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566

  “草民吴中陆氏陆迪,拜见太子殿下。”
  “草民吴中朱氏朱昌,拜见太子殿下。”
  “草民……”
  ……
  所有人都自报家门后,李承乾都有些惊讶。吴中四姓,会稽四姓,琅琊王家、陈郡袁氏、兰陵萧氏,足足十一家有头有脸的,都到全了。
  每家都是一个宗老加身在长安的话事人,足足二十二个人。
  大堂虽然很大,但是进二十多个人还是会拥挤的,可是他们主动人挨人的坐着,愣是给顾家家主和太子的位置让出了足够的空间。
  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没法谈话了,于是李承乾主动提议说:“顾家的大堂,该扩建一下了啊,咱们还是到池塘中心去吧,想必顾家时常会在那里宴客,孤看那里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顾乡远也是如蒙大赦,赶紧吩咐仆役准备桌案茶碗。他也没想到太子的到来会惊动这十家,都是江南氏族的成员,顾家没资格将他们拒之门外。
  换了场地,就开阔许多了,在顾乡远的一再坚持下,李承乾坐到了主位,看起来就像开会的领导。
  品了一口茶,李承乾点点头:“江南的茶叶果然比长安周边的好喝。”
  顾乡远毫不犹豫道:“殿下若是喜欢,草民会通知族里,给东宫供应的。”
  李承乾笑着点头,既然要给顾家送好处,收点他们的礼物一点也不过分。
  陆家的话事人陆迪见太子竟然收了顾家的好处,赶紧拱拱手说:“要论茶叶,我陆家的也不差,特别是家中族老收藏的上品茶叶,等闲不得一见。殿下爱茶,陆家愿献出茶叶,博太子殿下一笑!”
  陆迪刚说完,其余的家族也争先恐后的表示起来。他们不觉得给太子送礼会吃亏,从前段时间太子监国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来看,太子的位置几乎可以说是稳了。给未来的皇帝上点贡,怎么算怎么不亏。
  眼看有两家就要吵起来,李承乾赶紧拍拍手说:“好了好了,不管你们送什么,孤都收了。不过事先说好,孤可不会白收你们的东西,反而有一场大好处要送给你们。”
  听到这个,所有人都闭上了嘴,满怀期待的等着太子继续说下去。
  又喝了一口茶,李承乾才说:“孤今天来,就是找你们十一家的,你们自己过来,倒是省了孤再叫你们。那么,孤先问问你们,你们对放贷是怎么看的?”
  “放贷?”
  兰陵萧家的话事人萧霄撇撇嘴说:“那是那些秃驴才会做的事情,殿下问我们所为何来?”
  李承乾忍不住笑了:“行了,行了,别装了,别以为孤不知道,放贷的可不仅仅是佛门,你们地方豪族也靠着这个营生呢。否则,你们的家族怎么能涉及到那么多的商业?不还是靠收贷收到手的?不过你们放心,孤说这个没有追究的意思,正相反,孤要提醒你们,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朝廷就会颁布借贷法了,禁止除银行以外任何组织放贷,否则严惩不贷。”
  “银行?敢问殿下,银行是什么?”
  萧家的族老人老耳朵不老,在别人都气馁的时候,敏锐的捕捉到了“银行”的字眼。
  李承乾鼓掌大笑:“老先生问的好,孤今天来就是要跟你们聊聊银行的。这么说吧,银行就是大唐这个国家放贷的一个机构,同时,它也有促进商业发展,刺激各地交流的作用。毫不夸张的说,它就是一张绑缚在大唐国土上的巨网……”
  随着李承乾的讲述,好多族老都两眼发懵,越听越糊涂,而那些被各家精选出来的话事人,却能听个半懂。但是不管怎么说,“银行很厉害”,却是他们都听出来的。
  讲到忘情处,就连李承乾也觉得嗓子冒烟,不得不牛饮一杯茶润润嗓子。
  讲述停止了,却久久没有人发言。
  又过去好久之后,顾乡远才拱拱手问:“殿下,草民听明白了,只是,这样的一个机构,交给朝廷来运营不是更稳妥?为何您要拉上我等?”
