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3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1/566

  索性躺在地上,接过李涧递来的枕头,堂堂的皇帝就在甘露殿内的地面上睡着了。
  皇帝睡着了,夫妻同体,此时的皇后也睡着了。一艘看似是画舫的军船,此时正顺着水路直流而下。逃离皇宫带来的自由感,还有一路上的新鲜感,让长孙这个年纪的女人都忍不住兴奋,一阵兴奋的结果就是差点累坏,被李承乾和李泰逼着进船舱休息去了。
  李承乾吩咐了苏媛,李泰吩咐了阎婉照顾皇后后,兄弟俩才钻出船舱,站在甲板上欣赏两岸的风景。做坏事儿带来的违禁感,甚至可以跟磕了药获得的快感对比。此时的李承乾和李泰都无心考虑后果,只想珍惜眼下的快乐。
  “皇兄,咱们到了洛阳,停靠吗?”
  “停靠啊,不然在哪儿获得补给?这艘画舫可是在渭水河畔赶急工才制作出来的,咱们又忙着跑路,根本没准备物资。再说了,在长安准备物资的话,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在长安城外,又会耽误跑路的速度,所以我就给洛阳的掌柜下了命令,让他在洛阳准备物资,咱们直接装上船就好。”
  踩了踩甲板,李泰忧愁道:“我就怕洛阳刺史接待了咱们后,会耽误咱们的行程,一旦父皇下令追回咱们,不出洛阳地界,咱们恐怕还是难逃一劫啊。”
  拍拍李泰的肩膀,李承乾笑道:“如果洛阳刺史是别人,哥哥还没办法对付,前几年,杜尚书的弟弟杜楚客,本来应该担任你王府长史的,结果我跟父皇商量以后,就把他弄来了洛阳担任刺史。这个人其实很急功近利的,在我捏着他们杜家馋虫的情况下,他只有老实听话的份。”
  “杜家的馋虫?”
  “是啊,我也是过后才知道杜家竟然也经营粮食的买卖,生意最远都做到了辽东。虽然杜家没法把控大唐粮食交易的命门,但是一种新的高产水稻,对他们而言还是很有诱惑力的。杜家本家没有多少地,但是族人中不缺地主,要是没有足够的田土支撑,杜家凭什么把粮食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捡起船头的一个碎木片,丢进水里后,李泰嘿嘿笑道:“您会主动给别人送好处?如果是对您有恩的就算了,杜老贼坑了您不止一次,我可不信您是一个以直报怨的性子。”
  李承乾哈哈大笑:“不愧是你,你说的没错,其实我这次是丢给了杜家一个考验。农学院培育的高产水稻,虽然产量确实厉害,勉强也能做到一年两季。可是这些结果,都是研究者在实验田里实验得到的结果。不管是施肥还是除草,他们都把这些实验苗当祖宗伺候,实际这些种子能有多少产量,能不能抵抗旱情,能不能抗风,都是未知数。由杜家来试种的话,成了他们能收获好大一份功劳,老杜也能收获很多的威望,没准儿能一跃而成为尚书仆射。但是失败的概率和结果,他们也得承受。”
  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杜如晦最是擅长断事,又如何会让这样的机会白白溜走。而让勋贵家先试种,确定无碍以后再推广到民间,则是于跃和李承乾几经商量以后出来的结果。普通百姓承受不起损失,虽说东宫财大气粗的不怕赔偿,可是总赔偿百姓,对太子而言也不是什么好事儿不是?
  天下水道,特别是常用的水道,因为水运慢慢发展起来的原因,被狂热的商人清理成了坦途。如今河道上总能看到商船的影子,遇到河面狭窄的地方,甚至还会堵船。
  水上讨饭吃的家伙,南北都有,路一堵,顿时不同音的骂腔就响了起来。大唐十里不同俗,好多人其实只是单纯的对喷,恐怕都没听明白对方在骂什么。
  好不容易出了长安,不显摆一下怎么行,常言道御史出京地动山摇,如今太子出京,震惊一下河道,不过分吧!
  当画舫上属于太子的四爪金龙旗升起的时候,河面狭窄处顿时从喧嚣变成了寂静。当下本在争吵的商人也不争吵了,纷纷吆喝着自己的船往两边靠,搁浅了都不打紧。
  在极短的时间里清出一条道路后,两岸就站满了下了船的人,还对着画舫行乱七八糟的礼。
  无论如何这次出京都是打着制定商律的借口,在河流平缓的地方,李承乾下令让船夫靠岸落锚,准备下去跟这些人聊一聊。
  船停下来以后,后船上全副武装的亲率士兵就跳下战船,占领了岸边的制高点、路口,还有一些没有抽出武器的士兵开始在人群中穿梭,检查有没有看上去就有歹意的人。
  在窜天猴打出OK的手势后,李承乾才顺着跳板下了船。
  亲率的阵势并没有吓到这些商贾,正相反,他们对太子的出现感到格外的惊喜。
  “草民周大富……”
  “草民柳白川……”
  “草民……”
  一阵杂乱的自报家门后,反而响起了整齐划一的声音:“拜见太子殿下!”
