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1016

  所以,此时的打仗消耗其实微乎其微,甚至有的节度使干脆就不发粮饷了,直接让兵卒打猎捕鱼,到了打仗时,就会大肆发放金钱,激发士气,没钱的,就会许下诺言,剽掠地方,军纪极差。
  李嘉这种放开手脚,让士兵大肆吃食的,除了禁军外,西北军、淮南军也是想不通的。
  过了数日后,练兵大营的训练强度也是不断地提升,已经达到了禁军的水准,在美食的诱惑下,淮南军终于坚持下来。
  而那些兵油子,贪图享乐的,李嘉直接斩首示众,练兵大营的辕门上,挂着数十刻脑袋,在这夏日,已然发臭。有人求情,想放了他们,李嘉不许,这伙兵油子已经不习农事,又惫懒,放走后必定为祸地方,那些巡检营还不一定奈何住他们,一定要斩首。
  白日里进行严酷的训练,到了夜间,请来的教书先生则会进入军营,让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大头兵们,读书认字。
  李嘉要求不高,只需认识一千字,就足以了,而且,这是军官的提拔标准,都头、营正,必须会书写汉字,不然看不懂军令就完蛋了。而队正、伙长一类的,则只需要勇武,识字与否,并不重要。
  练兵大营的训练,无外乎左右转向、跑步,正步,以及一些刀盾、长枪的用法,主要就是让磨平这些淮南军的菱角。
  至于其他的阵列、军旗、器械等,自有本来的章法在,穿越者对于军队的帮助除了奖赏与基本训练外,其余的地方需要将领们主持,其他的想法都是幼稚的,难以实行的。
  自炎黄而至夏商周秦汉,每朝每代都诞生于战火之中。中国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无数血战积累之下,自然会形成先进的军事制度和军事管理思想,唐朝的军阵已然属于大成。
  可以这样说,天下各国完施行军法阵势与唐朝相差无几,而各国差距甚大,限制军队战斗力的,就是训练力度,以及后勤支持。
  一月一操能与三日一操,甚至一日一操的军队比拟吗?
  数日后,数千西北军也加入了练兵大营,与淮南军一起训练,掺沙子一般,使之打散、重组。
  一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在岭南练兵时未曾发生的——语言不通。
  向左转——
  西本军的将士们感受一下未穿鞋且凉爽的左脚,毅然决然的转身向左。
  淮南兵卒,也一脸迷茫,有往左的,有往右的,更多的是站在原地不动,迷茫的看着前方的后脑壳,似乎在帮他看看有没有跳蚤——前几天在湘江的大型洗刷现场,的确舒服。
  淮扬话与岭南话,差距甚远,简直鸡同鸭讲,没有多少人会洛阳正音的。
  所以到了夜间,士兵们不仅要识字,而且还要学习洛阳正音,这是唐朝时期的官方语言,读书人都需要学习,不然见了皇帝,还要翻译,岂不可笑?
  于是这般磕磕碰碰,练兵大营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总算维持下来。
  一个月后,练兵进展顺利,借此,淮南军除了五千余名伤兵留在岳州修养外其余所有人加上剩余的西北军,都在练兵大营中休整训练。
  长沙城甚至有些不够用,每天跑步的兵卒前头都能碰到尾巴,甚至还吵闹起来。
  加上一些不足的禁军回炉重造,湘江畔,待在练兵大营中的兵卒达到了三万人,每个月的消耗,达到了三万余石,加上每天十万斤的鱼肉。
  强度的训练,粮食的消耗如同流水一般,令人心惊,哪怕有鱼肉补充,但却做不了主食,粮食只能支持半个月了,哪能到秋收之后?
