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4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0/801

  江东和徐渭都心知肚明这是为什么,临江府再往西就是袁州府了,两府之间有芦水相通,而两府交界处有两县。
  位于临江府的是新喻县,位于袁州府的是分宜县。
  严嵩啊,再慢慢磨蹭呗,人家都快打到你老家了!
  一刻钟后,江东、徐渭退下,面色铁青的严嵩在老神在在的徐阶的搀扶下入殿。
  盘腿坐在榻上的嘉靖帝双眼微闭,“廷推何人?”
  “徽州汪道昆居首,四川赵大洲为次。”徐阶轻声答道:“前者任福建按察使司,剿灭倭寇,击杀贼军,均有军功,后者任浙江巡抚,可调浙江新军入赣。”
  嘉靖帝闭目不言,半响后微微侧头,蹙眉道:“惟中?”
  严嵩颤颤巍巍的跪下,“陛下,浙江台州知府兼浙江按察使副使巡视海道转右参政使兼治兵事谭纶谭子理可堪重用,独守台州数载,编练新军,颇有战功,文武双全。”
  徐阶苦笑道:“谭子理知兵事,通军略,惜江西宜黄人氏。”
  不能在籍贯地任职,这是朝野公认的规矩,想打破这一点,即使是内阁首辅严嵩也做不到,能做到的只有嘉靖帝。
  浙直总督胡宗宪、上一任浙江巡抚吴百朋都是在籍贯地任职,但都是嘉靖帝亲自任命的。
  嘉靖帝对汪道昆没什么印象,但他知道,福建倭乱,本地官员不能制,乱象直到吴百朋、戚继光入闽后才有所改观。
  倒是谭纶印象不错,毕竟浙江巡按御史钱渊、浙直总督胡宗宪、前任浙江巡抚吴百朋……这三个人的请功奏折上,常常出现谭纶这个名字,不然也不会以台州知府兼任那么多职责。
  兼治兵事是小事,海道副使也是小事,毕竟台州沿海,又曾多遭倭乱,但兼按察使副使就不是小事了……这个职位已经有资格直升一省巡抚了。
  嘉靖帝对谭纶印象很深,另一个原因是他记得很清楚,这人是钱渊的舅舅,钱渊中进士后曾经坦然直言,本不意入翰林,往台州为知县。
  严嵩巴巴的看着嘉靖帝,老脸上满是期盼……谭纶本人文武兼资,不弱吴百朋,宜黄县位处抚州,想必谭纶已是心急如焚,如若就任江西巡抚,必然率强军火速赶回江西。
  更何况谭纶是钱渊的小舅,宜黄谭氏那是钱渊的母族,钱粮输送水到渠成,对平定贼乱大有裨益。
  严嵩和徐阶有很多很多区别,而这一点可能是最让世人诧异的。
  举世皆言严嵩乃奸相,唯独分宜县人称颂。
  年年设设棚施粥,岁岁捐银修路铺桥,只要求到严府上的,少有不应诺的,光是严府捐赠银子搭建的大桥就有十座之多。
  严嵩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白脸奸臣,但那么多描绘严嵩父子丑恶嘴脸的戏剧……几百年来从未在分宜境内出现过,甚至几百年后的现代,还有分宜文人试图为严嵩翻案。
  而徐阶呢?
  典型的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身后名都不要了,豪宅美事,括地数十万顷,多少乡人因此破家;儿子孙子都不要了,徐璠就被流放,他徐阶自己过得痛快才是正事!
  东南倭乱,嘉靖三十二年到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几度进犯松江府,而徐阶在做什么?
  徐阶在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的同年同党屠大山、杨宜等人推上位,一次又一次将张经刷下去……甚至伙同严嵩馋毙张经,逼退聂豹。
  如今的徐阶在想什么?
  别说嘉靖帝、严嵩了,就是一旁的黄锦都心里有数……这厮八成是在琢磨,严嵩也是马上八十的老朽了,如若贼军攻入分宜,说不定杀几个严氏族人,气得严嵩一命呜呼!
  毕竟垂垂老矣了,任何刺激性的消息,都可能让严嵩一命呜呼……不得不说,徐阶想的真美。
  殿内安静了许久,嘉靖帝始终没有睁开双眼,意思很明显,嘉靖帝对汪道昆、赵贞吉、谭纶这三个人选都不太满意,说的正式一点,那就留中不发。
  在黄锦的示意下,严嵩失望的起身缓缓离去,这一次他甩开了搀扶自己的徐阶的双手。
  此时此刻的户部,徐渭唾沫横飞的在大骂陈有年,你还是不是随园中人?你个吃里扒外的!
  税银尽皆解送入京,居然还要以宁波府分成税银输闽赣两省粮饷,别以为老子不知道,陛下说的清清楚楚,户部核算宁波府尚有余力……来来来,怎么算的?
  “国之大事,文长何以小故相责?”
  陈有年振振有词,却不住向徐渭使眼色,后者僵着身子半转身,户部尚书方钝脸色阴沉的走了进来。
第642章
密奏
  徐渭性情之傲慢,现在已经是满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跋扈乃至严世蕃,位高乃至华亭,徐渭从不退缩畏惧。
  除了大名鼎鼎的那次大闹六科之外,徐渭在都察院、翰林院都曾经大打出手……呃,如今随园在京中的名声毁誉参半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除了嘉靖帝之外,徐渭从不舔任何人,但却对户部尚书方钝极为尊重。
  原因也很简单,无私者无畏。
  方钝年迈至此,总理户部多年,呕心沥血,拆了东墙补西墙苦苦支撑,不涉党争,不谋私利,科道言官不弹劾,嘉靖帝都对其极为优容。
  换成其他人,徐渭肯定会冷嘲热讽,指桑骂槐,甚至用刻薄的口吻让对方恼羞成怒。
  而现在,徐渭只能苦苦哀求,“砺庵公,宁波不过一府之地,何以供两省大军粮饷?”
