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4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7/801

  “此事准了,黄伴待会儿去趟直庐吩咐一声。”
  嘉靖帝突如其来的转弯,让徐渭猛烈的咳嗽起来,咳的脸色发青,撕心裂肺……
  当年的东宫太子是庄敬太子朱载壡,嘉靖二十八年病逝,那一年嘉靖帝四十二岁,身强力壮,才开始修道炼丹,而如今已经年过五十,渐感身体不支。
  如今的嘉靖帝对唐顺之并没有什么恶感,严嵩、严世蕃对唐顺之升任宁波知府,也不过是怕引起嘉靖帝的不满而已。
  徐渭在心里盘算,唐顺之升任宁波知府,那接下来的两个人就好安排了。
  钱渊在信中提到另两个人,一个是镇海县令宋继祖,另一个是上虞县令孙丕扬,前者升宁波同知,后者调镇海知县。
  宋继祖长于筹算,有实干之才,又心细如发,是辅佐唐顺之的好帮手。
  孙丕扬于军略一道颇有见解,行事干脆利索,秉性刚强,镇海县这几年定然不会太安静,此人镇守正合适。
  “孙丕扬?”嘉靖帝有点印象。
  “上虞大捷之后,浙东参将刘显无力阻徐海北窜,孙丕扬大骂……被胡汝贞训斥驱逐。”徐渭赞道:“展才信中两次提起此人,言去年有眼无珠,不意同年有如此人杰。”
  “展才眼高于顶,没想到也有服气的时候?”嘉靖帝笑道:“呃,又是同年,想必随园要再添新人了。”
  这句话徐渭真不知道怎么答……在此之前,朝中还没出现过这种以京中宅院为名号的政治团体。
  黄锦看徐渭一脸的呐呐,适时插口道:“文长,如若汪直来降,东南倭乱大抵平定?”
  徐渭犹豫着要不要说出口,这方面他和钱渊有着一致的判断,但显然,这不是嘉靖帝希望听到的答复。
  “说吧,展才可不是只喜鹊,算是半只乌鸦。”嘉靖帝面无表情道:“去年信中提到,东南编练新军,只怕不能一战功成……结果嘉兴、湖州糜烂不堪……”
  徐渭舔了舔嘴唇,轻声道:“招抚一事已定,汪直献上徐海首级,后胡汝贞、展才亲登沥港,汪直亲至镇海侯涛山,只要通商一事顺畅无阻,再无大股倭寇烧杀劫掠之举。
  浙江总兵俞大猷、副总兵戚继光,再有吴百朋、卢镗、谭纶、孙丕扬、戚继美等文武官员轮番出战,半年之后,浙江、苏松倭患将息。”
  嘉靖帝脸上没什么表情,他知道徐渭话还没说完。
  果然,接下来徐渭苦笑道:“如今浙江、苏松两地兵强马壮,又有汪直来降……倭寇有可能会北上南下。”
  “北上南下?”
  “江北的通州乃至山东,浙江以南的福建乃至广东。”徐渭摊手道:“倭寇之间亦是以地盘划分势力,福建、广东的海商、海盗未必会歇手。”
  其实这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在钱渊长时间的努力下,海禁终于开了个口子,选侯涛山设商市交易,但短期之内,倭寇是不可能完全被平息的。
  一方面在于,侯涛山码头吞吐量有限,汪直本就拥有庞大的船队,再加上必定会掺和进来的东南大户,很多海商根本没有机会交易……更何况商路断绝多年,也没那么多货源。
  另一方面,这些年很多原本经商的海商化身倭寇,已经抢顺了手,做生意那是要本钱的,可能赔本的,哪里有无本生意来的爽快?
