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2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2/530

  将郎中令拍在第四位,这就是纯粹的拉拢了。
  有汉一朝,无论是英明神武的高黄帝时期、‘仁弱’的孝惠皇帝时期,亦或是仁以安民的文帝一朝、‘不爱一人以谢天下’的景帝一朝,乃至于波澜壮阔的武帝一朝,郎中令,都永远是最不需要才能的位置。
  向做廷尉,需要熟读律法;想做内史,得有足够的政治手腕,将关中,尤其是长安城内的功侯勋贵压得服服帖帖。
  想要做郎中令,却是再简单不过:得到皇帝的信任就可以了。
  如历史上,代王刘恒入继大统,旧时随从可谓鸡犬升天——薄昭做了车骑强军,宋昌做了卫将军。
  而那个因受贿,被文帝‘赐千金以愧其心’,从而社会性死亡的张武,就被刘恒任命为了郎中令。
  景帝刘启登基,故太子阵营同样是鸡犬升天——张欧做了廷尉,晁错做了内史,甚至以内史之身,遥控着御史大夫陶青冲锋陷阵,挥舞着一本《削藩策》硬刚丞相申屠嘉!
  而景帝的原班心腹重,最没有出息,却也最受景帝信任的周仁,也同样成为了郎中令。
  甚至有传言:景帝就连去姐姐馆陶公主家偷吃之时,都会让周仁在门外把风!
  从这便足以看出,郎中令一职,在朝臣百官心中的象征意义。
  ——起码在朝局安稳,没有陈周一类做乱的时节,郎中令不需要具备任何能力,只要皇帝足够信任,就可以了。
  而郎中令之所以会具有‘天子仍旧看重功勋、看重朝臣’的象征意义,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郎中令手下所掌管的禁中侍郎,大都是勋臣后代。
  在汉室的赏赐诏书中,最常见的一句话(除了‘赐御剑x柄’),便是:萌x子为郎。
  所以郎中令存在的意义,便等同于朝臣百官,功侯勋贵与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天子通过收功侯的后代入宫,以证明其对功侯集团的信任:你看,我连贴身保镖的任务,都能交给你儿子!
  除此之外,捡拔功勋之后代,也属于封建皇帝拉拢人心的必要手段:放心……你的后代,我都会照顾到的……
  ——山河永固,与国同休……
  功侯勋贵将家中最成器的后代送入宫中,除了能让儿子得到锻炼之外,也能让儿子开阔眼界,并培养出‘忠于天子’的生理本能。
  所以,当郎中令令勉被第四个召唤时,堂内的功侯勋贵无一不是眉开眼笑,嘴角都快咧到了耳朵根。
  后续的安排,就都没有什么大的变数了:奉常排第五,以彰礼法之要;宗正排第六,以彰宗亲之和。
  卫尉排第七,太仆排第八,典客,不出意外的再次位列倒数第一。
  实际上,在过去数十年当中,内史排第一、少府排第二,以及卫尉排第七、太仆排第八,典客排第九的状况,都属于雷打不动的常态。
  太祖之时,异姓诸侯割据,宗正得以排在了第三;孝惠之时,吕氏为祸朝堂,吕后出于安抚刘氏宗亲的意图,也同样将宗正排到了第三。
  对于这些属衙的排序,刘弘基本没有什么异议。
  ——即便有异议,那也是以后的事儿了。
  如太仆,全掌天下马政,在不远的将来,汉室完成物质基础积累,正式启动汉匈决战准备计划之时,骑兵部队的建设,必然会让太仆的地位水涨船高。
  又如典客,都不用说别的,光看看历史上武帝一朝威风凛凛,几乎掌握汉室对外开展权,手握外藩数十万武装的的大鸿胪,就可见一斑。
  而如今位列九卿之首的内史,也将在不远的将来,被刘弘按照历史轨迹一分为三甚至一分为四,从此淡出九卿行列。
  将关于九卿的位次排序安排完,朝臣百官也终于进入殿内,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
  就见刘弘清了清嗓,面带微笑的望向殿内:“大行皇帝之盖棺定论,诸公可有建言?”
  ——秩序制定了,好处也给了,接下来,自然就是刘弘地皇位法统问题了。
  此事说复杂,主要复杂在刘恭的死因,但说简单,也就是特殊了那么一丢丢:有汉以来,皇位继承第一次没有按照‘父死子替’,而是遵循了‘兄终弟及’的传承规则。
  父死子替、兄终弟及,属于古华夏宗族传承,家族繁衍,乃至于资产继承最重要的一项理论依据。
  具体到皇位上,就是:皇帝死了儿子上,没有儿子弟弟上。
  而这个传承规则,是有先后顺序,以及先决条件的:要想‘兄终弟及’,就必须保证‘父死子替’不成立。
  也就是说:刘弘要想让自己的皇位传承,即‘兄终弟及’合理合法,就要证明刘恭的状况,完全无法满足‘父死子替’的要求。
  说白了,就是刘弘要证明刘恭没儿子!
