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2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8/801

  结果是,小七令厨房连续几天用猪筒骨炖汤,孩子喝了三天后就痊愈了,钱渊回来知道后第一句话就是,“骨头炖汤喝几天就好,缺钙嘛。”
  这下子,谭氏和小七的婆媳关系立即改善了,谭氏本身就不是那种严苛人,再加上儿媳、女儿的劝说,钱渊莫名其妙的发现,晚上小七给小姑子讲故事,母亲也在一旁听的津津有味。
  “下去!”小七轻轻一脚将试图爬上摇篮的小黑踢开,“别看洗干净了,小黑身上的毛发万一被八两吸进去,说不定会引发咳嗽。”
  这孩子到现在还没起名,因为出生是八两取了这个乳名……钱渊都懒得问,你们不是捡来的吗?怎么知道出生是八两?
  把小黑带过来的小妹嘟着嘴,谭氏现在倒是积极得很,立即让晴雯把小黑抱走。
  小七笑着看了眼谭氏,这个婆婆还是蛮好对付的。
  门外传来马嘶声,杨文粗着嗓子吆喝着,门房有人出来将马牵到隔壁马棚去,钱渊拉着脸进门,身后跟着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子。
  “王姐姐。”小七和小妹都迎了上去。
  小妹和王氏在食园就熟悉的很,而小七是将王氏当做偶像崇拜的,能跨马疾驰,能舞刀弄剑,弯弓搭箭百发百中,这是传说中的人物啊。
  最让小七佩服的是,王氏公然大大咧咧的说,如果戚继光敢纳妾,她就把家里所有东西收拾收拾,直接回娘家去……当时谭纶、唐顺之、钱渊、戚继美都在,谁都说不出话来。
  历史上王氏是真的这么干的,以至于戚继光死前家无余财……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戚继光像海瑞一般两袖清风呢!
  寒暄了几句后,王氏亲昵的抱起八两亲了几口,努努嘴示意钱渊坐过来。
  “这事儿找我作甚?”钱渊不肯过去,气道:“这次已经被姐夫坑惨了,四千两银子留给他三千两,小舅这段日子看到我就忍不住要骂……”
  王氏忍不住轻笑了声,谭纶谭子理这些年在东南抗倭,名声鹊起,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平日里文质彬彬,一到关键时刻就原形毕露。
  今天在府衙钱渊实在受不了顶了几句嘴,大意就是说没银子您老去找胡宗宪啊,非要压到我身上,这就叫欺软怕硬!
  结果谭纶气得直接一把抽出腰刀,钱渊一溜烟跑的飞快。
  现在的情势是,胡宗宪那个不要脸的先期拨了四千两银子之后就没消息了,而钱渊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将银子拨了三千两给戚继光打造军械……说的大点,钱渊是没有这个资格的,但胡宗宪这是明摆着阴他。
  你钱展才不是说戚继光有名将之风吗?
  反正谭纶是你小舅,也不会真的砍了你,你就辛苦辛苦。
  其实胡宗宪也知道,戚继光编练的新军是最富战斗力的,但问题是戚继光练兵已经占用了太多的资源,说句不客气的,胡宗宪之前那么头痛银子不够用,戚继光这边是占了不小比例的。
  总督府不能也不敢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东南这么大而戚继光只是宁绍台参将,驻地主要在台州。
  而且胡宗宪也需要考虑卢镗、俞大猷其他将领的态度,所以他也是迫不得已阴了把钱渊。
  钱渊估摸着,是郑若曾那个老阴比的主意,之前分赃反悔各种破事都是郑若曾参与进来之后发生的。
  钱渊猜测,如果自己不管不顾,胡宗宪也会补上这笔银子……但钱渊不敢去赌这把,对比谭纶,他更信任戚继光。
  刚回台州的时候,谭纶还对钱渊大为赞赏,居然从总督府抢了一千两银子来……但很快他就知道,应该是四千两。
  钱渊脸皮厚也不怕骂,反正他也没司职,平日里尽量不去府衙讨骂,他觉得,自己背了黑锅,除了谭纶,另两个都是欠了自己人情的。
  但这种美梦很快就破碎了,胡宗宪那厮答应的剩下六千两银子没了下文,就连戚继光那边都在发牢骚。
  三千两银子不够用,还要……戚继光派了弟弟戚继美过来催银子,这下好了,锅彻底砸在钱渊脑袋上了。
  等王氏来临海拜访谭氏听说这事决定暂时不走之后,钱渊就像风箱里的老鼠……
  “简直就是儿戏啊!”小七听得迷迷糊糊,弄清楚来龙去脉后惊讶道:“这种事……没有先期计划,没有交流,直接让你这个不在东南任职的人来处理?”
