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6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4/1016

  于是,他从巴东到西川,这一路来,他不停地收集骡马?
矮马?
甚至组织各州县进行民夫的召集,就是为了提前运输粮食。
  他倒是不虞泄露战机。
  且不说这时的消息传播速度?
再加上蜀地的地形?
平白增添了困难,最后兴元府进行管控?
不得经商,也不得出游?
封锁了消息?
哪里能传出去。
  紧急慢赶,待他收集了两万匹矮马及骡子时,时间已经到了十二月末,即将过年。
  一到过年?
整个皇宫都陷入到喜庆之中?
普通的宫女宦官们哪里知晓什么军国大势,唯皇帝娘娘心思而动。
  所以,李嘉刚起个早,贺朝之后,又去晨昏定省?
去太妃那里问候一番。
  正旦日的大朝会,让李嘉疲惫不堪?
哪怕他令人删减了许多,但仍旧苦不堪言。
  瞧着礼部官员乐此不彼地调派着?
李嘉甚至怀疑这些人是故意折磨自己。
  到了太妃殿中,他才缓了口气?
见到卫王李宾?
兄友弟恭了一番?
这才退去。
  到了这时,天又将黑。
  他又不得停歇,又与宣王一家,进行一番家宴后,整个人都快散架了。
  一年中,这样累人的日子有三场,千秋节,冬至,正旦,繁重的礼节,让皇帝和大臣们苦不堪言。
  皇帝的身体不好,除了女人朝政吃药外,在李嘉看来,繁杂的礼仪也占据了很大的部分。
  这不,大年初一,李嘉就得知噩耗。
  好几个年近六十的官吏,熬不过年夜,就去世了。
  可能是冬日寒风,也可能是政务,但更大的可能在于正旦的礼仪。
  神武七年(966年)的到来,距离预定四月初一出兵,已经不远。
  受迫于这种紧张的气氛,他也不得闲告别女人温暖舒适的胸怀,他来到了长沙城外,一座工场,粮食加工场。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句话就是说粮草在军队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军队,很多士兵吃的东西都是罐头和压缩饼干。罐头花样丰富,有各式各样的肉罐头和水果罐头,能为士兵提供营养,压缩饼干能为士兵提供最基础的体力。
  而此时所谓的粮草,这个“粮草”就包括人吃的“粮”与牲口(马骡)所吃的“草”。
  古代的军粮主要是水稻、糜子、大豆、小麦等谷物,行军打仗,讲究就是能够填报肚子。
  到了极限时,都被逼迫吃人肉,如食人魔王黄巢,以及屠徐州的曹操。
  所以,若是北伐,军粮就成为重中之重。
  唐宋之际,最常用的军粮就是小米,因为其保存时间长,所以一向是军粮的主要内容,但如今占据南方的唐国不一样。
  盛产水稻的南方,哪里有那么多小米来勾引大军?况且其产量还那么低。
  所以,到了此时,作为大穿越者,李嘉有了上千年的智慧,超乎寻常地想到了妙招。
  其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大饼。
  与其他两路不同,对于兴元府这一路来说,粮食的问题,才是决胜的关键。
  张维卿毫不怀疑,己方军队对于关中藩镇的碾压,就是秋风扫落叶。
  装备上,铁器应用广大,甚至还有制式的铁板甲,虽然粗糙,不耐用,但除去这些劣势,只是比皮甲强,光溜溜的强吧。
  集结在兴元府的唐军,据他所知,经过一两年的准备,其着甲率,已经超过了五成。
  不是他小看关中兵,就凭借着那残破的州县,能搜刮多少钱粮,准备多少铠甲?
  着甲超过三成算他输,哪怕加上皮甲。
  至于战力,关中兵更是比不上日日操练的唐军,隔三岔五的吃肉,米饭管饱,甚至还有大豆油吃食,吃饱穿暖,精气神大为不同。
  哪怕一向孱弱的蜀兵,经过这番堪称严苛的训练,也有了一股精兵的气魄。
  至于关中的藩镇兵,不提也罢,能赶得上东京禁军的一半,已经是烧高香了。
  与其他两路不同,对于兴元府这一路来说,粮食的问题,才是决胜的关键。
  张维卿毫不怀疑,己方军队对于关中藩镇的碾压,就是秋风扫落叶。
  装备上,铁器应用广大,甚至还有制式的铁板甲,虽然粗糙,不耐用,但除去这些劣势,只是比皮甲强,光溜溜的强吧。
  集结在兴元府的唐军,据他所知,经过一两年的准备,其着甲率,已经超过了五成。
  不是他小看关中兵,就凭借着那残破的州县,能搜刮多少钱粮,准备多少铠甲?
