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530

  不是选秀落选的秀女,是那种真正意义上洒扫宫廷的宫女!
  就是这样一个宫女,在某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幸运的等来了烂醉的刘邦。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光此一晚,就使得高皇帝刘邦,多了一个儿子——高皇帝四子,刘恒!
  在刘弘所了解到的史料当中,‘自己’的生母,也很有可能是惠帝老爹某一天喝多了马尿,随手推得宫中侍女。
  所以在选秀逐渐逼近的现在,备选秀女们也都进行的紧锣密鼓的‘联盟’。
  在长安城的高门大宅内,无数闺中少女与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许下‘苟富贵,勿相忘’的诺言。
  而作为家族贵幸的牺牲品,这些少女所能做的,也只剩下这一点了。
  其他的事,如贿赂选秀官员、寺人,打点门路等事务,都被这些少女的家中长辈准备妥当。
  纷纷扰扰结束过后,长安城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即将到来的选秀之上。
  虽然只是一次‘皇帝大型纳妾’活动,但还是没能避免被长安百姓翘首以盼。
  就连朝堂百官、功侯勋贵,都不经意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即将公布的选秀名单之上。
  对于百姓而言,天子纳妾,也不过是差钱饭后八卦的谈资——顶天了去,也不过是某几家本就贵幸的家族,因为家中女子入了宫而威势更甚、未央宫以西的戚里,又多出几栋有人住的豪宅而已。
  但对于百官这样的政治人物而言,天子选秀,就不是单纯的‘八卦’了。
  通过选秀,百官、勋贵都能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以推断当今刘弘地‘喜好’。
  如高皇帝刘邦,在汉室就以‘尤喜熟妇’著称。
  其在位期间,更是不止一次接受过朝臣赠送的妻女,并因此许下赏赐。
  与高皇帝截然相反的惠帝刘盈,则相对正常一些——相较于熟妇,惠帝似是更喜少女。
  只不过惠帝在位时间太短,朝臣百官还没摸透情况,刘盈就跑去找老爹了。
  这一次,便是刘弘地选秀了,朝臣百官尤其期待从选秀中,得到关于刘弘地任何‘消息’。
  没办法:这位自前年开始掌权以来,汉室朝堂,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贵幸的曲逆侯、绛侯等家族,在这一年中相继消逝;开国功侯中最为显赫的平阳侯、留侯两家,也因为和这位作对,而逐渐淡出中枢。
  除这几家之外,在过去一年中失去侯爵,或失去权力的,更是不下二十家。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臣百官,尤其是那些有开国功侯背景的百官,尤其希望能摸清刘弘地脾性。
  哪怕只是关于女人的喜好,对他们而言也是意义非凡。
  至于这次选秀,则并不在彻侯勋贵阶级的考虑范围内。
  ——不就是送个女儿给皇帝嘛,哪用的着这么麻烦?
  等以后请这位上门吃个饭,席间安排些歌舞,就妥了。
  关键还是要弄清,这位喜欢什么样的道道,别到时候马屁拍在马腿上,损了夫人又得罪了天子……
  没让各方八卦党期待太久,二月末,未央宫就传出了消息。
  此次选秀,天子一共选了七位秀女,年龄都在十四到十六岁之间。
  至于出身,则大都是功臣之后、为国捐躯之壮士遗孤,以及武人之后。
  七人当中,家世最显赫的一人,也只是明显带有政治色彩的人选:云中守魏尚长女。
  其余的,就都是平平无常的人选了——不是队率、校尉之女,就是阵亡将士遗孀,没什么特别之处。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长安勋贵们顿时就茫然无措了。
  十四到十六岁,毫无意外的‘适婚年龄’——女子过了十六岁,在汉室就已经可以算作是过了青春年华,到了二十岁,就要开始‘色衰’了。
  十四岁以下,在民间倒是正常——在稍微贫困一点的地方,十来岁为人妻母的情况多得是。
  但十四岁以下,也大都属于‘生育危险期’,很容易因为生孩子而发生意外。
  所以刘弘这个选择,除了表明其喜好属于绝对意义上的‘正常’之外,也只透漏出了一个消息:对于诞下后嗣这件事,刘弘也是放在心上了。
  如若不然,刘弘大可以受几个十一二岁的女子入后宫,哪怕担心生育安全,也大可等几年再说。
  既然收的全是‘十四到十六’这个适育年龄段的秀女,刘弘地意图就很明显了:尽快生下一儿半女,稳定天下人心。
  没能从‘年龄’找到可用信息,勋臣们的目光又放到了另外一个点:当选秀女,可都是初婚?
