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2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566

  因为这件事,李世民专门写了一封私信,交给李涧,让他送到了学院的太子别居。
  读完了信以后,李承乾依旧是面无表情,写了回信,但是绝口不提赌约的事情,只是介绍了他在学院这边要做的事情。毕竟,堂堂太子离宫不回,总得有个理由才行。研究飞天这种事儿听起来虽然荒谬,但是,有李泰的佐证,就不会有麻烦。
  就这样,李承乾彻底的把自己隐藏了起来。甚至不主动打听长安的消息了,而是一门心思的监督织锦工匠制作热气球的球体。
  朝廷命岭南冯盎自主决定攻伐平叛的文书才发出去没几天,边塞的红翎急报又送进了长安。
  吐谷浑部落的可汗慕容伏允,竟然出兵劫掠了鄯州,在大唐边军反应过来,准备拼死一战的时候,人家根本没有占地皮的意思,抢到一些粮食牛羊,就回到了吐谷浑境内。因为走的匆忙,他们甚至没有劫掠大唐的边民作为牧奴。
  得知这个消息的李世民,当即撕碎了红翎急报,不由分说,直接下令将吐谷浑的使节团全部处死,魏征等人苦劝都无果。
  如果不是太子让唐俭找借口把吐谷浑使节留下来的话,按照时间推算,吐谷浑的使节竟然正好跟他们的边军凑到一起,一起返回吐谷浑境内。
  本来已经快要把一号热气球球体成品制作出来了,然而不等李承乾亲眼见识到成品,就被李涧给绑回了长安。
  没错,就是绑的。
  “李涧,我告诉你,你现在仗着父皇的命令可以为所欲为,等以后孤找你算账的时候,有你受的!”
  被绑成木桩子的李承乾,躺在马车里根本反抗不了,亲率虽说还是很向着太子殿下的,可是李涧拿出了皇帝的御赐金牌,李承乾也只能让亲率侍卫们都散开。
  李涧嘿嘿一笑,说:“殿下,您还有闲心找奴婢的晦气?您不知道啊,现在朝堂里都快吵炸锅了。陛下想要发兵征讨吐谷浑,武将们集体支持,个个叫嚣此刻正是主辱臣死之时。可是文臣们,却坚决不同意出兵,说是才平灭了高昌,怎么能对吐谷浑动手?吐谷浑可不是高昌这样的小国,真的动兵,规模堪比东突厥之战了。
  就在大家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结果鸿胪寺卿莒国公暴露了您的叮嘱,这下所有人都把视线转移到您的身上来了。别说他们了,连奴婢都好奇的很,您是怎么确定吐谷浑会对大唐动兵的?还猜的这么准,正好是正月。”
  被绑着的李承乾实在不知道说什么,难道我要告诉你有个浏览器叫百度,有本书叫《资治通鉴》,还有一本书叫《旧唐书》?
  不过,他也曾想过本来的事件不会发生,毕竟,虽然时间一样是贞观八年,可是,历史明显因为自己的出现已经变动了。就连高昌,也比正经的历史上早灭亡了整整六年的时间。
  不过现在看来,对鄯州的劫掠,显然就是在吐谷浑的日程表里面,没有因为火药武器的出现而变化。或者说,他们就是带着挑衅、顺便看看火药武器威力的想法。
  不过,他们失望了,虽然在平灭高昌的时候,大唐出动了火药武器,但是,这种武器还没有彻底武装到边军身上。皇帝秘密组织的人手还没有就位,不可能把火药武器这种要命的东西散发出去。而陇右道的兵力,因为需要镇守高昌地区的原因,很是分散,鄯州周边,并没有有效的兵力,才让他们得手了。
  能够无视宫禁,坐着马车直驱太极殿的人可不多,哪怕是李承乾,平时都不会做这样嚣张的事情。
  不过,当马车抵达太极殿前面,李涧还没有松绑的意思时,李承乾就恨不得咬舌自尽。
  堂堂的太子,竟然跟狩猎回来的野味一样,被一根木杠串了,由两个太监抬着走。
  这样的场面,哪怕脸比城墙还厚,都得崩掉。
  台阶路颠的人想要呕吐,终于进入了太极殿,被放在地上,才终于被解绑。
  才重获自由,李承乾就想找李涧用拳头理论理论。可是,听到皇帝老爹的一声冷哼,只能老老实实的弯腰拱手。
  李涧口中“吵炸锅”的朝堂,此时却死一样的安静。行礼的时候,李承乾打量了一下四周,只见所有人都在眼观鼻鼻观心的修炼着什么,就连魏征,也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李世民那不带感情波动的声音响了起来:“太子殿下好大的脾气啊,怎么,朕让李涧把你绑来,你还有怨言?”
