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801

  钱渊疑惑不解,“没银子还好说……张廷彝为何?”
  戚继光解释道:“总督大人寄希望于客兵一战定乾坤……”
  钱渊的冷笑声打断了戚继光的解释,“何其不智!”
  戚继光诧异的看着钱渊起身来回踱步。
  “张廷彝从各地调集兵丁,可有水军海军?”
  “好像并无。”
  “这就是了,怎么可能一战定乾坤?”钱渊嗤之以鼻道:“崇明县被毁,刘家巷沦陷,倭寇来去自如,舟山上至今还有倭寇盘桓。”
  “客兵不可能长驻沿海,想要平倭,还得靠募本地新兵。”
  “而且客兵远道而来,所费颇多,这些钱财在本地募兵绰绰有余。”
  戚继光平静的听了许久,才说:“即使如此,也轮不到我这个区区游击。”
  诸多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钱渊开始考虑要不要和胡宗宪接触一二,杭州知府在如今浙江算不上多高,但在财赋方面却占的比重不小。
第123章
来访
  在钱渊的计划书中,此次外出有两件事要办,第一件是安置家人,但从请来王氏带出了戚继光,又拖泥带水的带出了戚继光如今的惨状。
  真的挺惨。
  钱渊第二日和戚继光一起去军营转了圈,惨不忍睹啊。
  杭州有杭州前卫、杭州右卫两个卫所,戚继光麾下千余兵丁都是杭州前卫出身,这帮人平常不仅仅不操练,不习武,甚至不像大部分其他卫所一样种地,而是操持生意。
  好一点的租凭个铺面,差一点的走街串巷,还有什么补锅匠、赶大车的,甚至去年还有伙人和海商勾搭。
  但不管好坏大都能填饱肚子,运气好点还有些积蓄,在这种情况下,孙子才愿意和倭寇对抗。
  所以,虽然戚继光被誉为历史上最能练兵的将领,但也没什么办法……
  更何况不仅仅是军纪涣散,后勤方面的问题更大,戚继光挽留众人吃顿中饭,结果钱渊饿着肚子回了城,其他的不说,粥里一股馊味!
  钱渊没有想到明朝官军的后勤管理如此混乱,压根就没有什么辎重营一说,每支军队负责后勤的人选都是由主管将领选定,没有规划,没有进货来源,甚至都没有账本。
  回到食园简单吃了点,钱渊对着刚搬完家的王氏发了阵牢骚,这样的军队能打胜战那才是天下奇事呢。
  王氏叹了口气,“其实卫所是有人管理后勤的,但现在拉出来……元敬又是客将。”
  崇德一战中,王氏亲眼所见,钱渊在后勤管理上下了多少功夫,甚至他指挥的人手一度比手持兵刃的兵丁、乡勇还要多,这才保证守军的士气、战斗力都维持在一定的标准之上。
  “我去改?”钱渊失笑道:“姐,这可不是什么简单事,就一句话,我凭什么去改?”
  “先这样吧,元敬兄现在很难独当一面,浙江本地卫所的兵太差劲了。”钱渊在心里盘算了下时间,“后日小弟就启程回松江……”
  话还没说完,外头杨文大声禀报,“少爷,浙江副总兵卢镗送了投帖。”
  钱渊接过投帖看了眼,撇撇嘴道:“耳朵倒是挺灵的。”
  相对来说,抗倭的几位将领中,卢镗是心思最浅的,做事也是最直接的,当然,最后他涉入朝政也是最少的,下场也是最好的。
  在卢镗看来,自己带着卢斌拜访食园并没有其他涵义,只是拜谢钱渊两次相助卢斌守城,卢斌如今已经连连升迁,在卢镗麾下任游击。
  但是,此举落在其他人眼里就不一样了。
  总督衙门内的张经对此熟视无睹,巡抚衙门的李天宠正在巡视绍兴、宁波,但赵文华再一次确认,自己选择的突破口非常准确。
  所以,在钱渊准备离开杭州的那天,赵文华突兀的出现在食园外。
  没有投帖,没有预约,没有大张旗鼓,赵文华只带着一个人走进食园。
  “梅村公,这位是……好像在苏州码头船上见过?”钱渊领着客人在长廊上漫步。
  “这位是杭州知府胡宗宪,展才就称一句胡知州吧。”赵文华伸手指了指钱渊,“投了帖子你都不肯让人上门,架子挺大的。”
  “梅村公和胡知州这就冤枉我了。”钱渊请两人在假山边亭子里坐下,“这几日母亲、大嫂身体都不太好,整日忧心忡忡,实在没有待客的心思。”
  “嗯,展才孝名远播。”赵文华一笔带过,端起茶盏抿了口,“这是瓜片,明前龙井喝完了?”
  “嗨,别提了,全都被平泉公抢去了!”钱渊一拍大腿,“前些日子双江公还想抢呢!”
