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2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530

  但这一次,没有人因刘揭的下场而感到兔死狐悲,也没有人因此觉得,刘弘是苛待功臣。
  ——刘揭作的死,放在任何一个外人身上,都够腰斩八百回了!
  诸吕之乱中抢夺天子节;挟持天使,持刀柄闯宫禁;与陈、周叛逆结党营私;得侯而不思忠、得列九卿而不思治……
  桩桩件件加在一起,刘揭能竖着走出长安,都得谢他那一点血脉!
  如果刘弘真就放刘揭回封国,安稳度过晚年,那朝臣百官心里反而要闹嘀咕了:这刘揭,不会是早就被刘弘安排在陈平、周勃身边,以刺探情报的卧底吧?
  刘弘像现在这样‘快意恩仇’,反倒能让百官稍稍安下心来:还好还好,天还没变,老刘家的皇帝,还是那么小心眼……
  也不是说,如今的朝臣百官都是受虐狂,而是相较于看不透、猜不透的皇帝,官僚还是更希望皇帝有一个固定的人设。
  ——哪怕是个负面人设,也能让百官心里有一个大概认知;遇到事情,也能从皇帝的‘人设’,做出最合适的抉择。
  就像后世那句形容恐怖片的名言:看得见的鬼都不可怕,可怕的,永远是看不见的。
  就见刘弘为已经死去的刘揭哀痛片刻,并将阳信侯国废黜的事眼神传达给审食其,便图穷匕见。
  “今阳信侯亡,朕甚哀之;且今大战未熄,悼惠诸子仍为乱关东。”
  “内史之事,暂以内史丞代掌;待战事毕,镇乱有功之将士入长安,再议内史一事。”
  听到这里,百官如何不明白刘弘地意思?
  “圣明无过陛下……”
  躬身一拜,百官心中不由猜测起刘弘的心仪人选。
  柴武?
  不可能——车骑将军秩真二千石,位内史之上!
  若是柴武成为内史,那就是妥妥的贬职。
  同样的原因,灌婴也被排除在外。
  周灶?亦或薄昭?
  一时之间,朝臣百官皆沉寂在‘猜测内史人选’的游戏当中。
  而御阶上的刘弘却是发出一声长叹,遥望着东方。
  “也不知朕的申屠丞相,可做好了准备?”
  
第0270章
改元正武
  后续的座次排名,虽与往常有小的变动,但总体状况还在预料之中。
  ——内史之后,少府成为了第二位被刘弘传召,赐座朝班的属衙。
  在汉室,内史象征着政权对农耕、关中的重视程度,而少府,便象征政权对百姓民生,以及国防事业的重视程度。
  先种田发育,以关中为基本盘,而后富国强兵,提兵北上——与太祖、孝惠乃至于吕后在位时的政治纲领一脉相承。
  紧随其后的第三位,就有些出乎朝臣百官的预料了。
  ——内史、少府之后,居然是廷尉站了出来,成为汉九卿地位第三的属衙!
  这个安排,无疑算是有汉以来头一遭!
  或许在后世,政权安身立命,得以维护威信最重要的,便是法律;但在汉室,法律的重要性,还远没有达到那么高的程度。
  即便是汉室在总结秦的惨痛教训后,施行了‘士不教不得征’‘不教而诛谓之虐’等普法政策,但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耳熟能详的法律条令,还是太祖刘邦约法三章的那几条: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除了这几条,汉室绝大多数百姓对于‘法律’的认识,也都还停留在以道德为准绳,符以自由心证的程度。
  如叛国,在后世妥妥会被炮决的重罪,在此时的百姓认知当中,还只是出于‘华夏贵胄’以及忠义思想,方被否定的‘无德之举’。
  也就是说:在汉室叛国,理论上并不犯法,只属于‘不道德’——与后世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奶奶让座一样!
  而叛国者究竟会得到怎样的审判,完全不在法律所规定的框架之内。
  这样的案件,其审判结果就只取决于主审官的自由心证,以及犯罪者的辩词。
  理论上,如果一个人在叛国之后,为自己的行为给出一个合理,且符合时代道德价值的解释,主审官再被说服,就很可能被无罪释放!
