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2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5/530

  “吴王濞虽尚恭,然吴地远关中数千里,亦或使濞渐生不轨之心。”
  “燕王信,曾为高皇帝侯以‘羹颉’之名;今虽得王,亦不免暗藏怨念。”
  说着,刘弘略一犹豫,终是补上了最后的忧虑:“淮南王长,虽乃吕后亲养,于朕稍亲;然朕年齿尚幼,亦不敢不防……”
  言罢,刘弘满是哀愁的拱手一拜:“吾汉室宗亲诸侯,朕信重者,独王叔一人而已!”
  “梁国,实负关中之安稳,朕,亦唯愿以王叔王之!”
  说着,刘弘对着刘恒郑重一拜:“朕之心中,万望王叔莫负……”
  见刘弘如此作态,刘恒亦是赶忙起身,长身一拜:“陛下信重,臣必不敢负;唯肝脑涂地,以效陛下恩德!”
  听到刘恒做出承诺,刘弘面上才流露出一个安心的笑容;点了点头,刘弘便示意刘恒坐下来。
  “就国于梁,王叔当首重者,当为军!”
  毫无掩饰的将自己的战略意图道出,刘弘不顾刘恒略有些担忧的面色,继续道:“王叔之务,唯安固梁地,以慑关东诸侯,使其纵欲反,亦不敢反也!”
  略带些戾气,道出这句霸气的宣示,刘弘稍停片刻,等刘恒将这句话消化完。
  见刘恒目光中逐渐流露出坚定,刘弘才点了点头,语气也稍稍回暖。
  “待乱平,吴、楚二国皆当一分为二;及至其余诸国,则当推恩为上。”
  见刘恒露出一个困惑的表情,刘弘不由解释道:“推恩者,乃以诸侯之土,尽封其诸子为王侯!”
  “若淮南薨,则淮南国一分为四,以王淮南四子。”
  “待日后,吾汉家诸侯,当皆行此策;断无转圜余地。”
  言罢,刘弘正欲再言,就见刘恒面色不自然的带上了一丝疑虑。
  刘恒这个反应,倒也没有出乎刘弘地意料。
  推恩策好不好,自是浅显无疑;但若说有这么一类人,会觉得推恩策一点都不好,那无疑便是推恩的目标:诸侯王。
  而同样作为诸侯王的刘恒,在听到这样一种名正言顺肢解诸侯国的决策时,必然会下意识地抗拒。
  说实话,刘恒没有直接开口反对,而只是露出一个稍有些担忧的表情,已经是很给刘弘面子了。
  但这种事,是刘弘无论怎么解释,都解释不清楚的。
  无奈之下,刘弘只能悄悄将话题转开。
  “王叔当之,今齐贼久陷于睢阳,粮草、辎重皆不足。”
  “若朕所料无差,不日,贼或当另寻他法,以图敖仓。”
  闻言,刘恒终是强自从‘推恩策’的阴影中暂时走出,不由为刘弘的未雨绸缪惊为天人。
  ——当刘弘提出将敖仓内的存粮搬入长安的时候,只怕没有任何一个人曾想有朝一日,敖仓居然会有陷落的可能!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刘弘提前搬空敖仓的做法,无疑与后世演绎中的诸葛丞相有的一拼!
  再将视角移回‘齐王大军或欲至荥阳’一事上,刘恒不由有些困惑起来。
  “陛下之意?……”
  闻言,刘弘稍叹一口气,分析道:“今敖仓虽无粮,然淮阳守仍于荥阳;贼攻之,则恐有城破之虞。”
  “便是让城西撤,淮阳守卒不过万五,然贼二十万余。”
  说着,刘弘长叹一口气,方道:“朕担心,贼于敖仓取粮无果,或恶胆横生,叩关函谷啊……”
  发出一声忧虑的感叹,见刘恒仍有些绕不过弯来,刘弘也只好直言。
  “朕意,王叔莫如遣心腹之将,携代国军以至荥阳,援淮阳守,以图早平贼乱。”
  “如此,王叔也好早日就国,以安梁地。”
  闻言,刘恒终是听明白了刘弘的打算,稍一拜:“依陛下之见,当以何人为将?”
  刘弘顿然一笑:“朕当面,王叔莫要藏私至斯啊……”
  “王叔母舅薄昭,莫非将才?”
