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7/530

  农税,从开国时的十五税一,变成了三十税一;口赋从百二十钱,降低为四十钱。
  不严谨的说,刘恒在汉室‘在世圣人’的崇高地位,便由此而来。
  换而言之,只要能让治下百姓吃饱肚子,刘弘地历史地位,就已经可以向历史上的汉文帝刘恒靠近了。
  撇开这层考虑不说,现实角度而言,刘弘也必然要从粮食开始下手。
  还是那句话:农耕文明在封建时代的一切活动,都需要雄厚的农业底蕴做基础。
  要想社会安稳,就需要百姓吃饱穿暖,安心种田;而国家要想富裕,无论是发展商业、手工业,亦或是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也同样需要基本物质基础。
  就现在后世的二十世纪,‘物质积累’的标准是有多少吨钢铁;二十一世纪,则看国库有多少贵重金属、外汇国债。
  而此时,政权的基础物质积累,就是粮食。
  只有粮食充足,流通的粮食能够满足国家基本需求,才有可能进行其他的活动。
  ——南征百越,东取越南,北伐匈奴,总不能让士卒们饿着肚子上阵吧?
  刘则的下场,已经足以证明‘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的重要性了。
  ——发展商业,建立手工业,总不能指望百姓肚子都吃不饱,就去行商为贾、养蚕织布吧?
  可千万别被后世那些,把读者当睿智的网络文学作品骗了——对于刘弘这样的穿越者而言,掌控一个政权之后,首先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种田。
  什么南征北战、国富民强,都需要坚厚的农业为基础!
  至于工业、商业的发展,更是要从布匹纺织业开始做起,才有那么一丝可能。
  所以,即便不考虑历史风评,不在乎自己在后世人心中的形象,光为了马踏草原,让华夏成为世界唯一一颗星辰的远大志向,刘弘也要安心种田。
  尤其是在如今,汉室远不及历史上,大多数封建王朝平均水平的贫弱状况下,就更要如此。
  实际上,从穿越那一刻,从屁股第一次坐到皇位上开始,刘弘心中,就有着明确的认知。
  正是这个认知,让刘弘在随后的一系列时间之中,屡屡做出准确的应对。
  长安粮价几番涨跌,刘弘也顺势将粮食保护价政策,作为了自己在西汉政权上烙下的第一个烙印。
  之后悼惠王诸子之乱,刘弘在召集中央大军,将齐地叛军合围于关外的同时,暗中命令小叔淮南王刘长率兵攻打南越,最主要的一个目的,也同样是为了农业。
  ——地处两广地区的南越,必然有着汉室此时还尚未拥有的优秀水稻!
  刘弘也从来没想过仅凭淮南王刘长手下那几万郡兵,就一举攻下南越。
  ——要知道南越,可是曾经让秦始皇派大军五十万,前后打了足足九年才打下来;一年前,周灶带着十万中央野战军,却连南方群岭都没能翻过的硬骨头!
  通过武力统一南越,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只怕不比发起一次汉匈大规模战役来的少。
  真有这功夫,直接把河南夺回来,养养马放放牛,爆骑兵他不香吗?
  对于南越的问题,刘弘地看法与那位穿越者前辈比较类似——能不动手,就尽量不要动手。
  毕竟南方的湿瘴,会为战争带来很多变数,也会让汉室遭受很大的损失。
  但有一点,刘弘地看法却与那位前辈不同:原则上,能不打,尽量不打;但实际上,也不能完全不打。
  用后世一位热血青年的话来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明天再打,明天没打赢后天还打,打到他怕!
  赵佗这头老乌龟,就是不打不老实的。
  汉开国之初,赵佗就已割据岭南,高皇帝刚遣使询问(威胁),赵佗就俯首称臣了。
  而后,便是吕后即将亡故之时,赵佗又觉得自己行了,就再一次称帝。
  结果赵佗运气好:周灶大军仗还没打,就被湿瘴+水土不服干倒大半……
  在历史上,最终是陆贾奉文帝命出使南越,短短几句话,赵佗就再一次臣服。
  看看陆贾在赵佗面前说的话,就不难看出,赵佗是个什么货色了。
  说白了,赵佗自己也知道:就南越穷山沟子那点人,根本无法与坐拥中原万里土地、数千万民众的汉室抗衡。
  明知打不过,赵佗却还几次三番自立为帝,挑战汉室的底线,难道是真的有野心,或者是没脑子?