  着甲超过三成算他输,哪怕加上皮甲。
  至于战力,关中兵更是比不上日日操练的唐军,隔三岔五得吃肉,米饭管饱,甚至还有大豆油吃食,吃饱穿暖,精气神大为不同。
  哪怕一向孱弱的蜀兵,经过这番堪称严苛的训练,也有了一股精兵的气魄。
  至于关中的藩镇兵,不提也罢,能赶得上东京禁军的一半,已经是烧高香了。
第八百九十九章
三赵
  唐国不停的准备军粮物资,虽然一向很隐匿,但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况且,密探也不只是唐国所有,宋国其实也不少。
  数月来,已然传到了宋国。
  秋收的喜悦还没延续两三个月,初春的小雪已然覆盖整个北国,赵匡胤显然是喜上加喜。
  冬雪覆盖地方,对于冬小麦来说,是最好的滋润,来年定然是一场大丰收。
  而这时,突然就传来南方军备的消息,赵匡胤陡然一惊,连忙召唤赵普、赵光义前来商议。
  “南国以卵击石,立国不足数年,年年征战,难道其想攻伐我国不成?”
  赵匡胤黑着脸,穿着裘袍,气恼道。
  什么时候,南征北战的大宋,竟然成了受气包了,谁都能过来招惹,若是契丹也就罢了,你小小的宋国,竟然也如此不知死活。
  “据探子来的消息,南国长沙的御营无所动作,但兴元府,以及江宁府一带,动作频频,极其活跃,物资转动,粮价虽然未变,但已经预备多时了。”
  赵普曾任赵匡胤军中的掌书记,对于军队事务熟悉,又当了近四年的枢密使,可以说是知兵了。
  他看着了一眼皇帝,又瞥了一眼赵光义,说道:“去年的沿江匪乱?
就是其北上的预备?
其并非是缺钱粮。”
  “据微臣所知,南国长沙府粮仓满当?
今年又新修了十座粮仓储存?
江宁府这几年来也一直丰收,两税征调便宜?
留存的粮食很是不少。”
  “所以,南国?
已然是要出兵了。”
  赵光义感受到赵普那挑衅的眼神?
心中不免气急,但瞥了一眼自己兄长沉默的目光,只能忍耐下来。
  赵匡胤听了半晌,沉默不语?
双手指着地图上的金陵位置?
说道:“毋庸置疑,若是南国用兵,必然有从江东而起,到时候长江无有水师,其必定毫无停滞?
扬州必然是第一险要。”
  两人投目而望,扬州那硕大的字?
就立在长江边上,与润州(镇江)而望?
几乎无险可守。
  “李处耘能守住吗?”赵光义心惊,脸色发白。
  “守不住也得守。”赵匡胤叹了口气?
说道:“扬州乃淮西重地?
昔日的淮南节度使就在这里?
淮南精髓,一旦有失,泰州、通州、天长军、高邮军,也将陷落。”
  “虽然微臣也信任李处耘,但扬州城太大,大而难守,没有足够的粮食,兵马,是守不住多久的。”
  赵普目光一凝,看向了一旁的滁州、濠州、寿州,说道:“扬州一失,淮南泰半陷落,唯有寿、泗、滁等淮河之地为最后屏障,其城坚而粮足,足以自守。”
  “这些城池,也必要拨钱粮修缮,调兵遣将。”
  “没错!”赵匡胤点点头,面色凝重,说道:“未虑胜先虑败,如果扬州不可守,那么长江沿岸也必然不可守,依托淮河也难空守,防守的地方太多,错漏也多。”
  “而这,庐州,古合肥,昔日东吴与曹魏攻守多年,位于淮江之中,又比邻巢湖,守住了这里,就能拦截唐军的粮道,迫使其不能往进。”
  “庐州地形平坦,反而有助于咱们骑兵作战,依托坚城防守,定然容易。”
  “合肥——”赵光义嘟囔了一句,目光为之一亮,以北往南还不觉得,但以南往北,尤其是唐国水师厉害,巢湖必定是其粮道所在,合肥不失,就相当于堵住了其粮道。
  想到这,他不得不佩服自己兄长那般的军事实力。
  “微臣定然会派下钱粮。”赵普点头道,与赵光义一样,他也对赵匡胤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
  “除了淮南,山南东道,乃是其进军中原的重中之中。”
  “没错!”赵匡胤点头道,看着襄州的位置,凝神说道:“江陵位居天下之中,其距离东京,有且只有一千余里,尤其是襄州一下,几乎是一路平坦,而且,长沙之兵,也定然从江陵而出。”
  “南国的御营,听说钱粮不缺,操练不断,就算不敌禁军,但已然是天下少有的精锐了,不得不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4/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