  汉室与后世最大的区别,就是后世对离异、二婚的女子,普遍带有些许偏见。
  可是在汉室,二婚的女子,尤其是带着孩子的二婚女子,甚至比初婚还要更吃香。
  原因无他:唯有子(女)尔。
  可这一次,刘弘再一次让朝臣百官失望了。
  ——当选的七位秀女,均未曾嫁过人。
  其中甚至有一位队率之女,已经到了十六岁的‘晚婚年龄’都没结婚,而是连续交了半年多的晚婚罚款!
  没能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彻侯勋臣们只得如丧考妣的回到家中,然后按照‘十四至十六’‘未婚’的条件,准备起要‘献给’刘弘地女子。
  而这一夜,长安必然会有六户人家,将因突如其来的幸福,而彻夜难眠……
  
第0313章
立嫡立长
  在整个长安城都用放大镜,观察其第一批被选入后宫的秀女是,刘弘却是在未央宫中,等候着几位臣子的到来。
  至于选秀之事,在刘弘这里便是告一段落了。
  此次选秀,似乎是七个妙龄女子得到刘弘地青睐,但实际上,这七个人的选择,无一不是刘弘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
  第一个被刘弘选中的秀女,名魏怡。
  此女年方十五,样貌并不算十分艳丽,只能算得上是中上之姿。
  但身份背景,却是通过考核,最终将名字摆到刘弘面前的秀女们当中,最为显赫的一个。
  ——云中守魏尚独女!
  至于刘弘为什么要大费周折,从云中接个魏尚的女儿到长安,又在走完过场之后收入后宫,目的自也是再明显不过。
  ——过不了几年,冯唐那老家伙就要冒头了……
  这就意味着,在汉室只计算净斩首的‘浮斩’之制下,位于汉匈第一线的云中守魏尚,早晚要因为长年累月的‘负战绩’,而受到朝堂的非议。
  要想在将来,不至于像历史上的文帝刘恒一样,明知道魏尚没错,却还把魏尚在诏狱关几天,最后还要借冯唐的嘴把魏尚摘出来,刘弘也只能在魏尚的头上,加一个‘外戚’的头衔。
  这样一来,等将来朝堂涌现出‘云中守损兵折将’的物论之时,刘弘就能老脸一黑:云中守,朕丈人行也!
  当然,除了这种耍无赖的方法之外,魏尚的困局还有许多方法可以解决。
  比如改军制啊……建骑兵啊……夺回河套啊什么的,都能让魏尚不再面临‘浮斩为负’的尴尬。
  但很显然,这些方法目前都还不太现实,在短期内也很难达成。
  所以,以外戚的身份加强魏尚在云中的军士威望,是对刘弘而言最简单,性价比也最高的一种选择。
  ——左右不过是后宫加一双筷子,每年发几百石粟米的俸禄嘛……
  比起改军制、练骑兵之类的远大目标简单多了。
  除了这层现实意义的考量,刘弘也有为未来打算的意思。
  如果按照历史的轨迹,魏尚起码还要在云中第一线,为汉室江山发光发热二十多年!
  即便是刘弘的到来,让汉室的北方战略加快进程,魏尚也必然要在汉室强大起来之前,撑住北墙防线。
  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被匈奴人当神明祭拜的将领,拿一个外戚的身份做褒奖,也算是题中应有之理。
  魏尚享受到了这个待遇,但很显然,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远不至魏尚一人。
  如果说,让魏尚成为外戚,是出于边防战略的综合考量,那另外一个人成为外戚,就是汉室初的‘传统’了。
  准确的说,这一家并不是‘成为’外戚,而是延续了自高皇帝时起,就一直为外戚的‘家族传统’。
  ——太中大夫,石奋!
  说起石奋这人,算是汉室初极具特色的官僚了。
  石奋本人即无学士,又不同军政;为官,只遵从两个字:恭谨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