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8/530

  就见刘弘面色一喜,露出一丝‘终于碰到懂行的了’的表情,略有些急迫道:“作米粮碾末之用!”
  闻言,那监令却是流露出一个诡异的面色,孤疑着从怀中取出一块麻布,略有些失礼的递向刘弘:“陛下所言者,可为此物?”
  对于监令的失礼,正沉寂在兴奋之中的刘弘几乎没有察觉,只让王忠赶快将麻布拿上来。
  等那张粗糙的麻布被王忠摊开,放在面前的御案之上,刘弘便猛然瞪大眼睛,匪夷所思的看着麻布上的图案。
  即便是在粗糙的麻布之上,那黑色线条所购了出的图案却也格外清晰:圆柱形的石盘,上下连同的凹槽。
  刘弘甚至看见在实盘之上,有几条极为规则的线条,作为磨盘上的凹槽磨齿!
  “此何物?!!”
  见刘弘如此激动的发问,那监令面色古怪的看了身旁的田叔一眼,似乎是在说:少府大人,居然也不认得此物?
  放下困惑,监令便对刘弘稍一拜:“启禀陛下,此物名曰:硙(wèi);乃战国之时,墨家之匠所造,用以谷物去壳。”
  “陛下言欲碾谷为粉,臣便想起此物,似与陛下所求略同?”
  监令的话,却大半没有被刘弘听进去——此时的刘弘,正爱不释手的观察着眼前,画在粗麻布之上的硙。
  “墨家的人,居然早在战国之时,就已经造出石磨了吗……”
  硙是什么,刘弘不知道;但光从眼前的‘图纸’,以及监令的描述来看,这绝对就是最原始的石磨!
  只不过,相较于以‘碾麦粒成粉’的石磨,以去壳为目的的硙,其磨齿稍大了些,还无法完成碾谷为粉的工作。
  但能不能是一回事,有没有,就又是一回事了!
  硙既然存在,那就意味着其造价不会太高——墨家造出来的东西,只要是给百姓用的,都不会太难制造。
  且硙既然早已有之,那对于石磨的出现,百姓也不会有太多的不适应——升级版的硙嘛……谁还没见过了?
  甚至于,如果少府有足够量的硙,那就不需要再去花费心思,赶在开春冬小麦收获之前,新造一批石磨出来;只需要在硙本有的磨齿上,在多刻几道更精细的磨齿,硙就将升级为石磨!
  “此物,今少府存有几何?”
  闻言,那监令的面色更诧异了。
  “凡舂米之所,皆有硙以作谷米脱壳之用。”
  听到这里,刘弘才放下最后的一丝担忧。
  ——明年,汉室大部分百姓,起码关中百姓,就能吃上面食!
  而面食的营养含量,尤其是淀粉等单糖的含量,可以极大地满足百姓的营养需求。
  一个成年男子,一个月要消耗二石粟米,算下来就是六十千克。
  一天两顿饭,就等于说:每顿饭,成年男子都要吃一千克粟米!
  而有了面粉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面食超高的淀粉含量,将使得百姓不再需要疯狂食用营养极低的粟米,来寻求‘饱腹’的感觉。
  “未知监令名讳?”
  见刘弘丝毫不因方才,自己才做过自我介绍而感到尴尬,监令也只好再一拜。
  “冶戟监令臣杨毅,谨拜陛下……”
  
第0289章
墨者有三
  在田叔的陪同下从上林苑走出,坐在回宫的马车之上,刘弘地思绪,大半被方才的见闻所占据。
  虽然如今的少府,还没有秦少府那么强大的潜在能量,但根据田叔、杨毅的解释,如今少府任用的工匠,大都是秦少府匠人的子孙后代。
  秦时就已出现的流水线工业制造、武器军械零件化等传统,都被汉少府尽数保留了下来。
  就拿刘弘方才所看到的箭矢制造作坊中,正批量生产的各式弓弩箭矢,都被分为了两部分:箭头,和箭身。
  箭头主要通过泥范浇筑成形,而后打磨为锋利的三棱箭头,并在箭头后形成一根细条。
  至于箭身,则以木打磨为圆柱形,于箭尾处固定上鸟兽羽毛作为箭羽,并将箭身前端处凿空一截。
  这样一眼,箭头后的细条,就刚好可以插入箭身前端的空心处,组合为一支完整的箭矢。
  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铜制箭头钝搓,可以取下来打磨锋利;如果箭身折断,也可以直接将箭头取下,安在新的木制箭身上继续使用。
  而单单是箭矢的制造过程,在少府便被分为了数个部分——专门负责浇筑箭头的、打磨箭头的、削磨箭身的、固定箭羽的等等。
  至于别的武器军械,那就更不用说了——刘弘亲眼看见,一柄三石弩机,被少府的匠人三下五除二,分解为了十几个零件!
