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8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0/1016

  谷贱伤农。
  “奴婢打探了一番,街面传闻,是小麦产量高,让粮价低贱了许多。”
  “哦!”皇帝轻轻点头,但仍旧不太满意,他言语道:“话虽如此,但也不能轻信流言,这样,皇城司去仔细调查一番吧!”
  “诺——”刘文马不停蹄的离去。
  李嘉颇有感触地笑了笑,自己还真是个好皇帝啊!
  随即,不到半天时间,文人对于进士制度不满的原因,皇城司调查出来了。
  原因有两种。
  一个是六代时期的荫官阶级。
  这群人依靠父祖的余荫,从而成为了官员,属于朝堂的主流。
  而,伴随科举制的盛行,朝堂之上的进士们越来越多,录取的名额也多了起来。
  这样,他们抱团,必然会挤压荫官们的权力。
  进士们瞧不起荫官。
  偏偏的话,荫官还斗不过进士,因为宰相们,就是进士的靠山,如此涉及到了权力,自然埋怨很多。
  另外一个,则是那些无法适应科举制而失落的读书人,由于无法通过科举来获得权力,自然愤愤不平。
  比如,有的人擅长律法,而不会诗词,策论,那么自然连秀才都难考。
  还有的会算术,或者其他的偏科人物,自然而然,他们也无法适应科举制。
  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即使是最低一级的秀才试,也需要考明经,算数,诗词等,而且还要过三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压力自然可想而知。
  这对于偏科人士,自然是极为不好。
  “科举这张网,还是有所偏漏啊!”
  李嘉摇摇头,像前唐时期,那科举几十科,乱七八糟的一起考,着实有些过分。
  但,这也确实能够网罗一些偏才,毕竟人无完人嘛。
  不过,列出明经,明算,明法,这三科为杂科,作为进士科的补充,也确实不错。
  自己当时一次性把这三科全部并入进士科,也着实有些孟浪了。
  “罢了罢了!”
  李嘉想了想,还是要给那些偏科的人一次当官的机会的。
  “那么,从下科起,进士科由六十人,扩充到一百二十人,再以明法,明经,明算,每科十人,总共一百五十人,列为科举正途,为官正流,也着实不错。”
  十人,是李嘉最后的容量了,偏科的人,也不能要太多不是,有个机会算不错了。
  其实科举的扩容,早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之前孙钊提出,否决,就是为了不让他获得威望。偏偏的话,荫官还斗不过进士,因为宰相们,就是进士的靠山,如此涉及到了权力,自然埋怨很多。
  另外一个,则是那些无法适应科举制而失落的读书人,由于无法通过科举来获得权力,自然愤愤不平。
  比如,有的人擅长律法,而不会诗词,策论,那么自然连秀才都难考。
  还有的会算术,或者其他的偏科人物,自然而然,他们也无法适应科举制。
  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即使是最低一级的秀才试,也需要考明经,算数,诗词等,而且还要过三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压力自然可想而知。
  这对于偏科人士,自然是极为不好。
  “科举这张网,还是有所偏漏啊!”
  李嘉摇摇头,像前唐时期,那科举几十科,乱七八糟的一起考,着实有些过分。
  但,这也确实能够网罗一些偏才,毕竟人无完人嘛。
  不过,列出明经,明算,明法,这三科为杂科,作为进士科的补充,也确实不错。
  自己当时一次性把这三科全部并入进士科,也着实有些孟浪了。
  “罢了罢了!”
  李嘉想了想,还是要给那些偏科的人一次当官的机会的。
  “那么,从下科起,进士科由六十人,扩充到一百二十人,再以明法,明经,明算,每科十人,总共一百五十人,列为科举正途,为官正流,也着实不错。”
  十人,是李嘉最后的容量了,偏科的人,也不能要太多不是,有个机会算不错了。
  其实科举的扩容,早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之前孙钊提出,否决,就是为了
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事件
  十一月初,洛阳已经进入了初冬,整个京城一片银装素裹,但却改不了往日的热闹。
  终究,来自全国各地的养料,才刚刚入库。
  在前世,李嘉最讨厌的,就是集全省养一城,全国养一都的这种模式,对于明清那种大运河抽血模式,分外的不满。
  但,来到如今这个时代才深切地了解到,养活一个都城是多么不容易,不抽全国血,就得饿死。
  而同样,抽全国血,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地方的财政能力过强,很容易脱离掌控。
  政治上与经济的需求,让抽血模式难以中断。
  这也是为何,一旦国都崩溃,天下就四分五裂了。
  而这天,皇帝品味着来自于淮江府的茶叶,一边抱着软乎乎的周英儿,畅快地聊着天。
  虽然已经过了萝莉时期了,但少女的娇憨未有减少,李嘉反而品尝到了另一种美妙。
  “陛下——”这时,有宦官打扰了逐渐升温的气氛。
  “怎么?”皇帝压抑住怒意。
  “洛阳知府急报,今日清晨,一位举人冻死与屋中……”
  “什么?”李嘉诧异。
  这完全出乎了他的所料。
  举人功名,可以担任官吏的存在,怎么可能会被冻死?
  哪个当官的能被饿死?即使清如海瑞,也能偶尔买几斤肉,纳个妾?
  “去发文与洛阳府,让他们仔细地查——”
  皇帝厉声道。
  洛阳府尹李怀恩也急了,顾不得寒冷,就亲自去调查,忙活两日,才上报——贫病交加而死。
  说白了,就是这位举子今年落榜,心里委屈,就留在京城准备过两年再考。
  结果,盘缠不够,又得了病,只能一命呜呼了。
  年仅三十五六。
  看到这,李嘉也不由得感叹人之脆弱,魏仁浦六十一,而这位举子三十六,相比之,已经算是高寿了。
  不过,皇帝摆摆手过去,但这件事在洛阳却掀起了波澜。
  落榜举子洛阳有很多,他们感同身受,呼吁给这位举子凑钱回家安葬。
  甚至,朝堂上的高官以及中下层官吏,也忍不住捐款资助。
  一时间,气氛格外的热烈。
  这时,突然有人呼吁,各府应该建立自己的会馆,如同商贾一般,让本府的读书人考进士时有所住处,而且还能给落榜生提供暂住。
  勾连乡情,保护举子,资助读书人,可谓是一举多得,对于名声的获取极为有利。
  这般举措,甚至惊扰到了洛阳府尹李怀恩,他立马在城南的偏僻处,划出大量的空地,免费允许建造会馆。
  他还带头,以自己湖北府的户籍,捐赠了一百贯,来兴建会馆。
  这样一搞,高官们坐不住了。
  孙钊是岭南人,他捐赠两百贯与岭东府,邓斌则一百五十贯……
  即使是武勋们,也毫不示弱,如李威,就捐赠了两百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0/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