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5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2/1016

  内属国,基本上半自主的势力,需要朝廷认可,才能坐稳王位,到了唐玄宗时期,各国每年朝贡的人数,超过了四千人。
  鸿胪寺因此焦头烂额。
  外藩,就比如刚征服的高丽,基本上只要其献方物,然后等价赐还,只求两国相安无事,平等的很。
  至于李嘉这边要求五万贯钱、五万石粮,着实有损天朝上国的脸面,几位宰相们表面不说,但心里却是嘀咕着。
  今上的确是贪利之人啊!
  “内属国,已经算是不错了,质子等措施很好,只是对于外属国,则不行,流于表面。”
  李嘉轻声呢喃着,脑海里又想起了明清时期的朝贡体系,明太祖将藩属国纳入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一元体系,尤其是其册封之权,无中国册封,国王几乎坐稳不了王位。
  而唐朝时,有无册封,作用微乎其微。
  然后,朝贡体系开始扩张,此同时,日本对琉球、朝鲜;朝鲜对女真,越南对占婆、南掌等国,也都提出了朝贡的要求,形成了数个次级的朝贡中心。
  这就相当于,若是明朝有意,其实他的影响力基本上能覆盖大半个亚洲了。
  明清时期的朝贡,规定了藩属国朝觐,上贡等义务,中国也有保护藩属国的义务,这是相互的。
  如明朝的出兵朝鲜,清朝因越南的中法之战,朝鲜的中日之战,都是朝贡体系最后的余波。
  “外属国的管辖,还是粗糙了些!”
  李嘉心中有了底,沉声说道。
  “臣等粗鄙,还望陛下示下!”
  几位宰相们恭声说道。
  政事堂对于藩属国一类的虽然有追求,但还是及不上皇帝。
  毕竟天可汗的称呼,极大的满足了皇帝虚荣心,每个皇帝都有天可汗的梦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内外交困之下,其更是成为了皇帝们的心病。
  对于这些,宰相们倒是毫不在意,任由皇帝处置,反正影响不到国内,对他们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在宰相们的纵容下,李嘉心中欢喜至极,他用雀跃的话语,来表达他这个穿越者的虚荣心:
  “大唐乃天下之中,某乃大唐之主,自然也是天下的主人。”
  “在我看来,天下各国,礼仪开化,恭敬从命者,各有不同,应当划分各等,以鉴其国,纳贡赏赐,自然也有所不同。”
  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天下。各国虽然都朝贡于我,但他们的风土人情,人口规模以及顺从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划分等级,从而制定应有的权力和义务。
  “所以,属国有二等,一等为郡王,如高丽、吴越等,其民过百万,地方千里,带甲之兵过万,理所应当为郡王,每年必须朝贡,数目自有定数!”
  李嘉轻声说着,随即又说,自今日起,大理国,真腊国,也必须纳贡点东西,不要那些狮子老虎一类的方物,而是要真金白银,如粮食,铜、金银、布匹等四样东西,谁都不能例外。
  当然,他们必须派遣世子来到长沙,进入国子监进行学习,直到其成年后才放归。
  而是,还需要配合大唐作战,若是需要时,必须派遣大军进行配合。
  纳贡、质子、协军,这三个就是一等藩属国的义务。
  至于大唐的义务,则是保障其不被他国侵略,颠覆政权,保证其国的安全。
  最为关键是,若是没有大唐的册封,其国主不为正统,不再保护其安危,甚至还会去征伐。
  而等藩属国,则称作小王,比肩国公,像一些小国,芝麻大小的地方,大唐也不屑于要求太多,只要其接受册封,每年来朝贡,再赐予其等价的东西就行了。
  这就相当于前唐时的外属国态度了。
  “凡藩属国民,皆可以来大唐经商,读书,为兵,乃至于,可以参与科举考试!”