  李承乾叹了一口气说:“毫不掩饰的跟你们说,孤此举是在拔苗助长,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银行的初期建设需要的太恐怖了,国库都承担不了。孤的东宫产业虽然也很挣钱,可是在它面前,还是杯水车薪。可是,如果一开始只是从基础建设起来,不知道要几百年才能让它成型。想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将它建设出来,哪怕只是一个雏形,也需要海量的投入。
  皇家跟你们十一家联合起来,才能建设出这个雏形。别看孤说的艰难,事实上投入不需要多少银钱,银行所需的是底蕴而已。只有底蕴足够,才能让各地的商人乃至于富农,相信银行。
  孤也不瞒你们,孤选中你们,就是打的你们底蕴和名声的主意。不过你们大可放心,孤可没有吞并你们底蕴的想法,再说也办不到。
  银行的运行模式,想必你们差不多也能听明白了。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个成长起来后,足以跟朝廷对抗的机构。所以,它最终的归属也只能是朝廷,皇家都不行。将这样一个利民利国的机构从无到有的建设出来,功劳有多大,用不着孤跟你们说吧。孤承诺,在移交给朝廷之前,银行的所有收益,不,是净利润,都由咱们平分。
  想想,这是怎样的一笔巨款,这可比你们偷偷摸摸的经商、放贷几十年的收益还要多。况且,凭借这份功劳,这份名声,也能让你们的家族受用不尽哦!”
  说了这么多的话,李承乾感觉自己的嗓子都要冒烟了。
  干脆喝了一整壶茶,静静的等待这些石雕恢复行动。
  氏族的话事人和族老们,现在心跳都快停止了。他们不止一次的想要冲上去堵住太子的嘴,免得自己在诱惑中沉沦,难以自拔。可是,舍不得!
  就像太子说的那样,他们是氏族,最在乎的就是名声。能够完成银行,在它的功勋碑上刻下自家的名字,莫说有利益可得,就是蒸发半数的家产又如何?
  当然,他们没人敢对银行的所有权动歪心思。太子的话语虽然软绵绵的,可是其中掺杂的利箭也让他们胆战心惊。毫无疑问,谁敢动心思,绝对会被皇家彻底粉碎。他们并不知道“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的话,否则会觉得格外的贴切。
  许久之后,池塘中心的这里才有明显的呼吸声响起,脑子里各种各样的想法掺杂在一起,搞得他们下意识的呼吸都不敢太大声,生怕打扰了别人、特别是自己的思绪。
  顾乡远长舒一口气,对李承乾拱拱手说:“殿下的提议确实动人心,但是这等的主,我等没有资格下,必须得返回族地,请求族长,乃至于所有族老一起下决定才行,还请殿下原谅。”
  李承乾点点头:“孤自然清楚这些,所以给你们思考的时间。不过要快啊,孤从来都是一个急性子。”
  顾乡远点点头,再抬起来才发现时间竟然已经来到了正午,不由得内疚道:“听殿下之言如饮琼浆,不知不觉竟然已经正午了,殿下和诸位若是不嫌弃,我顾家的餐饭还算不错,不如共饮一番?”
  顾乡远的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当然,除了李承乾。
  李承乾笑道:“孤虽有心,但是奈何年纪还小,不想饮酒,且以茶代酒吧。”
  众人自然不敢有异议。
  是日,顾家别院池塘中心的亭台里,众人皆醉,有人纵声高歌,有人脱屐踏水,意欲水上漂,有人抓着筷子作画,画完才发现没有准备墨汁……
  李承乾作为场间的清醒者,看出他们的快乐并非作伪。
  没有人能拒绝这份诱惑,哪怕诱惑之上悬挂着随时要命的钢刀。
  来的时候只有一辆马车,走的时候,正如同昨日预言的那样,李承乾的马车不仅塞满了,还蒙获顾家送的两辆马车,车上装满了珍玩。
  把玩着手里的一个青铜尊,李承乾笑着对旁边的张赟说:“看看人家,才是真有底蕴啊,随手拿出来送给孤的青铜尊,都最起码是战国之物。你去拍卖场把老金叫来,让他看看这些东西作价几何,除了一些精品留下来充面子外,都拍卖掉吧。”
  古董这东西,李承乾很难生出兴趣来,说起来都是有钱人家穷显摆的手段,真正对古董感兴趣的还是少数人。他自认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与其将它们束之高阁,还不如卖掉换成钱财。与其用满是铜锈的青铜尊饮酒,还不如用瓷杯子。
  张赟担忧的看着这些礼物,说:“殿下,您没有跟陛下商量吧,奴婢总觉得您这样做不妥,万一陛下生气了怎么办?”