  “回禀父皇,儿臣不敢,父皇有令,儿臣就算是爬,也会爬过来。”
  几年过来,李承乾也比较了解皇帝老爹了,这个人怀揣无数奥斯卡小金人,是个极有休养的演员。喜怒不形于色,是他早就学会了的技能。而此时没有一点波动的声线,则表明了他的心情。越是生气,反而越是平静。平静到了类似机械声,只能说明他的肺都快炸了。
  到了这个程度,傻子才继续硬刚,直接弯腰认怂是最好的选择。
  “唔,还算有孝心。也罢,朕就信了你的胡话,不过,你跟朕说清楚,为什么你会预测到吐谷浑的异动?还有,你是怎么确定时间就是现在的?别跟朕说是巧合,这个世界上哪来那么多的巧合!”
  见皇帝终于发问了,满朝文武都盯向太子,问题的答案,他们也好奇的很。太子的预见,简直就像是卦算一样。不过,卦算这一途,骗人的居多,还没见哪个人百测百准的。至于袁天罡的所谓神奇,也就是寻常百姓和低级官员好这一口罢了。真正的高级官员,包括当事人王珪等人在内,都没真正相信的。
  没有巧合的事情,能巧合到这种程度!这是所有人的共识。所以,大家都很好奇太子到底是怎么预测到的。
  整个大殿内所有人的视线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让李承乾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
  此时的他才明白,原来视线是真的能蜇人的。
  叹息一声,李承乾只能说:“回禀父皇,其实很简单,根据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就好了。首先,东突厥覆灭了,西突厥虽然也是草原民族,但是相比较劫掠大唐,他们更愿意劫掠西域的那些国家。而大唐目前的邻国中,敢对大唐动手而不用担心后果的,只有吐谷浑和吐蕃,连薛延陀都不敢。
  火药武器确实是战争的无双利器,不过,没有具体看到它的威力,敌国的领导者们,是不会罢休的。跟等待比起来,主动出击是他们很好的选择。当然,这个猜测,不是无端产生的。儿臣问过河间王了,我大唐进攻高昌的时候,吐谷浑和西突厥虽然没有派兵帮助的,但还是在自己的边境线上设置了重兵。西突厥见大唐逼近,选择了望风而逃,吐谷浑虽然也是暂避锋芒,但是过后军队又压了上来。正因为如此,儿臣才推断吐谷浑有可能会冒着大不韪挑衅大唐。
  高昌虽是小国,但是高昌被唐军摧枯拉朽一般毁灭,还是足够震撼人心。正因为如此,哪怕是没跟大唐接壤的一些国家,都向大唐朝贡,跟风的向您献上天可汗的称号。正值大唐最荣耀的时候,哪怕发生了寇边的事情,为了维护形象,大唐恐怕也不会直接兴师问罪。这,就是吐谷浑可汗的想法吧。
  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代入慕容伏允这个角色以后,儿臣得出的就是这样的结论。如果有什么地方说的错了,父皇还请一笑了之!”
  话已经说完了,可是大殿内还是一片寂静。
  太子的解释,怎么说呢,听起来很像是那么回事儿,可是总有一种违和感。
  确实,按照太子的说法,能推断出这样的结果来,可是,未免还是太准确了吧?
  一样这么想的还有李世民,他发现,自己真的是看不透太子了。如果真如太子所言,这一切都是他推断出来的,那他推断事情的能力,堪比房谋杜断合璧了。
  只能说,我老李家的血脉果然优秀?
  没兴趣再在这件事上纠缠,李世民轻咳一声后才说:“今天朕叫你过来,就是想问问你对吐谷浑这件事的看法。武将们都赞成出兵,征讨不臣,文臣们则觉得才灭高昌,就攻吐谷浑,是穷兵黩武。两方争执不下,朕也不知道作何选择,所以才把你叫过来了。说说,你觉得怎么办好?”
  怎么办好?关我屁事啊。
  明显感觉到武将文臣们变得炽热的视线,李承乾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文武对立,这是政治中常有的格局。如今两方争执不下,作为仲裁者的皇帝,总要选择一方的。不过,现在皇帝老爹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到了他的手里。
  太子跟皇帝又不一样了,皇帝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应该的,太子的话,那就是纯粹的支持一方了,选武将,势必会得罪文臣;选择文臣,势必会招来武将们的白眼。
  两大之间难为小,哪怕是太子,在文武两个集团面前,也很是渺小。
  这个时候,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啊,当墙头草都行不得,会被两方一起鄙视的。
  想了一会儿,李承乾拱手道:“儿臣的建议是,先不动兵,不管怎么说,国库目前的钱粮都不应该再动用了,为了预防有可能发生的灾难,出兵,只能是钱粮足够充裕的情况下才行。不过,吐谷浑做了这样的蠢事,却也不能就这么算了。儿臣觉得,父皇应该带头,起草斥责吐谷浑的诏书,责令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入朝请罪。至于这份诏书,应当也有咱们大唐各位将领的联名,如此一来,威慑力就足够了。
  鄯州损失的不过是粮食牛羊和财物而已,住民甚至没有一个死掉的,如此处置,也不算亏。”
  昧着良心说完这段话,李承乾甚至没脸看向武将那边。
  眼下,估计也只有斥责他们了。且不说高昌的动兵已经消耗了很多国库的底蕴,就是高昌新土的留守军队,到现在都还在消耗着国库。而且,贞观八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大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没有安分的地方。需要用钱的地方,海了去了。
  为了一时的脸面导致内地发生灾难的时候没办法救援,在李承乾看来,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所以,说到底,他的发言,还是偏向文臣这边一些了。
  至于联名什么的,不过是安慰武将们的手段而已。
第三百零六章
亡君死国
  如果是以往,李承乾只会觉得这样吼声大却不动手的行为,就像是小学生。不过今年的话,真的得这么办啊!
