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2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8/566

  出宫的长孙兴致很高,甚至还下了车,在街面货郎的挑子里挑选了两样胭脂。平日里她是用不上这样的残次品的,宫内的用度,几乎都归将作监管。就算将作监没法制作的东西,也有采办宦官宫女负责采办,用的都是全长安最好的东西。
  足足兜到了正午,在街上买了两块芝麻饼,就当作是午餐了。明明只是芝麻饼,可长孙依旧吃得格外的痛快。就李承乾看来,出宫的这个行为,对长孙的康复就是有益的。病人嘛,总需要一个平和的环境,才能加速痊愈。
  见老娘开心了起来,李承乾也开心,钱袋甩出去,就请了所有人吃一顿。用不着停在哪里,遇到有卖吃的的,就紧跑两步买下来,边走边吃。都知道这么干对身体不好,可是整支队伍却都有说有笑的,格外的欢快。
  正午一过,队伍才离开了长安城。
  路过魏王大桥的时候,李泰已经等候在桥的这一边了。母后生病让他忧心,但是母后出宫过来却又让他快乐。
  马车驶上大桥,长孙就又来了精神,开始询问李泰关于这座桥的建设问题。说实话,大唐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这样一座熊伟的桥梁出现,赵州桥声名在外,但是论跨度,还是不如魏王桥,而且,这座桥在建设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大洪水的可能,可以说,它永远不会有被淹没的忧虑。
  男孩子在讲解自己的成就的时候,都是兴奋的。
  “母后,您看看,这就是儿臣之前最大的成就之一,这座桥梁不同于以往的用石料堆砌而成而是用铁条和水泥作为承重,整体浇筑而成,别看它是灰的,不起眼,可是就算地龙翻身,它也不会倒塌,洪水就更不用说了。”
  见李泰说得开心,李承乾就暂时将母后交给他带领,自己则跳下马车,刚过大桥,就能看到河边正在垂钓的几位老先生。见到了不打招呼,不太好。
  学院的毕业生,虽然被朝廷招揽走了大半,可还是有小半留了下来,不只是外放到长安周边开设学堂,成绩特别好的,还被留下来当学院的先生。
  有了新鲜血液的加入,老先生们就松快了很多,甚至有闲心在河边钓鱼。
  见李承乾过来了,杨度起身都懒得起身,指指旁边的椅子,示意自己坐。
  坐在椅子上,李承乾随手拿起钓竿跟老先生一起钓鱼。
  “学院这边的事情,我准备全部交给您了,现在学院已经有了基础,剩下的就是扩张的问题,只要简单的开设学院分院,然后划分等级就好。放下学院和东宫的各种杂务以后,我就要为海港和造船厂的事情操心了。一个孩子想要学会跑,估计不摔两个跟头不行啊。”
  杨度喝了一口茶,道:“既然你有更重要的事情,学院就不用管了。现在学院虽然是自主运营,但是名义上还是归属于朝廷的,有麻烦的话,朝廷不会坐视不理,所以你就放心吧。”
  见老先生话说得豪迈,李承乾也就放下了心。
  钓台边走过来一个绿袍的官员,年轻的过分,李承乾看了好长时间才确定这家伙就是王玄策。
  唐俭对王玄策不是一般的看重,为了他差点跟礼部尚书卢宽不相往来。能得到一个寺卿一个尚书这般的争抢,王玄策可以说是赚大了。
  招招手,李承乾笑着对走过来的王玄策说:“既然都毕业了,你不在鸿胪寺任职,跑到学院来干什么?是在那里不如意,想要回学院来教书了?”
  王玄策拱拱手,笑道:“殿下这话说得,学生岂是那种被困难威胁,裹足不前的人。这次回来,其实是想学院了,看几眼怀念一下。过两天,学生就要代表大唐出使高丽,接受前朝将士的遗骨。”
  李承乾这才想起来,亲率虽然成功威慑住了高丽人,可是前朝将士的遗骨却还没有归还。
  “怎么回事儿?孤没有关心,他们春天的时候没还,怎么拖到现在才想着还了?”
  王玄策找了个椅子也坐了下来,说:“您的亲率真的把高丽人打怕了,自从亲率攻破一城、吓退追兵后,高丽短时间里就征集了二十万的军队,守卫边疆。高丽王虽然第一时间给咱们大唐上表认罪,却没有说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置。您也知道,高丽人就这样,总是回避问题,跟一个白痴一样。说到底咱们打他们,不就是因为前朝将士的遗骨?不就是因为他们对大唐的傲慢?
