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3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566

  遥遥望去,荥阳郑氏家主郑爨、太原王氏家主王瑛、吴中顾家家主顾明月等人都在。只不过五姓跟吴中家族彼此对立,明明个个面带微笑,行事有礼,但还是能闻出明显的火药味。
  “自从五姓地位下滑以后,他们的实力虽然依旧,但是威望上,已经不如朝廷内的实权国公了。这人啊,有一个强大的对手,尚且能够进步,五姓把敌对的目标从皇家、朝廷,变成了吴中家族,这不是自甘堕落嘛!”
  听到声音,李承乾看向自己身后,只见唐俭吊着一只胳膊,但嘴还是一如既往的毒。
  “莒国公,孤听说父皇祭天的典礼之外,还有个封赏有功大臣的环节。您虽然是国公,但是官位实在是低了点,搞得别人还以为您没什么功绩。估计,这一次,您也能入主尚书的职位了。”
  唐俭微微一笑,长舒一口气说:“殿下就不要用话来试探微臣了,有开国公的爵位在,陛下已经非常厚待微臣,鸿胪寺寺卿这个位置,倒不是微臣自夸,还真没几个人能胜任,就算能胜任,也有颇多的问题。殿下推荐的那个王玄策,确实是个一肚子坏水儿的家伙,善识虽然学过家学,但也只是学过而已,这方面完全比不过王玄策。
  鸿胪寺,终究是要交到王玄策这个混蛋小子的手里啊!放他在外历练一些年,等他回来,差不多也就到寺丞的位置了,等微臣退下去,正好让他上位。”
  看唐俭语重心长的样子,李承乾就知道这个家伙是误会了,以为自己想要往鸿胪寺安插自己的人手。不过,这也只是影响他决断的两成因素而已,就如同他所说,在鸿胪寺寺卿这个位置上,唐善识是彻彻底底的不如王玄策。与其赶鸭子上架,倒不如给唐善识另谋出路。
  也不打算解开误会了,李承乾拱手道:“莒国公这就是小看善识兄了,或许他不适合鸿胪寺,但是如今在吏部任职,不也颇有建树?吏部考核的中上,可不会随便给自己人写啊!”
  遇自己人减一档,这就是吏部的行事风格。唐善识能得到中上的评价,只能说明他够格被评“上”的等级。
  唐俭微微一笑,并没有接着说下去,而是躬身代表行礼,慢慢的朝前面溜达。他准备看看五姓跟吴中的家族究竟是真的对立,还是单纯的演戏。有那两千死士的存在,谁也不会相信他们的表面功夫。
  鸿胪寺寺卿,可不只是单纯的对外。
  上来的不仅是人,玄甲军搭建的物资运送线也终于运作起来。各种礼仪所用的东西,都被送到了山顶来。当大量的食物饮水也上来后,李承乾才终于放下心来。
  水充足了,皇帝才获得了沐浴的机会。毕竟就算是皇帝,也不能一身泥垢的祭天啊。
  又修整了一整天,第四天一早,太阳还没有升起,所有人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勉强修葺的小祭坛上,李承乾和李世民对着东方站立着,在他们后面,文武百官、勋贵、世家家主等,分层而立,神色都是肃穆无比。
  这样隆重的礼仪,谁也不敢闹出事儿来。
  云雾弥漫中,一轮红日格外突兀的露出半边脸来,阳光虽然不是很强烈,却一瞬间驱散了山顶的黑暗。
  卢宽也吊着一个胳膊,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嗓门。
  没有扯着嗓子,但响亮的声音已经响了起来:“祭天开始,皇帝陛下,太子殿下行礼,诸臣工跪拜!”
  李承乾和李世民拱手行礼,后面的所有人,都跪倒在地。
  “礼毕,上香!”
  卢宽的声音结束,皇帝接过已经点燃的三柱大香,插到了祭祀用的铜鼎里。李承乾则是拿了三根中号的,到了大臣们,则都是小号的香。
  上香完毕,就是献祭文了。
  站在大鼎前面,皇帝捧着祭文,沉稳有力的声音响了起来:“朕,唐朝皇帝李世民,敢昭告于天帝、三皇五帝先贤:
  朕生乱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厮杀于军阵之中;当有隋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尚有外敌眈眈,危局何甚。荷皇天后土眷,遂平暴乱,以有天下,唐主宰庶民,今已一十又九年矣。
  既唐立,内平乱贼,外御强敌,数年。贞观二年,生蝗灾,幸赖皇天庇佑,万民虽苦但生。三年,讨颉利……
  上天好德,悯凡众生,奈神凡有别,朕除遥祭,别无他法。诸贤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诸神于凡相近于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携百官民众,祭圣于此。
  皇天慈善,圣灵不昧,其鉴纳焉!朕献香纸之火、三牲之奉、五谷之礼,尚飨!”
