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2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7/1016

  况且,也不现实,所谓三十少进士,若果真五年一任,干个几任就老了。
  这也导致了唐朝时,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中央钻,三年好过五年,地方上出现了官吏不全的问题,从而又促进了地方独立性。
  “自宋始,三年一任,还是颇为适宜的,虽然有种种缺陷,但还是能忍受的,但三年却要从就任算起,而不是从任命颁布而算!且,非特殊情况,不得任期内转任。”
  想到这,李嘉又想起了明清时期的笑话。
  当时,若是得罪了上官,上官并不会直接找你麻烦,而是让你升官,间接的来折磨你。
  比如,你在浙江当县令,突然让你去云南当知州,千里迢迢,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半年,路费就大吐血。
  没几个月,又让你去河北,数千里地,这官不当还不行,直得家破人亡才肯罢休。
  这就是违背了任期,朝廷法度被践踏的结果,好事变坏事。
  脑海里不断地涌现想法,李嘉迫切地想要实施,光是一个人想有甚用?
  皇帝于是又召集了宰相们,讨论起任期来。
  “前唐时,地方节度藩镇累年不移,从而致使地方坐大,因有安史之祸,陛下如今又洞察千里,察觉任期之弊,真乃朝廷之幸!”
  一上来,崔相公就拍了一记马屁,其余宰相也不甘落后。
  皇帝虽然并没展露多少笑意,但心中却是满意的,这不就是皇权大震的效果吗?首相带头拍马屁。
  “召集大家过来,就是讨论一下,虽然地方任期满五年的很少,但朝廷自有法度在这,若是随意践踏,还要国法作甚?”
  “臣以为,五年太长,三年正好!”崔相公发言道。
  “你们说呢!”
  其余几个宰相互相看了一眼,发觉并没有啥权力争斗,也就点头认可。
  “我也认为三年合适,但为官路途,或长或短,须有时间赶路,从而豁免,至于京城至各州县的路途时间,就由政事堂虑定吧!”
  “诺——”几位宰相连忙应下。
  见此,李嘉有些欢喜,照这情况来看,政事堂越来越朝着秘书处发展了。
  不,李嘉,你要清醒,这只是创业皇帝的特例,等到了后面皇帝,就是相权膨胀了。
  “之前,朝廷又定下了秀才、举人的功名,如此,各州县的考取,也需要专人看取,朝廷取士,不得操之于地方之手,朕看来,地方上须得设学政一职,负责此道!”
  皇帝讲的起兴,几位宰相自然也不敢打扰。
  “设提督学政,负责一地教化取士,县为从七品,州为从五品,府为从四品,由朝廷委派,州、府学政,须以翰林充任,秀才、举人之选,由其与地方官吏共同主持!”
  “秀才、举人的功名,也不是永久的,学政有资格废除其功名,当然,须得由朝廷认可才是!”
  “陛下,学政之职,并无不可,但其职权,是否过大?毕竟秀才举人,乃是辛苦考取的功名,操控其一人之手,权势太过。”
  孙钊斟酌地用词,说道。
  “也不算太大,秀才举人若无人制衡,又长处地方,恐欺凌霸道太甚!为地方之害!”
第四百二十五章
治吏
  秀才举人,虽然笼络了地方,但却相当于地方乡绅的进一步扩充,若是不加限制,地方势力坐大就在所难免了。
  凡事有利有弊,功名利禄,最得人心。
  北宋仁宗时期落第举子张元,考取了进士,却往往在殿试落第,当时殿试也是末位淘汰。
  于是就转头投靠西夏李元昊,然后卖力的唆使李元昊叛宋,称帝,且,在张元的建议下,率主力入侵宋朝的泾原路,并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设伏围歼万余名宋兵,令宋廷无比震惊,时在庆历元年(1041年)。
  之后,又唆使李元昊取长安,在宋朝原州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下,几近全军覆没,西夏才与北宋和睦,李元才抑郁而死。
  因一落第举子,而失一地,强一国,北宋立马吸取教训,殿试不再实行末位淘汰,全部录取。
  扯远了,反正学政的权力增大,可以对地方势力进行制衡,平衡才是王道。
  “胥吏把持衙门,排斥上官,朕意以秀才、举人充斥其中,又意如官一般,以期限而任,治官倒是简单,治吏倒是困难,诸位有什么法子,不妨议一下!”
  李嘉思路飘飞,回过神来,说道。
  “陛下,胥吏卑贱,欺压良善,但又重之,无论是徭役,还是收税,转运使司衙门与其他胥吏一般,都是不可或缺的,臣以为,若是轻易任用秀才等读书人,恐对地方不利,”
  这次,终于轮到次相赵诚发言了,依旧是谨慎小心,不敢直接反对,只是轻声道:
  “胥吏杂物繁忙,若是数年换之,地方恐生乱!”