  无奈,李嘉厚着脸皮,向湖南的土豪、地主借粮,没想到,他低估了这时代,地方豪族的力量,不消几日,光是长沙府,就借来了三万石粮食,大军一个月的口粮。
  如果加上湖南其余州县的借粮,足以撑到了十月份,到时候秋粮入库,足以维持了。
  兵卒们在训练,军官们自然不例外,也是为了让军官离开兵卒,方便训练整合。
  淮南军的数百军官,在随军学堂中也在努力学习军纪军规,了解大唐军队的情况,如特殊的辎重营、宪兵司,当然还有重要的识字量,没有三千字,无法毕业。
  这些大老粗们纷纷叫苦不迭,但寄人篱下,又被迫与兵卒分离,他们只能选择屈服,当了一回学生。
  持续了一个月后,练兵大营初见效果,为了进一步整个淮南军的影响,获取军心,大唐皇帝拿出丰厚的奖赏,举行了全军大比,允许士卒参与比试弓马、搏杀、行军等项目,从而重新筛选出都头、队正、伙长等低阶职位,彻底消除军官的影响。
  这场大比影响深远,迸发出了一批能兵强将。
  如,在射术比赛,一个名唤沈北的将士脱颖而出,可谓是神射手,百步内,百发百中,目力极佳,其他同比的也不差,直接让李嘉将这近百人聚拢一起,组建神射都,作为一特别部队,战场上有大用。
  还有一人,力大无穷,摔跤无人能比,名号张无敌,真名却忘了,那个田常,只能屈居第二。
第三百三十四章
世家心思
  除此之外,最令李嘉惊喜的是,在骑术比赛中,发觉了许多优秀的骑兵种子,比相当于步骑的羽林军来说,简直强上不止一筹。
  岭南的骑兵部队——羽林军,虽说有万人,但真正的骑兵,只有三千人,其余的都是侍从,也就是有马术,而无马的人,骑的都是骡子。
  羽林军的骑术一言难尽,虽说在南方而言,已然是不错了,但胯下的马匹平日里也不过是代步罢了,普通的骑砍倒是可以,但若是组织阵型,千里奔袭一类的,就不行了。
  而通过这次大比,数百名骑术优秀的士兵被发现,然后通过比拼,角逐出来前五名,尤其是第一名——陆续,可谓是骑术高超,简直是天生的骑术天才,与北边的契丹人相差无几。
  “家中可有妻儿?”李嘉亲自接见了这个三十来岁的汉子,看着其脸上一道狰狞的伤疤,不由得感叹道。
  “回禀陛下,末将惭愧,未曾保住妻儿,全家尽丧于契丹人之手!”陆续说起这话,脸色越发的狰狞,有值小儿夜啼之效。
  虽然名字不咋地,相貌也是狰狞,未曾想说起话来,却是细声细语,有条理,好似读过书一般。
  李嘉又仔细地问了几句,才得知了一个乱世惨案。
  陆续本是河间人,家中也算宽裕,不然骑术娴熟,有一妻二子,但快活的日子没过几日,二十岁时,后晋惹毛了契丹人,亡国后,契丹大掠地方河间自然不例外,民不聊生。
  陆续不过是小小的豪强,哪里抵得过契丹人,全家被屠杀殆尽只余下一人南下从军,至今也不过是队正。
  “朕乃大唐之主,自当北伐中原,复我燕云,你骑术了得,待出营后,可来羽林军,当得一营正——”
  “谢陛下隆恩!”
  亲眼目睹了此人的封赏,受到皇帝接见,兵卒们瞬间激动起来,大比战场格外的热闹,看头也越发足了。
  根据事先的安排,这全军大比将会持续五日,从所有参与竞逐的勇士中,择取百名优胜者给予丰厚的奖赏,以此来向全军宣示大唐皇帝只重才力、绝无畛域之分的意思。
  首日里进行的项目中,一共决出了三十六名优胜者,比原定的多了六人。
  这是因为西北军、淮南军普遍较为精锐,武技高超者极多,常常会难以分出高下的缘故。
  为了奖励这批拥有非凡勇力的战士,直接从湖南划拨出了数千亩的田地,反正是荒地,平均一下也没多少,除了田亩以外,还有甲胄、弓马、刀剑等武具的赏赐,这方面的赐予几乎覆盖了所有优秀者,因此消耗量也很庞大。
  拥有名次且表现优秀的人,直接被任命为都头、队正、伙长等职位,再加上丰厚的奖赏,所有人都是满意至极,不断地欢呼皇帝万岁,军心振奋,令李嘉的心情也是满意非常。
  他可以预料,数月后,这只经过严格训练的部队,将会成为他手中的一把利剑,再增添强甲利剑,对于中原禁军,也是不怵。
  在练兵大营不远的某处规模较大的帐幕内,聚集着一些前来观礼的地方强宗大豪子弟们。
  由于获取湖南比较利巧,许多豪强世家认为岭南只是偷袭得逞,军威不振,比不上中原和南唐,心中始终怀揣着异心,想当带路党。
  尤其是不久前,岭南人开始调查湖南的田亩之数,虽然只是一些荒田山林沼泽,但国人一向对于土地敏感,许多聪明人隐隐发觉大唐皇帝的企图,心中不安。
  “不曾想到,大唐竟然有如此军威,国主时日的近卫军与之相比,相差太多,其威如狱,气势磅礴,兵卒竞相为之奔走,加上赏赐颇厚,军法的当,制衡有方,淮南军已然属李氏所有,可赞,可叹——”
  “不然,虽然淮南军被其收服,但那些军官们却依旧在长沙城中,待整训结束,军官自当回军,此时的如臂使指,到时却不然了!”
