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8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4/1016

  说到这,就又是老调重弹,士农工商四个字,读书人种田,那是陶冶情操,去干工匠,就是自毁前途,除非不想考科举。
  不然有了这个前科,前途就尽毁了。
  所以,写字可以,排版就难。
  此时的读书人多金贵,一家人含辛茹苦培养出来,哪里肯让他干工匠活?
  一个县,能有百八十读书人,已经算是不错了。
  除非到了明清时期。
  可如今,又不是明清……
  “这些就别浪费了,再给我印刷十三经吧!”
  李嘉叹了口气,技术成熟了,但时机未到。
  “陛下,还印多少册?”
  太府寺卿松了口气,问道。
  “多少册?一直给我印!”
  李嘉轻声道,胸中莫名地一股豪气,他直言道:“天下有州四百,县一千五,那么,一整套的十三经,再给我刊印十五万套,一百五十万套——”
  “这些书,不再与县学,而是都与我散出去,散入民间。”
  “一百五十万套?”太府寺卿惊呆了了,这没有百万贯钱,是出不来的。
  但,太府寺,又何曾有这般多的钱财?
  “陛下,能卖出去吗?”
  “少府会包销的!”
  李嘉无所谓道,书这东西,属于刚需,一时间卖不掉,就慢慢来,迟早会卖完的。
  书籍问题解决,那么,简化科举门槛,把通十三经,变成通三经,这样就容易。
  秀才三经,举人十三经,进士科再加明算,明法,明经。
  如此,就一步一个门槛了。
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南诏
  到了这一步,李嘉的每一个指令,再也无法像岭南时期那样随意了,
  数千万人,数十万军队,数万官吏,一言以兴。一言以亡,诚不是假话。
  所以,关于秀才试的内容删减,则直接从洛阳府开始试行。
  这些暂且不论。
  却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还是银装素裹时,成都,依旧是一片阴雨连绵。
  一直来自于大理国的商队,千里迢迢而来,受到了成都商贾的欢迎。
  自从南诏王国覆灭后新生的政权吸取了其穷兵黩武的教训,一直休养生息,积极贸易,甚至由于信仰佛教的缘故,越发的和平起来。
  当然,为其撑腰的吐蕃帝国覆灭,也是重要的原因。
  这队商贾虽然交易货物,但实际上,却是来向大唐皇帝朝贡的。
  西川府军都司总兵府。
  校场极为宽大,十八般的武器样样俱全,可惜,因为成都多年来的阴雨天气,让校场颇为荒废。
  “嚓——”
  高彦俦擦了擦腰间的宝刀,不由得眉头紧皱。
  多年以来,他的腰刀,已经生锈了。
  这对于他来说,又何尝不是这般?
  多年不曾动武,他的身骨颇有些僵硬了,身体都有些沉重。
  作为后蜀的大将,高彦俦一开始就归属于潘崇彻,追随他平定蜀地,然后又北伐赵宋。
  旋即到了大唐定都洛阳,他也积累功勋,封为亳州伯,食邑两千户。
  在整个蜀地,他高家,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子弟,更何况还有勋爵傍身。
  只是,骤然听闻,那后来才加入的郭守文,资历极轻,就已经成了洮州侯,真可谓是让他恶心到了极点。
  “某神武四年,就追随鲁国公,平定蜀地,镇压宋军,更是携蜀军北上,立下功勋,如此历经七载,才只是伯。”
  说着,高彦俦不由得愤愤不平:“而他郭守文,不过数载功夫,从防御使,再到朔方节度使,如今平定了吐蕃,镇守一方,赢得了偌大的名声,成了侯。”
  “啊呀呀,真是气啊!”
  在这般的阴雨连绵之下,高彦俦格外的气恼。
  年近四十他,大半辈子都过去了,难道真的要在伯爵这一门槛上,无法得尺寸之进吗?
  “父亲——”这个时候,他的长子高守业急忙走了过来,言语道:“知府那里让您过去,听闻大理国使臣朝贡。”
  “知道了!”高彦俦点点头,叹了口气,这才收拾好而去。
  虽然说在地方上,知府一官独大,但毕竟是文武殊途,尤其是涉及到了大理国,更是小心谨慎。
  前唐时期,若不是因为南诏,耗尽最后一滴财政,以及军队,遇到黄巢时,也不会那么狼狈。
  话说,西川的边患,要么是那些肮脏的吐蕃部落,要么就是大理部落了。
  不过,这两地势弱,无法中央集权,自然只是一些散兵游勇,不值得一提。
  高彦俦穿戴好衣裳,来到了更加宏伟的知府府邸。
  至于后蜀的皇宫,早就被已经保存起来,那些栋梁,珠宝等等,基本上都拆卸出去,充斥洛阳的皇宫了。
  在路上扫了一眼只剩下空壳的皇宫,高彦俦不由得感慨万千,蜀国,已经灭了六七年了。
  即使是孟昶,也死去了数年,听闻当年艳盖成都的花蕊夫人,都已经成了皇帝的情人。
  时间过去的真是太快了。
  “话说,我在西川待了两三年了,也该挪挪窝了,去西北好?还是去东北?”
  琢磨了一番,不一会儿,他就来到了府衙。
  “张知府!”拱了拱手,高彦俦好奇道:“大理国在这寒冬腊月的,无故的朝贡作甚?”
  “我也不知!”张知府五十来岁,在西川养老颇为舒适,今次遇到这件事,也感觉颇为麻烦。
  “听闻,在夏日,郭将军拿下来吐蕃本部,怕不是威名震慑了大理,后者不安吧!”
  要知道,大理可是当了一百多年的吐蕃属国,受到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很有可能!”
  想到这里,高彦俦眼前一亮,他急忙道:“从高原而下,在西川而出,两面夹击,大理国定然不保。”
  “边患上百年的西南,也将重现安稳。”
  “这岂不是捅了马蜂窝吗?”张知府连忙摆手,一副吃不消地模样:“即使在盛唐时,也连败数次,前前前后后死了数十万人,比对战吐蕃还要残酷,还是罢了。”
  “擅起边衅,着实不该!”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之前,无论是西南,亦或者东北,基本上都是以羁糜为主,战争为辅。
  因为这两个地方,一个崇山峻岭,一个寒冷刺骨,都不是绝佳的用兵之地。
  结果到了唐玄宗时期,国力大盛,边疆狼烟四起,将领们热衷于开疆拓土,赚取功勋,国力大为消耗。
  别的不提,光是南诏国,杨国忠一人,就送掉了十几万精锐,整个西南的边军,全部亏空。
  所以,大理国这样比岭南还要不如的烟瘴之地,统治的成本太大了。“我也不知!”张知府五十来岁,在西川养老颇为舒适,今次遇到这件事,也感觉颇为麻烦。
  “听闻,在夏日,郭将军拿下来吐蕃本部,怕不是威名震慑了大理,后者不安吧!”
  要知道,大理可是当了一百多年的吐蕃属国,受到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很有可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4/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