  “宁波虽为一府之地,但如今户部内设宁波清吏司,暂以主事统管。”方钝瞥了眼陈有年,“今年月入税银从未低于七万两,年入百万,宁波分润两成,绰绰有余!”
  陈有年只能苦笑以对,这个主事自然指的就是他,从刑部主事调户部主事,为的就是主管宁波清吏司。
  徐渭抓耳挠腮,他是心里有数的,宁波那边钱渊、唐顺之将大量银两都用在了修建战船,组建水师上,如果输几批粮米还好说,粮饷供应……那就耗费太多了。
  方钝皱眉道:“陛下亲令,难不成他钱展才将宁波视若自家?!”
  徐渭低吼道:“陛下有令,宁波于海外采买粮米,输闽赣两地……可没说粮饷!”
  粮米和粮饷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面那个字,卫所兵那是不能用的,别说戚继光、戚继美、俞大猷麾下,即使是吴百朋、刘显麾下的士卒也都是职业士兵,那是要耗费巨额军饷的。
  “咳咳,咳咳。”陈有年打圆场道:“户部拨银,令官员携银南下,在湖广采买粮米,再输闽赣,至少多耗四成……如今贼军大闹江西,浙江海路输闽,水路入赣均极为便捷。”
  方钝立即转头逼视陈有年,你小子现在是户部主事,居然胳膊肘往外拐!
  “户部没银子!”
  这句话气得徐渭七窍生烟,这老头真是不要脸……也是,这么多年下来,朝廷财政用度早就千疮百孔,要脸的,还真坐不稳户部尚书这个位置。
  “砺庵公。”陈有年捋须道:“下官记得,太仓库尚有……”
  方钝像是没听见似的,干脆利索的转身就走……换成后世版本,差不多就是捂着耳朵大喊没听见没听见……
  陈有年无语的闭了嘴,看徐渭气得脸通红却没恶语相向,只能劝道:“要不……去信问问展才?”
  “陛下明言,令宁波粮米输闽赣!”徐渭气道:“这是看准了啊!”
  “看准了什么?”
  徐渭翻了个白眼,“吴惟锡、戚元敬、戚继美、俞志辅……”
  陈有年这下听懂了,这些都是钱渊的至交好友,如今陷入闽赣战事,如若粮饷供应不足,一旦吃了败仗……而江西巡抚、副总兵要么战死,要么失踪,到现在朝中都没有定下接任者,其他人不说,俞大猷和很可能被调入江西的戚继美必缺粮饷。
  沉默半响后,陈有年叹道:“砺庵公倒是看得准,展才其人心有傲气,却待友至诚。”
  徐渭嗤之以鼻道:“个个都是心里做文章的……他是要我写信给展才,让展才密奏陛下,输银入闽赣充为军饷,但这等事……”
  说到这徐渭住了嘴,他很清楚,钱渊是绝不能主动在密奏中提及的,一旦提起,不管嘉靖帝同不同意,圣眷必衰。
  别看钱渊在东南这两年闹出那么大的动静,但其实步步为营,小心谨慎,绝大部分事在谋划时就会密奏入西苑,嘉靖帝最满意钱渊的也是这一点……这是个不会自作主张的臣子。
  徐渭想骂几句脏话,却又骂不出口,他心里有数,人家方钝还真不是故意阴钱渊这一把。
  放衙后,徐渭径直回了随园,在心里盘算给钱渊信中如何措词,这等事最好先在京中挑起话头……要不找个时间和严世蕃碰碰头?
  严世蕃已然回府,正在书房里跳着脚大骂,“吴惟锡有军功在身,是钱展才至交,非江西籍贯,又恰巧在闽赣边界驻军,再合适不过……凉薄至此,凉薄至此……”
  “住口!”尖锐的叱骂声响起,老迈的严嵩面色惨白,喘着气瞪着儿子,“这等话也说得出口,日后严家如若败落,就是败在你手中!”
  严世蕃住了口,脸色阴沉,咬着牙道:“父亲,眼看着贼军就要打到袁州府、吉安府了!”
  严家乡梓就在袁州府分宜,而严世蕃母族欧阳氏在吉安府安福,而且都靠近临江府。
  严世蕃这句“凉薄至此”说的不是别人,指的是嘉靖帝。
  今日廷推江西巡抚,吏部举荐南京兵部尚书张鏊,但因江西籍贯被排斥,后举荐福建按察使汪道昆,但实际上严嵩对汪道昆并不满意,他私下密奏,举荐的是福建巡抚吴百朋。
  吴百朋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于南直隶、浙江均有战功在身,麾下有从浙江调来的强军,更与俞大猷、戚继美在浙江合力剿倭,又正好在闽赣边界处,随时都能入赣。
  但让严嵩、严世蕃难以理解的是,嘉靖帝不置可否,留中不发。
  书房沉默了好一阵,严世蕃低低道:“可惜杨顺下狱……”
  “杨顺能托付大事?”严嵩气得脸色发青,那是个只知道溜须拍马的玩意。
  严嵩长长叹了口气,这些年来,他唯意媚上,执掌朝政,但如胡宗宪一般的干才实在不多,毕竟名声太臭了……
  偏偏这次出事的又是江西省,而如今天下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封疆大吏……还大部分都是江西籍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0/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