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2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6/566

  “既然媛媛已经嫁进来了,你们两个也能正式成为侧妃和良娣了,不过跟昨天不一样,你们两个不够资格拥有一场热闹的婚礼,孤欠你们的。”
  秀秀连忙摆摆手道:“殿下,我们本来就不够资格有婚礼的,您不欠我们的,反倒是奴婢,不对,妾身能以一个宫女的身份直接成为良娣,是祖宗八辈积累的福气。”
  秀秀的话实际上没有谦虚的成分,要知道教导皇子王子小爵爷敦伦的一些宫女丫鬟之类,最后能够获得一个好归宿的,少之又少。工具,就是她们身份最好的代名词。
  阿史那雪满不在乎的摇摇头说:“有没有婚礼的不打紧,反倒是你,不去陪着太子妃,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
  看了一眼皇宫的方向,李承乾只能笑笑。
  很明显,太子妃想要真正统领东宫,还需要经受皇后的调教。从之前的表现来看,苏媛很得皇后老娘的喜欢,只要婆媳关系处的好,他这个当太子的就舒坦的多。
  另外,一个想要抱孙子想得发疯的皇后,跟刚成婚却连房都没圆的太子妃在一起,不出现一些少儿不宜的谈话才是怪事情。
  才回过头,就看到了孙连生。
  毫不避讳的走到孙连生面前,见他还没有在笔记上写字,李承乾才满意的点点头,对孙连生说:“以后就等孤给你写出样子来,你再正式写就成,如果有外人在,样子还是要做做的。孤安寝的时候,你要是敢进屋来,孤打瘸你的腿信不信。”
  孙连生如何不知道太子的脾性,笑着拱手说:“殿下的吩咐老奴一定照做,只是,我们给秀秀凑了一份嫁妆,还请殿下无论如何都要收下,算是我们这些老人给她的一份心意。”
  秀秀的存在,可以说是他们的希望了,如果秀秀在东宫乃至于以后的后宫都有影响力,他们的日子也能好过很多。
  李承乾看的可不只是这些,用凌厉的眼神看着孙连生说:“你们如果只是希望秀秀过得好一些,孤不在意,但你们如果对太子妃或者皇后的位置抱有什么想法的话,当心孤翻脸!”
  听到这句话,孙连生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赌咒发誓的说:“殿下明鉴,老夫等人绝对没有这样的心思,若是有,就叫我孙连生永堕地府,日日酷刑临身,再不见天日!”
  “最好没有,起来吧。”
  让孙连生起来后,李承乾偷着叹了一口气。
  可怜卑贱者联盟的时候,他也一直没有忘记提防。宦官这个群体,影视作品给他带来的印象是很大的。特别是胡歌的《神话》中,对赵高心态的描写,可以说是生动无比。身份的低下,身体的残缺,总会导致他们的心态发生变化,总想着往上爬,往上爬,甚至总管一类的职位,依旧不能让他们满足。内宫、朝廷,甚至于皇位,都会引起他们的贪婪。
  毫无疑问,如果他们真的有这样的想法,苏媛就是他们首要的铲除对象。
  李承乾可不想自己的东宫变成清宫剧一样的地方。
第二百九十五章
进退两难
  尔虞我诈的行为其实很蠢,借着各式各样的伪装,隐匿在阳光以外的地方,用阴谋来完成自己的目的,这是人类自古以来不仅不抗拒,反而很推崇的行为。
  简单来说,越是老阴逼,越能在古代吃得开。
  李承乾觉得这样其实很没有必要,有算计别人的时候不如积攒自己的力量,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扯什么阴谋诡计会笑死人。
  礼部的官员来了东宫一趟,就敲定了阿史那雪和秀秀的身份,太子纳良娣跟寻常人家纳妾是差不多的流程,用不着婚礼什么的,抬到家里就完事儿了。
  直到傍晚,苏媛才回到了东宫,见太子坐的垫子有点薄,就吩咐宫女拿个更厚的过来。
  虽是夏天,可是直接坐在石凳上还是对身体不好。
  对老婆的关心,李承乾自然是欣然接受,还把她拽到了自己腿上坐着。
  苏媛只是挣扎了一下,就接受了这样的坐姿。见夫君看着草场里的狗和马出神,就问:“夫君看黑炭头和凌云干什么?”