  去年徐海破卢镗,消息传出去后,光是嘉兴、苏松、绍兴几地来趁火打劫的倭寇都多达数千人。
  而浙江有俞龙戚虎,苏松有董邦政、王崇古,特别是戚继光三刻钟击溃徐海的胜绩摆在那,倭寇很可能会避其锋芒,选择去福建捞一把。
  这也是为什么钱渊之前和胡宗宪谈定条件中,要求戚继光驻守宁波不能调驻的原因。
  黄锦听完,小心翼翼的说:“半年之后,浙江、苏松理应无碍?”
  “理应无碍。”徐渭点点头,“如若通商一事顺利,宁波府或浙江省收取税银,至少不用再截留两淮盐税,提编法……”
  “嗯?”嘉靖帝鼻子哼了声,就在半个月前,有御史上奏请罢提编法。
  没办法,胡宗宪实在是缺银子,有的府洲提编法已经提编到十
  年后了,当地别说农户,就是官宦人家都在跳脚。
  “提编法……其实对朝廷财赋颇有用处。”徐渭咳嗽两声,“当然,提编两字可以换换,不至于一甲不足,立提下一甲。”
  提编法最关键的是两个地方,其一是收取银两,不收实物,其二是能提前收税……和民国有的军阀做的事差不多。
  后者不可取,前者倒是能留下来……这其实就是张居正改革中的重要一条。
  嘉靖帝没再说什么,挥手示意退下,看着徐渭和黄锦离去的背影,他口中低低自语,“折腾吧,看你能折腾出什么来……”
  如果顺利的招抚汪直,通商顺畅,以至于收取税银,补贴朝中财用不足,嘉靖帝会心满意足。
  但如果一旦期间出了差错,甚至没有差错,只是因为通商导致满朝弹劾,嘉靖帝也不会为钱渊做主。
  嘉靖帝在心里琢磨,钱展才此人虽有任事之勇,亦有任事之能,但心思深沉,谋定后动,绝非莽干之辈……就是不知道其后手在哪儿?
第547章
酒楼密议(上)
  后人曾经如此评价,嘉靖年间最出色的一届进士就是嘉靖二十六年那一批,从中涌现出大批名臣。
  张居正、李春芳都是身登首辅,王世贞执掌文坛逾二十年,杨继盛堪称铁骨铮铮,有贪腐之名却堪当重任的殷正茂,后在福建剿倭的汪道昆,执掌吏部的陆光祖,治理漕运的凌云翼……
  但事实上,在如今世人的眼中,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算不上多出色,这也是难免的,李春芳被徐渭死死压在身下,王世贞被严党排斥出京,还在翰林院坐冷板凳的张居正更是默默无闻。
  在很多朝官心目中,嘉靖三十五年的这批进士才叫出彩!
  钱渊、徐渭在登科前已名扬天下,前者弃翰林而南下击倭有功,后者入西苑得嘉靖宠信,诸大绶多得裕王、高拱赞誉,陶大临修录《永乐大典》眼看着就要高升。
  还有如在六部六科的孙铤、吴兑、冼烔,或锐气逼人,或机智多谋,或沉稳干练。
  散在外地的任县令的杨铨、陆一鹏、夏时、周诗等人都颇得赞誉,其中杨铨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已经调回京,入都察院为御史。
  最关键的是,钱渊、徐渭以随园为名,将这些世人心目中必然名垂青史的人杰聚集在一起,已经形成一个若隐若现的政治团体。
  而这个政治团体并不是闭塞的,而是持有容乃大的方针,老翰林潘晟转日讲官就是明例,更有一直有功难升的吴百朋……啧啧,如今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中,名位最高的竟然是后世名声不显的浙江巡抚吴百朋。
  如今朝中对随园这个政治团体的观感……还不太好说,毕竟钱渊和严东楼关系不错,又是徐阶的长孙女婿,还随意出入裕王府,和高拱以叔侄相称,堪称长袖善舞,左右逢源。
  但至少外界对随园士子的态度都很不错,特别是在收到一张张打折的小卡片后……钱家酒楼实在是让人垂诞,毕竟西苑都经常有太监来拎着菜供给陛下,但也太贵太贵,如果有打折的卡片,也就和京中稍大的酒楼价格差不多。
  再加上冼烔、孙铤、杨铨等人交友甚广,时不时呼朋唤友来此聚饮……随园中人那都是打白条记账的。
  徐渭没有回随园,径直去了酒楼,还没进门就撞上翰林院的几个同僚……都是熬了十多年的老翰林,说不上穷,但也说不上富,不过有打折卡,三四个人偶尔过来打打牙祭还是能的。
  一番应付过去,徐渭和迎出门的刘洪相视苦笑,所谓的打折卡这个招数是去年钱渊回京时候偶尔提起的,但刘洪把事儿给弄砸了。
  好些人弄了两张五折的卡要来白吃白喝……真是人心不古啊!
