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2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8/530

  八月末逝世的刘交,就好像果真在天有灵般,有自己的死讯,避免了太子刘郢客在九月的长安,被刘弘带入‘推恩’的深坑之中。
  刘交一死,刘郢客继承楚国王位,几年后刘郢客再去世,楚国宗祠,就要落到刘戊手中。
  可以说推恩之事,因为刘交不合时宜的逝世而难度陡增。
  现在,刘弘已经不指望二十年内,楚国能从现在的四十余城,被瓦解为几个不过十数城的小国了。
  “幸好有齐国在……”
  由刘遂为齐王一事,刘弘已经和宗亲内部达成一致;但齐七十三城,自然不可能全都交到刘遂手上。
  历史上,吴楚之乱一止,参与叛乱的各国都收到了中央的制裁:包括但不限于削土、罢兵权、罢官员任职权等制裁手段,都被景帝刘启强塞到了关东诸侯国嘴里。
  而作为罪魁祸首的吴国,更是直接消失在汉室版图之中。
  现如今,刘弘虽因忌惮刘肥‘高帝长子’的身份,而并未打算废黜齐国,但趁此良机将齐国削一圈儿,自是题中应有之理。
  “陛下。”
  正思虑间,就见刘恒轻步靠近了些,对刘弘躬身一拜:“陛下召臣,可有交代?”
  闻言,刘弘却是淡然一笑,将目光移向不远处的刘郢客身上。
  “楚王薨故,朕甚哀;王太子将行,朕便召王叔至此,于朕同送太子。”
  待等祭祖过后,刘郢客就要踏上返回楚国的旅途。
  待刘交丧事一过,刘郢客就将正式成为汉室的楚王,替长安中央镇守东南。
  不出意外的话,刘弘下一次见到刘郢客,起码得到一年之后,刘郢客按照惯例朝贡长安之时。
  刘交的突然亡故,使得刘弘‘尝试推恩于楚国’的盘算落空;而另外一个问题,便随着刘郢客即将归国,而摆在了刘弘面前。
  ——刘郢客回国继承王位,宗正一职,又空了出来……
  虽然早在任命刘郢客之时,刘弘就已经对刘交即将到来的死期有所准备,但当事情真的发生,宗正一职的空缺又一次摆在眼前,刘弘却有些迟疑了。
  刘弘原本的打算,是在刘交死后,如历史上那般,将刘交的另一个儿子刘礼召入长安,以接替宗正之职。
  但现在,刘弘却有了另外一个有趣的想法。
  “王太子归楚,则宗正出缺;依王叔之见,当由何人以替之?”
  
第0253章
飞狐南下
  “君侯,吾等此行,当时有些托大了……”
  赵国境内,一支风尘仆仆,行进间交替有序的部队,正以不快不慢的速度,径直向南行军。
  说是不快,但也只是以这支部队的标准——日行七十里,放在天下任何一支汉室部队,这都算是绝对精锐才能达成的行军速度!
  即便这支部队一路昼伏夜出,尽挑山沟野林行走,但如此强大的奔袭机动能力,实际上已经暴露了这支部队的来由。
  ——汉,飞狐都尉!
  “校尉所言,可是北墙之事?”
  柴武一声淡然的答复,引得身旁小将连连点头。
  “秋收方过,而冬未至;依往年之例,匈奴抢掠北墙,便当于此时前后。”
  “如此之时,陛下令吾飞狐都尉南至丰沛,这……”
  小将话音未落,就被柴武一记犀利的眼神杀阻止,只得讪讪住口。
  复又行走片刻,抬头望了望天空,柴武便缓缓止住步伐:“传令大军,于此林暂歇,造饭饱食;待日暮再行。”
  ——天,快亮了。
  对于常年奔波于边墙的飞狐都尉而言,昼伏夜出、避道绕邑的行军方式,无疑是十分熟练。
  当边墙某处受到匈奴人近犯时,飞狐都尉部,便大概率会选择这种行军方式,以免行踪为匈奴人所知。
  ——匈奴人每次入侵之时,汉室内部,都会有汉人奸细乃至于匈奴细作,为匈奴人窥探战情!
  所以,除非是匈奴人成建制入侵,不去攻略村庄,而是集结重兵攻打城邑,否则,飞狐军都不会星夜驰骋。
  如今的状况,无疑比边墙有警的时候轻松一些。
  早在关东乱起之时,柴武所收到的,就不是什么‘防备边墙’的命令;而是当今刘弘通过御史大夫的渠道,直线送到柴武手中的战略任务:进抵赵北,时刻准备南下!
