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2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6/1016

  “除了言明此事外,天子还将在地方,设秀才、举人二科,只有举人才能参加科举,成为进士!”秦朗感叹道。
  “这,秀才如何?举人又如何?”
  “秀才者,免除差徭,见官不跪拜,诉状可不经县吏,直接呈送县官,又可游历天下,许配剑,而且,传闻,以后县衙、州衙六房主事,非秀才不可担任。”
  “举人者,与秀才一般无二,位于秀才之上,若是为官,即可为县丞入品之官,当然,须得报与朝廷安排!而且,只有举人才可参与科举考试,成为进士!”
第四百二十三章
舆论
  “你若去考,定能中秀才,如此,那些官吏怎么不来巴结你?毕竟是最低也是一房主事!”秦朗笑道。
  “这秀才,又是怎么个章程?”听到这,秦谨言这才明白,强忍着心中的悸动,问道。
  这秀才、举人,可以说是半个官人,半只脚就入了官场,比乡下的乡绅们,可有面子的多,光是见官不拜,就让在乡下百姓大开眼界。
  更何况,还有免除徭役等好事,简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中进士,长久下来,怨言肯定是有了。
  但,若是考中秀才和举人,也能做官,这无疑让读书人欣喜若狂,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有点回报了,既有面子,又能做官。
  别人心里如何想的,秦谨言并不清楚,但他确是欣喜若狂,若非父母在侧,他都想跳起来,大喊大叫。
  “秀才之考,两年一次,一般只须身世清白人家即可,三户无犯奸作科之家作保,就可去县衙参考,谓之县试,名额为三十,中者为童生;再之后,去往州城参考,谓之州试,与其他县童生争之,名额只有三十人;再之后,去往岭东府参考,谓之府试,名额只有一百二,就可称之为秀才了!”
  随后,秦朗口中,对于了解的流程,一五一十地述说起来,越说,秦谨言心中越下沉。
  岭东府,两年只有一百二十个秀才,读书人却上千,与进士难度相比不离。
  “你,可是在京城闻名的人,州、府认识你的人不少,又曾参与科举,水平自然不低,必能中第!”
  秦朗倒是自信满满地说道。
  这两年,两次科举,录取了六百人,整个岭南的读书种子都被网罗而去,一开始儿子又有参与科举的经验,必定是能中秀才的。
  “中秀才后,又须去往府城,与其余的秀才争夺举人之位,名额为九十四位,应岭东府之九十四县!”
  听到这,秦谨言有了疑惑,如果这属实,以朝廷下辖的州县,举人在全国也不过两百来位,而每次科举就有三百人,岂不是说,中举即为进士?
  “非也!”秦朗叹了口气,说道:“朝廷邸报上说的清楚,自此以后,废除明法、明经、明算三科,合并入进士科,每年科举进士名额,由州数来录取,此后,恐怕进士每科难超五十了!!”
  看来皇帝也是知晓,录取三百人,而且是连续两年录取,对于朝廷的负担是极重的,官位也没那么多空缺,若是再次如此,冗官就在所难免了。
  陛下果真圣明,秦谨言心中赞叹道。
  借两次大规模科考收取民心,然后又适可而止,推出秀才、举人,来缓解进士缩减的问题,一出一进,对于朝廷而言,州县多了一些可用之人,也缓解了官位的压力。
  历来是吏员不足,未曾听闻过主官缺乏过。
  “阿爷,你怎知那么多?难道你在官衙中有耳目不成?”听了那么多,感觉阿爷口渴了,秦谨言连忙递上茶水。
  “这可花了不少钱吧!”煮饭的阿娘连忙说道,对钱很是敏感。
  “没有,十钱,就知晓了!”秦朗毫不在意地说道。
  “再添几文,就能买只鸡了!”阿娘嘀咕道,钱花的不算太多,她这才继续煮饭。
  “我知道你疑惑,拿去看吧!”秦朗从怀中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张,递到儿子面前。
  纸呈雪白色,约有两个人脸大小,正反两面都有字,密密麻麻的,记录的都是朝廷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皇帝的口谕也能看到。
  中间两个大字——邸报。
  “这,邸报可是朝廷之物,阿爷花费十钱就能得之?”秦谨言感觉今天着实应接不暇,许多东西已经突破了常识,如今又确实出现在眼前。
  “朝廷允许发卖的,十日一发,所以每份须十钱,无论官吏还是百姓,皆可勾之,衙门不得阻止!”秦朗开心的大笑道。
  “有了这个,咱们再也不担心被那些贪污胥吏瞒骗了!”
