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3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3/1016

  果然,如周奎所说的一般无二,两个多时辰,海龙军就到了金陵城。
  海龙军来到金陵城外时,旌旗蔽日,浩浩荡荡,遮天蔽日,好似要将整个长江都填满一般,首尾十数里,气势磅礴,抵得上两三个洞庭水师了,毕竟湖泊与长江不一般。
  从金陵城向外望去,巨大的千料大船,仿佛一座座岛屿一般,在长江上移动着,船只上都是人,几乎占据了所有的江面,一望无际,极为吓人。
  李煜得到消息,立马与一众大臣登上城楼,看着远处的长江,似乎被震慑住了,一时间说不出话来,脸色极度的难看。
  “这就是岭南的海龙军吗?”李煜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大臣们却顾及不到这些了。
  作为南方大国,自然清楚水师的厉害,也晓得它的重要性。
  “回禀陛下,这天底下,能如此多的船舰,也只能是岭南的海龙军了!”
  韩熙载与他人不一样,虽然被震惊到,但却没有被吓到,他镇定地说道:
  “船只又不是战马,上不了岸来作战,所以,唯一可虑的,是船上的兵卒,其与之前上岸水师相加,虽然也有三四万人,但兵法云,十则围之,伪国连倍之都没有,谈何攻城?”
  “韩卿家所言甚是!”李煜宽慰地笑道:“水师并非步卒,攻城无望,只是攀附高强的民夫罢了,不值一提!”
  皇帝与兵部尚书的话,让中底层的官吏们安心下来,至于高级官员们心中,自然清楚,拥有天雷武器与猛火油的队伍,到底有多可怕。
  不过,他们当官到这地步,自然不是白痴,不会说出口来,更不会拆皇帝的台,反而一个个认可点头,附和着。
  “陛下,臣听闻,伪国有一射声司,专于潜伏埋伏,到了军队攻城时,就大肆的闹事,夺门,臣请陛下轮换守城禁军,再严守城门,进行宵禁,百姓不得随意出入。”
  这时,右仆射、枢密院使殷崇义,出声发言,对于军事这件事,他倒是有些发言权,倒不至于让韩熙载一个人抢个风头。
  “此言乃是一等一的良言!”李煜很诧异,但从谏如流,很快就顺从了,有利于防守,他很喜欢。
  此言一出,官吏队伍中的些许人,脸色骤变,但很快就恢复如初了。
  其他官员们惊诧地看了一眼殷崇义,一介文士,竟然还有这等意识,着实令人意外。
  发言后,存在感有了,殷崇义就不再言语。
  要说文采,殷崇义此人倒是一等一的,南唐国诏书、敕令及外交文书,大多出于其手。
  当时,他奉旨撰写《扬州孝先碑记》,其文一出,朝野传抄,广为流传。后来,周世宗伐南唐,在扬州孝先寺得阅殷崇义所撰《扬州孝先碑记》,亦对其文采赞叹不已。
  但若论倒霉,他也是一等一的。
  当时赵匡胤黄袍加身,改国号曰“宋”,改元“建隆”。
  南唐派遣殷崇义出使宋都汴梁,遇到赵匡胤之弟赵光义,赵光义责问道:“不知我宣庙讳耶?”其时南唐已臣属于宋,殷崇义为避宋宣祖(赵弘殷)讳,遂改姓为“商”,殷商、殷商,两者一体。
  赵匡胤是武夫,不太讲究这个,又是外臣,所以殷崇义就没改成,
  后来,北宋统一天下,他因名中有“义”字,犯宋太宗赵光义的讳,不只是姓,连名都要改,成了“汤悦”了。
  皇权害死人啊!
  哪里向李嘉,为了方便百姓,特意给自己的嘉加个木字旁,硬生生的造个字。
  人与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捏?
第五百三十九章
雨花台
  “等了将军良久,终于来了!”
  李信迎了上来,脸色挤出一丝笑意,只是话语中,显得很生硬。
  周奎理亏,资历和爵位上又比不上李信,所以只能憨笑道:“这路上被吴越国的水师阻拦了一二,耽搁了!”
  “哦?解决了?”李信有些诧异。
  “当然!”周奎肯定地说道。
  “既然如此,倒也是件好事!”李信想了想,说道。
  于是,就这般尬聊了几句,一行人就来到了营寨。
  船上的承天府的卫军,也缓缓地下船,进入军寨中休息。
  似乎注意到了李信的目光,周奎笑着奉承道:“这些是承天府的卫兵,还未设统军,也就一起让伯爷指挥了!”
