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2/530

  相传石奋自十五岁时起,就伺候在高皇帝刘邦左右。
  对于这样一个即不恃宠而骄,也不讨要赏赐,只知道埋头干活的小吏,刘邦自是满意无比。
  有一天,刘邦刚处理完老兄弟们讨要赏赐的事,又解决好后妃争宠的事,身心俱疲的回到寝殿,就发现石奋依旧是在勤勤恳恳的干活。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老兄弟们、女人们争相惹事生非的关头,老实的石奋,在刘邦眼里顿时顺眼了起来。
  灵机一动,刘邦就把石奋召到了前面,问道:你家中可还有人?
  当得知石奋家中只有一个老母,一个长姊后,刘邦便同如今的刘弘一样,给了石奋一个机会。
  ——成为光荣的刘汉外戚!
  刘邦究竟为何要这么做,坊间众说纷纷。
  有人说,高皇帝是觉得石奋很踏实,应该褒奖;也有人觉得,高皇帝是想给后宫嫔妃立个榜样——石氏女也如同石奋一样,唯一的特点,就是安分守己。
  但对于刘弘而言,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自石奋把自己的姐姐送入宫,正式成为外戚之后,石奋一家,就开始了‘世袭外戚’的传奇生涯。
  惠帝刘盈一朝,收了石氏女为姬;历史上的文帝一朝,入了石氏女为嫔。
  即便是到了景帝一朝,赫赫有名的万石君家族,也依旧稳稳坐在外戚的位置之上。
  ——没错:有汉一朝青史扬名的‘万石君’,就是石奋的斜杠身份。
  说白了:对于奉行‘黄老无为’的汉室初,石奋这样的‘无为’官僚,就是黄老学的排面。
  只要汉室还没有明确放弃以黄老学为执政学派,石奋一家,就会一直延续‘世袭外戚’的传统。
  至于石奋‘万石君’的别号之由来,更是在汉室极具传奇色彩——在历史上的景帝末年,石奋和自己的四个儿子,同时达到了二千石的级别。
  石奋长子石建,在景帝一朝官至郎中令;幼子石庆,更是在武帝一朝位列相宰,食禄万石。
  而‘万石君’的雅号,便是长安朝臣对父子五人皆二千石,合计万石的石奋表达敬意的别称。
  除了魏尚、石奋两家的女子之外,刘弘还分别从羽林都尉、虎贲都尉,以及在荥阳-敖仓之战中立有战功的周灶征越大军中,分别挑选了一位中层军官,加入到了‘新兴外戚阶级’的行列。
  另外,刘弘还从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以及高皇帝时的白登之役所阵亡的有功将士中,选了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两家,作为自己的‘外戚’。
  再加上秦牧、汲忡两家已经送到长乐宫学习宫廷礼仪的妹子,刘弘已经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九个女子的丈夫。
  但这九个女人进入宫中后,所要面临的命运,却是截然不同。
  ——作为手握兵权,驻扎边关的重将,魏尚的女儿,几乎必然不会为刘弘生下子嗣。
  作为一个明智的君王,刘弘也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同样的道理,秦牧的堂/表妹,不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幸运的怀上天家血脉。
  ——最起码,不可能生下皇长子,以及长公主。
  剩下的七个姑娘,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了——谁的肚子争气,谁就有可能抢先生下刘弘的长公主,甚至是皇长子!
  而在这个严格遵守‘立嫡立长’,以嫡长子继承制作为江山社稷,乃至于家族传承的时代,皇长子,便等同于准储君!
  子凭母贵,意味着‘皇后的长子必然是太子’;而反过来,太子的母亲,也必然会成为皇后。
  实际上,刘弘是比较偏向于,通过这种‘公平竞争’的方式,选出自己的皇后的。
  毕竟‘皇长子为庶长子’‘嫡长子非长子’这种事,对于政权的安稳并不很友好。
  就拿高皇帝来说,长子刘肥,嫡长子刘盈,结果刘盈继承了皇位,刘肥却也占据了齐地六十余城。
  无论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是在刘弘所处的时间线,刘肥一家,都成为刘汉政权内部问题的主要制造者。
  刘肥一家不让中央省心,历史上有文、景二帝接力收拾;这一世,有刘弘亲自料理。
  可要是等刘弘百年之后,汉室再迎来一位兵强马壮的诸侯王,仗着自己‘先帝长子’的身份,欺负坐在皇位上的弟弟,那结果如何,可就说不准了。
  再一来,刘弘实在不想让‘皇后由太后选定’成为汉室定制,却又碍于孝道,不好直接反反驳张嫣‘册立皇后’的提议。
  这种情况下,默认‘先生儿子的做皇后’,无疑就成了刘弘最佳的选项。
  某位后妃生下皇长子,刘弘就可以直接着手册封储君——立嫡立长嘛,没人能就此说什么。
  那储君即立,立储君生母为皇后,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至于这么草率的决定皇后、储君的人选,会不会导致‘皇后品性不端’‘储君能力不足’之类的事,则完全不在刘弘地考虑范围之内。
  ——谁一生下来,就知道怎么做皇后、太子?