  “这可真是,天大的喜事!”秦谨言视若珍宝,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作为读书人,对于国之大事甚是饥渴,而若是有了这邸报,每月三十钱,即可知晓天下大事,着实太便宜了。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
  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原先由传抄衙门,止于官吏,到平民百姓有钱即得之,一瞬间,就在民间掀起了大浪,舆论沸腾。
  而对于官吏而言,原本专属于自己的东西,突然就廉价的售卖了,这让他们心里堵得慌,而且,如此一来,欺上瞒下就不好使了。
  百姓们可以知晓朝廷的政令,这与欧洲百姓不需要通过牧师,会读圣经,就能沟通上帝一样,引起了官场极大的恐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百姓只能驱使,而不能让他们知晓道理。
  这是官僚们迫切认可且需要的。
  但,孔子老人家把贵族的官学,传授给私人,还有了三千弟子,怎么会教导人愚昧呢?如此解释,简直违背人人家行为准则。
  没有句读,标点符号,儒家就是任人打扮的姑娘,可以纯洁,也可以风骚。
  官僚们一个个上奏折反对,但李嘉一律留中不发,等邸报形成趋势,无法更改了,才算成功。
  “秀才举人之事,民间有何看法?”皇帝问道。
  “民间喜不自胜,百姓们也着实欢喜,都夸陛下乃大唐第一圣君呢!”李安国掌管皇城司,耳目灵通的很,连忙说道。
  “那,邸报呢?”
  “也是欢喜,让这群人开眼了,讨论个不停呢!”
第四百二十四章
学政
  邸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央动态的说明书,之所以发往地方,就是让这群百里侯们跟着朝廷走,不要瞎闹腾。
  比如,地方有了蝗灾,朝廷决定减免赋税,自然有政令下发,但若是县衙欺上瞒下,朝廷以为免了税,百姓以为税赋照征,得利的,只要那群贪官。
  如今,邸报下发全国,普通人也了解了国家大事,自然是隐瞒不住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相当于限制了官权。
  至于报纸,在如今这个雕版印刷为主流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
  哪怕用活字印刷,也不划算。
  一旬(十日)一发,对于邸报而言,已然算是不错了。
  比如,今蕃,邸报上,朝廷大肆赞扬水利工程的修建,造福了多少亩田地,解决了多少人的吃水问题,某种意义来说,塑造朝廷的威信,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亦或者说,能更加昭显皇帝和朝廷的存在感。
  “听闻,那些酒肆、茶馆,有专门的茶博士,正与百姓们解读邸报呢!生意好了不少!”田忠说道。
  “怎么?我不是让他们把邸报弄的平浅易懂一些吗?”
  “那些百姓哪里识字?况且,就算他们识字,哪里又晓得是侍郎、主事,又怎么知道长沙府在哪?没有茶博士解读,啥也不懂!”
  “这倒也是!”李嘉点点头,朝廷上下,一般人还真是直能认识字,组合在一起就不懂了。
  没点专业的知识,普通人还真的不懂。
  皇帝突然又想起了科举的事情,在地方上设立秀才、举人,而且,不止是象征,而是具有功名利益,光是一个免除徭役,就不知道令多少觊觎。
  这在个封建时代,免除徭役是官吏的特权,哪怕是豪族世家,也只是躲避,贿赂,不敢名正言顺地拒绝。
  见官不拜、递状堂官等,都是惠而不费的小权利,主要是体现其凌驾于普通人的地位。
  至于想免除赋税,想屎吃?连皇帝家都照常交税,你还敢逃?免除徭役,是想让你专心读书,考取功名,不要想去造反。
  用秀才、举人笼络读书人,而且还可以补充地方衙门底层吏员的不足,逐步改变胥吏世袭的格局。
  若让秀才举人们心甘情愿去当吏员,就让胥吏这潭死水活泛起来,流动起来,吏不能一直是吏,干个五六年左右,就入流,当个县丞,主薄,再干几年,就当个七品县令又何妨?
  不过,最高,也只能到九卿,宰相是不可能的,非进士无可翰林,非翰林无可宰相,这是潜规则,对于皇帝有利。
  “胥吏流动,就必须与县官一般,设置任期,考核,方可!”
  李嘉喃喃道。
  唐朝的官制,朝廷的三省官和台省官任期三年,诸州刺史为五年,其余官则四年至五年不等,但实际上确实大大缩短,任期真正干完的,没几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6/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