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2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566

  李泰点点头,咬了一口蛋糕,嚼了好半天才说:“虽然这么说很不孝,可确实是这样,特别是李恪走了以后,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皇兄啊,估计我用不了多长时间也要成婚了,你说我成婚以后,会不会被遣送到封地去?”
  放下笔,李承乾无奈道:“李恪被遣送到封地是正常的,你就不一样,你以为父皇许你不之官,是随口说说?放心吧,你不会离开长安的。再说,你这么聪明的人,离开了长安可是损失。等热气球研究出来,并实验安全了,咱们兄弟俩坐着热气球穿越长安,给他们看看,聪明人能够办到的事情,甚至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的!”
  一说起这个,李泰就激动不已。虽然这种行为真正的名字叫“显摆”、“嘚瑟”,可他偏偏就是喜欢。
  “我这就去看看阎立本研究的怎么样了。”
  见李泰离开了,李承乾才将公文封好,跟处理好的奏折一起送回长安。
  商业发展到现在,到底出现了瓶颈期,第一次变得有钱的商人们突然发现,明明比以前有钱了,可是赚来的钱,根本没地方花。家里的花销就那么多,一味的创收,只是让财货不断的积累而已,好像……没有多少意义。
  其实这样的情况出现,还是消费市场的匮乏。商业放开之初,最先发展的就是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消费项目,当基本的生活条件达成以后,就产生了迷茫。这个时候缺乏的就是精神需求的市场,当基本生活能够获得满足以后,人就该朝着享受的方向发展了。说一千道一万,享受,才是人类最大的需求。
  用不了多长时间,大唐内地的各种物产,就要开始加大交通规模了。东与西、南与北,物离乡贵是早就被人发现的道理,只是商业还没有真的将这一点发扬光大而已。
  文书头一天才送出去,第二天杜如晦就穿着官服,出动自己的仪仗跑来学院拜访了。
  拜访的极其正式,李承乾也只能用正式的礼节接见了杜如晦,就连对话,也不是坐在高椅子上,而是准备了奏对的格局,俩人俩杯一案一壶一凉席而已。
  互相见礼以后,杜如晦拿出了文书,放在桌子上说:“殿下送来兵部的文书,微臣已经看过了,微臣没想到殿下竟然能弄出不逊色于火药的新式武器。昨晚,微臣连夜拜访了几位柱国将军,请他们研判了这种名为‘汽油’的武器威力。按英公卫公的话说,这种武器,比火药武器更能直接的加强军队的实力。
  既如此,微臣今天来,就是想跟殿下讨要这汽油武器的制作方法,兵部要尽快制定相关的制度,组建工坊,并尽快运送到吐谷浑战场上,研判它的威力。”
  见杜如晦义正辞严的样子,李承乾忽然不再跪坐,而是改成了盘膝:“杜尚书,您打的好算盘啊,汽油如果制作成武器,威力无双,而且,生产汽油时候的副产物,也有钱赚。工学院已经将石脂水的提炼变成了成品,好嘛,您空口白牙的就想把方子要走,那工学院的工匠们岂不是白忙活了?”
  猜到了杜如晦会赶过来,但是李承乾没想到这家伙竟然想要通过公事公办,白嫖到汽油。如果是阎立本接待的话,恐怕还真承受不住压力,毕竟老杜是兵部尚书,朝堂里少数的大佬人物。不过,兵部尚书,在太子,面前可威严不起来。
  见太子这么说,杜晦一愣,几乎是转瞬之间就变了表情:“这个,既然殿下觉得兵部应该付出些什么,也可以,不知道殿下作价几何?”
  李承乾笑着摇了摇头:“并不是作价几何,而是想要给工学院要点份子,这样吧,兵部拿到方子以后,用于军资的汽油不论,灯油的售卖利润,分给工学院两成以后,再归纳户部归档,如何?”
  杜如晦苦笑,但只能答应下来。他很清楚,今天是太子接待自己,这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两成的干股,兵部无论如何都不算亏。
  约定好了以后,就将方子交给了杜如晦。看了一遍汽油的制作方法以后,杜如晦惊讶道:“这么简单?跟蒸酒一样?”