  (拓于明太祖洪武四年祭天文)
  念完,顿时有三牲、五谷等作为祭礼,被抬上了祭坛。而皇帝手中的祭文,也投于火盆之中,变成了一缕青烟和大片的片灰,随风不知道飞向了哪里。
  一篇祭文而已,却让所有人都沉思起来。
  就是李承乾,也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跟以往不同,这一次的祭文,他可是从头到尾没有一点遗漏的听完。虽说祭天,特别是泰山封禅的时候,皇帝吹嘘吹嘘自己没什么问题,但是,吹得太明显,还是不太好吧。
  大唐成立至今不满十九年,武德九年,贞观十年,但是通篇就提到了他这个二代皇帝,却只字未提李渊。虽说他在隋末乱世的时候,功劳甚大,但是把李渊这个开国皇帝给挤没了,还是有点过分。
  可怜的李渊,已经彻底的脱离了大唐这个世间,一门心思的沉迷在酒色赌博之间,肆无忌惮的跟自己的身体探寻承受的极限。被夺了皇位也就罢了,连既往的功绩都被春秋笔法一笔带过,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第三百八十七章
放心
  不过……
  关我屁事啊。
  怜悯的看了一眼长安的方向,李承乾再转过头来时,则是换上了一副骄傲的样子。因为,皇帝祭天的文中,也提到了他的功绩。虽然归类于皇天庇佑,但是他也是实打实的出现在祭天的文表里了。
  人就是这样,明知道精神上的奖励,屁用不顶,没有实物奖励来得实惠,但是真的得到了,却还是会暗爽。
  祭天的礼仪到此已经过了高氵朝部分,但是对于跪倒在地的大臣、勋贵们来说,接下来的才是最高氵朝的部分。
  卢宽毕恭毕敬的取出一份圣旨,站在高处念道:“皇帝诏曰:朕唯闻君之所成,莫不功于臣下之辅。今泰山封禅,朕心甚喜,特表卿之功绩于天地,另加恩赏。
  赵国公、户部尚书长孙无忌,兢兢业业,数解朕之忧虑于朝,特加封其三子长孙濬为常州刺史,爵封安康县伯。
  梁国公、中书令房玄龄,鞠躬尽瘁,有功于社稷不知凡几,特加封其次子房遗爱为右卫将军。
  莱国公杜如晦……”
  卢宽每念到一个人名,被念到的人都会行四面揖,笑得格外畅快。跟皇帝烧掉的祭文一样,这份圣旨也会烧掉敬告上天。这荣誉,比起荫庇儿子们要强的多了。
  有开心的,自然也会有难过的。
  当卢宽念完最后一个字,转头准备烧圣旨的时候,祭坛下顿时响起一大片的哭声。这些,大多数都是没被点名的。不同于平日里的叙爵大典,如今没有出现在圣旨名录里的人,恐怕自身的爵位已经不保了。同样脸色不好,却没哭的,还有五姓等豪门的家主。他们作为大家族,就算没对建国作出过贡献,但是每家还是有一个郡公的爵位的。比如卢家的范阳郡公、崔家的博陵郡公……这一次,他们的名字并没有被圣旨除名,但是令人沮丧的是,郡公,变成了郡侯。
  看起来封地不变,只是爵位掉了一个等级,可是,这里面的差别大了去了!因为这个“郡侯”,他们就要被新兴贵族稳压一头,越来越难以呼吸了。
  听到身后连片的哭声,正随着皇帝朝天帝殿走的李承乾忍不住说:“父皇,您这一次削掉的爵位太多了吧,您之前不是说,赘肉要一刀一刀的剃吗?”
