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4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8/1016

  因为煤炭味道重,烟味浓,所以富贵人家一般都用上好的竹炭,散发着幽幽清香,只有普通人为了躲避寒冷,选择煤炭。
  很快,中年人的驴车瞬间就被人群给围住,一个个叽叽喳喳的问询起来:
  “这煤多少钱一块?”
  “两钱一块,买十块送一块!”
  “太贵了吧!”有人说道:“其他人一钱一块的……”
  小贩也不慌乱,将小山似的驴车护住,然后大声说道:“这煤块,你们瞧瞧,一个个洞的蜂窝煤,一块能抵两三块普通的煤呢,烧地也暖和,烟更小,一块煤能用一天呢!”
  其他人张望着,果然是蜂窝煤,碗口大小,果然不假,有点小钱的就留下来,有些拮据的,只能落寞离去,等待其他的煤贩到来。
  他们也不担心,因为冬日的煤贩是最多的,走街串巷,叫卖的不少,普通的煤炭肯定是有的。
  一条街上,瞬间将一车蜂窝煤给搬运一空,煤贩子这才欢喜地将铜钱装在车上,然后晃悠悠地来到天下钱庄,将十来斤的铜钱拿下。
  不一会儿,就拿着一块银币,以及几张面值百钱的钱票,开心地出了门。
  小冰寒期时代,哪怕是长沙城,也与中原一般,冷得让人受不了。
  长沙城十来万人,每日所需要的燃料,若以竹炭来计较,就是数万斤,木柴更多,十数万都不一定够。
  这就是生产力不发达时代的大城市病,几百年的唐都长安城,已经将关中的木林消耗一空。
  长沙城供应自然也不够。
  所以,朝廷将供应与炼铁的煤矿开放,售卖,允许百姓们买之取暖,算作是善政吧!
  少府寺因之,每日获利超过千贯,着实是个好买卖,而且造福百姓。
  毕竟,以前的木柴和竹炭,价格着实太高,普通的百姓冬日只能硬扛,便宜方便的煤块让他们冬日少受些苦头。
  只是距离城内有些远了,所以促进了煤贩子的产生,一夜之间,上千人以之为业。
  时至申时末,长沙城已经有些昏暗,吕明则颇为高兴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明日就是正旦,作为从七品的执金吾,今日他就来到司农寺(专门发放京官俸禄),领取了二十石俸禄,以及朝廷发放的两匹绢布恩赏。
  司农司旁边就有数座米铺,转运了几趟就售卖一空,石米得售二百钱,斗米约二4十钱,而市面上斗米约为二十五钱左右。
  留下一石米,三匹绢,其余的尽皆卖去,得三千八百钱,换成一枚银币和一千八百多钱票,怀中一揣,方便太多。
  绢布市面上也是一匹两贯多点,卖掉一匹,剩下一匹留作新衣。
  如此一来,他这个腊月,总计得钱八千,一家人生活在长沙,绰绰有余。
  “卖碳了,卖碳了——”眼瞅着前面卖竹炭的贩子,吕明瞬间心中一动,腊月的恩赏太多,家里天天烧煤,气味太重,让婆姨和孩子感受一下竹炭。
  “多少钱一斤?”吕明连忙走过去,问询道。
  “三十钱一斤,这位郎君,您快点,酉时快到了,城门也快关了!”小贩连忙说道。
  果然,富贵人家烧的炭火,都比粮食贵。
  “不急,还有一刻钟呢!”吕明笑了笑,看了看这竹炭的成色,价格太高,让他颇有些迟疑。
  “这可是城外吴家竹炭场烧制的,平日都是达官贵人定制的,烧起来还有点竹香味呢,实在难得,我也只是有点关系才弄到手的!”
  小贩连忙说道,开始推荐起来,他晓得这等中人之家,买这贵东西,是咬着牙的,绝对不能拖延,不然过一会儿就变了。
  人人都想尝鲜,尤其是感受一下富贵人的生活。
  “给我来三斤吧!”吕明咬着牙,拿出了一张百钱的钱票。
  “好嘞!”小贩笑眯眯地应下,拿出十枚铜钱,称下三斤竹炭,快活地说道:“郎君日后若是要竹炭,就与我说,我直接送上门去,也省得您跑不是!”