  得到了太子支持的文臣们,顿时兴奋了起来,程咬金才要跳出来说点什么,却被李靖拉住。
  李靖很了解太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这般窝囊的事情,太子断然不可能做出来。至少在他的了解中,太子别看性格看起来软弱,但是对外的时候,绝不会跟一些文臣一样妇人之仁,甚至于,太子明显是对外好战派的。吐谷浑这一次这么嚣张,太子断然不可能选择就这么忍了。
  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也没想到太子竟然真的敢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单纯的想要拿这个难题为难一下太子,杀杀他的气焰而已。毕竟,在对待吐谷浑的这件事上,事实证明,他这个皇帝确实是失职了,不只是失职,甚至是愚蠢。相比较之下,太子的行为反而可以说是睿智。
  当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发生在了儿子身上,李世民感到的不是欣慰,而是担心。太子,正在脱离守成之君的行列,朝着强爷胜祖的方向前进着。明明是好事,但是,就是别扭。
  李承乾没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会招来皇帝的妒忌,今天皇帝的所作所为,在他看起来,更像是想要耍赖的前兆。毕竟,在这件事上,还有赌约来着。
  “启禀陛下,微臣觉得,高昌的兵力是否应该分到陇右一部分?高昌之地想要短时间里整顿完毕是不可能的,虽是新土,却不可顾此失彼,先前抽调鄯州的守军,已经是失误了,如今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杜如晦虽然是文臣,但是作为兵部尚书,是能够在这方面发言的。
  “高昌不能丢,作为西域的咽喉之地,高昌至关重要,要是丢了,我等之前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一听杜如晦建议抽调兵力,李孝恭顿时急了。作为征讨高昌的主将,他太清楚高昌有多重要了。对大唐而言,这个地方打下来,就相当于打下了一个聚宝盆,不知道能给朝廷带来多少收入。一个高昌,缴纳的赋税估计能比得上四五个上等州。
  这样的好地方一旦放松警惕,很可能就要拱手相送给别人了!
  见李孝恭甚至急到不等起身就喊话,李世民并不惊讶。说真的,他也深深知道高昌对大唐来说有多么重要。商业上,高昌是西域的咽喉,变成大唐领土以后,对大唐的商业而言,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在战略上来看,虽然高昌像是被突厥吐谷浑两头恶狼守在嘴边的肥肉,可是,只要保下来,大唐就有了对西域地区动手的机会。不管是龟兹还是别的国家,都是摆在大唐毡板上的肉。
  抽调兵力断然不可能,可是,高昌终究还是要足够的兵力镇压的。
  想了好半天以后,李世民才说:“高昌兵力不可抽调,境内必须保证足够的兵力才行。这样,命云麾将军方长亮携带陇右兵力回归陇右,加强鄯州等边州的防守,而高昌,将洛阳的兵力调过去吧,洛阳留守、潞国公侯君集,改任高昌留守。”
  听到皇帝这么安排,所有人都点了点头,除了李承乾。
  毫无疑问,皇帝这么安排是很正常的,洛阳囤积的兵力,与其说是留守,倒不如说是皇帝安插在长安之外,针对国内的盾牌。如今皇帝将这支军队派到边疆,可以说是对国内放下了绝对的戒心。
  不过,在李承乾看来,皇帝的这个安排却糟糕透了。
  说到底,谁去高昌都行,就侯君集等少数几个人不成。程咬金等人,看似大大咧咧的,可是确实最谨守规矩、从不会越过雷池一步的。而侯君集,为了短暂的利益,敢触碰臣子的禁区,是真正鼠目寸光的一类人。这样的人送到富庶无比,堪称遍地黄金的高昌,要是不动歪心思才是怪事情。
  不过,这是皇帝的安排,他这个太子不应该多嘴。
  还是那句话,皇帝还是一个合格的老大,太平年间,不管是战功还是政绩都很难寻,治理高昌,绝对是最顶级的功劳获取方式。这样的大功劳,他都是紧着自己的老部下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