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8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1/1016

  一时间,整个冬日的洛阳,热火朝天,兴建会馆的热情大爆发,不只是官吏,就连商贾,旅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出人出力。
  最先修好的岭南馆,承天府广州,岭东府,岭西府,以及安南府,所以规模最大,也是财力最雄厚的。
  毕竟是高官贵族,大都出自岭南。
  如西凉府,陇右府,陕西府,长安府,同属于西北,又都比较贫穷,所以共建了西北会馆。
  而富庶的江西,江宁,则自建会馆,财大气粗。
  由此,截止到了神武十二年的夏天,耗时半年,洛阳立起来了十座会馆。
  无论是土木材料,还是工匠吃食,洛阳城商贾们吃了一波红利,如果后面大量的士子入住,那带动经济的能力,就非常强了。
  说句实在话,在古代,一百个普通人死了,都不及一个读书人死去来的影响大。
  无他,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最起码也是个中等之家,寒门出身,他们的家庭本来就影响大,自然而然,让读书人的身价倍增。
  像隋唐时期的科举,培养一名读书人,名师费就算了,哪怕最起码的书本费,每年就得耗费数十贯。
  而且,这东西,就跟中彩票一样,全国成千上万人,也仅仅每次只有数十人中榜,许多人属于通赔,盈利的算是少数人。
  所以,唐朝的孟郊,四十六岁中进士,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也是如此,唐宋时期的读书人虽然多,但依旧显得稀少,识字率普及最高的,还是明朝。
  而,原因为何?
  遍布全国的私塾?还是官办的社学?
  洪武二年,朱元璋要求全国建立官办学校,中央是国子监,府为府学,州为州学,县为县学,一次性遍布全国的官学超过了两千所,每年在读的读书人,规模达到了三万六千人。
  但这,也只是推进罢了。
  真正的催化剂,其实是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科考制度的产生。
  何来?
  这让读书盈利率,极大的提升。
  如果说,以前是万分之一,秀才试的产生,那就是百分之一。
  再不济,还可以文学大昌,可以办私塾,养家活口,脱离劳工阶级。
  所以,读书的盈利,其实比经商,务农,工匠,还是高。
  朱元璋,才是真正开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
  就好比,以前是清华北大毕业才能分配工作,如今本科毕业就能吃上官粮了,怎么不算善政?
  有鉴于举人之死这件事,李嘉冬日,也忙活起来,走访高官,安抚读书人,就成了他的秀场。
  除此以外,大办社学,也成了他施政的新举措。
  不过,县、州、府三学早已经建立,甚至还有专门的学官,这些自然不用他来操心。
  他如今准备关注的,乃是县之下的村镇,乡村之学。
  吴青提前让射声司调查了一番,汇报道:“以洛阳府为例,偃师县共有七千余户,口三万余人,但私塾却只有三个,就读之学童,不足百人。”
  “为何这般少有?”
  李嘉颇有些惊讶,秀才举人试都来了,私塾和读书人竟然这样少?不科学啊!
  “陛下,各豪大家,都有族学教育子弟,绝不外传,藏书万卷者,竟有十几家,秀才举人,大多出自这些豪大家之中。”
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自己
  “整个偃师县,除了大家族外,只有县学,能有全套的十三经——”
  “所以,众多寒门,只能假借大族,抄录书籍,或签婚契,或拜为书童,即使有天纵之才,也难得进步。”
  吴青的话,让李嘉颇为汗颜,甚至,极为惭愧。
  这就是你夸耀的文教大兴?简直是贻笑大方。
  这还是偃师县,京畿所在,而在那些其他地界,更是难以想象的文学荒漠吧。
  甚至,可能某个县,连藏万卷书的豪族都没得。
  这某种意义来说,对于朝廷并不是好事,至少读书人还能讲条件,可以谈判,啥都不懂的蛮人,就只能造反了。
  “走,去看看!”
