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4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9/1016

  “你是御史大夫,朝廷上下,除了吏部,哪个官吏你们那不知晓,平日摄于政事堂,今个儿倒是可以拿出来了!”
  “喏!”
  皇帝话里有话啊,徐海峰颇为尴尬地笑了笑,点头应下。
  “好了,下去办吧,偌大的朝廷,挑十个人来说应该很简单的!”
  “这十个人,重新再选一批,作为黜陟使,势单力薄,再与他们配一些积年胥吏,处理案牍之事,以备咨询,顺便每人再配上几百禁军,以防万一嘛!”
  ……
  随后,少府司少卿李安国,一脸憨厚的过来见面,几日不见,又胖了一些。
  “怎么了?少府司寻觅了啥新生意了?”
  看着李安国一脸憨笑,李嘉颇为随意,坐在躺椅上,调笑道。
  “嘿嘿,陛下,这次真的发大财了!”李安国弯着腰,贴身而来,按着李嘉的肩膀,仿若在邕州一般,亲切的很。
  “怎么说?”听到发财,李嘉瞬间来了兴趣,这笔财,应该不小。
  “那些宋人禁军的随身钱财,早就被搜搂光了,但蜀王宫,以及成都城的府库,这些都保存完好,潘将军早就派人看好了!”
  李安国笑眯眯地说道:“孟昶随身带的钱财,没多少,大半落在成都府和夔州,加上其他州县府库,粮草无算,珠宝金银等,总数超过了两千万贯,而田庄更是有上百处,超过万顷……”
  “万顷良田,两千万贯……”
  李嘉也被震惊地可以,娘希匹,瞧瞧南唐,百万贯,再瞧瞧蜀国,两千万贯,简直是天上地下,这是大唐三四年的赋税(包括粮食折钱)。
第六百三十一章
金银币
  纯粹的金钱就是两千万贯,这是什么概念?
  北宋统一天下时,全国总收入有一千六百贯(只是铜钱),宋太宗高兴极了,这是唐朝的两倍啊!
  由此可见,两千万贯,对于整个朝廷而言,是多么大的一笔数字,难怪宋初几十年源源不断地从蜀地抽取钱税,这几十年来的积累,的确不凡。
  后蜀三百万人口,三十年来的积累,果然不容小觑。
  “户部拿去了多少?”李嘉吸了口气,说道。
  “户部贪心不足,想全部拿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钱财自然是陛下的,咱据理力争,再加上潘将军的仗义执言,铜钱都与了他们,只是金银书画啥的,以及万顷皇田,都是咱们少府寺的。”
  李安国憨笑道:“折算一下物件,差不多有七八百万,田地无算!”
  “不错了,户部这两年不断的支出,也穷的很,这两天又窜说着让我发行新钱,也是急了,如今有了这笔钱,好歹能过几年宽松的日子!”
  李嘉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道:“前两年发行了三百万贯新钱,如今又增了江南和蜀国,偏偏这两地就是缺铜的厉害,市面上的铜钱又不够了!”
  虽说天下钱庄钱票缓解了些许钱荒,但这只是在湖南及岭南有些信誉,在江南和蜀国根本就不认,只是知道黄澄澄、红澄澄的铜钱。
  这商业一经来往,铜钱自然往这两地流转,人口市场扩大了数倍,铜钱瞬间就减少了。
  铜钱少,收税就实物比较多,商贾们无奈用布帛缴纳,但物重且保值期不长,哪有铜钱方便可爱。
  “少府寺中积蓄了多少银子?”李嘉看着李安国胖乎乎的身子,问道。
  “没多少!”李安国嘿嘿笑道。
  派这位管家去少府,抠门的个性倒是还没改,也不知能积攒多少钱。
  “别磨蹭,快说!”李嘉踢了他洗脸,笑道。
  “好嘞,陛下这一脚,踢得我舒坦!”李安国一脸怀念地说道:
  “这些年,卸岭都虽然不断的再找寻,但还是没发觉比金山还要大的矿,零零散散的也不多,再加上钱庄的积攒,其他州县,府库的抄沒,金山的产出,少府寺大概有白银一百三十万两,金七十余万两!”
  岭南由于外贸比较多,海上丝绸之路盛行,所以,一两白银值1.5贯,而在中原,则是两贯,也就是说,白银的储存,一百三十万两,相当于两百万贯。
  而在宋朝,仁宗时期,年产白银只有二十万两,而当时修改的辽国朝贡,就是二十万两白银,以及三十万匹绢。
  白银相当于铜钱六十万贯,一匹绢布二贯,也就是说,实际上朝贡一百二十万贯,再加上赏赐给西夏的绢十五匹,白银七万两和三万斤茶叶,价值约五十万贯。
  加上挖矿的一些人工,也就是说,北宋每年朝贡近两百万贯,仁宗时财政三千万贯,相当于十五分之一的钱财收入。
  打个比方,咱们去年十九万亿的财政收入,就要送一万多亿给别人,谁心里痛快?
