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1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1016

  但,高丽人口多,上百万的人口,再加上封建诸侯般的局势,是一个大市场,来自岭南的货物,源源不断地倾卸到了高丽。
  因为已经成为南汉的权臣,李嘉就辞去了特使的职位,不然就闹出笑话。
  不过,锻造钱币,着实是个技术活,李氏商会包揽了整个高丽的钱币发行,更是与高丽王室达成合作,将高丽特产运送到海外,为高丽王室赚取金钱。
  来自岭南的丝绸,瓷器,香料等,源源不断地进入半岛,而李氏商会又大肆收购鹿茸,山参,以及粮食等东西,转售出去,又能赚取一大笔钱。
  面对契丹人的压力,高丽依旧能苟活至今,实力不可小觑啊!
  高丽市场开辟了,日本则不然,依旧维持着半封闭的状态,李嘉派遣船队前往日本,代表的是汉国。
  罗兴站在船头背着手,翘首迎风,观望着辽阔大海的波浪,从济州岛南下,以前耳边传闻的东岛仿佛在天边,这是他的前途所在,心情越发的激荡起来。
  普天之下的王土,是没有边际的;建功立业的抱负,一直都在远方!安逸的岭南,建功立业的机会很少了。
  果然数日后,人们便在船上看到了陆地,甲板上又是一阵欢呼雀跃,大家都开始换上官服,罗兴也不例外,他们是使节,代表的是大汉的脸面。
  不过,大家还是高兴得太早了,航行还远没结束,照倭国商人的向导,船只还要沿着海岸北行,然后从九州、本州之间的海峡水路进入曰本国内海,这样才能在靠近平安京的港口停靠。
  沿途遇到了曰本国的船只询问,使臣让向导翻译,又出示使节印信,被顺利放行。此时风小,航行度慢下来,人们收了帆,慢慢航行……
  又过了好几天,罗兴等人到达了淀川河口的渡边津(大阪港),然后遇到了曰本国的官员,正副使及向导翻译换船跟着官员前往平安京。
  实际上罗兴等人用不着翻译,曰本国接待的官员会说汉语,他们的史册也是汉字写的,文官多少都会读写,不会写的,也当不成官。
  如此,罗兴等人就摈弃了翻译,这翻译只能与平民小吏交谈,官员不需要翻译,他们就与官员直接交谈起来,关系拉近了不少。
  等他们随船到了平安京时,大家瞬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受,仿佛回到了家乡,而不是来到异域,眼前的建筑布局,根本就类似图画上的唐朝长安!与番禺城也极其相似,毕竟番禺城也是按照长安来建造的。
  曰本国的建筑较为低矮,官员百姓服侍礼节,比岭南更加返古一些,袖子衣领也宽松一些,百年前的唐服相差仿佛。
  看到这,罗兴也读过几年书了,有些羞愧,祖宗的礼节衣裳,竟然遗失了大半。
  不过在岭南这样穿,的确要被闷死,太热了,心中的羞愧瞬间消散大半。
  熟悉的感觉让罗兴对倭国的印象非常好,他对副使道:“未曾想到倭国也是王化之地,前唐时期的遣唐使想来也不假,以中原规矩来办,此行应该顺利多了。”
  副使笑了笑,显然比预想中的情况好得多,道:“使君言之有理。”
  罗兴等人被带着先在一个低矮的府苑里递交了大汉国书,然后就被安顿下来,没见着倭国国王。
  见此,众人心情下沉,与预想中的很不一样,罗兴发现此国官吏比较缄默谨慎,问的话一般都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倒是倭国商人向导比较好相处,不过商人了解的东西太少,只能得到一些人皆知道的信息,并没有他用。
  此时曰本国主的名讳叫成明(村上天皇),在百姓中颇有美名,因为“天历之治”让国内国泰民安;不过实际掌权者并非国王,而是摄关大臣藤原实赖。
  这与汉国的情况倒是相似,也不知这个摄政大臣有没有李都督那么好说话。
  想到这里,罗兴也没有忘记正事,开始用笔记载起来,这是要回去送到都督府的。
  在等待召见的几日里,罗兴常与向导和当地人交谈,将各种事记录下来。
  他在卷宗里写道:曰本国国主大权旁落,外戚藤原氏长期把持实权,极类我国……
  想了想,随即又将这页撕掉,重新书写:
  曰本国国主大权旁落,外戚藤原氏长期把持实权,拥有土地的“本家”、“领家”及公卿贵族居于平安京遥领封地,平安京歌舞升平,地方实际由庄田官和武士控制。
  公卿贵族不事军务,与领地之兵多年未识,且更将以领兵为耻,地方庶务被武士管理,长久之下,本根相离,必生大乱……
  就在这时,曰本国的一个官员到行馆拜访,自称中纳言藤原正行,乃藤原家别支,三十来岁,中纳言的别称是“黄门”,原本由来是秦的官职,宫门之扉为黄色,此官于门内侍立所致。
  藤原正行看着罗兴,顿了好一会儿,鞠躬用口音生涩但流畅的汉语道:“我国官吏若有款待不周之处,还清贵使多多海涵。”
  罗兴一听,这不是朝堂上官吏所言的洛阳正音吗?立马直起身子,回了一礼:“很好很好,我们居住的地方虽然睡在地上,但很干净;米饭和鱼干也做得很不错。请坐!”
