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6/530

  也就是说,要想在汉室成为博士,那就要在保证对自家学说滚瓜烂熟的基础上,还要拿的出让大多数人信服的‘经典解释’。
  换而言之:天下有几本经典,理论上就有几位博士。
  能得到天下公认,有资格独家解读《尚书》的,才能成为《尚书》博士;其他各家经典也一样。
  这样的人放在后世,几乎等同于国家某院院士了!
  而贾谊,却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成为了这样的学术大拿。
  至于贾谊之后的太中大夫一职,那就更恐怖了……
  太中大夫隶属郎中令,秩比千石;虽然算不上朝中巨头,但也是妥妥的高官。
  ——须知九卿副官,也不过是比二千石的行政级别,只比太中大夫高两级!
  如果数据不足以说明问题,那看看汉室历任太中大夫,就足以了解该职是个什么地位了。
  历史上父子五人官至二千石,因而被称为‘万石君’的石奋,在景帝登基之前,便曾从太子太傅一职转为太中大夫。
  这就证明:太中大夫的政治地位,起码在理论上,要略高于太子太傅——石奋转任为太中大夫,可是奖赏性质的!
  在棋盘侠事件之后,做刘启的太子太傅,在汉室曾一度成为‘高危职业’——轻则晚节不保,重则祸及全家。
  而石奋,便是在这种微妙的时间点自告奋勇,成为了景帝的太子太傅。
  等景帝登基之后,更是因此将石奋任为九卿,以谢教导之恩。
  再拿时代更近一点的人说:陆贾。
  当朝太中大夫陆贾,从秦末战乱时期,就紧随太祖高皇帝左右;而后在伐秦时期、楚汉争霸时期,也是屡屡建功。
  汉室立,陆贾更是几度出使南越,以口舌之利,让汉室中央得以不费一兵一卒而‘降服’南越。
  这么多功劳,再加上这么老的资历,陆贾如今的官职,也不过是太中大夫而已。
  光这就足以说明,太中大夫一职,是如何重要了——非资历深厚、德高望重之老臣不能获任!
  而文帝非但将贾谊任命为博士,还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让贾谊出任如此重要的太中大夫一职,也就怪不得朝臣百官阴阳怪气,说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把满腹才华的贾谊,贬低成一个‘妄臣’‘幸臣’了。
  文帝在历史上犯过的错,刘弘自然没有再犯的道理;对于贾谊这样不世出的国士,刘弘还是打算科学的培养。
  很明显,此时的贾谊,还承受不了太大的赞誉,也无法承担赞誉带来的困惑,所以刘弘出于保护的目的,顺势将《治安策》进化为了《推恩令》,并将功劳揽到了自己头上。
  对此,刘弘也不打算跟贾谊解释太多,只需要一句‘功不可没’,就足够了。
  作为贾谊的老师,张苍必然对贾谊的性格缺陷了若指掌,也肯定能看出刘弘的回护、器重。
  出于这个目的,刘弘还刻意冷落了贾谊一段时间——从贾谊拿出《过秦论》,并借张苍之手,在齐悼惠王诸子之乱结束之期,奉上《陈政事疏》之后,刘弘就再也没有召见过贾谊。
  本来刘弘想的,是让贾谊稍微冷静一下,不要因为自己的认可而找不着北。
  但只能说,对贾谊这样的人而言,最难做到的,恐怕就是‘不发光’。
  ——这不,刘弘一不留神,就又有一封洋洋洒洒的策论,皆由贾谊理论上的属下袁盎之手,提到了刘弘案前。
  苦笑着摇了摇头,刘弘只能拿起先前,被放回御案上的竹简。
  “得尚书令所奏之《论积贮疏》,朕颇欣喜;然其中偶有不解,欲于尚书令共讨……”
  ——在接连提出《过秦论》、《陈政事疏》之后短短不到半年,贾谊便再一次提出了其一生最著名的策论之一:《论积贮(zhu)疏》!
  而从贾谊如机关枪般上策论的过程中,刘弘还惊喜的发现:别的不说,贾谊的政治敏感性,远非常人可比!
  ——刘弘正忙着理顺自身的皇位法统,贾谊就提出了《过秦论》,为刘弘理顺王朝法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齐悼惠王诸子之乱刚接近尾声,刘弘还没开始考虑关东诸侯的问题,贾谊就拿出了《陈政事疏》,为刘弘提出了参考意见!