  李世民头也不回的说:“你知道什么,趁着这一次的封禅大典,一次性的削掉他们,固然动作太大了,但是,却是一劳永逸的最佳办法。要是还按照以前的节奏削,估计能延续到你继位的那一天。朕是开拓之主,自然威加海内,没人敢反抗。
  但是你不一样了,这些人无论如何都坐实一个‘开国老臣’的名头,到时候你要是动手,那可就要面对他们的诘难了。”
  李承乾点点头,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啊,皇帝叫开国皇帝,也勉强够格,可就是这样,在更替政权的时候,还是动了屠刀,才威慑住了政局,到了自己那时候,还真没办法。
  倒不是他不能狠下心来,只是太平盛世持续的久了,骤然挥动屠刀,还是对自己人,就是寻常百姓都接受不了。
  皇帝并没有真的进入天帝殿,而是进了殿门前的一个帐篷。
  才坐定,房玄龄等人就找了过来,叩谢皇恩。这是必须的流程,皇帝给了他们一份保障,他们也必须向皇帝效忠。哪怕这次,只是名讳爵位出现在圣旨中,却没有另外加以封赏的。
  一波又一波的大臣勋贵前来谢恩,却唯独没有世家家主的身影。被削了爵位,代表他们已经彻底不被皇帝忌惮了,这个时候过来谢恩,怎么看怎么带着浓浓的投降味道。
  “启禀陛下,下山的绳索已经拉好,接下来的仪式,在泰山之下进行,也是一样的。”
  仪式完满的结束,再加上自己也出现在圣旨之内,卢宽很是兴奋,虽然胳膊摔伤着,却没有一点疼痛的感觉。
  点点头,李世民问道:“五姓、吴中家族的那些人呢?”
  “已经下山了。”
  “呵呵,他们走的倒是快,也罢,朕对他们一肚子的怒火,已经削弱了一些,就不跟他们计较了。修建泰山登山路的事儿,朕准了,不过,每隔一段,必须有朕的一个雕像,也让后人知道,这路是朕给他们修的!”
  卢宽点头领命,并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反倒是李承乾对皇帝老爹的自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跟后世一些人的郊游不一样,大队的人往山下撤去,除了脚印、绳索还有建成的祭坛,没有留下一点垃圾。
  下山虽然比上山难,但是因为玄甲军已经在险要的地方设置好了绳索,只要不是四肢需要捐出去的,就都能有惊无险的下山。
  原定需要四天以上,但是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回到了山下。
  祭祀要持续七天,剩下的五天时间,皇帝还是要每天祭天一次,号称是跟上天好好的交流交流。而这一次,皇后也将相随。让长孙一个大病初愈没多久的人来说,登山实在是太残酷了,所以皇帝就让她留在了山下,让她主持祭祀后土。
  “细想想,父皇这一次封禅,还是精简了啊,我听说,其实本来的礼仪,应该是母后带领着百官勋贵的命妇,也要一路相随的。”
  登山下山,让李泰精疲力尽,所以下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往肉上招呼。而李承乾和李恪,则是因为肉干吃多了腻得慌,想要吃菜。所以两相协调,火锅就架到了架子上。
  吃了一口青菜,李承乾点头说:“你说的没错,我当初学习礼仪的时候,也看过这样的章节。封禅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重于泰山的礼仪,不过父皇肯把自己的盛事变得不完美,也是一种勇气,看样子,他是把母后看的比仪式本身重要了。也罢,这下我倒是放心让母后跟着回长安了。”
  看了看门口,再转一圈儿看看帐篷内,见没外人后,李恪才低声问:“皇兄,青雀,你们说说,父皇的分封,还、会继续吗?我怎么觉得他已经没了这方面的意思了?不然,圣旨里面,爵位、官职后面,应该还有个刺史的名号才对。”
  李承乾和李泰相视一眼,同时笑了。
  喝一口茶水,李承乾伸出大拇指说:“你猜的很对,只能这么解释。其实啊,分封刺史只是一种做事的方式,却不是目的。父皇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新兴贵族抗衡老世家,给予皇族支持。只要他们肯舍命的支持皇族,分不分封的无所谓。这下,等从岭南玩够了以后,我也可以放心的回长安了。经此一事,恐怕多少年里,咱们都不会轻易出现内部矛盾了。”
第三百八十八章
魏征的朝前思想
  外无强敌、内无叛乱,全力发展之下,大唐肯定要进入平稳的发展时期了。中华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创造力的种族,看似只是简单的“种点什么”、“养点什么”,但是对这个世界,不,对人类的社会而言,却是巨大的促进。
  皇帝在闭关“天人感应”,大臣勋贵们正在庆祝,世家豪门自知已经彻底没了跟皇帝叫板的资格,黯淡离场。泰山封禅,让本来暗潮涌动的大唐,顷刻间安静了下来。没人敢跟一个得民心、得臣心的皇帝对着干。
  或许皇帝的封禅是仓促的,或许皇帝的封禅是寒酸的,或许皇帝的封禅是不尽善完美的,但是这些都没用。皇帝要的,就是通过这个仪式宣告天下,自己是这个国家唯一的主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