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5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7/1016

  他小心点问询缘由,惹得商队某个老人仰头一笑,其骄傲地抬起胸脯,言语道:
  “往日这般山头、道路,尽是匪徒,无论各国皆是这样,但自从圣人废黜团练兵,广设巡检兵后,花费大力气清缴,自然就没了匪患!”
  “你想,团练兵平日里还得种田,哪里多大气力打仗,而巡检营虽然只有数百人,但好歹巡检得力,对于土匪来,自然简单至极!”
  得到答案,赵傅心中越发的沉重。
  这般来算,除了禁军、镇军,唐国在紧急时,还能抽调这些脱产的巡检兵,所以其兵力,绝不止纸面上这般,恐怕真实数目不亚于朝廷。
  “若是召集,瞬间就数万大军,比临时着急的民夫强太多,这就是藏兵于民啊!”
  感慨良久,赵傅发觉自己越走,越感觉到唐国的无限潜力,要知道这才四年功夫啊,唐宋两国几乎是同一年建立,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行至长沙府不久,他就碰到了一件事,更是令他印象深刻。
  某个名声不大的举人婚宴,州、县都派人前来参与,县令甚至亲自前往,送上厚礼,乡亲百姓更是羡慕不已,交口称赞,大摆筵席,连绵数十桌。
  对于举人,他还不甚了解,待问清后,他才晓得举人竟然是读书人的功名,可以入官场了,乡里极为尊崇。
  这时,他比之前的那些时候还要诧异,震惊,乃至于惶恐。
  他是读书人,自然晓得秀才、举人对于读书人的诱惑,在不考进士的情况下,就能获得崇高的地位,甚至是官身,怎能不让读书人疯狂?
  而自古以来,治国只能依靠读书人,只要掌控了读书人,朝廷就能最大的统合整个国家的力量,战争的潜力自然是无穷的,而且,比大宋强许多。
  原本豪强占据乡里,配合朝廷统治百姓,而如今秀才举人大肆发展,挤占了豪强的位置,成为朝廷的重要帮手。
  而秀才、举人之上,又有教谕之职进行管教,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秀才举人因功名而大起,虽然因此掌控乡里,但教谕却可罢免其功名,瞬间打落入泥潭中。
  “读书人一心向之唐国,这才是千古不坏之根基啊!”
  赵傅脸色涨红,又煞白,功名的利害关系,让他恐惧,甚至他都对这功名因动,想放弃幕职,考取功名。
  所以,哪怕朝廷南下,占据这些城镇,但其某种意义来说,依旧属于唐国。
  此功名之法,与科举之法,简直更进了一筹,对于天下读书人的诱惑极大,其若是施行于中原,苦于藩镇军乱的百姓们,肯定趋之若鹜。
  朝廷的统治根基,瞬间就会崩溃。
  “不会,怎么会呢?大宋怎么可能被击败,禁军打遍天下,不可能会输的!”
  赵傅摇摇头,将恐惧埋在心里,距离长沙城不远了。
第八百零一章
洛语
  且不提赵傅赶到长沙后辛苦找寻门路的境地,就对于皇帝而言,日常也是极为辛劳的。
  一百多个州了,六百县,上千万人口,鸡毛蒜皮的小事,基本上由政事堂处理,其余的大事,则呈交给皇帝。
  与明清不同,唐宋时,政事堂的宰相,基本上属于副君的位置,若是勤政的君王,日常的奏本自然常常查看,若是偷懒的,政事堂就会自行处理,帮助皇帝减轻负担。
  但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大权旁落,乃至于产生权相,如天宝年间的李林甫、杨国忠等,因为宰相们不仅有建议权,还有决定权,执行权。
  明清的内阁、军机处,只是建议权罢了,但权势依旧极盛,从这就可以想象唐宋时宰相的威势了。
  李嘉是个勤政的皇帝,潜规则上,五品以上皇帝决断,五品以下政事堂自决,但李嘉却声明,五品以下的大事,如州县主官,也须有他审核。
  如此一来,相权势必被压缩,而他的业务更是极多了,子乎者也,看着让人头疼。
  这般,他不得不与朱元璋一般,找寻几个翰林学士,帮他朗读奏本,省却一番精力。
  别说,用耳朵听与眼睛看,省力不少,每日的奏本,处理的是极快的。
  而且,有的小事,琢磨不透,他就出题考究翰林们,筛选人才,算是增加夹带里的人了。
  这也难怪皇帝任人唯亲,纸上得来的,哪有日常见面来的印象深,平常的用人,要么是亲戚,要么是宰相们的举荐,如今他又有了新的途径得到人才,让皇帝颇为欣喜。
  对于宰相们不满意的处理,他直接打回让其重做。
  实在重大的,就召集宰相们商议。
  “近些时日,临近年关,举子们又聚集京城,让长沙府好好处理提防,勿要发生火灾!”