  这样的局势,显然不是刘弘想要的。
  历史上,文帝刘恒为了彰显自己‘仁德’的一秒,废除了‘谣言诽谤’罪,促成了华夏史上第一个‘不因言治罪’的法制局面;但在刘弘看来,此事与《许民弛山泽》令一样,有利有弊,且弊明显大于弊!
  ——谣言诽谤罪被废黜,仅仅针对百姓;当官的、有钱的,以及又当官又有钱的(皇帝),还是要谨言慎行。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百姓眼里,法律,就是官老爷才需要遵守的东西!
  ——起码在‘妄议国政’这条罪名上,确实是这样。
  就是在这样的思想纵容下,古华夏在汉朝之后,居然演化出‘法不责众’这种严重违背法律道德的观念!
  只要大家一起犯罪,就不会被治罪?
  如果认可这个看法,就等同于刘弘默认:造反可以,不能一个人,要多拉点人一起!
  即便不是穿越者,刘弘也不可能坐视这样的观念,在尚处于封建时代的华夏大地存在。
  如此一来,刘弘将廷尉放在内史和少府之后,在九卿之中排在第三,也就是显而易见得了。
  ——法制思想,必须从始至终贯彻!
  历史上的文景之治,乃至于将华夏大地从战国的荼毒中,在汉初数十年内快速拯救出来的‘黄老无为’,其最令人称道的,都永远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百姓自由发展。
  而这个‘合理得范围’,便是法律所允许的范围。
  百姓想种田,想行商,乃至于搓个蘑菇听个响,都可以——前提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种田就好好种田,不能欺压弱小,侵吞他人土地;行商就好好赚钱,不能披个商人的皮,在深山野林敲同行的闷棍!
  至于想搓个蘑菇……
  ——真要有人在这西元前手搓蘑菇,刘弘就要合理怀疑一下,这人是不是自己的穿越者同行了。
  刘弘之所以有这个考虑,自然是为了今后,汉室的强大之路。
  秦之所以在周末列国中脱颖而出,短短四十年就完成了‘富国强兵’的历史性成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秦法严明。
  立了功,必然得赏;犯了罪,必然砍头!
  ——谁来都没用!
  在这样明确的法律约束之下,秦一跃成为列国之中国力最强者,并顺理成章的统一了天下。
  具体到刘弘所处的时代,对应历史上的汉文一朝。
  世人或许都只看见文景之治的繁荣,只看到文景忍辱负重数十年,方有武帝提兵北上,马踏残垣的壮举;但使文景之治形成最强大、最坚固的根基,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吴公为廷尉,治平为天下第一!
  ——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即便是被历史上第一位同人小说家司马迁,不惜斥之为‘酷吏’的汉廷尉赵禹,也是一个‘舍无食客’‘治无冤案’的清廉刚正之人。
  能让司马迁,一个能把卫青、霍去病写成‘不修名节、不进贤士、和柔事主’的酸黄瓜,为自己写下‘舍无食客’的评价,足以证明赵禹,这位法家最后一位俊才的能力。
  就是这一代代公平公正,誓死维护法律尊严的廷尉,才使得汉室从开国初的羸弱快速爬出,大踏步迈向了国富民强、无有外族敢侵的盛世;才有了陈汤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誓言。
  现在,刘弘有幸成为了汉,这个华夏民族最辉煌灿烂之时代的掌舵人,立志要富国强兵,要驱逐外蛮,使华夏顺理成章的走向必将属于的辉煌,首先要确立的,就是法制、法度。
  没有任何人,能只凭借自己的力量,就改变世界乃至于历史——即便身为穿越者,刘弘也需要助手,需要朝堂、宗室、百官,乃至于整个天下的汉人,成为自己的助力。
  宗室,可以用亲情拉拢,百官,可以用利益收买,乃至于朝堂,刘弘也可以一点点积累威严,是自己成为口含天宪,言出法随的君王。
  但百姓,尤其是占最高比重、对政权最为重要的自耕农阶级,拉拢他们的唯一方式,便是公平。
  而法律、秩序,就是百姓得到公平的唯一途径。
  至于原因,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不患寡,而患不均。
  “也不知那个提出‘法如是足以’的张廷尉,现在何处?”
  暗自思虑着,刘弘便自然地揭晓了九卿排位第四的属衙。
  ——郎中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