  “这就是和前世的区别。”钱渊耸耸肩,“三年前在松江陶宅镇,堂内尽是高官武将,但我一个秀才能登堂入室,侃侃而谈……在这个时代,名气、功名、人脉都是能摆上台面的。”
  “听懂了。”小七同情的看着钱渊,“你和谭纶、戚继光、胡宗宪都有来往,是最好的背锅对象。”
  钱渊无奈的点点头,一个翰林院庶吉士,简在帝心,随意出入裕王府,和严世蕃有交情,徐阶的孙女婿,他身上有太多的印记,东南诸人都不想得罪他,但都想利用他。
  不过这次,钱渊是心甘情愿被利用的。
  “那你准备怎么办?”
  “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底!”钱渊也没好办法,“只能死撑着戚继光了,希望他在接下来的大战中不负重托。”
  钱渊选择了最理智的一条路,但谭纶未必能理解……他手下也编练了三千乡勇,战力不俗,也很是缺少军械。
第369章
借口
  沿海地区的天气好坏很大程度上要看大海给不给面子,给面子就风平浪静,不给面子波涛汹涌,狂风暴雨。
  让钱渊安心的是,今年的大海比较暴躁,虽然中间有几天放晴,但总的来说,如此狂风暴雨给东南多了些许准备、调动的时间。
  乘船再下黄岩,钱渊站在船头眺望,灵江两岸皆有官兵向西而行,左边的队列隐隐能看见长长的狼牙筅。
  右边的是谭纶亲自编练的新军,正在向黄岩、新河一带进发,左边的是戚家军,驻扎在桃渚一带。
  这两个地区不是最可能受到倭寇侵袭的地点,但一旦倭寇从太平县、宁海县取得突破,这两地将是扼守台州的关键。
  对于戚继光,钱渊抱有很高的期待。
  他对戚继光简直好的不能再好了,拉上关系后,临平山一战将其推出来领功,屡屡向胡宗宪、赵文华推荐,以至于戚继光提前数年成为第一批募兵成军的将领,就连前段时间都不惜背上一个黑锅。
  钱渊从来不是什么圣人,也不是什么热血青年,归根到底,是因为戚继光有这个能力,原时空中,戚家军以鸳鸯阵横扫东南,还百姓一个太平人间,而自身又伤亡率极低。
  到现在,钱渊都不会忘记,崇德一战之后,自己在苏州、嘉兴、松江各处所见……父失子,儿丧母,夫妻诀别,路旁尸骨,无人烟的村落,还有哀嚎无人理会的孤儿。
  钱渊对这场东南抗倭有自己的小算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倭寇……至少侵入内地的倭寇,都应该被彻底铲除。
  戚家军能早一日成军,就能早一日杀倭,说不定就能多救下几个百姓,东南沿海也能多留一分元气。
  “这么近,何必送。”王氏从船舱里出来,走到钱渊身边,“别担心,新河所挺好的。”
  “即使不去杭州,也得搬迁到临海县。”钱渊想了想,低声说:“新河所是去年才建,多是军中家眷,各方面条件……”
  “不可能。”王氏柳眉倒竖,她是将门虎女,“就是因为新河皆是军中家眷,我才不能走。”
  钱渊叹了口气,又说:“如若姐姐放得下心,把小侄儿送到临海……其他的不说,新河所有小方脉科的大夫?”