  “就是这么简单,可惜历朝历代对于百工都不是那么的重视,早在魏时,水经注里面就出现了润滑油,为何一直到大唐,都没人在这方面有所进步?”
  舍本逐末,一直以来都是中原人的痼疾。哪怕到了后世都没有避开这个,明明发展科学,才能让社会得到进步,可是现实是人们反而更希望出王入相。漫长的历史,只有少数人推动科学的发展,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殿下为工学院要股份,就是为了工学院能够潜心钻研吧,微臣明白了。”
  将方子收到怀里小心翼翼的保护起来,杜如晦才起身告辞。
  火药武器的制作,一直都是皇帝亲自掌控的,这一次虽然段志玄和樊兴出动了六万大军,可是装备了火药武器的部队却只有四千。如果兵部能够尽快将汽油这种武器量产的话,没准儿还能供给到军队。
  杜如晦的算盘打的很好,可是,当时间来到七月中旬的时候,却不得不暂停汽油工坊的事情,将申请到的公费重新还给了户部。因为,陇右和江淮一带,同时传来了警讯。陇右发生了地龙翻身,其震感甚至传递到了长安,受灾者不计其数,就连已经反攻吐谷浑,深入了吐谷浑内地的大唐军队,都不得不回撤,一是粮草供给不上了,二是陇右需要救灾。
  至于江淮一带,就更是棘手。
  “陛下,崤山以东、黄河以南和准河下游,暴雨成灾,洪水泛滥,山东、河南、淮、海之间大水,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各州刺史虽然暂时安抚了百姓,可是赈灾所用的钱粮,国库却出不起了啊!虽然反攻吐谷浑的军队已经撤回,可是国库结余为陇右赈灾就已经是极限了,江淮地区,恐无能为力。”
  朝堂之上,长孙无忌说完话以后,就没有了任何的声响,这个时候没人敢发出任何异响。内忧外患同时爆发,几乎能够将朝廷逼到绝路。如果不能解决江淮地区的赈灾难题,那朝廷这些年来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声誉将毁于一旦。闹得厉害了,甚至会发展到改朝换代的地步。
  “开放内务府吧,东宫也出钱,太子,没问题吧?”
  李承乾离席而出,拱手道:“东宫愿竭尽全力赈灾,只是父皇,内务府和东宫虽然富有,可是跟江淮地区的灾难比起来,还是杯水车薪啊!”
  皇帝是有钱,太子是有钱,可是内务府和东宫结合起来,跟受灾面积比起来,还是渺小。毫不夸张的说,哪怕国库在最充盈的时候,对于这样的灾难,都要露出无力感。
  “朕知道,可是,不这么做,还有别的办法嘛?”
  御座之上的皇帝,第一次在大殿之上露出痛苦的表情。
  今年发生的所有事,单算一件都够糟心的,更不要说接二连三根本不给人喘息时间的发生了。纵然自信无比如他,这个时候也出现了无力感。
  皇帝,不是万能的。
  长孙无忌眼睛眼睛一转,顿时有了主意,出班对李承乾拱手道:“殿下,微臣有一个想法,银行……”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太子直接一口回绝了:“不行!绝对不行!银行内积累的财富,所属可不是银行的,任何人不能对它动手,哪怕国家也是一样!赵公,您信不信,银行的信任崩塌,可不比无力救灾带来的危害小!”
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债
  明显听出长孙无忌的想法的李承乾,亡魂大冒。银行里的钱,只是钱而已,朝廷要是发觉只要他们无限制的印制铜钱,就能一直有钱花,那距离通货膨胀就不远了。财产这个东西,是基于实物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只是实物的替代品。
  当经济体系崩塌的时候,跟国家末日没什么两样,到时候,就算外敌入侵,也没办法组织起军队反抗,因为,所有人都已经不再信任朝廷,或者说信任他人了。
  长孙无忌也考虑到了这个结果,郁闷道:“可是,想要解决洪水的问题,目前来看,也只有银行有这个能力了。商税因为要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一直没有修改,否则的话,国库也不至于亏空成这样。殿下,既然放开商业发展的是您,您是不是也得给眼下的情况想出一个办法来?”