  虽然看上去,这件事颇有一丝‘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意味,但对于刘弘皇位来源的合法性而言,这件事至关重要。
  很显然,作为负责礼制部门的奉常卿,刘不疑清楚地知会了刘弘地意图。
  “奉常臣不疑启奏陛下:先大行皇帝讳恭,太祖高皇帝十二年,孝惠皇帝幸宫女无名氏;孝惠皇帝元年冬十月,先大行皇帝诞,其母亡;先大行皇帝过继于太后膝下,立为太子。”
  “孝惠皇帝八年,帝崩于未央,太子恭祭拜高庙,继承大统。”
  “先大行皇帝四年,帝崩未央,年十二;未壮、未冠、未立皇后、未有后嗣。”
  “大行皇帝崩而无嗣,吕太后以‘兄终弟及’之理,乃迎常山王义继大统,至今五载……”
  言罢,刘不疑便深深一拜。
  到这里,刘弘地皇位合法性,才得到了朝堂的背书:先皇帝刘恭确实是没有儿子,所以刘弘才按照‘兄终弟及’的准则,在吕太后的主持下,坐上了皇位。
  合法性确定,接下来的,自然就是最后一道程序了:为先皇刘恭的皇帝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就见刘不疑静默片刻,待朝臣百官都消化先前的话,方再一拜。
  “大行皇帝崩,至今已有五载;然大行皇帝之定论,却因吕氏乱臣之由而久未论定。”
  “今奉常臣不疑、丞相臣食其、御史大夫臣苍等,昧死百拜,以奏陛下。”
  “先大行皇帝年八岁继承大统,临朝四载,天下无有大变;及至先大行皇帝四年,大行皇帝听信贼子夏侯婴谗言,因过继太后膝下之事,质问于吕太后当面。”
  “吕太后斥之,大行皇帝复问于故皇帝太傅安国侯陵,得知其母之死,乃生育之疾难;大行皇帝愧不能已,抑郁而亡。”
  面不改色的说出这段,与殿内众人所知截然不同的‘往事’,刘不疑面色稍一肃。
  “故臣等以为,先大行皇帝之盖棺定论,以年幼登基、年幼夭亡;心怀孝善,知错而愧为考。”
  “谥法云:执义扬善曰怀,乃称人之善;又慈仁短折曰怀,乃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臣等意:谥先大行皇帝以‘孝怀’,当为宜……”
  刘不疑话音刚落,审食其、张苍等三公九卿齐齐出身,对御阶上的刘弘一拜:“臣等附议。”
  就这样,历史上苦命的前少帝刘恭,在刘弘地争取下,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定论:汉怀帝。
  “准。”
  对于便宜老哥抢走蜀汉后主谥号这件事,刘弘没有丝毫愧疚感。
  ——爷们儿都穿越过来了,还有没有三国,都得两说!
  真计较起来,四百年后,刘备没准是某个工厂里的纳鞋工都不一定。
  至于将刘恭之死扭曲成这般模样,那自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吕后不能有错……
  在这个先决条件下,在刘恭之死上稍微上一点春秋笔法,也就是题中应有之理了。
  说起来,刘弘能如此轻松地‘篡改历史’,还得谢谢陈平刺杀刘启之时,动用的那个刺客了。
  ——作为皇家档案室的石渠阁,居然出了一个刺客!
  有了这件事做前提,再刚正不阿的史官,都顾不上质疑刘恭的死因了。
  他们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从廷尉大牢中脱身,并洗清自己‘意欲行刺’的嫌疑。
  前少帝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刘弘借着大朝仪的机会解决掉。
  ——登基五年,刘弘为啥还没改元元年?
  或者说:在‘汉怀帝’刘恭新鲜出炉,让‘汉高后’前四年消失的情况下,刘弘要如何解释后面的五年。
  这件事,就不是多麻烦的事了。
  “朕年少登基,朝政持于吕氏乱臣之手,竟使改元之事遗至今,此朕之不敏。”
  “诏命:以今岁壬戌为元年。”
  “年号——正武!”
  
第0271章
悼惠绝嗣
  汉正武元年冬十月初一日,荥阳城。
  经过昨日一战,荥阳城彻底轮为了人间炼狱……
  ——淮阳尉卒万五千人,阵亡者九千余,其余尽皆负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2/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