  不都是一点点教,一点点学的嘛!
  就拿历史上的猪爷来说,被立为太子时,连十岁都没到。
  最终,景帝刘启不照样硬撑着,把猪爷培养成了一代雄主?
  什么天资聪慧、天纵奇才,也就那么回事儿——皇帝这个职业,算是各行各业当中,最不需要天赋的一个了。
  艺术家,需要天赋赋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政治家,需要天赋赋予独特的人格魅力。
  而封建帝王,需要的东西只有两个:经验,以及积累。
  如历史上的景帝刘启,就是‘勤能补拙’的典型案例。
  棋盘侠刘启,那可是能在十几岁的年纪,一棋盘砸死堂兄弟的问题少年!
  就连赀官出身的廷尉张释之,都敢在这位问题少年身上狂刷声望;英明如文帝刘恒,都是几次三番在张释之面前,为儿子的过错而脱帽谢罪。
  结果怎么样?
  ——二十多年的储君生涯,不还是把棋盘侠这样的问题少年,打磨成了一个手段老辣的封建帝王吗?
  光那一句‘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就成了多少封建帝王无法逾越的鸿沟。
  作为一个后世人,刘弘相信一个天赋欠佳的画家,无法达成梵高那样的艺术高度,也愿意相信一个天资中庸的演奏家,无法成为下一个朗朗。
  但无论如何,刘弘都不相信:合格的皇帝,居然是要看天赋的!
  如果做皇帝真要天赋,那爷们儿这是怎么回事儿?
  ——天资聪慧?
  别闹了……
  原主那个倒霉催,一看就不是什么聪明人。
  对于自己是否能培养出一位合格的继承人,刘弘有着十足的把握。
  这样一来,将第一个出身的儿子册立为储君,就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了。
  恰恰相反:作为古华夏很长一段时间内共认的普世价值,‘立嫡立长’无论对于家庭内部和谐,还是对于政权安稳而言,都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首先,储位确立的越早,就越能让其他的儿子们死心。
  毕竟李二殿下那样的事,对于政权稳定而言绝非什么‘英明神武’的英雄事迹;无谓的内部斗争,也只会无谓损耗汉室的内部力量罢了。
  既然其他儿子死心了,那兄弟之间的感情自然也能更为纯粹;后宫,也将因此而彻底安稳下来。
  ——储君即立,皇后自然也就有了人选。
  有皇后镇压后宫,其他的女人要想在后宫这一亩三分地闹腾,还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其次,便是朝局,将自此彻底安稳下来。
  储君人选明确,就意味着朝臣百官,也不需要再把心思用在‘猜猜太子会是谁’的大乐透。
  往好了说,朝堂能早早明确自己将来要效忠的目标,并一点点开始为将来的权利让渡做准备。
  哪怕是往坏了说,个别几个心怀鬼胎的臣子撺掇太子造反,也总好过满朝乱臣贼子,分别撺掇几个皇子一起造反。
  ——诸子夺嫡什么的,最恶心了。
  最后,便是刘弘地执念了。
  ——历史上,文帝刘恒驾崩之后,景帝刘启几乎无缝衔接,极其丝滑的完成了汉室的政权交接。
  在刘弘看来,历史上文-景二帝之间的权力交接,就属于‘教科书级别’的政权交接示范。
  所以在刘弘地预想中,自己将来的太子,也应当如历史上的棋盘侠一样,早早背负起‘监国太子’的义务。
  如果不出意外,汉室的下一任皇帝,就要在今明两年之内降生;等刘弘四十岁,太子也该过了加冠的年纪。
  所以刘弘打算:无论自己活到多少,都要在四十岁开始退居幕后,一边震着场子,一边试着让太子接触朝政。
  如果顺利的话,等太子年近三十之后,刘弘或许就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退休生活,学学历史上的武帝猪爷游山玩水,颐养天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2/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