  脸上带着最和善的笑意,李承乾坐到了勤快的商贾准备好的椅子上,开始跟商人们交谈起来。
  傍晚——甘露殿
  醉酒后醒来的李世民,只觉得自己头痛欲裂,烈酒虽好,贪杯的下场就是脑袋疼。
  呻吟一声,强忍着头疼坐起身,还没来得及多思考,身体就先走到了办公桌边坐下。
  睡了一下午,桌案上又多出了几封奏折。只是令人奇怪的是,这些商业所属的奏折显然还没有开封的样子,中书省房玄龄不拆封也就罢了,为何东宫太子也不拆?这孩子,大胜之余,开始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摇摇脑袋,把这个想法摇出脑海,自己的孩子自己清楚,绝不是产生这样想法的人。估计,是有什么事儿,才没时间处理的。
  拆开第一道奏折看了看,李世民就又是一阵迷惑。市舶司是个什么部门,为何要在海港州设置市舶司?为何关于河运也要设置专门的市舶司掌管流通,监督安全?
  太子提出的构思?这个市舶司到底要负责什么样的职能?
  敲敲脑袋,李世民转头看向一边的李涧,说:“去东宫,把太子叫过来,朕要问问他,这个市舶司到底是怎么回事?”
  听到皇帝说这话,李涧就觉得皇帝的酒还没醒,小心翼翼的说:“陛下,殿下不是被您派出去巡查各地,制定新商律了吗?”
  “朕有做出过这样的安排?”
  因为醉酒的缘故,李世民有些怀疑自己。
  李涧点点头,从一边找出了一份尚书省的报告文书,展示在皇帝面前。
  当看了一遍诏书的内容后,李世民所有的酒意,顷刻间不翼而飞?
  这个命令,他根本就没下过!!就算是父子实为君臣,他也不会忍心让才大战归来的太子,就转而舟车劳顿的!
第三百三十章
强龙不压地头蛇
  朕没记得写过这份诏书啊!
  狐疑的又看了一遍诏书内容,李世民就更是疑惑。
  残余的迷糊感消退,重新恢复正常的李世民毫不犹豫的对李涧说:“去,到尚书省把诏书原本找出来,朕要看看!”
  撵走李涧后,李世民用力的拍了一下桌子。这种出自皇帝直接命令的诏书,按理说得集齐皇帝的印鉴、中书省的印鉴、门下省的印鉴后,才会交给尚书省执行,如今他毫不知情,这份诏书又是如何让尚书省公布天下的?中书门下的印鉴呢?
  自己的皇权第一次受到挑衅,李世民忍不住攥紧了拳头。这件事,性质比起李孝常等人的谋反而言,都要恶劣的多。因为这已经不是钻朝堂制度空子的程度了,而是已经实实在在的威胁到了他这个皇帝!
  没多长时间,腿脚利索的李涧就把诏书原本送到了皇帝的案头。
  看到清晰可辨的三个印鉴,李世民没缘由的冒了一身冷汗。
  狐疑的看了一眼李涧,知道皇帝心里想什么的李涧立刻跪倒在地,道:“陛下,甘露殿守卫森严,如今正值盛夏,莫说是外人,就是蚊子,奴婢等人都不敢给您放进来一只。要说有人偷用传国玉玺,绝无可能!”
  打开办公桌抽屉的锁,再打开夹层后,李世民拿出了传国玉玺。甘露殿周围的守卫根本用不着怀疑,要是自己周围最亲近的部分都要被怀疑,他这个皇帝才是真的不安稳了。
  “如果说朕的玉玺没有被盗走或者盗用,那这份诏书只能是门下省留存的几张诏书。侍中里,也只有魏征有这个胆子把朕的诏书用作他用。至于房玄龄的印鉴……”
  想起之前朝堂上房玄龄的话,李世民才懊恼的敲了敲脑袋,毫无疑问,房玄龄也是参与其中的了。至于他假装无辜的把戏,在李世民面前根本不起作用。他太了解这个被自己重用的宰相了,如果不是足够了解,他又怎么敢把这个聪明的家伙安排在这个重位上?
  又看了一遍诏书上的字体,李世民就更加的疑惑。自己的字体自己是认识的,毫无疑问这份诏书上的字体是模仿的,可模仿的如此逼真,只有跟他关系特别亲近的人才能做到。会是谁?