  赵文华耳朵动了动,但神色依旧,笑着说:“今儿又带了点过来,不过展才得谢胡知州,要不是他费力搜寻,想尝尝明前龙井要等明年了。”
  胡宗宪肤色白皙,目光有神,脸上表情有些僵硬,笑起来很不自然,他摆手笑道:“些许小事而已。”
  这是钱渊第一次听到胡宗宪开口说话,似乎有一把锯子在磨他的喉咙一般,声音低沉嘶哑,木然而肃穆。
  “饮茶乃是风雅事,的确是小事,但饮酒甚至嗜酒废事,那就是大事了。”赵文华话题一转,“听说了吗?中丞前往绍兴督战,彻夜饮酒,大醉淋漓。”
  胡宗宪板着脸坐在那像一尊雕像似的,而钱渊苦着脸看着赵文华,半响后才苦笑道:“梅村公,这话儿您想晚辈怎么接?”
  “哈哈哈,你啊,太滑太滑!”赵文华大笑道:“不过有些事实在看不下去,这几日倭寇又开始侵袭绍兴、宁波,据说海盐、海宁也有倭寇活动,但总督大人严令不得擅自出战。”
  胡宗宪看了眼不准备答话的钱渊,突然开口道:“仅海宁一县,被劫掠人口就有两百余人。”
  钱渊瞳孔微缩,“劫掠人口?”
  赵文华一拍石桌,“汝贞,如何?”
  “梅村公高见。”胡宗宪拱手道。
  “钱家英杰自然有这样的眼光,不然何至于卢总兵亲自登门造访?”赵文华叹道:“但总督大人还是不肯出击。”
  游牧民族入侵西北也会劫掠人口,但大都是为了种地、放牧,而倭寇劫掠人口……这些百姓很可能在被迫无奈之下沦为倭寇。
  “汝贞最早发现这事,可惜总督大人……”赵文华摇摇头,“论才能,杭州知府实在委屈了汝贞。”
  胡宗宪并没有反驳这句话,在自视甚高的他看来,从湖广巡按转任杭州知府,这都算不上平调。
  在胡宗宪看来,如果有机会,自己应该像王民应一样从巡按御史一跃为一省巡抚,而不是做一个亲民官。
  毕竟巡按御史隶属于都察院,经常受嘉靖帝钦点,是京官,而杭州知府是地方官,两者有极大的差别。
  巡按湖广期间,胡宗宪平定苗民叛乱,又因为曾经巡按宣府、大同,被朝廷塞到最需要军事人才的浙江来,这是胡宗宪能理解的,但却是难以接受的。
  这是胡宗宪比前世更早攀上赵文华的根本原因。
  “俞大猷、荆川公都曾经提到,展才有理政之能,几个月前小试牛刀,才有了崇德大捷……”
  赵文华的话还没说完,钱渊就笑着将其打断。
  “谢过胡知州,也谢过梅村公举荐。”钱渊轻笑一声,“今日启程,回松江。”
  胡宗宪脸上还是一片木然,而赵文华陡然变色。
第124章
馊主意
  朝中每三年取三百进士,加上其他非正途入仕,日积月累之下人数极多,能从中杀出一条血路甚至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绝不是什么平庸之辈。
  赵文华自认没有军略之才,自认没有理政之才,但他自认有一双慧眼。
  早在嘉靖四年,赵文华还只是南京国子监的一个监生的时候,就拜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的严嵩为干爹。
  之后严嵩渐渐得势,赵文华连考连中名登皇榜,很快升任通政使,春风得意,手掌大权。
  此次南下督战,早在运河之上,赵文华就从众多战报中挑出了钱渊这个突破口,之后京中传来的消息也证明了他眼光毒辣。
  赵文华觉得自己看的很清楚了,这个松江少年郎虽然才华横溢,名门子弟,但绝不是那种甘冒奇险以博幸进的人物,他和自己,还有胡宗宪一样,都是现实主义者……虽然他绝不会知道这个词汇。
  钱渊回到食园仅仅一个时辰,赵文华就接到了消息,他觉得……为避祸迁居杭州,钱渊绝不可能离开这座城市。
  原因很简单,虽然有嘉定、崇德两场大捷,但两次钱渊都是恰巧被困在城中,不得已而接下重担,浙江、南直隶处处烽火,也没见他倒其他地方惹事……
  但钱渊虽然轻柔却斩钉截铁的话让赵文华的如意算盘全数落空。
  之前一个多月内,赵文华也召见或走访了不少军中将领,在有意或无意的试探中,钱渊这个名字在军中……至少中高层将领心目中拥有不小的分量。
  赵文华并不担忧聂豹,他担忧的是另一个人。
  似乎知道面前的这位大人物在想什么,钱渊笑着吐出下一句话,“梅村公,说实话晚辈真心不想……双江公的性子你应该清楚。”
  “奔赴陶宅镇实在是迫不得已啊。”钱渊放下茶盏,踱了几步长叹道:“自从曾祖鹤滩公逝世,钱氏一族渐渐没落,实在高攀不起张家这等高门大户啊。”
  胡宗宪听得懵懵懂懂,但一旁的赵文华脸色由青变白,然后迅速染上一层红晕,最终忍不住开怀大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