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8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5/1016

  女儿心细,虽然平时大大咧咧,此时却颇有些关切道:“你俩今日,怎么这般少声?”
  “无事哩!”
  李宾还有些岭南口音,他鼻音有些重:“只是有些事想不明白而已,过两日就好了。”
  “小小年纪,有什么事想不好?要不要姐姐帮你们?”
  李薇儿拍着胸脯,大声道:“姑姑帮你哟!”
  “姑姑还是多吃写团饼吧!”李复文颇有些扫兴道:“这事还得多想想,您就不要打扰我们了!”
  “哼!不识趣的家伙!”李薇儿颇有些气恼,但也是无可奈何,她此时心中,也着实有些苦闷。
  这几个月来,她的婚事已经有些眉目。
  不出意外,乃是鲁国公之子,潘文。
  比她大上两岁,斯斯文文的,跟她简直是相反的两人。
  但,虽然谈不上喜欢,但也不那么厌恶,秉性好,不装腔作势,也不欺压良善与那些衙内们大为不同。
  就是喜欢读书,舞刀弄枪颇为不惯,烦人啊!难道就这样过下去?
  在这种烦闷的思绪中,李薇儿伴随着众人,回到家寝宫。
  翌日,太妃侯氏将皇后周颖儿请到了宫殿,或者说,是周颖儿晨昏定省时,被太妃留下。
  “皇后,我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侯氏望着周颖儿贤惠的模样,不由得感叹了一句,握着其手,说道:“最近听李宾说,皇帝准备将他和黑牛,一起安排到吐蕃去,当什么藩王,独掌一国。”
  “这又叫什么事?好好的洛阳不待着,怎么去哪儿?”
  说着,侯氏就不由得带起了泪:“我就那么一个儿子,还没成婚,就去吐蕃,这岂不是有个三长两短吗?”
  “别的地,我也不挑什么,但吐蕃那,丑蕃们住的地界,吃生肉,喝生水,就不是个长寿的地界,我就不想他藩王世袭,就想着能够过的舒服一些……”
  直到这时,周颖儿才听明白,原来皇帝准备把他的养子,以及亲弟弟,一起派往吐蕃,分封蕃国,坐镇边疆。
  虽然待着些许贬斥的含义,但周颖儿却明白,这是皇帝早就打好的腹稿,是不容被质疑的。
  甚至,天还隐隐约约的听到消息,等到皇子们成年了,也要出镇地方,边疆,到时候竞争可就小太多了。
  心中欢喜,她脸上却做出一副无奈且宽慰的表情:“娘娘,这件事妾身只能尽力而为,这事情在圣人口中,已经念叨过好几回了,很难进行改变。”
  “不过,就算二哥儿,文哥儿去西蕃,也得过两年,成了婚再去,定然不会是如今的。”
  周颖儿忙不迭地言语道:“况且,西蕃也并没有咱们想象中的那么荒芜,前两百年,吐蕃可是数十万兵马争夺河西呢,虽然穷了些,但水土最养人的紧!”
  “吐蕃勇士偌大的名声,定然是个好地方。”
  “况且,待在洛阳的话,一辈子也是个闲散亲王,去了西蕃,称孤道寡,快活的很,再不济,黑牛也在一旁,叔侄两个还有个伴呢!”
  皇后周颖儿的一般劝慰,终于让其松了口气,只是太妃的愁绪消减了许多但依旧浓厚。
  转眼间回到家立政殿,这时,通禀说是丽妃侯氏来了。
  周颖儿心头一哂:“虽然关系有些远了,但终究是亲生儿子,还是得问候关怀的。”
  “让她进来吧!”
