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2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9/801

  “新河所位于黄岩、太平之间,距离海岸不过十余里,一旦倭寇攻太平。”钱渊拱手拜别,“还望姐姐保重,待扫平倭寇,得胜归来,再带祚国和姐姐重逢。”
  王氏虽然舍不得儿子,但脸上没带出来,豪爽大气道:“放心吧,如若倭寇敢攻新河,让他们来的去不得!”
  钱渊笑着点头,历史上是有这么一说的,倭寇攻新河,王氏施计力保城池不失,不知道这个时空还能不能上演这一幕。
  当晚,钱渊又在黄岩县逗留一晚,但是,这次不是在码头。
  送王氏回新河只是个接口,接来戚祚国更是意外,他的目标是不引人注目的再来一次黄岩县。
第370章
重逢(上)
  夜幕深深,黄岩县已经陷入一片寂静,只偶尔能听见更夫悠长的调子,皎洁的月光投射下来,将巷子照映的清清楚楚。
  “就是这儿。”被打发到黄岩县已经将近两个月的张三指了指,低声道:“从第一家到第六家,全都是。”
  钱渊定睛看了看,又转头看了眼背面,那是母亲谭氏在黄岩县的宅子的后院。
  “一个月前查出来的。”张三解释道:“这六家的主人姓氏不一,但都是今年转的手,而且平日里无人出入,小的摸进去看过,无人居住。”
  钱渊沉默片刻后突然问:“受伤了?”
  “呃,小伤……小伤……”
  “你动的手?”
  “不是……小的看仔细就……立即给少爷报信了。”
  “消息没露出去吧?”
  “绝没有。”张三点头道:“一共四人,其他三人都不是最早一批老人。”
  钱渊最早招募的一批护卫都是钱家的佃户子弟,张三就是一例,后来招募的也有部分佃户子弟,但留在黄岩的其他三人都不是华亭人,钱渊专门挑选的。
  毕竟跟着自己干过不少脏活,钱渊对张三还是抱有很高信任度的,事实上,张三在能力上是不能和王义、杨文甚至周泽并肩,但依旧是钱家护卫头领之一,主要就源于钱渊的信任。
  “六栋宅子,中间打通暗门……”钱渊哼了声,伸手接过张三递来的盒子,“走吧。”
  推门进去,钱渊看到的是一道背影,魁梧的身影,一身短打衣着,正在自斟自饮,桌上几盘小菜似乎都没动过。
  看到背影的那刻,维系在钱渊脑海中已有大半年的疑团终于揭开了谜底,事实上,对这个答案,他早就心里有数。
  为什么母亲从去年开始,数次说好入京但临时反悔,为什么母亲让王义带人护送聘礼入京,自己无声无息的迁居黄岩县,为什么大嫂黄氏莫名其妙多了个孩子败坏门风,而母亲和小妹甘之如饴。
  钱渊想过很多种可能,直到抵达黄岩县之后,小妹叫了声“二哥”。
  在父兄亡故之后,小妹一直叫钱渊哥哥……
  “还有三天就是中秋节,这是我亲手做的月饼。”钱渊将盒子放在桌上,缓缓走到正面,定睛看着已经四年没见的大哥钱鸿。
  变了很多,肤色比以前黝黑很多;神色阴郁再无以前的开朗模样;一手持筷,一手抓杯,全无以前的斯文,一股粗犷之气扑面而来。
  “钱……”钱鸿似乎对如何称呼有点为难,“听说了,亲手制的月饼在华亭颇有些名气。”
  “兄长不是一直叫我小弟吗?”钱渊神色淡漠的拿过一个酒杯斟了杯酒,一饮而尽道:“其实我一点都不意外。”
  “小弟。”钱鸿颓然点头,“不然你不会让张三留下蹲守……这厮不是东西,一拥而上,否则不是我对手!”
  “张三是打行出身,身手不弱。”
  “那是拳脚功夫,要是拿刀持枪……”钱鸿不屑的哼了声,“钱家护卫名扬东南,但也是凭阵势取胜。”
  钱渊立即做出了第一个判断,看来钱鸿这几年过的是刀头舔血的日子。
  “算算时间,大概就是去年六七月份,大嫂当时在食园。”钱渊拿起筷子捡了块豆腐干,“张三这厮不会办事,也没点荤的。”
  “晚饭丰盛的很。”钱鸿其实对张三颇为熟悉,“当时我在灵隐寺。”
  “这就是了,当时王家姐姐怀了身子,经常去灵隐寺上香添灯油。”钱渊回想道:“应该是十月或十一月发现有身子了,所以母亲才会决定不入京,今年三月到四月产子,所以我成亲,母亲也没入京,反而迁居至此,是想让你见见八两。”
  这番分析入情入理,丝丝入扣,让钱鸿无话可说,他脸色木然,抬头看了眼这位印象中只知道埋头苦读圣贤书的弟弟。
  “八两长的白白胖胖,漂亮的很,以后肯定是个俊小伙。”钱渊抿了口酒,“想必兄长这几年也听过钱展才这个名字。”
  “那是当然,扫帚星转世,海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钱鸿嘴角扯出一丝笑意,“都说你是倭寇克星。”
  四年前的变故,四年后的现身,钱鸿这几年的去向太明显了,他不觉得能瞒得过才名在外的弟弟。
  “不瞒哥哥,小弟如今也算小有成就。”钱渊压低声音道:“东南大员都和小弟有交情,不说小舅,金华府、严州府、徽州府、太平府都拉的上关系,就算是江西、湖广甚至山西、陕西……”
  “四年前,嫂嫂大病一场,延绵病榻,但坚不改嫁,如今终于再度重相逢,八两是哥哥嫂嫂独子,难道不想过好日子?”