  说白了,这些宰相们认为,本来地方官就是换任频繁,若没有这些胥吏把控衙门,地方还真的运行不下去了。
  所以,胥吏如果和主官一样,就得乱套。
  话虽如此,但李嘉却是不认同的,那些取得功名的秀才举人,天然的就对地方有影响力,虽然不熟练,但不消几个月,定能梳理清楚,甚至能渗透到乡、村。
  而且,秀才举人担任的,不过是六房主事,以及佐吏,只需要统管就行了。
  “胥吏虽为入流,但乃州县要吏,不可或缺,臣历经地方,知晓那些胥吏,长期把持地方政务,若是堂官侵害了他们的利处,甚至欺凌主官,让其成为点头明府,泥菩萨,州县也不敢上报,怕害了官途,以至于其嚣张气焰更盛。”
  王宁自然看出皇帝脸色不愉,其他几位宰相不语,知晓他们并不认同,只能由他来支持皇帝。
  “胥吏们不仅自己把持政务,而且父死子继,视朝廷官位为己家,州县常换,而吏员常在,盘桓地方,毒害一方,欺凌百姓,无恶不作,乃是国朝毒瘤,不知毁了多少家,杀了多少人,若不严加管教,贻害无穷!”
  听到王宁的话语,其余的相公脸色大变,这属于官场陋习,如此就吐露出来,哪里有脸面了?
  “胥吏虽小,但在地方却尤其重要,但其不入品,只是承办地方主官之事,无权无财,只能借此敛财,所谓的贪渎,欺凌,也定是有的,此乃恶疾,治吏之道,须得缓缓图之,这天下,还真的离不开这群卑贱的胥吏!”
  孙钊也出声发言,语气中包含着些许无奈,堂堂的宰相,也是难以摆平的东西。
  其他人也是认可,对于皇帝提出的法子,则感觉一蹴而就,不靠谱,所以认为需要从长计议,一个弄不好,还真的容易出乱子。
  “这个胥吏,在前唐时,就是顽疾,安史以后,天下大乱,胥吏更是猖狂无度,性格软些,州县只能任由摆布!”
  李嘉点点头,表示知晓他们的心思,说道:
  “与官相比,胥吏无品无权,在官的指令下承办衙门中的具体事务;与民相比,胥吏是身处官府的公家人,他们正是所谓“官民枢纽”。
  地方州府的具体事务如赋税、劳役、赈灾等这类事关民生的事务主要是由各种胥吏完成,一招若是不慎,地方就得大乱,徐徐图之,乃是正道!”
  诸位相公松了口气,能听的劝算好的了。
  “但是,秀才举人充斥州县已经明文发布,定不能更改!”
  皇帝继续说道:“治吏乃是固本培元的根本国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全根治的,诸位宰相都是国之栋梁,细细钻研,写好了折子就呈上来,今天,就这样吧!”
  “对了,这件事,若只是在政事堂里讨论,倒也无趣,毕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明文发布朝廷,让大家都议一议!”
  皇帝面无表情地就散了,几位宰相揣摩着圣意,也缓缓而去。
  既然无法改变皇帝的意思,那就只能屈服,顺着他的意见走吧!
  一步步的在这宫廷里走着,李嘉心思百转千回。
  之所以让朝野上下一起谈论,其实就是想发觉一些经事之才,从而用之,科举进士还在观政,哪怕独挡一方,也需要些许年,治理天下,可等不及。
  宋朝王安石也完全意识到了胥吏的害处,所以改革时也提出三法。
  一是提高胥吏和下级僚属的地位,以消弭或缩短他们被隔绝于文官制度之外所造成的差距。
  二是从制度上建立对胥吏的有效监管机制,在政治上使胥吏觉得有前途,这样他们才不会为了蝇头小利铤而走险。
  三是着力提高胥吏的素质,使数量众多的胥吏成为高素质的群体。
  可惜,变法失败,功亏一篑。
  李嘉让秀才举人充斥州县,就是第一点和第三点,提高胥吏的地位和素质。
  任期设置,其实就是对监察的一种尝试,可惜,几位宰相都认为步子迈的太大,不合时宜。
  李嘉也意识到,不能一蹴而就,目前的朝廷,虽然对于地方的控制比南汉强许多,但不可变革太快,一步步地来。
  快则生乱。
  一人智短,千人智长,听听这些土著的意见,再挖掘一些新人,这也是不错的。
  心中想着,李嘉的心情莫名的就欢快了不少。
第四百二十六章
兵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7/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