  随即,侯丽娘扭着腰肢,负重而来,声音轻柔的很,显然是有求于人。
  到了这个时候,周颖儿也没有什么隐瞒的,直接把侯太妃的那套话,照搬过来,甚至,夸张道:
  “黑牛的体格,在西蕃最适合不过,脾气就有点倔犟,待在洛阳的话,惹出不少的祸,还不如到西蕃,当了一国之主,驾驭数十万百姓,反而更快活。”
  “至于安危什么的,上面就是陇右府,郭守文将军在呢,况且,卫王就在一旁,叔侄二人相互依靠,哪有跨不过去的槛。”
  见到侯丽娘仍旧有些不放弃,周颖儿就没有太妃那里的好脾气,直接说道:“若是这般,你可去陛下那求求,到时候或许会有所改变,我这,是无法决定的。”
  侯丽娘颇有些不甘的离去。
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分封
  不知何时,京城中流传起了分封建国的流言。
  传闻,皇帝准备分封一块地方,给予自己的弟弟卫王李宾,让其世袭罔替,分蕃就国,成就一番兄友弟恭。
  这话一出,众人皆不信。
  从南北朝开始,实封早就被抛弃了,基本上都是虚封,即使到了前唐,大名鼎鼎的秦王,也只有开府的权力,并没有蕃国。
  不过提到秦王李世民,话题就又偏转了,如果那时真的有蕃国,其还真不定能坐稳皇位。
  话题越来越偏,甚至脱离到玄武门之变上去了。
  也自前唐起,社会开放,只要不是编排当今,其余的倒是并无大碍。
  有的人,于是就念叨起来:“高祖的玄武门,武后的神龙之变,玄宗皇帝的唐隆等等——”
  “这加在一起,怕是十几次咯!”
  基本上,除了唐高宗,唐德宗,唐顺宗,唐昭宗外,就没有一个正常继位的,不来一场政变,根本就不算正宗。
  这些宫廷政变,反而极大的消耗了大唐的国力,内耗不止,这也是为何中唐后,一直无法消灭藩镇的原因之一。
  甚至,到了后期,中枢的宰相们为了斗宦官,甚至拉拢地方藩镇,而宦官们也不甘示弱,也争相拉拢。
  于是,诡异的事情来说,不再有人想要消灭藩镇,反而要千方百计的维持。
  这也是为何,黄巢之乱前,唐朝还依旧能够维持体面的原因,因为藩镇们也需要朝廷来维持秩序。
  人们都是天然的渴望秩序,而不是混乱。
  幸好,这时候,邸报及时刊登了一份文章:论分封的损益——
  这篇文章,先是讨论了从西周,西汉,以及西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国情况。
  然后,拿西汉的铲除吕氏的藩王,与东汉末年的刘备来举例,讨论了分封的好处。
  再又拿出西晋,以及刘宋时期的藩王之患,讨论其坏处。
  虽然说这篇文章不偏不倚,但却暗示着,分封还是好大于坏,益大于损的。
  而舆论,也因此而沸腾。
  国子监生们,这为此愤慨起来,或者三五成群的讨论,或者聚众饮酒,大肆咆哮,引得洛阳的百姓纷纷看热闹。
  这些读书人的讨论,只是在平民之中掀起波澜,而在官场上,却毫无涟漪。
  甚至,许多高官,明示自己子弟,不要讨论这些话题。
  不过相较于朝堂,翰林院总归是一处边缘,却有重要的场地。
  进入翰林院的,每一届中,只有十余人,三鼎甲必然加入,其余的人都需要通考,难度不亚于进士科考试。
  待上半年,修心养性,然后等候安排,好的去政事堂,当堂后官,差点的,就去六部,学习一番。
  其他的进士两年观政,就可外放,但是翰林院的进士们,却要三年。
  而一旦外放,就是正七品县令,一地主官,可谓是极大的跨越。
  张齐贤从家中赶来,望着安静且阴凉的翰林院,不由得笑了起来:“终于又回来了。”
  因为母亲去世,他休了半年假,别的人都已经外放,只有他还在,观政才堪堪结束。
  有人劝他,应该早早的谋求外放,但他拒绝了依旧走完了三年流程。
  无他,别看只是半年的缺,但后来上位晋升,例如六部侍郎,以及后来的政事堂,这时候讲究资历,他就平白无故的矮上半截,丧失了机会。
  所以,宁愿等半年,慢一点,也不愿意丧失机会。
  一来到翰林院,神武十一年的新翰林们,依旧在修史养心,但却议论纷纷,对于朝廷分封之策,格外的关注。
  “老前辈——”
  察觉到了张齐贤的到来,众人对于这个翰林院的有名人物,颇为认识,忙不迭的拱手行礼。
  “有礼了!”
  张齐贤也回礼,然后笑道:“听到诸位在谈起藩王分封,某着实受益匪浅!”
  “哪里哪里,粗浅之言——”众人连忙摆手,不好意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5/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