  几个人便面对面地在屋子里跪坐下来。
  “那么……”藤原正行沉吟片刻道,“二位贵使此番到我国,便是大汉国与我日本国通商一事?”
  “正是如此!”罗兴拿出了文书,交与他。
  “通商一事,需要天皇陛下与摄关细细商榷,不过,贵使这文书,却有了差错!”藤原正行直起身子,严肃地说道:
  “我国乃日出之国,故名日本,天皇万世一系,‘日本国王’一说有误,应是日本天皇才对。”
  此言一出,罗兴等人瞬间脸色严肃。
第一百九十二章
菱刈金矿
  听到到“曰本国天皇”,罗兴等人的的脸色都是一变。
  本来好好的气氛,立刻变了,罗兴正色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天下且只有一个天子,那便是我们大汉皇帝,贵国国内自称也就罢了,岂能对外与我中国皇帝面前称天皇?”
  “天下法理皆是如此,贵国深受中国(中原)礼法,岂不知?”
  藤原正行好整以暇地说道:“曰本国天皇乃日出之处天子,中原皇帝乃日落之处天子。我国君臣承认大汉皇帝为天子,尔等为何不予同等尊敬?”
  “将军能说汉话,通礼法,识汉字,读诗经,应当知晓,这个天下,断无两个天子之说的道理。”罗兴苦口婆心地劝说道。
  “哼,贵使怕是忘了,贵国不过是占据岭南一地,民且不及我国,何谓天子乎?”
  藤原正行脸色很淡定,说出的话,却是十分打脸:
  “中原的周国,也曾来过我国,地瑕千里,精兵强将数十万,贵国与之相比,又如何?”
  此言一出,罗兴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不知所言。
  这话的确打脸,国小民寡一直是南汉的痛点,与一个人口比自己多上数倍的国家说什么天子,仿佛是个笑话。
  看到气氛一下子陷入了僵局,藤原正行笑了笑,说道:
  “贵使与天皇陛下会面,国书自然需要如此书写,但,贵使怕是忘了,整个日本国,藤原摄关主导朝政,贵国与藤原摄关签写国书,道理也是一样的!”
  此言一出,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一瞬间,气氛又热火起来了,酒菜此时也上了,聊一些诗词歌赋,唐朝野史,俩人可谓是半斤对八两,你推我让,好不热闹。
  随即,通商文书又呈上到了摄政关白太政大臣藤原藤原实赖手里,对于这位政治家而言,通商有利于扩展藤原家的实力,自然不无不可,思虑了片刻,瞬间同意了。
  对于南汉而言,最缺的,就是铜了,日本恰恰就是铜多,罗兴就用铜钱去买铜料回去锻造铜钱,差价近一倍。
  别小看铜钱,这一项技术,在东亚,只有中国有,日本市面上流行的竟然还是开元通宝。
  罗兴没忘最终目的,又提出在西海道(九州)购买土地兴建港口,以便有个通转地方。
  对此,藤原摄关口头同意,毕竟西海道(九州岛)地方偏僻,人丁稀少,又是其他公卿未曾涉足的地方,于是就首肯了。
  九州岛此时在日本人看来,就是现在中原人看安南一般,都是化外之地,顶多有些许地产在那里,其他的都不在意。
  于是,罗兴等人来到了九州岛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天知晓他们这些地方土豪,多久没有见过商人了,更何况唐人,地方的武士士族客气的不行。
  待听到他们准备在西海道设立港口,更是高兴,终于可以直接沐浴到唐人的光辉了。
  “这些倭人,为何对我等如何客气?”副使早就忍不住了,看着载歌载舞的倭人们,直接问道。
  “自前唐以来,倭人就极其顺从,史书不绝於耳。”
  “这些原本我也好奇,临来之前,还特意翻阅了史书,这才知晓!”
  一边走着,罗兴一边说道:“前唐高宗时期,高丽之地三足鼎立,分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高宗六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
  高宗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而百济则乞援于倭国(日本),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以四万唐军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二十万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倭国朝野震动,遣唐使源源不绝于途!”
  只有真正的见识了啥叫超级大国,见识到唐军领先千年的先进军事力量后,日本白恍然大悟,与半岛上那几个国家打仗,原来就是菜鸟互啄啊!
  于是,日本开始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结果就跟七八十年代的出国潮一般,一泻千里,止不住,越是学习,越是发觉自己垃圾。
  所以,大化革新就有了。
  日本仿照唐朝,设立五畿七道,指古代日本全土在律令制下的行政区域划分。“五畿”指京畿区域内的5国,京畿之外的其他领土则仿中国唐制,共分七道,如北海道,西海道。
  西海道则是九州岛,九州岛之名,也是这里有九个令制国,也可以叫九国岛,不过四国岛已经占据了,再重复就不好了。
  此时,他们来到的是大隅国,也就是鹿儿岛的地方。
  罗兴一行人分桌坐下,交谈甚欢,各郡士族土豪纷纷表现,要求将这个未来可期的港口,设立在自己的郡,罗兴不置可否,只是光顾着喝酒。
  周边的人吧唧嘴,这清酒喝着真没劲。
  酒宴结束,罗兴这才道出,想去往菱刈郡,瞬间气氛冷冻,过了一会儿,这才重新热烈起来。
  菱刈郡虽然偏僻,地方也不大,但好歹也在大隅国之内,地方相近,也算可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