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1016

  要知道,北面可是有秦岭,汉中可是掌握在蜀国手里,再不济还有剑门关,哪怕后唐,也是两路攻蜀,单一路而行,显然是极为困难的。
  “也不算假的!”王宁继续说道:
  “对于宋国而言,中国久经战乱,朝廷缺粮缺钱,正是修养生息之时,再行刀戈,郭周多年的治理,怕是要成为泡影!”
  “一边修养生息,一边积蓄钱粮,励练兵马,对于蜀国,虎视眈眈,而且,荆南府,恐怕也是在所难免了!”
  李嘉也想到了这种可能,心情瞬间不好了。
  荆南府,可是近百万丁口,军事要道,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都是必不可缺的,而且,荆南府还是湖南的北大门,失去了荆南府,湖南等于失去了一半。
  而且,在经济上,江陵乃是南方北上的中转站,许多的商品依靠它,来运转天下,失去了它,对于经济的打击,也是极为重大的。
  所以,李嘉扪心自问,若是他统治中原,也不能坐视南方有大国崛起,更是不能让其占据江陵,上升的势头必须给按下去。
  可惜,赵匡胤是有这个打算的,可惜,财力不允许。
  禁军北上潞州,南下淮南,前前后后折腾了大半年,禁军们也打疲了,国库更疲了。
  归根结底,打仗还是一个花钱的玩意,钱财越多,自然底蕴充裕。
  而此时,生产钱粮的农夫,就代表着钱财的数目。
  李嘉农户虽然不多,但海上丝绸之路,光是做中转商,就大赚特赚,保持军力,是毫不畏惧的。
  当然,这是北宋对于大唐了解不深,以为两三百万的丁口,潜力不大,所以一直不愿意破釜沉舟。
  “朝廷中枢在广州,前线战事若起,运转起来,颇为不便啊!”
  李嘉试探地说道。
  “陛下英明,虽说广州地处腹地,安全的很,但对于一统大业来说,着实不利的,且,岭南消息闭塞,战机转瞬即逝!”
  王宁与皇帝共事多年,自然对其了解颇深,刚出了话头,立马就读懂了。
  “这事须得缓缓行之,不得急躁!”李嘉制止他下面的话,喝了杯茶,继续说道:
  “大唐统一,既然蜀地不行,南方诸国,也只有伪国(南唐)了?”
  “正是如此!”王宁正襟危坐,话题又转回来了,他不得不重视。
  “伪国原有三十三州(漳、泉不不算),如今割让淮南十四州,只十九州,丁口约三百来万,如今虽然也算是雄厚,但比之前,可是相差太多!”
  “而且,故江南国主李璟逝去,新君即位,威望不足,朝廷上下自然难以齐心,与中原不同,我大唐船甲颇多,攻伐伪国,自然便利,顺江而下,瓮中捉鳖!”
  王宁信心十足的样子,也影响了皇帝的情绪。
  李嘉倒是被历史所禁锢了,北宋先夺蜀国,再下金陵,而不是先金陵而蜀国,取蜀国财赋锻造船只,才是其目的。
  中原并没有多少兵船,只能望江而叹。
  可,他的大唐不缺船,兵甲虽然比不过中国,但对起南唐来,倒是丝毫不怵。
  李煜也不是李璟,也没有他的威望,如果说李璟手下的南唐有十分,到了李煜手里,只有五分,这还是往多的说。
  没几年的统合,南唐的潜力发挥不出来。
第四百二十二章
折腾
  自从科举在四月中旬结束后,秦谨言举报了科场舞弊之事,也算是进了皇帝的眼了,又得了百贯钱,就回了家。
  折腾了一阵子,到家时已然到了六月底,他才算回到家,封州的风情令人怀念。
  这次回来,整个州县上下,都为之震动,这位可是面见天颜,又让整个朝廷都颠覆大半的人物,官吏们又恨又怕,毕竟是算个人物了。
  所以,虽然秦谨言回家,望着自家的篱笆院感慨万千,原先的鸡鸣声,早就不见了踪影,这是为他积攒路费而舍卖了。
  只有那头黑狗,依旧不离不弃地蹲在院门,对不怀好意的陌生人,投以警惕的目光。
  包裹不多,他一人足以,立在院落之前,感慨万千。
  “汪汪——”鼻子嗅了嗅,黑狗发觉是熟悉的味道,立马跑了过来,围着转圈,尾巴摇的飞快,兴奋的很。
  “大黑,我又回来了!”秦谨言笑着说道,摸了摸狗头,缓缓地走进了家门。
  刚入门,就听到记忆中的机杼声,抬眼一瞧,自己的母亲正在屋内,不停地忙活着,脸上满是疲惫之色,身姿单薄,衣服上的旧丁一个又一个。
  “阿娘!我回来了!”他欢喜地喊道。
  “谨言回来了?”阿娘的动作立马就停了,她离开纺车,看着自己的儿子的身影,分外的欢喜:“那么长的路,饿了没有?”