  柴武没等太久,那封注定会到来的调军令,在八月下旬如期而至:缓行南下至梁赵边界,而后见机行事!
  一开始,柴武还对那句‘见机行事’的命令有些摸不着头脑——自有汉以来,从来没有一份调兵诏书,是如此的……
  模糊?
  除了‘模糊’,柴武实在找不到别的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了。
  琢磨不定之下,柴武只得询问那位奉命传达诏书的中郎:这见机行事……
  见什么机?行什么事?
  柴武原以为,当今刘弘既然送来一封如此欲盖弥彰的诏命,那必然不会解释太多。
  但即便是现在,柴武都还记得那位姓栾的中郎,是如何为自己解答困惑的。
  ——陛下虽未名言,然末将以为,陛下所患不过有二;一者丰沛,二者敖仓。
  有了这句话,柴武顿时就明白了:刘弘所说的见机行事,应该是‘待在梁-赵边界查探消息,如果齐贼攻丰沛,就支援周灶;如果荥阳有警,则支援申屠嘉’。
  想明白这个关节,柴武再回头看那句‘见机行事’,不禁为刘弘开阔的胸襟感到钦佩。
  ——这哪里是欲盖弥彰?
  分明是刘弘深知兵无常形,所以尽量将战略指挥权,交到了柴武手中!
  至于那封诏书,则隐隐有些颠覆惯例的意味:不再事无巨细的掌控,而是直接指派任务!
  至于怎么打,打成什么样,则都不过问,只要一个结果。
  柴武至今都还记得,当年垓下之战,受高皇帝之命掌汉军兵权的淮阴侯,所下达的命令都是极其详细:某日某时,率兵多少至某地。
  时间,地点,主将,士卒人数,都是极其精确。
  就连遇敌后可能发生的事,都有极其详尽的安排:敌千百,则如何;上万,则如何;数以万,不可敌,则退往何处。
  在那样的运转模式下,除了真正掌握兵权的韩信一人之外,整个汉军其余所有将领,无论秩比高低,实际上都只是命令的执行者。
  无论遇到什么状况,都只能按照战前受到的军令从事。
  这样做的好处自是明显:除了韩信一人之外,其他所有人都不用思考太多,只需要按照命令行事即可;哪怕出了问题,只要是在遵从军令的前提下出的,将官也不用承担责任。
  在那种模式下,柴武这样的将领,能立下功勋的唯一途径,其实就是净斩首:杀敌数减去伤亡数,就等于将领此战的军功。
  为正则赏,为负则罚;战损比接近,则‘留职查看’。
  其实早在年初,以衣带诏召飞狐军赶往长安之时,刘弘就已经有这样模棱两可的命令了:以最快速度抵达长安城下。
  当时,柴武虽有些诧异,但也只当刘弘年纪小,不懂军阵之事,亦或是身陷为难,乱了阵脚。
  直到这次,刘弘再度下发这种‘不管过程,只要结果’的诏命,柴武才隐约回过味儿来。
  ——如果刘弘不是将柴武看做整场战役的‘帅’,那只怕今后,汉军将官收到的命令,都将会是这种全新的作战指令。
  拿柴武所收到的诏令来说,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保住丰沛、荥阳;酌情配合申屠嘉、灌婴大军浇灭叛贼。
  至于怎么打,在哪打乃至于几个战略点的优先排序,则俱无交代,全由柴武定夺。
  当然,已经存在于汉军法中的‘净斩首’,自然也会作为战后的评判标准。
  “陛下所图,只怕不止关东诸侯啊……”
  作为沉浮宦海数十年,从尸体堆里爬到如今汉室军方三号人物的武将,柴武对于这种新型战略命令形势所会带来的变化,自然是一目了然。
  相较于曾经,一进一退皆有主帅掌控的战斗方式,这种只以结果论,并辅以‘净斩首’作为评判标准的指挥方式,将极大地发挥出中层将官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过去,一位校尉遇到敌人,只能按照上司的安排,或战或遁;但在这样的指挥模式下,这个校尉可以参考自己在本场战役中的任务,自主决定如何应对这支敌军。
  如果任务是消灭地方有生力量,那就打;如果是占领战略要点,那要么先打再走,要么绕开,乃至于联络附近友军,合理打击这支敌军,以完成战略目标。
  想到这种可能性,柴武就莫名有些兴奋起来——如果真能将这种指挥模式推行,哪怕只是推行到校尉一级,所取得的效果也绝对不小!
  至于推行到队率,乃至于底层的屯、曲一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8/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