  虽然不知道戚继光以后会不会和原时空中一样偷腥,但钱渊记得,王氏是曾经有过儿子的,但早早夭折,后来过继了一个儿子,再次夭折,这才心灰意冷和戚继光彻底撕破脸。
  王氏迟疑了会儿,来回走了几步,拿不定主意,这话在理,万一生了病,新河所可没什么好大夫。
  “那就这么说定了。”钱渊快刀斩乱麻,“这次回程,我就带走,放心吧,有的是人手照顾……如果姐姐不放心,那就也搬来临海。”
  王氏瞪了钱渊一眼,但默认下来。
  钱渊在心里嘀咕,戚继光,老子将你一切后顾之忧都料理干净了,要是戚家军没有无数史书中描绘的那般大杀四方,看老子不把你摆成十八般模样!
  但王氏接下来的话让钱渊无语了,还真当老子欠他戚继光的啊?!
  “还要银子?”钱渊气极反笑,“姐姐,你去问问,浙江这么多府洲,东南多少兵备道,总兵、副总兵,谁有戚元敬那么能花银子?”
  “你也不是没看到,别说小舅了,就是荆川公都恨不得抽刀砍我了!”
  “就昨天还接到俞虚江的信,说我太偏心,胳膊肘往外拐!”
  钱渊是将宝都压到戚继光身上了,第一次四千两银子抢了三千两给戚继光,前段日子胡宗宪又拨了两千两银子下来,钱渊又抢了一半送到义乌去。
  为此,不仅仅是俞大猷,就连卢斌、董邦政这些老友都来信抱怨……钱渊只能暗骂自己当年看走了眼,郑若曾这个“布衣军事家”其实是个干脏活的,一次又一次把黑锅扔到老子头上。
  戚继光太能花银子了,除了长枪、狼牙筅之外,长刀、镋钯都需要重新打制,为此金华和附近的处州、台州不少铁匠都被征用。
  “算了算了。”王氏也知道钱渊不太好做,“挑出来的两千多兵丁都装备齐全,还有千余兵丁还在义乌等着呢。”
  “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钱渊骂道:“他戚元敬不会赚银子,花银子倒是大手大脚,居然还去信总督府,想要一批鸟铳!”
  “鸟铳杀敌再犀利不过。”王氏啧啧道:“若有百支鸟铳,杀倭顶的上千余兵丁。”
  “那姐姐知道一支鸟铳要多少银子?”
  看看斜着眼睛的钱渊,王氏咳嗽一声,“前日在临海县,元敬还说起,如果一小队能配备两支鸟铳,把握就更大了。”
  钱渊懒得再说了,胡宗宪自个儿手下都没多少鸟铳,成建制的也就吴淞副总兵董邦政那有,不过也就百多支鸟铳。
  鸟铳也就是火绳枪,从西方辗转传到东亚,最早是在日本流行,没办法,现在日本是战国时代,打的正欢,之后因为倭寇侵扰大明东南,也渐渐传入大明。
  早在嘉靖二十八年,第一任浙江巡抚朱纨率军攻占舟山双屿港,就曾经俘虏过能打制鸟铳的葡萄牙工匠,不过这鸟铳打制太过费银,也太费时间,明军不太重视。
  事实上,明军开始重视鸟铳正是从戚继光开始的,历史上的戚家军在对倭作战的后期开始大量使用鸟铳,鸳鸯阵十二人配备两支鸟铳,整个戚家军一共配备的鸟铳超过2000支。
  可惜鸟铳成本太高,在戚继光横扫东南被调任蓟门之后,明军的主流火器再次从火绳枪转回了火门枪,可能改变进程的拐点就这么被绕过了。
  在杭州的时候,钱渊曾经和胡宗宪、郑若曾说起过这事,一方面要囤积铁料,一方面要搜寻工匠,尽量多打造鸟铳,可惜一时半会儿派不上什么用场。
  顺流而下,又是顺风,船速甚快,抵达黄岩县,就在码头歇了一晚,第二日换乘马车,午后抵达新河所。
  钱渊没有多逗留,当日就带着取名为戚祚国的戚继光长子离开,只带了两个日常服侍的侍女丫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8/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