  李承乾斜眼看了张赟一眼:“你知道什么,既然昨晚父皇没有阻止孤,就说明默认了孤的做法。在父皇身边这么长时间,别告诉孤你不知道百骑司有多恶心。”
  想起百骑司,张赟立刻选择了闭嘴。
  丢掉青铜尊,拿起一块古玉,有些话李承乾并不准备光明正大的说出来。
  说到底,发现自己竟然也在百骑司密切注意的名单里,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不过他不准备把那几个人揪出来,难得糊涂吧,老子坦坦荡荡的,用不着像个贼偷一样怀疑这怀疑那的。
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如断其一指
  或许皇帝这种多疑的生物,就没有相信过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没准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会自我怀疑一下,白日做出的处置是不是太软心肠了?
  一晚上,实际上就是李承乾给皇帝留出来的时间,如果他觉得不妥,觉得这十一家不可信任,大可以派遣李涧到东宫警告一番,那么,今日李承乾到顾家拜访,也只是赞赏一下他们的园林罢了。
  既然没有,说明皇帝是赞同的,那就没问题了。
  回到东宫以后,李承乾就开始写银行的规章制度来。
  之前所说银行成长起来能跟朝廷对抗,这真的不是说笑,李承乾深深知道金钱的力量有多么恐怖。后世南山必胜客的近乎百战百胜,跟他们背后的强力支撑,要说没有关系,会让人笑掉大牙。
  正因为如此,银行踏入正轨以前,可以由皇家和十一家分利,但是学会走路以后,就得彻底交给朝廷,连皇家都不能掌控。没有一个人、一个家族敢背负几乎涉及到全天下的责任,皇家也不例外。
  能背负的,只有朝廷。要注意,朝廷和皇家,虽然藕断丝连,但是二者绝不可以混为一谈。
  “分股份啊,每家给四个百分点还是太过分了,就三个吧,东宫独立于皇家之外,占个百分之十七,让父皇占据百分之五十,这样的安排,估计那几家也说不出什么不是来。”
  在列表上填上数字,李承乾这才满意的放下笔,开始睡觉。
  银行的建设不忙于一时,朝政方面,因为皇帝要尽快重新熟悉这个帝国,也没有奏折送到东宫来了。亲率那里,已经交给了皇帝指挥,也用不着自己操心。
  至少,在吴中会稽的江南氏族本家回复消息之前,自己能休息好长一段时间。
  回想起监国期间的忙碌,李承乾就头大如斗,一想到自己终究会进入这样的生活,哪怕在睡梦里,依旧衷心祝愿皇帝老爹能长命百岁。
  ……
  大唐经过十五年的平安,如今才算是正式开始恢复,原本因为隋末乱世而退出国家这个舞台的商人、家族,开始逐渐的从冬眠中清醒过来。这个时候就算傻子都能看出唐朝跟隋朝不一样,不会轻易的两世而亡,盛世,已经可以期待了。
  平民百姓看待事情的态度,跟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自然不一样,他们看到的,是朝廷再贞观四年,一举就将东突厥干趴下了,直到现在,也没听说哪里有外敌入侵,也没听说有哪个草头王自立。
  但实际上,朝廷对于外敌,内部的监视,一刻都没有松懈过。
  洛阳、咸阳、扬州,这些重要的通州大邑,都有军队留守,而且留守的职权,大的没边儿,甚至保有临机决断的特权。在这样位置上的,无一不是皇帝的心腹,比如洛阳留守侯君集,就因为他在这个位置上,才能说明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倚仗。
  至于边境的守军,那就更是不能松懈。在调兵遣将上,李世民可以说是格外的认真,松州留守韩威,在面对十数倍于己方的吐蕃军队时,依旧打得昏天黑地,松州城墙都因此而垮塌了。
  至于禄东赞事件带来的处罚,他没有丝毫的芥蒂,不过是处罚不能吃肉而已,这算个什么。最让他欢喜的是朝廷竟然主动给他送来了大批的水泥,监送物资的工部官员说了,太子殿下有命,松州不容有失,别管水泥从长安运到松州靡费多少,只要松州还要,朝廷就是吃糠咽菜也不会短缺松州水泥一两。
  当将领的最在意的是什么?就是后方的支持,只要后方的支持不断,就算是要他一个人去面对数万敌军,也会大笑着迎战。接旨的韩威,率领全军朝长安的方向单膝跪地行礼之后,就大笑着指挥士兵开始维修松州的城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