  将竹炭放在驴车上,转眼间,吕明就后悔了,为了一时新奇,就浪费了那么多钱,着实不该。
  而小贩,已经不见了踪影。
  “罢了罢了!”摇摇头,就待他准备回家时,城门正待关起,突然一骑飞奔而来,直接将城门抵住,大声道:
  “吴越国使臣前来,快快开门!”
  听闻是吴越国使臣,城门立马就停下了,守城兵连忙问道:“可有令牌?”
  “有!”递上去。
  “开门——”
  随后,浩浩荡荡数百人队伍,从城门而过,穿过街道,朝着内城而去。
  待准备又关门时,突然又有一骑,飞奔而来:“倭国使臣前来朝贺,速速开门——”
  沿街的百姓们驻足观看,赞叹着。
  “过两日就是正旦朝会了,到时候可就热闹了。”
  “是哩,咱们大唐也算是万国来朝了!”
  吕明望着这一切,挺起胸膛,也与之荣焉。
  大唐真是威风!
  这两日,也不知还有多少使臣朝贺……
第六百七十二章
大朝会
  神武四年的正旦日朝会,想必是极为热闹的。
  李嘉对此毫不怀疑。
  神武三年,他一举灭了闽南、蜀国、江南,囊括土地数千里,百姓数以百万计,整个南国,除了吴越国以外,已经完全在他的手里。
  北宋的数万精锐步骑禁军,在蜀中被俘虏,打破了中原禁军难以战胜的气势。
  官僚数目,超过万人。
  军队,约三十万众。
  人口超过三十万的城市,两座,成都,金陵。
  若是按照秋税的标准,神武四年的收入,粮食将超过一千三百万石,钱超过两千万贯。
  李嘉这几年,只需要做两件事:强军,编户。
  三十万大军,在数目上可能超过了中原禁军,但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所以需要大规模的训练,从阵型,铠甲,兵器,以及士气上下功夫。
  在封建时代有一个至理名言,只要有钱就能堆出强军,而没钱这是万万不能的。
  比如,满万则无敌的女真人,一开始的确是士气原因,所以屡克强敌,但之后却是数层铠甲,以及火炮的加持,才夺下偌大的天下。
  这些,却是由钱堆起来的,依靠的八大皇商。
  至于编户,亦或者说是度田,则更加简单,哪个朝代一开始都在做,北边的赵匡胤也不例外,他也在缓缓实行,就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
  李嘉则不是为了财政,而是建立起对乡村的统治,以及对全国资源的合理利用,财政只是顺便的。
  所以,哪怕人口再多,实力再强,若是不能利用起来,也只是废物。
  明末时期的江南地区,就是如此,游离在帝国之外。
  “安远府拿下来了?”李嘉晒着太阳,看着叽叽喳喳的鸟儿,问道。
  “拿下来了!”李安国轻声说道:“原本是打个措手不及,但渤海人却还有点本事,僵持不下,李致远则身先士卒,夺下城门,才堪堪拿下!”
  “渤海人也不是浪得虚名的!”李嘉摇摇头,歪头说道:
  “能从契丹人眼皮子下复国,而且还坚挺了几十年不倒,好歹是几百万人口的大国,不可小觑!”
  “渤海国一直提防契丹人,精兵强将都在西边防备着呢,所以才让你们轻易的拿下了安远城,所以你们不能懈怠,要好好练兵,来年可是有一场硬仗!”
  “要不要与契丹人联系一下?”李安国被皇帝说的有点心虚,他感觉还是小觑了渤海国,感觉与契丹人联盟,合分渤海国,胜算很大。
  单单凭借着少府寺,很困难。
  “不可!”李嘉皱起眉头,连忙说道:“与契丹人合谋,无异于与虎谋皮,这是个愚蠢的主意!”
  “渤海国那么大块肥肉,距离我们远,距离契丹人近,他们获利自然大于我们,契丹人本就难制,若是让其壮大,非汉人之福!”
  “将这几个府拿下,就不要再轻举妄动,改换策略,与其和睦相处,只求通商,朝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8/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