  不过钱渊开这家酒楼的关键不在于赚钱,徐渭咬着牙吩咐不再往外发打折卡,之前的卡都认……这直接导致年后到现在小半年了,酒楼里始终人满为患。
  一楼大堂,二楼包间都是普通官员、士子聚集场所,楼后开辟出的一个个小院子,都用来招待重要人物,比如今天就来了两位。
  刘洪引路到了后院,低声道:“天字号那位刚到,黄字号那位已经等了好一会儿了。”
  徐渭略一停顿,转头向着黄字号院子走去。
  “砺庵公。”徐渭掩上门,对着须发皆白的老者行礼,他素来狂傲,虽被钱渊教做舔狗,但那只是针对嘉靖帝而言。
  不过,这一礼心甘情愿,户部尚书方钝,虽身居高位,但从不掺和政争,苦心撑着这个破摊子……自从钱渊放出开海禁通商的口风,方钝就巴巴的等着救命的银子。
  没办法啊,户部太干净了……前几日还有人开玩笑,如若这时候再来一次京察,户部必定无恙,想贪都没地儿贪啊。
  “陛下怎么说?”方钝夹了一筷菜,“文长先坐吧。”
  “陛下许了。”徐渭擦了擦额头的汗珠。
  方钝叹了口气,“展才在外弄险,文长在内亦弄险……此事,展才有欠考虑。”
  的确如此,钱渊还真不知道唐顺之当年闹了那么一桩破事,居然正式上书要朝见太子……什么名义都没有,当时唐顺之还在翰林院。
  “荆川公六艺皆精,又通海事,实是最佳人选。”徐渭笑道:“总算办成了……要知道展才都已经把荆川公拉到宁波镇海了。”
  “唐荆川这几年曾数度上书,有御海洋、固海岸、通贡道、开户市之言,也难怪展才选中他。”方钝犹豫了下低声问:“通商一事,陛下如何说?”
  “陛下无明言……能做不能说。”徐渭扯扯嘴角,“砺庵公应该知晓这……”
  “那税银呢?”方钝瞪大眼珠。
  “宁波府或浙江省代收。”
  “岂有此理!”方钝一拍桌子,“老夫都抽调人手,准备新建清吏司了!”
  方钝和徐渭私下密谈不是一两次了,早就谈妥,如若开海禁通商,税银必入户部……不说远的,就眼下户部都发不出京官的俸禄了。
  但钱渊和徐渭真不是什么好鸟,拿了块肉吊在方钝嘴边。
  方钝身为大司农,虽然不涉党争,但说话还是有分量的,现在满朝皆知,方钝支持开海禁通商……都大半年了,连最苛刻的御史都懒得弹劾他了,执掌户部实在是擦屁股的破事,人家太难了。
  钱渊去年离京后交代过徐渭,最终方钝点头写了不少信给旧部,不少从户部致仕的小吏都答应去宁波府帮衬一二。
  但最终税银落不到户部手里,方钝这下……觉得被坑了!
  方钝死死盯着对面干笑的徐渭,现在的年轻人心真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7/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