  听完一本奏本,李嘉睁开眼睛,直接吩咐道。
  长沙城与所有的城池一样,都是由木制建筑组成,一旦起火,就连绵不断,难以扑灭,长沙还算好,开封可以说多灾多难,火灾迅猛至极,每一次就得死伤数千人。
  所以一到秋后,就得防火了,这也算是古代的大城市病。
  “喏!”一旁暂歇的翰林,连忙写上条子,交于宦官,让其呈交给政事堂。
  若是不出意外,即日就可发送长沙府衙。
  圣旨上若是政事堂的副署,也就是带上中书门下的字样,那就属于中旨,按照常理来说,不符合流程,政事堂只能硬着头皮认下,但绝不会补一份。
  如果皇帝权威大,那么中旨的效力不亚于圣旨。
  李嘉自然不会破坏这样的规矩,政事堂的宰相可不是秘书,而是助手,没了信任,朝廷处理可就麻烦了。
  政治毕竟不是儿戏。
  继续了一阵子,李嘉摆摆手,读书的翰林又换了一人。
  毕竟这算是一种恩赐了,岂能让人独占?
  接下来读书的翰林,是个生面孔,模样倒是周正俊秀,三十来岁,蓄起了胡子,符合此时的审美标准。
  李嘉就瞥了一眼,又闭上眼睛。
  “臣,潮州张介山,为陛下研读!”
  张翰林心情激动,拿起了堆成一座小山的奏本,如同其他的同僚一般,打开朗读起来。
  别说,声音清脆响亮,只是听了一段,李嘉彻底凌乱了,他完全听不清楚这家伙读的是什么。
  可明明刚才介绍自己的时候清晰明朗,但一读奏本,就完全成了鸭语,李嘉实在听不懂了。
  “停下,尔是潮州人?”李嘉坐起,诧异地问道。
  “臣是潮州人!”张介山脸色煞白,以为自己得罪了皇帝,颤抖地言语道。
  “岭南各地,近百年来,都是从中原迁移来的,语言倒是相近,某虽然是邕州人,但还是能听得清楚的!”
  李嘉摇摇头,看其颤抖的肩膀,继续说道:
  “只是,尔所说的潮州之言语,某实在听不懂,既非岭南语,更非洛语,听着我的耳朵里,就仿佛天语一般,实在不清楚!”
  “尔可会洛语!”
  所谓的洛语,其实就是洛阳话,朝廷的官话,西周的官话雅言,就是西周贵族们必须学会的,不够贵族间不会沟通,谈何觐见周王,孔夫子也因雅言,所以周游列国。
  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唐朝,洛阳话一直是官方语言,也是当官必备的,不学无以交流。
  宋朝的国都虽然在开封,但其实所说的话大半还是洛阳话,再杂加点开封府俚语。
  明朝的官话是金陵方言,哪怕迁都北京也是一样,因为北京城的百姓,也是从南京旁边迁移过去的。
  清朝的北京话则融合了满语,彻底就变了样。
  也就是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洛阳话,实际上担任了一千多年的官方语言。
  张翰林心情激动,拿起了堆成一座小山的奏本,如同其他的同僚一般,打开朗读起来。
  别说,声音清脆响亮,只是听了一段,李嘉彻底凌乱了,他完全听不清楚这家伙读的是什么。
  可明明刚才介绍自己的时候清晰明朗,但一读奏本,就完全成了鸭语,李嘉实在听不懂了。
  “停下,尔是潮州人?”李嘉坐起,诧异地问道。
  “臣是潮州人!”张介山脸色煞白,以为自己得罪了皇帝,颤抖地言语道。
  “岭南各地,近百年来,都是从中原迁移来的,语言倒是相近,某虽然是邕州人,但还是能听得清楚的!”
  李嘉摇摇头,看其颤抖的肩膀,继续说道:
  “只是,尔所说的潮州之言语,某实在听不懂,既非岭南语,更非洛语,听着我的耳朵里,就仿佛天语一般,实在不清楚!”
  “尔可会洛语!”
  所谓的洛语,其实就是洛阳话,朝廷的官话,西周的官话雅言,就是西周贵族们必须学会的,不够贵族间不会沟通,谈何觐见周王,孔夫子也因雅言,所以周游列国。
  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唐朝,洛阳话一直是官方语言,也是当官必备的,不学无以交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7/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