  再三研读以后,李世民终于看到了这句“朕虽有遣子之轻重,亦不敢轻浮,特加后相随并走,以示看重……”
  后相随?
  心里错漏一拍,李世民也顾不得桌案上还没处理完的奏折了,急匆匆的冲到了两仪殿。
  傍晚的两仪殿,照例是不会燃起太多的灯火的。不过长孙虽然号召节约,却没有过于苛刻,最起码日落以后还是要点一会儿的蜡烛的。然而,今天的两仪殿,却没有一点的亮光。
  快进几步伸手扯住殿前值守的宫女,李世民厉声道:“皇后呢?”
  脖子被皇帝抓住,宫女直接被吓哭了,裙子也湿了一片:“陛下,奴婢不知,奴婢是才被调来两仪殿的啊!”
  一把抛开宫女,踹开走在前面要查看情况的李涧,李世民亲自推开殿门,进入了两仪殿。
  如今殿内空旷旷的,别说人了,就连桌椅什么的东西,都不见了。(李承乾因为害怕皇后老娘会用不习惯外地的东西,所以下狠心干脆把好多日用品都打包带上)
  殿内的香炉前面竖着一块木板,上边粘着一个明显的信封。
  走上前打开信封,抽出里面的信。只看字迹,皇帝就知道这信件是皇后的亲笔。
  “陛下:都说情到浓时边转薄,妾身深以为然。分封的事情,妾身一介皇后本不该多说什么,但是因为您和兄长是多年好友,不想因为你们因为政见不合,就吵得不可开交,希望你们能和解,才接连允许兄长进宫的。如今您不待见妾身,兄长对妾身也多有埋怨,妾身腹中还有孩子,不想连累到他,所以不告而别,陛下不要气恼。
  而今太子青雀都有护母之心,虽于您不孝,却也是大孝,望您不要对他们多加责备。如今太子周游各地,青雀与妾身相随,亲率全副武装护卫,想必无碍。待到身怀六甲之际,妾身会寻觅一处安静之所,陛下勿忧。等长安归于平静,陛下降旨唤妾身回来就是。如若陛下愤恨不能平,也可再封皇后,妾身亦无怨矣。
  今当远行,思绪万千,虽胸有千言,下笔不止如何说起,且愿陛下善自珍重。”
  看到落款的“观音婢”,李世民心头一酸,满腔的怒火顿时烟消云散。
  手里的信纸无力的跌落在地,长叹一声,李世民回头对李涧说:“现在是不是所有人都不待见朕?呵呵,现在太子和魏王竟然带着皇后也离开了皇宫,你说朕就这么惹人嫌?”
  李涧不知道这句话如何回答,只能跪倒在地。他很清楚,这个问题根本就是无解,回答是,估计皇帝会更加郁闷,回答不是,皇帝也不会相信。如何决定,如何走出来,只能看皇帝自己。
  在下令和不下令之间挣扎了很长时间以后,李世民才叹了一口气,捡起地上的信选择了放任自由。第二天一大早,皇帝的诏书就送到了中书省,看了一遍以后,房玄龄面无表情的加盖了印鉴。虽然皇帝命令各道各州官员,必须派遣足够兵力保护皇后一行人的要求很强硬,可是如今皇帝正在气头上,还是不要招惹的好。
  很快,两份诏书就都公告了天下,因为第二道诏书是走红翎急使路子的原因,反而比第一道诏书散布的更快。
  而另一边,坐船抵达洛阳的李承乾一行人,自然接到了杜楚客热烈的欢迎。
  对于这个敢于跟李泰一起折腾东宫的家伙,李承乾还是很没有好感的。不过看在他已经派人把洛阳行宫收拾干净,还组织了足够的护卫的份上,倒也不至于折腾他。
  “杜刺史,孤这次抵达洛阳,最多停留一天,这一天的时间里,要做很多的事情。因为孤这一次是奉命周游各地,查访商贾实情的,所以洛阳这种通州大邑的商人,更是要查访。等母后安顿妥当以后,你就暂时放下公务,跟孤一起走访洛阳。”
  杜楚客连忙答应,至于为什么皇后如此反常的跟着太子一起出来的问题,虽然迷惑,他却终究是没敢开口询问。
  洛阳也有皇宫,比起长安的不遑多让,因为皇后在的缘故,众人才得以进入。毕竟洛阳皇宫名义上是行宫,但是其对于大唐而言,也算是一个要害的地方,谁沾惹都会惹来一身的腥臊。就连李承乾这个太子,如果不是必要,也不会靠近这些敏感地域。
  安顿好长孙后,李承乾才带着李泰一起出来。
  换装还是有必要的,乔装打扮以后,兄弟俩和杜楚客一起,在一众护卫的暗中保护下,从东宫的重光门出来,在立德坊承福坊中间的道路上沿路溜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1/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