  可结果,认罪是认罪了,也遣使朝贡了,可就是没想着解决问题,蠢死了。不得已之下,鸿胪寺送了一纸公文过去,跟他们讲明了该怎么做,这不,他们才纳闷过来。五月的时候,高丽王上表说他们愿意用高丽的礼仪,先祭祀一下那些遗骨,然后礼送它们出境。这一次高丽态度前所未有的卑微,恐怕还是高昌事件起到了效果。
  学生这一次去高昌,就是去运送前朝遗骨的,这一次堪称一波三折,但总算是把它们要回来了。”
  李承乾点点头,其实王玄策的分析还是有点问题。高丽人虽然惹人不喜,但是全国上下不至于蠢到这个程度。他们之前只是认罪朝贡,却不解决事情,恐怕就是在观望。若是因为火药武器,大唐引来所有人的一致针对,那高丽人不仅不会解决事情,反而会愈发嘚瑟。
  狐假虎威,就是高丽人最喜欢的事情,一千年后依旧没有改变。
  而迫使他们果断选择解决事情,礼送前朝将士遗骨回唐的,还是大唐对高昌的出兵。
  说实话,从没有什么战争像现在这般。兵还没集结,就已经将即将开战的消息传遍了四方。在高昌的死活问题上,周边、包括别处的国家都选择了视而不见。没人关心高昌的死活,他们更在意的是是否能在这一场战斗中刺探到唐人新武器的威力。
  高昌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无奈选择了就范。他们的国力虽然比高昌强大,可是如果大唐这一次进攻的是他们,恐怕辽东多国之间的盟约,就会瞬间破碎。摸不清楚敌情以前,没人会选择帮助外人。
  出于这样的忧虑,高丽才怂了。
  看事情不往深入看是不行的,不过,王玄策如今也不过十几岁,有的是成长的机会,跟在唐俭的手下,迟早也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外交官的。
  拍拍王玄策的肩膀,李承乾道:“上上的评分,说明了房相我等对你的厚望,这次出去,把任务漂亮的完成之余,别忘了好好刺探刺探高丽的情况。要知道高丽跟别的国家不同,从前朝时候起,他们就注定了是我们大唐的必灭之国!”
第二百九十七章
生理盐水
  高丽不好打,这是朝堂里的共识,不能轻易对高丽用兵,也是朝堂里的共识。但是,如果有人提议说干脆就不管高丽了,就连最迂腐的夫子,都会唾其一脸。
  高丽,是前隋的耻辱,虽然朝代不同,但是同样作为中原人,耻辱,不分朝代。
  王玄策也知道高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点头说:“此次出使高丽,学生一定要好好分析一下东北边境的形式,争取找出远交近攻,或者促使他们分裂的办法来。”
  说完,王玄策恭恭敬敬的朝杨度行礼道:“学生此去,多半经年,还请老先生保重身体,勿要让学生在他国担忧。”
  杨度淡然的点点头说:“去吧,学院出去的弟子中,你是第一个获得建功立业机会的,别给老夫丢脸。”
  王玄策这才起身,转身就走,昂首挺胸的样子充满了自信。
  看着王玄策的背影,李承乾疑惑道:“我记得王玄策的恩师不是您吧,莫非您和他有亲戚?怎么如今要远行了,还要来拜会一下您?”
  杨度捋捋胡须,悠然道:“这也算我和这孩子的缘分,那天休沐,正好看到这孩子带着老母亲看病,他家父亲走的早,老母尽心尽力的把他拉扯大,没想到孩子还没毕业,人先病倒了。他们看病的药钱不够,是老夫给他垫付的,这孩子本来成绩不怎么样,可是那个学期却坚定的告诉老夫说,要得奖学金,双倍还老夫的钱。
  结果,这孩子自然是拿到了奖学金,履行了诺言。这样说到做到的孩子,需要的就是被逼一把,所以,老夫就给他母亲找了个工作,还给他们翻新了屋子,结果你也看到了,这孩子愣是被老夫逼得考了个上上。”
  李承乾无奈的笑了笑,这也算是学院先生为数不多的爱好了吧。挑选中意的弟子,尝试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过,王玄策这种人,还真的是越逼迫,就越能爆发潜力。逼急了,一人灭一国这样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的出现了。换个人,过度的逼迫只会让他颓靡不振。
  鱼竿动了,李承乾赶紧提杆儿,果然钓上了一条大鱼。
  将鱼放进杨度的鱼篓里,李承乾就挥手告别。
  现在皇后老娘应该已经到医学院了,虽然不知道忌酒忌腥的规矩是怎么形成的,不过哪怕是孙思邈开药,也会特意叮嘱患者一句。
  鱼是没法吃了,还不如送给老先生。
  刚到医学院,李承乾不由得感慨自己猜测的准确。
  皇后并没有穿着一身华丽的服饰,“降临”医院,而是穿着普通的一套,富贵,却不逼人。再加上一边常服的胖李泰,怎么看怎么想一个富商儿子和姐姐。
  没错,就是姐姐,也不知道老娘是怎么保养的,虽然眼角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细微的皱纹,但是腰身并没有因为过多的生育而臃肿,皮肤也光滑洁白,也难怪皇帝那么专情。
  李承乾也是一身寻常大福服饰,走到队伍里跟长孙一起排队。
  “本……我发现,医学院里的大夫,好多都是长安的名医,还有太医署辞官的老人,这是怎么回事?”
