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6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3/801

  诸大绶笑着插嘴,“海刚峰如今在浙江好大名声。”
  “海笔架嘛。”
  “据说陆与绳曾提议调海瑞入京。”杨铨拍拍脑袋,“说此人有风骨,堪为风宪。”
  “入都察院?入六科?”
  “那还不天下大乱!”钱渊无语了,这可是位上书提议复太祖贪赃二十两剥皮充草的狠人,如果任科道言官那还不将满朝文武喷个遍?
  在海瑞眼里,徐阶不是好鸟,高拱不是好鸟,李默不是好鸟,钱渊自然更不是好鸟。
  “宁波推官。”孙鑨想了会儿,“毕竟是荆川公临终前举荐……”
  “荆川公有识人之明。”钱渊不动声色的点头道:“朝阳兄明日可试试,海刚峰曾任苏州府长洲知县,与天官连襟宁夏巡抚王学甫有旧。”
  对于海瑞本人,钱渊相当的无所谓,但如果真任宁波推官,掌刑狱,还真是麻烦事。
  要知道在历史上,海瑞判案……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
  而且唐顺之前年举荐海瑞的时候,钱渊就查过,海瑞在判处民间借贷案,要求必须以书面契约为依据,而民间是很少用正式的书面契约的……而宁波因为商业的旺盛,类似的借贷事件非常多,甚至还有的大户专门做这门生意。
  但就如孙鑨所言,毕竟是唐顺之遗书举荐……不过就是个宁波推官,也翻不起大浪。
  钱渊一时出神,细细在心里琢磨,这也未必不是好事,海瑞能得罪人,也意味着……
  想了会儿,钱渊笑着对杨铨说:“宁波知府被张孟男得手,得个宁波推官也不算吃亏。”
  徐渭在一旁冷冷道:“海刚峰可不是随园中人!”
  “文长兄此言差矣。”钱渊正色道:“我等诸人聚众而成随园,非为党争,非为夺势,只望彼此扶持,共为社稷。”
  “朝阳兄身为吏部考功司郎中,难道日后评级,但凡随园中人便是优,非随园中人便是中下?”
  “君泽兄为兵部职方司郎中,难道日后朝中用兵,只选戚门双雄,却舍弃他将?”
  诸大绶点头赞道:“展才此话说的在理,此举非为君子所为。”
  杨铨也昂首道:“陆与绳曾任考功司郎中多年,虽为华亭心腹,但无论天官为石斋公、吴默泉、欧阳任夫、杨惟约,与绳兄向来公正无私,为朝中称道。”
  陆与绳指的是历史上隆庆年间最为人赞誉的吏部尚书陆光祖,又一个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为人公正,为国选材……真不容易,这些年的天官各有背景,李默、严嵩、高拱陆续插手,但陆光祖却不偏不倚,为几任天官器重。
  “随园之由,一来是当年党争酷烈,我等诸人择地安身,二来聚众为日后匡扶社稷,绝非为党争。”钱渊一脸正气凛然,“投契相聚,不合即散。”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而徐渭转过头去……实在不想去看钱渊的表演。
  虽然都是好友,但这个世界上,对钱渊最了解的人只有知晓很多密事的徐渭……说的大义凌然,暗地里各种阴私勾当。
  真会演!
第949章
党争
  看着诸大绶、陶大临、吴兑、杨铨、陈有年这些朝中公认的君子那热情洋溢的笑容,钱渊忍不住在心里嘀咕……难怪小七开玩笑说自己下海是去横店厮混的。
  没办法,说得好听点,对每一类人必须带上特定的脸谱,说的难听点,那就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对于君子,那就得说咱们不搞党争那一套!
  但事实上,随园干的就是党争这事!