  她没有问是否考中了,因为早就在不言之中,若是中了,地方上早就敲锣打鼓,如今平静如常,只能关心儿子的身体了。
  “怎么这时才回来,听闻你告御状了?城里的张老爷家,听闻都迁徙到长沙府了,张郎君也被流放交州……”
  “没事,只是多留在广州一些时间!”秦谨言没有说起自己在广州波澜起伏的时日,反而轻描淡写地说道,他知晓,若真实说出来,阿娘绝对会吓坏。
  “阿爷呢?”
  “他去耕田了,听闻占城稻不择地,时日又短,他准备种几亩地!”
  阿娘话语中有些责怪,对于陌生的东西,她总是带着戒备,毕竟家中只是二十亩地,少了几亩,影响可不小。
  “我在广州也听说了,去年承天府就种了好多,两个月就能收,虽然少了点,但快的很,也不费地,这年岁,多收点粮也是好的,阿爷做的很好!”
  秦谨言认真地说道。
  “既然你说好,那就定能好了!”听到儿子的话,她才放下心来,毕竟是读书人,懂得多,比老头子可信的多。
  “这占城稻,几时传过来的?”
  “你走了没一个月,你舅舅家就种上了,是县里买的种子,又窜动你阿爷去种,害我担心了好一阵子!家里毕竟欠了不少钱哩,若是耽搁了,可就不好。”
  阿娘唠叨了一阵子,就去灶台,准备煮饭,毕竟儿子千里迢迢回来,吃点东西填肚子还是应该的。
  他则缩在灶口,塞柴火,在这乡下,家中,读书人的体面算的了甚?
  不中进士,读书人还有甚的体面?
  “咳咳!”塞着柴火,看着阿娘忙碌的身影,他说道:“阿娘,欠的债,今天就能还上!”
  “哪来的钱哩?”
  “我告御状,皇帝赏的,足足有一百贯哩!”
  “佛祖保佑,皇帝真是好心肠哩!”儿子的话,阿娘立马就信了,她高兴地眼角流泪:
  “你阿爷忙活了好几个月,终于能歇会儿了!这些钱剩下的,也够你再去考科举了!”
  “我不去,这些钱留在家里!”秦谨言说道。
  “甚的话,男子汉大丈夫,怎能放弃,科举一次考不成,就考两次三次,咱家定要出个官人才是!”
  门外,传来了一声呵斥,抬眼一瞧,一个短衣的汉子走了进来,浑身散发着汗味。
  “阿爷!”秦谨言颇有些畏惧:“无论去几次,咱都中不了,还不如将钱留在家中!”
  别看他父亲一副农夫模样,可是读书人,学问比他还强些,若去了京城,定能中进士,只是家产不丰,只能供应一个人去京城,还借了债,父亲自然让给了儿子。
  “你——”瞧着儿子的模样,秦朗恨铁不成钢,“在京中,你可是敢告御状的,如今,怎么又胆怯了?”
  “您都知晓了?”秦谨言抬起头。
  “哼,还用打听吗?人家就直接告诉我了!你瞅瞅,这些是什么?”
  说着,秦朗从怀中掏出了一大叠钱票,都是最大面值十贯,这些加一起,两三百贯还是有的。
  “这些钱,都是州县的那些官吏们送来的!”
  “孩儿又中不了进士,送钱来作甚?”秦谨言疑惑道。
  “科举一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以你的资质,多加练习倒是可能有希望,但你又心生胆怯,未进考场便泄了三分,这科举不进也罢了!”
  秦朗穿着短衣,腿脚都是泥巴,但却在侃侃而谈,着实有些怪异。
  “你刚回家,也不知晓,朝廷下了谕旨,言明,今后,科举三年一考,除非遇见恩科。”
  “三年?这也太久了?”秦谨言道。
  “你以为还是往年不成?这科举,光是进士就有一百多人,加上明经、明算、明法,已有三百人,三年一科算短了,以往十年,都无那么多人!”
  “况且,考中的人多了,官位哪有哪有那么多?”
  听闻阿爷一席话,果真是茅塞顿开,但心中却是沮丧,哪怕真的知晓不行,心中还是侥幸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