  闻刘弘调侃起自己,刘恒也只能讪讪一笑:“陛下圣明……”
  正欲就代军支援荥阳的细节,向刘弘请求指示,就闻亭外传来一阵娇糯的哀怨声。
  “父王……”
  就见历史上的梁孝王刘武,迈着小短腿跑进凉亭之内,嘴角高高撅起,看了看一旁的刘弘,又看向自己的父亲,满是委屈的模样。
  张嫣、薄氏和几个小崽崽也都回到了凉亭之内,见刘武这般模样,也是不由困惑起来。
  “阿武可是受了欺?”
  刘弘缓缓蹲下身来,只一声询问,就闻刘武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对着刘弘哭诉道:“大阿武欺小阿武1,言众伴读,唯小阿武非为王……”
  “哇……”
  刘武哀嚎声一出,刘恒面色嗡时一白!
  正欲跪下,却被刘弘一个眼神给制止。
  一旁的薄后虽不至于如此,面色也是染上了一层焦急。
  却见刘弘稍一思虑,佯怒的望向一旁的淮阳王刘武:“可是阿武非王,尔便不与阿武为伴?”
  言罢,刘弘不等幼弟解释,便不由分说的抱起了小梁孝王。
  “那此后,阿武便是吾汉家的代王了!”
  说着,刘弘还不忘怜爱的摸了摸小刘武的脑袋:“阿武可愿继代王之志,为吾汉家镇北战胡?”
  看着眼前眉慈目善的刘弘,再看看一旁面色苍白的父亲,刘武懵懂的点了点头,略有些不安的望向了一旁的小崽崽们。
  “小阿武也是王了,大阿武别气恼了……”
  
第0257章
车骑之令
  不过短短数日,驻扎于睢阳一线的灌婴大军,便已经探知到了齐王及其麾下叛军的去向。
  ——荥阳!
  或者说,敖仓。
  敖仓的建立,实际上得追溯到战国之时,秦还未统一天下的时候。
  经过商君变法之后,秦一扫羸弱,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成为了齐名齐楚,甚至能比拟赵国的军事大国。
  强盛之斯,且仍在大踏步向前发展的秦国,自是让关东六国如坐针毡;尤其是在秦-赵长平一战之后,整个神州大地,都为那支从关中东出,身披玄甲的部队,冠上了‘虎狼’之名。
  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对于秦的日益强盛,关东六国都选择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恰处于函谷关外,拦在秦军东出之路的三晋,自然是因‘近攻’而对秦抱有敌意;而东北向的燕、东方的齐、东南方向的荆楚,则是以‘远交’之故,与秦交好。
  先是秦惠文王时,面对合纵抗秦的关东五国,秦相张仪凭借其‘连横’之策,首先将齐国拉入了秦阵营的怀抱。
  而后,随着秦赵之间的战斗愈发激烈,与秦‘隔赵相望’,且与赵之间时代积怨的燕国,也逐渐倒向秦国的阵营。
  至于楚,则是被屈、景、昭三家彻底玩儿烂,自己走向腐朽和灭亡。
  最后,始皇帝嬴政继秦王位,秦东出之势愈烈;首先遭殃的,就是拦在甘谷关外的韩、赵、魏三国。
  战国末期,赵国的综合实力基本都处于前列,对秦频繁东出,并没有感到什么危机感。
  而作为战国末最弱的两国,韩、魏无疑是惊恐无以附加,唯恐哪天一觉醒来,秦虎狼之师便已至都城。
  二者之间,魏凭借其都城大梁之坚固,勉强达成了‘臣服于秦’,从而换取了短暂的安宁。
  战国时期的魏国,也因其都城名为‘大梁’,故在汉室改称为了梁国。
  而作为关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的韩国,面对秦百万雄师时,终是只能另想它策。
  当时,摆在韩惠王面前的,是两个选择。
  其一,接纳公子韩非‘变法图强’之策,从根源上解决韩国综合实力羸弱的问题。
  但韩惠王却因变法耗时过久,且费时费力为由,选择了第二个选项:以水工郑国之策,诱秦于关中大兴水利,从而达成疲秦、弱秦,减缓秦国东出趋势的目的。
  面对这个陷阱,时任秦王嬴政、秦相吕不韦,都是义无反顾的跳了下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5/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