  “此一时、彼一时,尔等未曾瞧见,这次大比,不只是发现将才,而且还提拔了不少的军官,都头、队正等,数月后,那些淮南高官若归来,虽然依旧高位,但兵卒只识军法,若其行背离,下位之日不远矣!况且,军中还有宪兵司掌军法,辎重营掌粮饷,哪怕能指挥军队,有所异动,到时候也会被遏止!”
  “哼,再强又如何?南军不过是东京禁军的手下败将罢了,哪怕训练整修一时,若是中原南下,照样也敌不过禁军,徒劳无功!”
  “两位贤侄不必作意气之争,我等来此,乃是为了观察彼军虚实,何必自家争辩?”一名高大老者出面道,胡须修长,一脸的君子模样,众人倒是给面子,也就不再吵闹了。
  “湖南入唐数月,军法严,兵卒勇,又派转运使监收地方钱粮,建巡检营于州县,拜犹如一张大网,笼罩于湖南之上,且崇儒尚贤,拜杨文靖为山长,欲建数座学宫,昌文学之道,明日四月,又将再起科举之后,我等可以断定,待明年科举之后,李氏将尽收湖南民心!”
  “若是到了明年,就迟矣,如今大比观摩,咱们是时候有个决断了。”
  世族与豪强不同,两者不可等同。
  世族讲究诗书传家,也就是所谓的书香门第,对于田地虽然看中,但注重脸面,在地方让辅助官吏,中央则派遣子弟为官,学问家传,能人大才不胜枚举。
  而豪强不同,他们对于土地有些异常的贪婪,不顾颜面地贪图同乡的土地,讲究武力,到了唐时兴盛科举,豪强与世族有了相融的迹象,但毕竟还没有到宋朝,真正的科举大昌的时代,所以世族们还是讲究脸面的。
  朗州城的世族被不到一个月而灭梅山蛮的举动震慑,见识到了军威,从而顺从大唐统治。
  而长沙府周边的世族则见识了唐军的偷袭,并未见识勇武,他们读书多,知道天下一统的大势,自然小心谨慎。
第三百三十五章
天意弄人
  “这天地下,还是士大夫治国为要,我听闻中原越发的重视读书人,与往日的蛮横相差甚大,赵氏善待文人!”
  有一人沉声道:“哪怕李氏在湖南根深蒂固,但大势滔滔,乱了上百年,唐亡了数十年,该有统一之日了,这乱世,人不如狗了!”
  说道这里,所有的世族子弟纷纷为止之气愤,尤其是想到之前贡献了那么多的粮草,心中隐隐作痛。
  乱世家破人亡者不可胜数,那些乱民、匪徒、兵痞,以及军阀们,哪里注重脸面,以及长久考虑,秩序对他们而言,就是破坏的,世家名气再大,也要提供女人、粮草。
  湖南苦啊!对于诗书传家的世家而言,湖南之苦,难以尽数,只是在马氏时期安稳了些,之后就是五马争王,南唐灭楚、军阀乱战,再然后,周氏统一湖南没几年,就又乱了。
  性命虽然无忧,但频繁的被征粮,他们又不似地方豪强,吃相难看,为官才是强大家族的唯一的指望。
  “我等子弟为官,只为安稳地方,造福桑梓罢了,待中原南下之时,也能说的通!”
  高大老者摸了摸胡须,自信地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