  现在,刘弘打算安心种田,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了,贾谊又挥舞着一卷《论积贮疏》,出现在了刘弘的面前……
  “承蒙陛下器重,臣但有所知,不敢有一丝私藏。”
  见贾谊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信誓旦旦的模样,刘弘终是长叹口气,点了点头,示意贾谊上前些。
  
第0294章
论积贮疏
  对于每一个农耕为主的封建政权而言,真正的命脉,永远都是农业。
  无论是对远古时期的夏、商、周,还是公元后的唐、宋、明等中原政权而言,什么礼法纲常,什么吏治内政、内忧外患,其重要性哪怕加在一起,恐怕也没有淳朴的农民伯伯,对上苍的那句祈祷来得重要。
  ——来年秋收,但愿能多打些粮食吧……
  原因无他:历史上每一个中原政权,其内外活动,都需要农业作为基础保障。
  国家税收,收的是粮食;官员俸禄,发的是粮食;内部修建基建工事、道路水利,拨的是粮食。
  就连镇压内部叛乱、扫除外部威胁,都离不开粮食作为保障。
  国家需要粮食,来保证政权正常运行;贵勋、官员需要粮食积累财富;而底层百姓,也同样需要粮食填饱肚子。
  虽说由于储存成本,保质期等原因,使粮食没能在封建时代成为布匹那样的硬通货,但这丝毫不影响粮食,在一个农耕封建政权中的至高地位。
  实际上,绝大多数封建王朝的落寞,都可以归结为‘粮食不够’。
  外族入侵?
  是来抢粮食;
  政府贫弱?
  手上没粮食;
  内部叛乱?
  是因为百姓吃不饱肚子。
  就连贵族压榨底层百姓,从而导致内部不稳的隐患,最终也可以归结为:百姓吃不饱肚子,所以天下不稳了。
  反过来说:只要能保证天下每一个人,甚至只是大多数人能吃饱肚子,那政权就将稳如泰山。
  ——种地能吃饱肚子,百姓吃饱了撑的,才会去跟老爷们造反呢!
  而文教、礼教等文明建造,也将随着百姓逐渐富足的生活,而逐渐长出萌芽。
  就如此刻,刘弘手上拿着的竹简之上,开头就是管仲的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道理很简单:如果连肚子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马农民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去在意其他任何东西。
  对于人类而言,生存,是永远摆在首要位置的刚需。
  只有生存得到保障,百姓才有可能将多出的精力,转向其他的方向。
  在后世,生存是买房买车、娶妻生子;而在封建时代,生存,就是吃饱穿暖。
  那作为帝王,刘弘最基本的义务也就很明显了:让大多数子民丰衣足食,免遭饥寒之苦。
  别的不说,光是做到这一点,就足以让刘弘成为合格线以上的帝王,甚至是为天下所认可的圣君,并为后人所称赞。
  ——历史上的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一生都做了些什么?
  外部隐患,和高祖、孝惠之时并无差别:南越依旧是名誉藩臣、朝鲜仍旧是化外之地。
  至于匈奴,那更是在文帝一朝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在老上稽粥的率领下,登上了游牧民族史上的第一个巅峰。
  而汉室,却只是在文帝刘恒的带领下,于汉文帝在长城一线与匈奴大眼瞪小眼。
  文帝一朝唯一一次汉匈大战,也是在济北王刘兴居谋反背刺之下流产。
  内部隐患方面,刘恒更是几无建树。
  齐王一门,除了刘兴居因谋逆身死,余者皆为王侯;楚王一脉,也在开国诸侯王刘交的余萌之下安好无损。
  ——就连本有机会收归中央的赵地,都被刘恒封给了赵幽王刘友的独子刘遂!
  本来就不稳的齐赵,在文帝手下愈发不稳;而原本没什么隐患的吴国,也在文帝《许民弛山泽令》,外加太子刘启一棋盘砸死吴王太子,而成为新的隐患。
  可以说,文帝一朝对于汉室的内忧外患,没有起到丝毫的积极作用。
  政治名望、个人身亡方面,刘恒也槽点不少:三言两语之间,几乎流氓式的罢免丞相周勃;饿死自己的亲弟弟——淮南厉王刘长;以及在黄龙改元之后,罢黜丞相张苍,都是文帝刘恒的道德污点。
  汉室内忧外患依旧,道德品性不佳,那刘恒又为何能在历史上,享有如此高的地位,甚至在当时的汉室百姓心中,留下‘圣人’的美名?
  答案十分简单:文帝刘恒在位,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虽偶有灾祸,但总体上,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粮价,从高皇帝时期的千钱以上、孝惠皇帝时期的四五百钱,降到了景帝登基时的石五十五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6/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