  况且,前面说了,北宋年产白银只有二十万两,还得倒贴七万两出去,所以白银价格一直在升。
  至于贸易收入,呵呵,人家契丹和西夏啥都不缺,有你的朝贡就够用了,反而每年需要买西夏的盐,契丹的羊,铜钱外流。
  注意,这里的铜钱,指的是神武通宝这个含铜量在七成以上的铜钱,中原及其他国家的铜钱,还得看成色来兑换。
  白银与黄金的兑换比,其实一直在上升,目前在大唐,一两黄金可以兑换七两白银,到了明清白银涌入,所以就变成大家熟悉的一比十的比例。
  黄金价值七百多万贯,白银两百万贯,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是一千万贯了。
  “目前年入多少金银?”李嘉眯着眼睛,问道。
  “主要是金山,其他矿也加一起,差不多是五十万两白银和十万两黄金,人再多一点,还能再增!”
  “对了,金山城附近还发现了铜矿呢,虽然较小,但含铜可高了!”
  安国喜滋滋地说道。
  “够了,够了!”李嘉呢喃道,“这些金银留在府库中只能生灰,还不如锻造一番,流通于市!”
  哪怕银币含银百分之九十,也是大有赚头的,更何况,还能缓解钱币紧张的局面,促进商业发展。
  中国啥都好,就缺钱(铜、银、金),庞大的市场,让产量显得格外的少。
  自己要成为中国第一个锻造金币和银币的皇帝,想想就很刺激。
  如此一来,对于倭国的控制可得不能放松,反而更要紧一些,光是一个九州岛可不够……
  “流通?”安国诧异道:“陛下,金银一般都是大户人家赏赐用的,平常百姓可用不起!”
  “我也没打算给普通人用!”李嘉摆摆手,说道:“我自有定论,你将金银全部拾掇好,等我吩咐!”
  “喏……”安国颇为糊涂地说道。
  既然不清楚皇帝的想法,他也只能默认,反正这些年已经习惯了,尤其是小郎君打下天下,成为皇帝后,更是只能服从。
  ……
  李嘉这边在算计钱财,是因为多的花不完。
  而赵匡胤也是在算钱,只是太缺钱了。
  天晓得,他孤掷一注,派出数万步骑长途跋涉去蜀国,本想着大赚一笔,然后全陷进去了,无奈,只能让关中又支持了两万,再多,就防不住党项人了。
  “如今朝廷还有多少钱财?”强忍着骂人的冲动,赵匡胤黑着一张脸问道。
  “钱不及十万贯,粮只余三万石,下个月初,发不出百官的俸禄!”
  魏仁浦看着赵匡胤那张黑得发亮的大饼脸,低下头,无奈地说道。
  “呸,狗东西,竟然这般!”赵匡胤走了走,心情越发的差了。
  一想起王全斌损失了他数万精兵,他就心口绞痛,再想起白白耗费的钱粮,心越发的疼痛了。
  “陛下息怒!”魏仁浦、范质、王溥乃前朝宰相,不及赵普亲切,所以这声音,自然只能来自赵普。
  他安慰道:“好歹汉中之地拿了回来,日后入蜀,也是方便许多!”
第六百三十二章
部署
  不提一点还好,一提起汉中,赵匡胤脸黑地发青了,他蒲扇大小的拳头狠狠地拍打了下桌子,吓得几位宰相一愣。
  “若不是占了汉中,某早就杀了他了!”赵匡胤愤怒地说道:“好好的一个蜀国,数十州,几百万人口,就这么被他的疏忽大意贪婪无度,给丢失了,只需要数千精兵去往夔州,孟昶就是手到擒来的!”
  “结果蜀中叛乱,无数民心不安,多亏了刘光义和曹彬二人才勉强平定,结果让伪唐有了可乘之机,二将被俘,生死不知!”
  说着,赵匡胤感觉时机到了,眼眶发红,声音带着颤抖:“刘光义与曹彬,可是咱们大宋难得的将才,本是看着王全斌数十年老将,经验丰富,结果,二人也能施展一下,谁知,竟然是这个下场……”
  “数万将士,乃是南征北战之精锐,如今东京一片缟素,而朝廷也钱粮空乏,王全斌,责任不浅!”
  几人默不作声,这次损失,着实惨重,哪怕之前世宗皇帝征淮南,也没那么惨,如今倒是见到了,将士损伤是小,对于朝廷而言,威信的损伤才是不可弥补的,尤其是赵宋代周不久。
  这也是赵匡胤震怒的主要原因,他已经猜到后果了,汉中乃是朝廷无奈之下的颜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9/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