  李承乾很想一拳锤到长孙无忌的脸上,这已经属于不要脸的范畴了,自己没了主意,就把锅甩到别人身上。拿不出钱来,皇帝遭受非议都是次要的,他这个户部尚书首先要为天下人谢罪。要是考虑到给皇帝当盾牌的可能,因此而彻底身败名裂都有可能。
  这个锅,户部尚书扛不起来,皇帝不能扛,可是,太子特娘的就扛得动了?
  眼下还有另一个办法,那就是召集各个大家族一起出资。毫不夸张的说,哪怕是这样的灾难,所有的世家联合起来,依旧能轻松解决,他们在漫长时间中沉淀的底蕴,可不是闹着玩的。
  但是,如今的天下是李家的天下,王家之类的出钱怎么能行?就算是满朝文武,也没有主动开口的。如果是他们,联合起来一起出钱,也能扛过这次灾难,但是,谁敢?这样的行为跟谋朝篡位比起来都不遑多让。
  眼看着太子在朝堂里急躁的走来走去,没人敢出声打扰,就连李世民,也静静的看着。还有那么三五个选择,能够避开眼下的危机,但是,毫无疑问,这三五个选择,都会损伤到朝廷的信誉,或者是皇家的威严,属于那种不到穷途末路不能用的方法。
  做皇帝的,有的时候,哪怕知道会产生风险,也得做出选择。世间的事情,哪来那么多的十足把握。不过,他很期望太子能够找出一个好的办法来,那些方案,能不选择,就不选择。
  一直考虑了一刻钟的时间以后,李承乾才施礼道:“父皇,儿臣想到了一个办法,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听听。”
  “但讲无妨。”
  长舒一口气,李承乾无奈道:“眼下对朝廷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远水不解近渴,目前商业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修改商律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但是,商税的收入,还不可期,眼下,江淮的灾难却刻不容缓。所以,儿臣觉得是时候让户部朝银行贷款了。为了避免民间的非言非语,这种贷款也得换个方法,不是朝廷直接从银行贷款,而是从存款人的手里贷款。”
  长孙无忌对银行也比较了解了,听到这里就问道:“殿下,一样是贷款,在银行直接贷款和从存款人手里贷款有什么区别吗?”
  在长孙无忌看来,这分明是一样的流程,只是换个说法而已。
  “银行的利润来自哪里?说白了就是异地存取款的手续费和放贷的利息所得。存款人的利息,就是来自放贷的利息。平时的话,银行主持放贷,相当于代管存款人放贷,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因为朝廷需要的钱财实在是太多了,用途也是赈灾,所以,为银行的信誉计,也应该是让存款人本人选择贷给朝廷多少。这个流程就叫国债,其实这些钱用不了多长时间,只需要一年时间,等明年的商税农税收入到手以后,就能还了。跟存款的利息又不同,国债想要让更多人认领的话,利息必须得提高一点。这提高的利息,就是朝廷提前一年用钱付出的代价。”
  “国债”,也是李承乾思考了好几天才考虑到的一个可能。这一局死棋想要解开,就要用非常的手段,毫无疑问,国债的出现,会影响朝廷的声誉,但是跟别的做法比起来,国债,毫无疑问要坦荡的多。
  听了太子的一番话,朝臣们都沉默起来。
  好家伙,朝廷跟百姓借钱啊!多么掉面子的事情,不过,这也是现阶段最好的办法了。剩下的,就是皇帝能不能放下面子的问题。说到底,赈灾济民是朝廷的天职,这一关无论如何也逃不过去的。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也很惊讶,但是毫不犹豫的点了头:“可以,国债这个思路很不错,虽说这么做对朝廷而言有点丢脸,但是却坦坦荡荡,比打肿脸充胖子要好得多。也罢,也让咱们的百姓知道,咱们朝廷也有乏力的时候,也有需要百姓们帮助的时候。无忌,既然太子提出了国债,你们户部就跟银行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发放国债吧。取到足够的钱粮以后,务必尽快开始对江淮地区的赈灾!”。