  “我看的是它们的无忧无虑,你说,牲畜多单纯,只想着吃喝拉撒睡和繁衍后代,用不着勾心斗角,用不着盘算阴谋诡计,跟它们相比,人活着就像是在受罪,因为他们总会给自己找不痛快的事儿做,做自己会厌烦的事情。”
  “您可是觉得娶妾身娶错了?”
  在苏媛的胳肢窝挠了一下,顿时让她大笑着挣扎起来。
  “想什么呢,我就是说人,干嘛扯到自己的身上。好了,你就当我是在发神经,快去告诉厨房做饭,这下子东宫的人可就多了,不像以前,吃饭的时候就我一个,魏征那个老混蛋过来蹭饭吃都让我开心一会儿。”
  苏媛点点头,就起身去找厨房了。东宫现在变成她说了算,所以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尽快的熟悉东宫的各种事务。男主外女主内,哪怕是皇宫都是一样。女人只有打点好家里的事情,男人家才能放心的做大事。
  夏天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凉菜更让人喜欢了,特别是皇宫内不知道坐落在哪的硝石提纯处,总有干净的冰送出来,莫说是皇族,就连皇城里的官员们都因此而受益。
  以前总说当官是夏暑冬冷,如今官署里安装了煤炉子,夏天还能吃到冰,简直就是享受。
  东宫也是用冰的大户,最令李承乾意外的是唐朝竟然就有了茄子,问过厨子等人以后才得知现在的茄子叫昆仑紫瓜,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虽然个头小,但是味道是一样的。蒸好的茄子拌着调料和蒜,放在饼上镇一段时间,就是绝佳的美味。
  用不着花哨的菜肴,今天东宫的主人们享用的就是单纯的米饭和蒸茄子而已。
  苏媛不喜欢吃蒜,但是碗里的是太子夫君夹过来的,也只能吃下去。
  阿史那雪倒是毫不在乎,甚至跟李承乾争抢上面蒜多的茄子。
  自从到了唐朝以来,李承乾就不得不吃上了大蒜。虽然大蒜味道不讨喜,可是这玩意儿对增强免疫力是真的有效果。
  又夹了一块茄子给秀秀,顿时让她受宠若惊。
  吃饱了,放下筷子,李承乾就对苏媛说:“宜春北苑就给阿雪住了,你住在光天殿,虽然宜秋宫宜春宫还空闲着,可是我问了礼官,秀秀的身份不足以让她有一个单独的宫殿居住,只能另起建筑,既然现在东宫的事情归你管,你就给她新建一个阁楼吧,在这之前,先让她跟着阿雪住。”
  苏媛点点头,饭前的时候,她专门清点过东宫的钱库,查看了账簿。实话说,她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就这,按照方胜的话说,还是东宫收到的部分婚礼礼物,上午的时候已经搬走了很多。看来皇后说的没错,她想要摸清楚东宫的产业,都要好长一段时间。
  “妾身知道了,不会苛待秀秀妹妹的。”
  见苏媛这么说,李承乾也就没了多管的心思。将东宫的内务都交给了她,自己这个太子身在东宫就真的成了宅男了。什么都不用管,尽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好。
  吃过饭后,就回到书房处理奏折。
  白天的时候既然中书省没有特意标注加急,门下省也没有催,就说明今天份的奏折不是很重要。
  才处理了两封关于商业的奏折,第三封奏折就引起了李承乾的注意。
  这封奏折不是有关于商业的,甚至跟他都没有太大关系。这是一封弹劾的奏折,最令人意外的是,还是弹劾皇帝的。
  这就有意思了!虽说皇帝曾经多次怂恿群臣勇敢进谏,还多次赏赐魏征,表示自己是个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老大。可是像这样的奏折,终究还是稀有的。
  皇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听听就好了,真像魏征一样追着皇帝添堵,不倒霉才是怪事情。别看魏征多次弹劾皇帝没问题,那是因为人家本身就是国公,而且有存在的必要性。