  钱渊悠然道:“哥哥过世四年,就算为父母守孝也不过二十七月,嫂嫂也该改嫁了,带着八两,嫁到山西、江西,谁能知道?”
  “小弟这些年也算敛财有道,必定保证哥哥一家衣食无忧,不为钱财烦心。”
  钱渊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你钱鸿就算沦为倭寇又如何,带着老婆儿子径直去江西、山西等地落脚,有我来帮你落户,处理妥当,以后还能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好日子。
  钱鸿神色挣扎,几度试图开口又闭上嘴,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低下头不吭声。
  “这也是为母解忧啊。”钱渊劝道:“兄长险死还生,这等好事却要死死瞒着我……为什么?”
  “嫂嫂怀孕瞒着我,生了八两瞒着我……说什么是收养的孤儿!”
  “无非是因为兄长在海上厮混,而我钱展才因数度败倭名扬天下,谁都知道我和倭寇是死对头……”
  “母亲是怕我大义灭亲?或者怕我拿了哥哥去邀功领赏?”
  “不至于吧?”
  “说什么屁话!”钱鸿恼火的骂了句脏话,显然这几年的海盗生涯对他影响颇大,“小弟中了举,又中了进士,还入了翰林院,前程远大,万一被人捅出有个做倭寇的兄长,日后仕途怎么办?”
  “谢过兄长。”钱渊没有一丝停歇的追问:“那为什么兄长不肯带着嫂嫂、八两离开,难道是舍不得母亲,去了江西,母亲以回娘家探望的名义和兄长团聚。”
  “也不必换姓,钱姓整个大明处处都有,又不是什么罕见姓氏,不会惹人注意!”
  钱鸿叹了口气,又沉默下来,闷头喝了两杯酒才开口,“什么时候放我走,已经三天了,不能再等了。”
  “去哪儿?”
  回应钱渊的还是一阵沉默。
  钱渊长叹一声,“天可怜见,原来父亲真的还在!”
  对面的钱鸿一脸的惊慌失措,现在才想起,兄弟重逢,但小弟从头到尾都没有问过当年如何险死逃生,也没问过父亲的生死。
第371章
重逢(中)
  从猜测兄长钱鸿未死开始,钱渊就在想,父亲钱锐会不会也没死。
  从走进这间屋子,看到钱鸿背影的第一眼开始,这个疑问就在钱渊脑海中盘旋。
  巧妙的问话次序,钱鸿的反应,都印证了钱渊的猜测是正确的。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讲究以孝治天下,这种理念已经深深映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即使几百年后也一样。
  钱鸿能几次偷渡去杭州和妻子相会,又有了个儿子,却死都不肯和妻儿隐姓埋名团聚,只可能是因为父亲钱锐。
  这个疑团解开后,但另一个疑团又出现了,父亲为什么不肯走?
  “四年前,我赴南京乡试,昏迷三日被送回华亭,记得兄长接到消息,从城门口背着我一路奔回家,父亲心急如焚,一日走遍松江府,请了七八位名医上门,为此还惹得那些大夫很是不满。”
  钱渊转头看向钱鸿,“血溶于水,我也有些人手,接应父亲理应无碍。”
  “走不了。”钱鸿压低声音,“也不肯走。”
  “不肯走……”钱渊叹了口气,这是能理解的。
  当年曾祖鹤滩公钱福离世后,华亭县人如此评价,鹤滩公留下三支,精华尽归幼支。
  不说钱渊、钱铮都是两榜进士,选庶吉士,即使钱锐当年也是华亭出了名的少年才子,县试案首又过府试,院试中了副榜,而且因为随祖父钱福在苏州万卷楼饱览众典,学识渊博。
  万卷楼在后世名气不大,但在明朝中期大名鼎鼎,钱福还为其写下《万卷楼记》,修建者是梧塍徐氏,当时徐家的家主就是和唐寅一起倒了大霉的徐经。
  可惜后来钱家内讧,这一支被扫地出门,父母相继离世,钱锐舍弃学业转而经商,供养妻儿,还要供弟弟钱铮举业。
  总的来说,钱锐虽然是以商人的形象出现的,但在他内心深处,却是以士大夫的标准要求自己的。
  钱渊在心里琢磨,或许这是钱锐不肯离开的原因……他手上应该沾染了血。
  所以,不肯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走不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9/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