  就算不用田叔解释,刘弘也能明白,如此细致的武器零件化,将带来怎样的辩解。
  假设一柄弩机,是一个完整且不可拆卸的整体,那无论这柄弩哪里出来问题,是弦断了,弩身折了,亦或是矢槽被磨平、扳机破损等等,都会导致整个弩机报废。
  而将其零件化,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哪里坏了修哪里,实在修不好也没事,直接换个零件就完事儿。
  对此感到惊叹之余,刘弘不由怀疑起如今,充斥少府的那些匠人,究竟是何来头。
  实在不能怪刘弘想象力丰富——秦少府的‘匠作’部门,绝大多数都是由墨家士子掌控!
  也只有墨家,才能在这遥远的封建时代,具备那么执拗的强迫症,不惜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将一柄弩机、一杆长戟,乃至于一支箭矢做的那么精细。
  而如今的少府匠人,又大多是秦少府匠人的后代……
  “不知冶戟监令杨毅,师从何人?”
  只见刘弘冷不丁一发问,顿时让车厢内的田叔面色一紧。
  抬起头,就见刘弘一副似笑非笑的表情,似乎是在说:就算卿不告诉朕,朕也已经知道了。
  思虑片刻,田叔终是模棱两可道:“依臣所知,监令杨毅之匠艺,承自其先祖;俱其所言,杨氏先祖在世之时,于秦少府为匠。”
  闻言,刘弘脸上的戏谑更深,望向田叔的目光,也尽是了然。
  墨家创立者墨翟(di)死后,墨家也同历史上的其他学派一样,面临了学派内部的思想分歧。
  到战国末期,墨家便已经一分为三:邓陵氏之墨(楚墨)、相夫氏之墨(齐墨)、相里氏之墨(秦末)。
  作为战国时期最为辉煌的学派,墨家的主张,与战国的时代特征十分契合:和平。
  而在分裂为三支派系之后,这三脉也都依旧以‘倡导和平’为主要思想纲领。
  只不过在‘和平’的促成手段上,这三脉墨家分支,各自有不同的看法。
  进入楚国的邓陵子一脉,主张‘各国之间不应该征战’,而是应该和平共处,还天下和平安稳。
  为了达成这个诉求,邓陵氏之墨逐渐走上了行侠仗义的道路:小到劫富济贫,大到刺杀发动战争的君王,都成为了邓陵氏之墨的行事准则。
  邓陵氏之墨的杰出人物,就是将秦王嬴政逼得‘绕柱转圈圈’,在后世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典故的刺客:荆轲。
  这样的一个门派,在战国时自然是成为了各国王族的座上宾——有事没事,家里藏个刺客总是没错的。
  但在秦统一天下之后,这一支墨家支脉由于其不稳定的特性,遭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现如今,让汉室咬牙切齿,又无法杜绝的游侠问题,也大都是这支邓陵氏之墨演变而出的群体:侠客。
  所以发展至今,邓陵氏之墨已经基本凋零。
  道理很简单: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政权,会允许‘地下势力’这种群体长久存在。
  第二支,便是随相夫子入齐的相夫氏一脉,也被称之为:齐墨。
  如果说,进入楚地的邓陵氏之墨,继承了墨翟侠肝义胆的豪迈,那进入齐国发展的相夫氏之墨,则是继承了墨翟高超的辩论技术,也就是口才。
  ——墨翟在世之时,墨家便经常和儒家发生‘论战’,也就是辩论;规模最大时,双方参与辩论的人甚至能达到上百人之多。
  但在成百上千次‘儒vs墨’的辩论当中,儒家却一次都没有赢过……
  墨翟所著之墨家经典《墨子》一书,更是三句不离一声‘孔丘是个伪君子’!
  为了一出胸中恶气,孔子也只能写书骂墨子,说墨家学说‘无君无父’‘不尊礼法’,颠覆长幼尊卑,礼法纲常。
  双方的恩怨情仇,像极了后世说唱圈,写歌diss仇人的歌手们……
  但在正面交锋中,无论是‘动口’还是‘动手’,墨家都从未曾输给过儒家。
  可惜的是,继承墨翟辩论口才的齐墨一门,却成为了最原始的圣母。
  相夫氏一脉认为:在墨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便是‘兼爱’。
  而要想促成天下‘兼爱非攻’的局面,就需要所有人都坐下来,好好谈谈,通过和平、温柔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所以在战国末期,齐墨基本是以游历各国的说客出现;至于其意图,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通通住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8/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