  放下笔,李承乾拿着这封奏折就看了起来。遣词排句还不错,语句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不过,一封阻止皇帝出行的奏折,用隋炀帝当例子,就有点过分了吧。皇帝心情不爽的情况下,给你安个“诅咒”之类的罪名都没问题。
  看完了奏折,也就理解了事情的始末。魏征说的没错,皇帝出行一次两次成功以后,不会消停,反而会变本加厉。有再一再二,就有再三再四。这一次,皇帝老爹给侯君集和洛阳刺史去了信,询问洛阳的情况,还询问出行临幸洛阳的可行性。
  毫无疑问,这就是动心了,跟学院渭水岐州不同,这一次皇帝想要去洛阳。
  其实去东都看看也不错的,不过,前提是这一次不要让太子再监国。
  拿起言官弹劾皇帝的奏折,李承乾随手就扔到了垃圾桶里。这也是朝堂上的惯例,除非是上奏的官员不想活了,坚定的要上奏,否则,遇到这样有风险的奏折,中书省的房玄龄就会偷偷的打回甚至直接处理掉。
  打开第四封奏折,李承乾就傻眼了。因为奏折的署名是杜如晦,跟前一封一样,也是阻止皇帝出行的。
  看完杜如晦的奏折后,再看看后续的几封奏折,李承乾顿时苦笑。这个时候他在想不明白老房在盘算什么,就是傻子了。
  一连几封奏折,都是朝中重臣的。弹劾阻止皇帝的奏折,按理说用不着送到东宫来,那么它们出现在东宫案头的原因就只有一个——房玄龄希望太子也跟着他们一起劝阻皇帝。
  “张赟,去叫孔老先生过来。”
  抓紧时间把寥寥几封商业奏折处理完毕以后,李承乾就等着孔颖达过来。
  左春坊就在东宫正对面,所以孔颖达没多久就进了东宫。
  “殿下,您急召微臣过来,可有要事?”
  “孔先生做,你先看看这些奏折。”
  孔颖达找了个椅子坐下,拿起奏折看了起来,没一会儿就眉头紧缩。
  “房玄龄这是要让殿下也上奏啊,这老混蛋,真是越来越胆小了。”
  李承乾苦笑道:“他这是准备让东宫挑起大头啊,毫无疑问,孤作为太子弹劾父皇,首先就是不孝,父皇暴怒的话,首先要收拾的就是孤,之后才是他们。再说,孤的奏折跟他们的奏折一起出现,父皇肯定会以为串联这些大臣上奏的,就是孤。”
  孔颖达笑着捋捋胡须说:“看样子殿下也看透这些计谋了,这很好啊,不过您既然看明白了,为何还要叫微臣过来?”
  李承乾还是苦笑:“这不是拿不定主意嘛,您说说,这个黑锅又大又黑,背上就是不孝,不背就是不忠不义,不管怎么选择都是不对。”
  这就是这件事上最难的一点了,上奏,就是子言父过,是不孝,视而不见,就是不关心国家社稷,是不忠不义。两头都堵的路,怎么走?
  令李承乾意外的是,孔颖达大笑了起来。
  “殿下,您的聪明才智去哪儿了?这道难题,看似只有两个选择,您就不能想出第三个来?”
  “第三个?”
  看孔颖达肯定,李承乾立刻苦思起来。
  想了一会儿,一道灵光就出现在脑海。抬头看到孔颖达探究的神色,李承乾毫不犹豫的拿起房玄龄的奏折,在上面盖上了太子的玺印。
  看到太子这个动作,孔颖达点点头,起身就走。
  这就是第三个选择,说到底就是第一个选择的变化版。上奏是一定要上奏的,但是,也要给皇帝说明自己的苦衷。按理说,这些奏折不在东宫的职权范围内,是应该送回中书省,由中书省直接交到皇帝手里的。但是,如果是东宫送上去,再出现太子阻止皇帝的奏折,那就是无可奈何才上奏的了。
  皇帝就算恼火,也不会把火气撒在东宫头上。毕竟,东宫是被胁迫着上奏的,罪魁祸首还是朝臣们。
  不过三言两语的点拨而已,就直接知晓了答案,在孔颖达看来,太子的智慧虽然还在“人”的范畴内,但是依旧令人叹为观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6/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