  “也好!”李信知晓,这是皇帝为了统一指挥权,特意没有任命承天府卫军的统军,毕竟名义上,承天府可是国都,在他之上。
  想到这份贴心,他不由得会心一笑。
  李信言语不多,其他人则不敢过多的放肆,这场酒宴也就有些平淡。
  不过,李信的心情倒是愉悦。
  并非是因为那万人的卫兵,而是百门火炮的到来。
  这边说一下,李嘉让人制造的火炮,并非那种细长的小炮,几十毫米的口径,这种炮威力不行,尤其是在攻城战,简直是给城墙挠痒痒。
  所以,制造的火炮,乃是仿制的红衣大炮,在明末清初,赫赫有名。
  其实,这是一种前装的舰载加农炮,本就作用于船上,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
  这种炮,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重量更是非凡,数百斤不止,普遍在五百斤左右,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
  弹丸是以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为主,也可发射链弹、霰弹等弹药。
  有效射程在五百米以内,最远射程在五里,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改进的,到了清初,有效射程就到了三里,各种类型的数百种之多。
  可以说,这种火炮,天生就是用来攻城拔寨的,除了水师外,只能用来攻城。
  至于说准头,请原谅这个时代没有标尺,这种火炮的优点,就在于长,而不在于准,哪怕把一面城墙放在它几百米远处,它也不一定能校准,而且,还收到地面平整,以及位置凹凸等影响。
  所以,需要大量的火炮,进行集中炮轰,十中一,就算是撞大运了。
  一百门大炮,从下午,一直到第二日中午,上万人的努力下,才堪堪下完。
  然后,人拉马拽的,终于来到了营寨。
  一门数百斤的大炮,最起码要有十个人伺候,极其麻烦。
  第三日,休整了一天半后,周奎就与李信一起,准备攻伐金陵城,而在攻伐金陵城之前,还要扫除它四周地界,再集中全力于金陵城。
  这叫总分总。
  这一日,天气晴朗,两人登高而望,在金陵城的南边,有一个制高点,名唤雨花台,依旧在伪国的手里。
  东边靠江的,则是唐军的营寨,旌旗飘飘,人声鼎沸,
  再往南看,就是牛山,军寨的木头都来自于此,起伏不定,甚至还能听到树林深处古刹的钟声。
  而江陵城,不仅城墙工事高大坚固,而且城内还有好几万禁军,以及数十万百姓,可以抽出十万壮丁,来守城,凭借着几万人,就想攻克这座江南望城,简直是像在说一句笑话。
  但,现实往往就是那么可笑,李信手心,满打满算,也不过是四万,与金陵城的守兵相差无几。
  “咱们今天,就要把雨花台给弄下来,断金陵一臂膀!”李信眼睛明亮,自信满满地说道。
  雨花台,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就在此地筑“越城”,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后来南北朝时有高僧在此讲座,然后就说感动了佛祖,遂落花如雨,化作遍地绚丽的石子,雨花台由此得名。
  而在雨花台上,驻扎了数千兵马,可以说是攻城前,必须攻克的地方,李信毫不犹豫,直接带了二十门大炮,直接朝着雨花台而轰去。
  “轰隆——”
  “轰隆隆——”
  两百响过后,雨花台军营已经被轰炸的七零八落,大门围栏已经垮掉,兵卒胆丧。
  “杀——”李信自信一笑,大声喊道。
  随即,五千荆南卫的兄弟们,在一片狼藉的情况下,直冲而上,将本就溃不成军,狼狈不堪的士兵,杀个片甲不留,或者说,大半的都投降了。
  其实,主要还是威慑力太强,真正掉落在营寨的,只有十几枚炮弹。
  兵卒们将军们,正要严阵以待地等候袭击,突然,一枚圆溜溜的石头,突然就从天而降,出现在一位普通的兵卒身边,将他旁边的朋友,五六七八个的全部带走,断肢心脏骨头脑袋,散落一地,拖出一条长长的血印。
  还有的炮弹,杀死人后,还仍嫌不足,又蹦蹦跳跳地去了茅房,将拉屎的几个兄弟死死地带去了粪坑,活活的砸在其里面。
  救吧?看样子没几天活的。
  不救,又感觉过意不去。
  当然,这样矛盾心里的没几个,但大半的人,会被吓的魂不附体,抵抗都忘了,或者是说,其残酷,以及突然性,打破了他们的认知,从而造成抵抗低下。
  区区半个时辰,雨花台数千兵卒,就一朝尽灭,不带有一丝抵抗的。
  “就这么,轻易地占据了?”周奎吃惊地望着山上,着实难以置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3/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