  “母……娘,这是因为孙道长正在尽可能的统一医学界。在这以前,长安里的医生很多,但是真的有真才实学的,只有少数几个,有真的家学传承的,也不过一半。剩下的,要么对药理药性一知半解就充神医,要么干脆就是江湖骗子。如今医学院的出现,算是给那些骗子之类一个致命的打击,有孙神医的名头在,百姓们更愿意相信医学院。
  同理,只要大唐各地都开设了医院,那么就不会出现治死人还被病人家属感谢的悲惨事件了。”
  长孙点了点头说:“照你这么说,确实有几分道理。”
  虽然有四位医生一字排开,可是在孙思邈这里排队的,远远比另外三个大夫多。
  好不容易才到了孙思邈面前,长孙很自然的坐下,把手伸了出去。用不着什么悬丝诊脉的花活儿,这样子要是能看出病来才是怪事情。
  认出了皇后的孙思邈也没有大惊小怪,而是直接开始诊脉。
  “恕老道失礼,您这是肺疾又复发了,寻常的诊脉并不能探查清楚病情,老道要听诊才行。”
  “听诊?要怎么做?”
  孙思邈挥挥手,立刻有三个学生拿着竹竿走了过来,几秒钟的时间就搭建好了一个架子,蒙上布以后,就成了一个阻挡视线的地方。
  “皇后娘娘,老道需要听您的肺音,失礼了。”
  说完,孙思邈就拿出了一个漏斗模样的东西,将大口扣在了长孙的后背上,然后从小口的位置听。
  第一次见到这样诊病方式的长孙颇感新奇,并没有觉得被冒犯到。
  两边都听了以后,孙思邈将他自己琢磨出来的听诊器交给了一个农妇,让她将听诊器放在皇后的胸口。
  全方面的听了一遍以后,孙思邈才长舒一口气:“您这是气疾发作了,气短头晕,胸闷烦躁,应该是操劳所致,静养一段时间,用些开胸顺气的药就好了。不过您这是宿疾,很难治好,切记宫内不能养太多的花朵,也不能受凉受累,最重要的是要心情平静,不可大悲大怒。再加上您也有风疾,两种病要是一起发作,可是大大的不妙。平日里的饮食,还是清淡一些为好。”
  孙思邈说一句,一边的李承乾就拿笔记下来。长孙的病情怎么听怎么像是哮喘。哮喘这种病,哪怕在后世都很难根治,一般采取保守治疗,着重于减轻患者的病情。如果是在这个时代,想要根治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就连孙思邈,也说很难治好。
  同样在记录的还有李泰,见两个儿子这么关心母亲,长孙还是很得意的。孙思邈的话,跟好多御医说的都差不多。修身养性慢慢养而已,作为皇后,虽然好多时候确实操劳,但是更多的时候,她跟后宫别的妃子也差不多,有的是休养的时间。
  “您的病情并不严重,用不着住院,不如就留宿学院行宫,老道闲暇的时候过去拜访就好。”
  “如此,就让道长多多费心了。”
  “不妨事,只是,贫道与太子有事相谈,不知道……”
  看了一眼发懵的太子,长孙毫不犹豫的就把儿子卖了:“孙道长尽管带走就是,本宫自会返回行宫。”
  说完,长孙把手递给了李泰,笑嘻嘻的离开了。
  架子布幔才拆开,孙思邈就在桌子上摆出了“休息”的牌子。顿时,长长的队伍就重新分流到了另外三个医生那里。
  坐到学生搬来的椅子上,端起茶杯,李承乾无奈道:“您又有什么事儿找我啊,至于直接跟母后要人?”
  没理会李承乾的吐槽,孙思邈找了个椅子坐下来,搓着手说:“你说的那种大蒜素,老夫外用确实有奇效,只是如何内用,还是一个大问题。前段时间老夫用大蒜素给受伤的战俘注射疗伤,结果才注射没多久,那人的胳膊就肿了起来,大声喊疼。又给几个人注射了不同的地方,还是一样的结果。不过虽然开始让人难以忍受,过一段时间就能缓解了,你可知道是为什么?”
  李承乾挠了挠头,顿时想起来这里是大唐,别看现在所在的地方叫医院,跟后世的医院还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生理盐水用来稀释大蒜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8/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