  李嘉一口气说完,心情颇为激动。
  这是他根据唐朝和明清时期的朝贡体系,进行重新编辑的,可以说,对于藩属国的管辖权力大大增加。
  若是按照西方的标准,这都可以算作是一国了。
  说完,他看着几位宰相,等着被赞叹夸奖。
  “陛下所言,实在太妙!”赵诚立马读懂皇帝的心思,夸赞道:“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朝贡体系,天下各国,宛若一体,与大禹时划分九州,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七百六十四章
反应
  对于这项有利于朝廷的制度,政事堂自然不会反对,只是对于纳贡,则有些腹议。
  不外乎大唐上国,物华天宝,乃天下最厉害,最文明的国度,应有尽有,对于藩属国,则尽量的宽宏大量,显示咱们大唐的广阔心胸。
  不要汲汲于财货,要以善待人。
  说白了,李嘉这种剥削藩属国的行为,不符合圣君的传统,有损其威严。
  再加上文人自尊自大,藐视天下的心态,认为其他国家鸟不拉屎,穷的都没鞋穿,你还剥削人家,有没有同情心?
  这种思维是很正常的。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本土对外需求很小,除了黄金白银外,也只有香料能占据一席之地了。
  但,出口却是极多的,丝绸,瓷器,书籍,占据了大头,这是拳头产品,几乎每个国家都需要。
  如今,茶叶,铁器,铠甲,玉器,漆器等,也开始产出,广受欢迎。
  由于西域的断绝,吐蕃的分裂,以至于让颇有中独孤求败的感觉,看待其他国家,就像是现代人看非洲一样,满满的可怜。
  人家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了,皇帝你还好意思要求人家纳贡?
  对此,李嘉毫不理会,装作看不见,直接要求政事堂施行,而且,还要编入大唐会典,成为一项切实的制度。
  这可都是钱啊!
  吴越国每年上贡翻倍,二十万贯钱,六十万匹绢,价值一百多万贯,可以说,很好的补充了大唐的国力。
  就算是高丽,也有五万贯,外加五万石粮食,也不是个小数目,刚好囤积起来,作为北上的军粮。
  若是大理国,渤海国,乃至于真腊国,也多多少少出点,来个几万贯,加在一起,也不是个小数目。
  每年来一趟,光靠吸血,就能让大唐财政宽裕许多。
  甚至,李嘉都有些舍不得打吴越了,产出实在是太令人高兴了。
  只是,一想到打下吴越国,赋税甚至比这还要多几倍,那就更令人兴奋了。
  “大理国、渤海国,真腊国,其纳贡多少,政事堂可以参考一下高丽国,比如大理,其地多铜山,可以让其纳铜,以此类推,必要其纳贡入朝,方肯罢休!”
  李嘉懒得去对这几个小国进行规划,直接交给政事堂去办,因地制宜的纳贡,多人性化,不能太死板了。
  “喏——”宰相们脸色不太好,君子谈利,总有些奇怪,但乱世多年,早已经习惯了国主谈钱的传统。
  比如孙光宪,他就不以为然。
  南平国国小民寡,可怜的很,甚至经常劫掠贡品来缓解财政问题,以至于高氏有高癞子的外号。
  一个铜钱都得紧着花。
  如今的大唐,虽然地域广阔,但年入上千万贯,可以说令人羡慕嫉妒了。
  “陛下,这些纳贡,不知是纳入户部,还是内库?”
  孙钊虎视眈眈,这么一大笔钱,对于朝廷来说真是大补啊!
  “朝廷如今也不缺乏钱粮,至于这般吗?”
  李嘉无奈地笑了,看着几位宰相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他不由得退了一步,这恐怕就是政事堂答应剥削属国的条件吧!
  果然,只要钱财到位,一切都好谈。
  “一半一半吧!”李嘉摇摇头,感慨道:“如今少府寺和内侍省人员越来越多,开销也大,不能全部给你们,我就只有一半吧,具体的你们就去少府寺去商量吧!”
  “陛下圣明!”
  见到皇帝这般吝啬的模样,宰相们的心情,突兀地就大好起来,虎口拔牙,着实难得。
  这般一来,户部每年又多了百万贯的进项,可谓是意外之财,令人欢喜。
  至于对于皇帝的哭穷,他们心中腹议不止,少府寺一年的进项,听闻可比拟了户部了,尤其是市舶司,一年百万贯的进项,户部眼馋了许久,但就是不敢言语一句,怕皇帝算账。
  “对了,这般朝贡体系建立后,关系越发的紧密了,朝廷对于各国,也要更加密切的了解,也可以说是监控!”
  谈完钱,氛围立马就松垮下来,不复原来的紧张,李嘉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言道:
  “各国国都中,则须设立使馆,派遣使臣常年驻扎,勘察其国事而报之,也可传达大唐的旨意,也算是为朝廷多个了解的眼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2/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