  长孙无忌躬身领命,朝臣们也松了一口气。不管是什么办法,只要拿出办法就好。
  下了朝,长孙无忌跟在李承乾的身后无奈道:“谁曾想国库也有彻底空虚,不得不跟百姓妥协的时候啊。吐谷浑虽然丢失了大量的国土,但是因为国内的灾难,段志玄的努力都变成了无用功。算起来,这一次的出战,也不过是拓土百里而已啊。”
  “樊国公已经尽力了,孤听闻,后期没有粮草的供应时,他们依靠吐谷浑的畜牧又撑了好久,直到陇右受灾的消息传递过来,才彻底撤兵。为了掩饰朝廷的窘迫,还不得不背锅,真是苦了他啊。”
  当初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李承乾还在疑惑为何段志玄会放过吐谷浑的人。这个时期,唐军战力堪称无双,打得吐谷浑节节败退,到距离青海湖三十余里时,吐谷浑驱赶着牧马逃走,段志玄拥马不前,才导致了吐谷浑主力逃出生天。
  段志玄是将军,大唐的将军从来不会有什么妇人之仁,导致段志玄撤兵的,必然是国内的灾难啊。李承乾甚至有理由相信,朝廷如果放任陇右地区不管的话,这场战争根本用不着李靖等人接手。
  银行的总行很容易找,西市临街门脸最大的一家就是。
  经过最初的试探期以后,银行得到了所有商人的喜爱。特别是长安的银行,因为位于都城,还在西市附近的原因,几乎每天都是人满为患。
  国债的相关说明,李承乾已经准备好,长孙无忌和张围二人也已经习惯了看说明书。
  读完说明以后,长孙无忌才郁闷道:“比起纯利息而言,国债的利息足足多了三成,殿下,这是不是太高了?”
  端着茶杯,李承乾摇摇头说:“不高,想要吸引到足够多的人购买国债,诱惑得充足才行。这一次东宫和内务府不走国债的流程,投入多少到时候户部还多少就成。”
  你还想着把钱拿回来啊!
  长孙无忌很想吐槽一下,但是不得不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国库的钱跟皇家的钱,到底还是有区别的,东宫肯不计后果的供应户部,已经是很难得了。
  “下官这就准备张贴告示。”
  看明白国债的流程后,张围就走了出去。如今学院的印书坊在西市街面上也盘了好大一块地,因为靠近的原因,好多事情都便利的很。
  国债的公告,加上户部和太子的印鉴以后,很快就张贴到了两处银行的对面。
  惶惶不安的长孙无忌本来以为朝廷会收获大量的质疑声,可是出人意外的是,公告的内容虽然扩散开来了,可是却并没有引起百姓的反感。正相反,第二天一大早,银行刚开门工作,前来购买国债的商人就络绎不绝的出现。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不止长孙无忌震惊了,就连皇帝也震惊的不行,专门换了一身衣服,押着李承乾一起出宫到现场看情况。
  看着银行前面排起来的长龙,长孙无忌笑着拱手说:“陛下,此情此景,说明我大唐足够得民心,微臣为陛下贺。”
  李世民摇了摇头说:“在没有知道具体情况前,还是不要妄下定论的好。”
  刚说完,队伍长龙的后面就又来了几个商人。商人是不被允许穿着绫罗绸缎的,但是,却没有不允许商人佩戴玉佩等饰品的说法。只看这几人腰间精美的玉佩,就知道一定是富商。
  挥手赶走身边的侍卫,李世民几步走了过去,拱手道:“几位老哥,小弟今日才到长安,不知道银行发生了什么事,竟然吸引了这么多人?”
  一个胖胖的商人上下打量了几眼,见气质不凡,就知道不是常人,回礼后才说:“兄台才回长安不知道也是应该的,陇右地龙翻身、江淮洪水的事情,你应该知道了。之前吐谷浑劫掠鄯州,惹得陛下不快,所以发兵迎战,还打得吐谷浑那群胡子到处乱窜。大军出动最是耗费粮草,结果再加上陇右和江淮的灾难,国库空虚,无以继力。这不,朝廷无奈之下,只能朝百姓借钱,发放了国债,只要购买了国债,银行就会把你的存款交给朝廷,用来赈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