间用来玩耍。
  不过可惜的是,群臣力谏,没让他亲自上舟,如今只能在这里看着比赛,心却痒痒的。
  见到皇帝老爹朝着自己招手,李承乾就放下酒杯,走到龙案边做出聆听教诲的姿势。
  “承乾啊,前两天朕往你那里送了很多重要的奏折,你的批复,都很恰当,你说,如果所有的奏折都交给你,你能处理得了吗?”
  “回禀父皇,儿臣年纪小,还不足以担此重任。”
  虽然迷惑这家伙为什么问这个,但李承乾还是实话实说了。
  处理点商业范畴内的奏折没问题,毕竟眼界在那摆着呢,但是别的奏折,如果不是六部尚书和房玄龄做出了第一次批复,他连弄明白都很困难。
  自知之明必须有,大包大揽才是愚蠢。
  “也罢,朕在考虑考虑。”
  说完,李世民就挥了挥手。
  李承乾摸不着头脑的走回去,很是迷惑。
  皇帝老爹从来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就算做了,事后也一般会给自己找到这么做的理由。
  问我能不能处理政事?问这个干嘛?
  带着浓浓的疑惑,李承乾喝了一口酒,随即将这个疑问深深的铭刻在心里。
  “太子亲率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