  李嘉感觉自己在皇宫里待的有些久了,有点脱离劳苦大众了,好几个月没有出宫,着实让他憋的慌。
  吴青连忙应下,随即,他就看着皇帝喝下一碗人参枸杞汤,然后迫不及待地对着近侍宦官道:“告诉皇后,少监田福,我巡访地方去了,这几日别来找我——”
  说着,就换上了宦官们送来的衣裳,然后元从军,皇城司,射声司,数百人到位,认真护卫着皇帝离宫。
  当然,政事堂在皇帝离宫的那一会儿,就已经知道了,但他们无力阻止,甚至还得掩饰遮蔽。
  皇宫,也在这一刻关闭,任何人不得出没。
  就如同吴青说的那样,皇帝羞愧中,也想要看看偃师县到底是如何。
  偃师县距离洛阳是极近的,就在以东数十里,走马一上午,就到了偃师县。
  偃师县更是二里头遗址。
  就如同大部分的河南州县一样,偃师县大部分属于平原地带,河流颇多,被开发几千年的耕地,虽然不再肥沃,但也属于中上地。
  冬十一月,道路两边的草木枯黄,地上还带着点白霜,远处升起的几缕炊烟,让这大地,终于有了些许人味。
  一辆马车,几十名护卫,看起来像是某个衙内游玩,马车豪奢中带着点淡雅,在官道上驶来。
  官道两边,零零散散地一些孩童,正捡拾着杂草,脚上的草鞋漏了大洞,红肿着,也浑不在意,笑闹着。
  一些秸秆,搭成了草垛,摆放在路边晾晒,似乎是被雪浸湿。
  几只瘦狗,从村口忙不迭地跑过来,在孩童们的跟前,低吼着,对于这只来历不明的队伍,颇为警惕。
  犬吠声,惊扰了这座平静的村庄,不过一会儿,就由一名老头,似乎是村长,穿的破旧的长衫,拱手道:“不知贵人来我们村子,是为了哪般?”
  马车将将停下,护卫们也如此。
  在村民们的不解中,一位衣着华贵,留着短须的郎君,从马车而出,看着脏兮兮,且瘦弱的村民,他不由得笑道:
  “我是来寻一亲戚的,几十年前他在此地居住过!”
  “郎君,这就难了!”村长无奈地苦笑道:“这几十年,着实乱的很,本村在我祖父那会儿,有些一百来户,这些年来来走走,大姓都换了八次,如今也不过三十来户。”
  “怕是找不到了。”
  村民们则紧张起来,他们生怕这个来历不明的大人物占他们的房屋,说到底,大部分人也不属于本地。
  “无事,我是有心留恋此地而不寻人,就看看罢了。”
  李嘉摇摇头,招了招手,给几个孩童分了一些红糖块,村民们这才放下心弦。
  “本村残破,郎君若是不嫌弃,就来见见吧!”
  村长笑道。
  李嘉一行人入了村,只见村中房屋横七竖八,残破的占据大半,地面坑坑洼洼,湿滑的很。
  “我们草民,都穿着草鞋,不忌讳泥地,郎君小心则个。”
  “无事!”李嘉趟水而过,毫不怜惜。
  到了勉强还可一视的村长家,李嘉这才问道:“贵村今年收成如何?可还缺粮?”
  “托老天爷鸿福,今年无旱无涝,算是个丰收年,去掉赋税,粮食勉强够吃吧,比往些年打仗好多了。”
  村长笑道:“总算是能过一些安生日子了。”
  “勉强温饱,那,可曾有读书人?”
  李嘉问道。
  “读书,难啊!”听到这个,村长忙不迭地诉苦道:“养活一个只读书不干活的,村里没几个,只有我家,我那孙子,勉强识得几个字,去那县城读了几年书,每年的束脩,就是六斗粮啊……”
  说着,村长伸出手指,算道:“纸墨笔砚,买书吃食,一年的白出,就是五六贯,我是卖了五亩地,才支应起来的。”
  村长苦笑不已,随即让人把孙子叫过来见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1/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