  显然不是。
  赵佗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来提醒长安朝堂:喂,别小瞧我啊,别无视我啊……
  说白了,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赵佗知道自己打不过汉室,但与此同时,赵佗也料定:汉室不会选择通过武力,去图谋南越那片深山野林。
  在此前提之下,再加上有天险为依、气候为凭,赵佗自然要时不时跳出来,逼汉室让渡利益了。
  但这种把戏,显然很难在穿越者面前奏效:会哭的孩子,未必就会有奶吃……
  ——除了喂奶,打也是能停住熊孩子的哭声的!
  对于南越,刘弘的态度很简单——通过适当的惩戒,让赵佗意识到:继续反抗统一,非但无法带来利益,还有可能带来灾难!
  当然,作为一个履历横跨秦汉两代,从始皇一朝活到汉武帝之时的枭雄,赵佗还没那么容易被吓住。
  但通过这么一次,赵佗应该就能明白长安的态度;即便不马上低头,也会意识到继续搞事,会给自己惹上麻烦。
  这,就是刘弘短期之内的目的了——没空收拾你,给爷悄悄待两年!
  如今的汉室,还是要把主要的力量和经历,集中在北方战线之上。
  除了南惩赵佗,意图获取优秀稻种之外,刘弘也在入冬之前,皆由今年天下粮食歉收,而将冬小麦的推广提上日程。
  这一切,都是刘弘在为农业基础积累做准备。
  冬小麦有了,磨面粉用的磨盘也有了着落;稻米,也即将早于历史数百年,出现在华夏大地。
  再加上粮食保护价政策,配合上税赋减免,汉室的种田期,实际上已经开始。
  物质、政策方面的准备,刘弘都已经准备完成,唯一欠缺的,就是一个理论依据,或者说中心思想。
  汉室,或者说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封建政权,与后世政权最大的一处不同,就是每一条通行条下的政策,都需要给出一整套的思想理论。
  实际上,即便是在后世,国家推行某政策,也同样会建立起类似的思想价值体系,发布红皮书之类。
  在后世看来,这样的举动或许没什么必要——政策好不好,百姓自然就能看出来,至于官员,那也必然是严格贯彻。
  但对于此时,通讯手段极其匮乏的汉室而言,政策中心思想、理论依据的存在,却关乎着政策的贯彻度,以及贯彻速度!
  很简单的道理:未央宫发出的命令,出了长安城就得打个七折!
  除了函谷关,效果就是减半;到了关东,乃至于到了沿海诸国,那更是枉如一纸空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套,或者说一份详细解读中央政治意图、传达中央思想的理论,那本就不高的行政效率,将会再度下降。
  效率一降,汉室的农业积累期就将被无限延长,甚至可能发生刘弘都快老死,关东一些偏远地区,都还没推行粮食保护价的事情发生。
  而贾谊这篇《论积贮疏》,就很好的填补了这个空缺。
  作为汉臣,贾谊除了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之外,其实也有一个斜杠身份。
  ——文学家。
  除了《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政治策论外,贾谊还有《吊屈原赋》、《鵩(fú)鸟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而贾谊行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情感特点十分贤明。
  无论是《论积贮疏》这样的政治策论,还是《吊屈原赋》这样的文学诗赋,都是朴实峻拔,又极具感染力。
  拿刘弘手上这份《论积贮疏》来说,就曾为后世文豪周树人先生称赞其为‘鸿文’。
  开篇就是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之后的内容,也都十分贴合汉室的现实状况,以及古华夏普行价值。
  毫不夸张的说:刘弘要是想把这篇《论积贮疏》发行天下郡县,几乎不用改动一字!
  实际上,刘弘也已经准备这么做了。
  但要想以《论积贮疏》,作为汉室未来这几年的行政思想纲要,刘弘就又遇到了那个问题:现在的贾谊,还是不能太出风头……
  又想用《论积贮疏》,又不能给贾谊太大的封赏、名望,这就有一些不好办了。
  ——这种操作,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让刘弘染上‘刻薄寡恩’的污名。
  就算不会,也不能排除贾谊稚嫩的心灵遭受打击,从而对政坛心灰意冷的可能性。
  思虑片刻,刘弘便眼前一亮,向贾谊试探着开口道:“未及询贾令吏,此论,可为卿独作?”
  见贾谊做出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样,刘弘又赶忙抢先开口,装作扫视竹简的模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7/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