  而且钱渊暗自推算时间线,距离历史上明朝最激烈的党争也差不了多少年了。
  党争这一套自古有之,而明朝的党争大多是随着乡党、姻亲、同年这些关系,但这种关系不一定稳固。
  比如严嵩执政十余年,吴山、吴桂芳、谭纶、张鏊这些江西籍贯的名臣都不是严嵩的党羽,反而是出身浙江的赵文华、吴鹏来投。
  再比如同为嘉靖二年进士,前任左都御史周延和徐阶的关系只能说得过去,却算不上同党。
  终明一朝,正式以党派的身份,要从王学遍传天下开始,徐阶就是最主要的推动者,从聂豹到欧阳德、程文德,徐阶凭借王学聚拢了相当多的势力。
  但王学的学派太多,太散,甚至还会内斗不休。
  徐阶是心学在朝中名义上的领袖,门下多有心学各派传人,但和徐阶是死对头的随园中,徐渭、诸大绶都是浙中学派二代传人,陆一鹏、杨铨的父兄当年和钱铮是同学,都曾入聂豹门下。
  所以,心学虽然势大,传播广泛,但在朝中是不成势力的。
  所以,终明一朝,正式以党派的身份在朝堂上进行党争……历史上要等到万历年间顾宪成捣鼓出《东林会约》组建东林党。
  而这一世,随园横空出世。
  虽然诸大绶、陶大临等人都认为党争于国无益,但事实上,党争永远不会消失,而且他们几乎每个人都从随园得到了让外人羡慕嫉妒的好处。
  如果没有随园,诸大绶就不会这么早为日讲官,历史上他直到嘉靖四十二年才任经筵讲官,到隆庆初年升为侍讲学士掌院事,四年后调任礼部左侍郎,而这一世,诸大绶为隆庆帝潜邸旧臣,仕途可见一帆风顺。
  当年裕王府的旧臣中,胡正蒙无进取之心,高拱已然入阁,剩下的诸人,殷士儋为太常寺卿兼管国子监事,张居正、林燫为国子监司业,这三人加上丁忧的陈以勤会是第一批调入六部,而且可能会迅速入阁的人选。
  而第二批就是如今已经入詹事府的张四维和诸大绶。
  如果没有随园,陶大临未必能那么快从昭狱中脱身而去还能校录《永乐大典》,这一两年完工后,很可能就会升任侍读学士再入詹事府,他也能勉强赶上第二批的尾巴。
  历史上的诸大绶、陶大临都没有入阁。
  还有杨铨、陈有年、吴兑,虽然他们都是公认的俊杰,但如果没有随园,绝无可能入仕短短四年间就从主事、知县直升六部郎中。
  陆光祖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名望颇高,但直到七年后的嘉靖三十三年才出任礼部郎中,还有谭纶,嘉靖二十三年进士,直到八年后调任兵部郎中,随后才外放台州知府。
  所以,钱渊这番话说的慷慨激昂,但基本都是在扯淡……只不过听不懂的是听不懂,听得懂的也没人开口反驳,毕竟大家伙儿都靠着随园捞了大笔大笔的好处。
  没有随园,一直在外地任知县的周诗不知道熬到什么时候才能回京,没有随园,冼烔能在科道言官中打出如今的名声?
  更别说,如果没有随园,潘晟、高仪、黄懋官这些资历深的老翰林或六部侍郎级别的高官何必贴上来呢?
  一般来了随园,都是用了晚饭才回家,众人就在大厅里聚众饮酒,聊起东南诸事,说起好运气的张孟男,叹息唐荆川的逝世……而钱渊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在心里琢磨。
  随园党?
  东林党在后世的名声可不好听,很多键盘党都信誓旦旦,明实亡于东林。
  这一世,不会换算成,明实亡于随园吧?
  将酒足饭饱的众人送走,又将林烃打发去后院拜会岳母,小妹嫁入林家也有两个年头了,谭氏老惦记着女儿还没身孕,钱渊这才和孙鑨、徐渭坐下来,那边得了消息的钱铮也踱步过来。
  虽然诸大绶被公认是随园最有可能入阁的人选,陈有年、杨铨、吴兑被誉为有实干之才,但在座的这四个人才是随园的中坚。
  呃,可能其中有个是充数的……要不是怕侄儿闹出什么大事,钱铮都想致仕了,每次密谈,自己或多或少总有些话听不懂。
  “这一步有点险。”孙鑨摇头道:“如若王子民执意前行,东南只怕要乱。”
  “展才早就看准了的。”徐渭懒洋洋的说:“王子民此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
  “绝非如此。”钱渊嗤笑道:“王子民不肯前行,那是他看得懂……”
  “什么?”钱铮不解问:“若王子民执意掌通商事,就算税银锐减……毕竟朝中华亭犹在。”
  嗯,钱铮又听不懂了。
  徐渭咳嗽两声和孙鑨对视一眼,都没吭声,如果王本固不肯退步,那就要赌一赌……赌钱渊会不会在东南掀起一场乱事。
  王本固这时候退却还好说,如果不肯退,如果东南纷乱,闹出乱子……王本固搞得不好都得埋骨浙东。
  说起来钱渊的名声实在不太好听……睚眦必报啊,王本固真的不敢赌,这种事……正人君子是干不出来的,但王本固眼睛又不瞎,会觉得钱渊是正人君子?
  钱渊打了个哈哈,笑着将话题扯开……开玩笑,王本固要是个色厉胆薄的货色,历史上就不会冒着那么大的风险执意砍了汪直。
  “文和来信,王子民知晓利害关系,不会贸然行事,不如留下他?”孙鑨低声道:“昨日,都察院御史魏时亮大发厥词,斥责高新郑揽权。”
  斥责高拱揽权,自然指的是高拱内侄张孟男转刑部郎中即将外放宁波知府,但这个魏时亮……钱渊转头看了眼叔父。
  钱铮向来博闻广记,对朝中官员、人脉知之甚详,立即说:“魏时亮,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入行人司,去年末转入都察院。”
  “华亭的人?”
  徐渭冷笑道:“必定是华亭的人。”
第950章
扯淡
  “确实是华亭门下。”钱铮也做出同样的判断。
  这是很简单很直接的判断,一般来说,新科进士是不能入都察院的,顶多是入六科。
  御史的来源主要是外放的年轻进士,一旦吏部考功司考核优异,就能调回京入都察院,胡宗宪、方钝、陆一鹏、孙丕扬都是例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3/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